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廊桥

在山一方

<p class="ql-block">  浙南山区 ”泰顺廊桥”在中国桥梁史上有着极为重要地位和历史文化价值, 这正是我梦寐以求的旅行目的地。(题图源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泰顺是浙江南部一个山区县,北接文成, 西接景宁,高山连绵,群峰叠翠,沟壑万千,溪流纵横, 村落分散,人烟稀少,交通偏僻,人们外出困难。历史以来, 泰顺人为方便跨水涉滩,先后建桥千座。因此,泰顺享有“ 中国古桥至乡”,”浙南桥梁博物馆”之美誉。</p><p class="ql-block"> 泰顺桥梁数量众多, 其结构类型多种多样,有木拱桥、木平桥、石拱桥、 石平桥等。尤其是木拱廊桥,以其精巧优美的结构造型, 与北宋时期张择端所绘画的《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极为相似。 它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形似彩虹,故又名虹桥,再现 《清明上河图》的虹桥形象,被誉为“中国桥梁之瑰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很久以来, 少有人知道浙南山区”泰顺廊桥” 在中国桥梁史上极为重要地位和历史文化价值。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组织众多学者对浙南、 闽北叠梁木拱桥进行实地考察与比较研究, 确定大量留存于浙南、闽北山区 的叠梁木拱桥就是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桥结构。在茅以升主编的 《中国古桥技术史》一书记载泰顺木拱桥4座。从此,“泰顺廊桥” 引起了国内外广泛重视,历史以来世代相袭、 口口相传的泰顺“蜈蚣桥”,从此有了一个响当当的名词一“泰顺廊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许多名人贤士为避祸乱, 陆续迁移到泰顺这个群山起伏、人迹罕至的’世外桃源”, 创造了具有山区田园特色的地方文明, 留下无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泰顺廊桥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p><p class="ql-block"> 泰顺境内现有唐、 宋、明、清四代</p><p class="ql-block">30余座古廊桥,其中木拱廊桥6座, 包括泗溪姐妹桥(溪东桥、北涧桥);三魁薛宅桥;罗阳仙居桥; 筱村文兴桥、三条</p><p class="ql-block">桥。其中以北涧桥,溪东桥最为著名, 而三条桥是泰顺廊桥中最古老的一座。三条桥建于宋 绍兴七年(1137年),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据说, 在道光年间修建时,曾发现过唐“贞观”旧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廊桥”顾名思义,就是有屋檐的桥。 按照泰顺先祖们的”交通规划”,在相隔一定里程的大路及河道上, 要建上一座供人歇脚休憩的风雨亭。而桥上建造屋檐, 不但可以保护木材建造的桥梁免受日照雨淋的侵袭, 而且起到风雨亭的作用,还有廊桥设置供行人夜宿的房间。 在中国桥梁史上,泰顺廊桥地位很高,与河北赵县的安济桥 (即赵州桥)、泉州万安桥、潮洲广济桥等中国四大古桥齐名。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仙居桥,坐落仙捻镇仙居村, 始建于明景泰四年(1453年),历经四次重修,皆因水患而毁。 今仙居桥重建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文兴桥,位于筱村镇以西,始建于清, 横跨玉溪之上,全长46.2米,宽5米单孔净跨29.6米,桥屋16间, 属叠梁木拱廊桥。拱桥以 较短的木材,通过纵横相贯, 犹如彩虹飞架宽阔水面,其巧妙的结构,令人惊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北涧桥和溪东桥,坐落于泗溪镇下桥村。 北涧桥与周边民居连成一片, 与桥头两棵千年古树构成一幅美丽的天然画卷;溪东桥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 清乾隆十年重建,桥长41.7米,净跨25.7米, 正中三间高起楼阁屋檐翼角飞挑,犹如盘龙卧虎,被人称之为“ 世界最美丽廊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廊桥之谓廊桥,来自于它廊(亭) 与桥的有机结合,廊作为中国建筑的组成部分之一, 指的是独立有顶的通道或房间内部的过道,通常包括回廊和游廊, 具有遮风挡雨、免受日照侵蚀、休息嬉戏等功能。 廊桥作为一种桥梁形态类型,与一般的桥不同,其桥身建有桥顶,除了交通上“ 渡人”之用,还兼具房屋建筑的作用,提供遮阳挡雨、 交流休憩的作用。至今仍完好保存着34座形态各异的廊桥, 这些廊桥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精湛的营造工艺上,更体现在它们与当地的 民风民俗、民居建筑、宗教信仰等完美地有机融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座座廊桥如瑰宝般坐落于群山之间, 成为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当地人俗称泰顺廊桥为“ 蜈蚣桥”,它的桥身以千万根较短的木材相互纵横交错而成, 编梁成拱飞架于宽阔水面,形似一条蜿蜒爬行的蜈蚣,远远望去, 桥与房子的相结合,有门而无门扇,有窗而无窗扇, 顶部是青瓦铺设,雕刻精致的两条神龙,四角飞檐翻卷,如长虹饮洞, 新月出云,庄严又亲切,古朴又恬静, 与周边的青山绿水和古扑民居融为一体,是历史、科学与美学价值的完美诠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自然之美:</p><p class="ql-block"> 浑厚淳朴的峰峦、 深幽清远的泉瀑、溪涧、华滋秀逸的草木, 与古朴典雅的廊桥融为一体,相互衬映,由景到境,自然之美, 让人感受天人合一 的自然之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结构之美:</p><p class="ql-block"> 泰顺廊桥方方面面 为世人所惊叹,不仅是因为桥造型古朴别致、典雅大方, 更在于桥极为科学的建筑结构。其结构设计为四根杆件纵向排列, 两根杆件横向排列,平面以“井”字形呈现, 没有用一颗钉子和一根榫头,有的甚至没有桥柱支撑。 整座桥采用的是三角力学原理,以横梁与纵梁相互穿插的结构方式,利用木条 之间的相互受压而产生摩擦力, 使得木条与木条之间相互越压越紧。弧形的主拱骨架搭架在溪水边的墩台上, 利用山崖上的天然石块或人工堆砌成的石块桥台给予整座桥梁极高的稳定性,廊桥本身的负重非但没有增加其桥的承受力, 反而加强了桥身的稳固性,工匠们在桥上盖上廊亭, 不仅供行人遮阳休憩之用,还能平衡廊桥主拱骨架的向上推力, 使廊桥更加平衡稳固,古朴大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材质之美:</p><p class="ql-block"> 泰顺先民建造廊桥为节约成本, 就地取材,但对其建 造非常讲究,据说最初对 它的木材选择要选择当地最好的“净木”。 这样的天然材质让廊桥焕发着自然之美。睿智的泰顺先民还大胆创新, 在桥上建造房屋来遮挡阳光与风雨,同时设计“廊” 的构造时设计成有门而无门扇,有窗而无窗扇,形成四面通风的空间效果, 保持着木材的干燥性,让廊桥长久地保存了下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色彩之美:</p><p class="ql-block"> 泰顺廊桥色彩来自于两种类型, 第一种素面朝天,以木材的肌理原色为主,古朴典雅, 给人以自然的亲和力,像一位静静伫立的沧桑老者, 无声诉说着历史,散发着传统文化的光芒;第二种色彩以红色为主, 大多在风雨板上刷红漆,既可以增加廊桥色彩的活泼性与灵动性 ,又可以隔绝木材与外部空气,加强防腐功能, 减少雨水对木质的侵蚀,提高桥身的牢固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装饰之美:</p><p class="ql-block"> 复杂多变的屋脊结构, 飞扬流畅的线条,轻盈灵动的檐角, 及廊桥自身的木质桥身造型外, 泰顺廊桥有一个共性,精彩细节的装饰, 如屋檐处的屋脊和飞檐处的装饰,处处有龙的造型,色彩绚丽,活泼灵动, 既增强了整座廊桥的动感,又强化了桥顶的流线型艺术形, 为整座廊桥的视觉添色不少,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 间建筑艺术两者紧密相联的内在关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朴之美:</p><p class="ql-block"> 艺术是具有时代性地域性的 人类活动的归纳,包含了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 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泰顺廊桥既美观实用又有深厚的 民俗文化渊源,使人们在惊叹自然造化与鬼斧神工之时, 更体现了特定区域的人文精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泰顺廊桥作为 文化旅游遗产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存在,也代表着一种地方文化符号, 同时与其他相互交融,比如和当地的书法、诗赋、 提线木偶表演以及祭祀等民俗风情、文化遗产形成整体性地互动。因此, 廊桥形成泰顺一张色彩艳丽的名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泰顺廊桥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风雨桥。 如广西、湖南、贵州侗族地区特有风雨桥,也有称之为花桥, 尽管桥身全木料筑成,桥面铺板,两旁设栏杆,桥顶盖瓦, 形成长廊式通道,也有多层,檐角飞翘,但风雨桥大多坐落石桥墩上, 或石拱面上,与泰顺木拱凌空架设的廊桥不能双题并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广西三江程阳风雨桥,尽管造工精巧,阁楼式架构, 雕龙画凤,十分壮美,犹如青山绿水中一道长虹, 但自始称之为风雨桥,福桥,别无它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陆游诗云:“忽然来到柳桥下, 露湿缪花红一溪”,描写的正是风雨桥。兴许他没到过泰顺,见过木拱廊桥的, 诗句就不一样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泰顺廊桥的价值远不止于结构美、造型美、 艺术美、色彩美等外在形式, 更在于它所展现的泰顺人民们的勤劳、创新之精神。此外,廊桥文化的在地域性和外延性不光是一种历史文化体现,也同时能沟通内与外, 甚至可以说具有一种文明对话层面的力量, 超越了文化认知的范畴,上升到了与世界与文明情感的地位。</p><p class="ql-block">(本文部分数字资料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本文作者删减)</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