景山 三朝皇宫后苑

佛面

<p class="ql-block">  北京中轴线是老城的灵魂和脊梁,景山公园正好处于古城南北中轴线的中心,为元、明、清三代皇宫的后苑。</p><p class="ql-block"> 自金至明,景山历代都被称为“青山”。明成祖迁都北京,挖筒子河和太液,将淤泥堆于“青山”之上,形成五座错落有致的山峰,“青山”被改称为“万岁山”。清朝顺治帝将“万岁山”重新更名为“景山”。景是高大的意思,景字由日和京组成,“京”上之“日”即皇帝天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萬春亭 </span>始建于清乾隆十工年(1750年),位于景山中峰,三重檐四角攒尖,黄琉璃瓦頂,气势雄伟,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佳地。站在萬春亭上可以俯视北京全城的壮丽景色,被称为“京华览滕第一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观妙亭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清光绪26年(公元1900年),亭内阿川佛像被八国联军抢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辑芳亭 </span>建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与东侧观苗亭相对。原本供奉五方佛之一的阿弥陀佛,又称无量清净佛或无量寿佛,代表“妙观察智”,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被八国联军劫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远眺白塔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覆钵式喇嘛塔,也是佛塔比较原始形式“窣渚波”的代表式样。始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年),由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勘察选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富览亭 </span>建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是景山五方亭之一,内原供奉五方佛之一的不空成就佛,又称天鼓雷音佛、天鼓音佛、雷音王佛等,为铸铜镏金佛像,他在五智如来中代表“成所作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将军柏 </span>顾名思义,是两体紧紧挨在一起的柏树,树干高达30余米,苍劲挺拔,枝若龙爪,酷似一对比肩而立,雄姿威武,气宇轩昂的将军。柏树为辽金时期所植,千年有余,是由康熙帝命名的。康熙皇帝为观德殿东边的关帝庙题写了“忠义”匾额,并将观德殿前面这两株古柏命名为“二将军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崇祯的最后一天 </span>明代崇祯十七年(1644年),夏历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与李自成谈判破裂,预感大势己去,便紧锣密鼓的处理善后事宜。为了保留皇族血脉的延续,他先让三个儿子穿上下人的服装逃跑;为了守住皇室的名节和尊严,崇祯接着来到坤宁宫迫使周皇后悬梁自尽,在西宫用剑刺死了宠爱的元贵妃;随之又砍杀大公主,因大公主用手挡剑失去一条手臂,因失血过多昏死而保留了性命,随即用剑刺死了小公主。最后和大太监王承恩主仆二人吊死在景山。崇祯兑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诺言。从此统治了276年的大明王朝彻底覆灭。</p><p class="ql-block"> 1971年5月,崇祯自缢树被移除。1996年,公园从建国门一居民院移出一株胸径50厘米的百年古槐替代原有槐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站在景山公园,远眺故宫紫禁城,晴空万里,巍巍壮观。</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