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苑〕保持热爱 奔赴山海

莹莹

<p class="ql-block">  当沐浴着阳光,手捧着一本喜欢的书籍,静静地流淌在翰墨书香里,时而顿悟、时而深思、时而记录、时而回忆,都给了自己更多的想法和改变的冲动。当合起假期里读到的第三本书《今天,我们应怎样评课》,我突然觉得书中的方法和理论更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去实践,在创新中改变,在改变中提高,这些经典的案例,情境式的叙述,流畅的语言,充满感情的评述,发人深省的剖析,娓娓道来,深入浅出,让读者更充分地领会先进、有效的教育方法。全书分别以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情评课、评课从何评起、课堂好坏的标准是什么、评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评课现场、深度剖析这六个维度进行诠释与指引。</p> <p class="ql-block">一、追寻评课的意义和价值</p> <p class="ql-block"> 一言一语总关情,发现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创造,观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真实的教师表现及其心态、学生的状态及其心理、气氛与情境的呈现.......在一个个教学故事中,我们在评课的同时,又一次身临其境地回到了课堂生活,回到了教育现场,而评课的意义恰是去寻找课堂教学生活中的情节,情节就是一系列的矛盾,而情节包含着“结”与“解”,结是矛盾纠结,盘根错节;而“解”就是迎刃而解,化解冲突,课堂生活是错综复杂的矛盾统一体:导与思、集体与个体、课堂空间与生活外延、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苦学与乐学、抽象与具体、动与静......这都是在课堂上会感受到的矛盾点,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寻找到这些矛盾点,能够从看似水波不兴的课堂中,提炼出情节生动的故事,并品味故事的背后意义,那么,我们的观课是有价值的仰望。 而在发现中寻找评课的最高境界——独特发现式评价,评价者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见微知著的敏锐性洞察力,既有广阔的视野,又有注重发展的历史眼光,既着眼于某一类教学内容,又不局限于这一内容,宏观与微观兼顾,现实与历史参照,常常有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独特发现,这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评课,能使人顿悟,达到思想认识上的升华。它可以是在听课的过程中:(1)发现原创性亮点,如见人所示见,发人所未发,带给人出其不意的设计,不仅仅来源于教学思想观念的突破和创新,还在于教学设计的独特和巧妙。(2)发现普遍性现象,由点及面,由线型到面型,执教者将不同文体的课程上成了一个模式,是否遵循了教学的设计意图,教学不是一味的推崇流行模式,而是极具个性的艺术,别人用得好的,自己未必适用,教学没有时尚,应当摒弃浮躁。它崇尚的是独特而鲜明的个性,是真实与真诚,是深厚的积淀。(3)发现个性化品质。只有适合与恰当,才能使教学个性产生魅力,才能闪耀教学风格的光辉。(4)发现根源性问题。(5)发现阶段性嬗变。评课,在许多时候不能就事论事,不能局限于“这一节”课,而是应该由“这一节”联系到“前一节”,再想象到“下一节”;应该以培植的心态来评价课堂,由课及人,以发展的眼光看到一个闪光的生命在成长,发现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成长。当我们用这样的心态去品一节课,悟一节课时,我们就能感受到评课的意义和价值,实现智慧型看课,因为它蕴藏着良好的素质和卓越的智慧,是一种新生力量的彰显。</p> <p class="ql-block">二、评课从何评起 </p> <p class="ql-block">  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堂课也是如此,它会因为站在教室里的那个人而发生变化,评教学效率,评教学思想、评教师教学态度、评教学基本功......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的归宿,从三维目标到四维目标的落实,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是课堂上是否得到有效的落实;从处理教材上分析,是否做到了定位精准,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并抓住了关键;从教学程序上分析,通常一节课的标准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李普权老师讲道:评析一堂课,要看课堂上思维训练的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主体活动的发挥,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堂课的生命质量的构建。而听课者要把自己当成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以获取第一手材料,为后面的评课做好充分准备。只有听好课才能评好课,才能在评课的过程中肘做到有的放矢,有感而发,才能把课评得有理有据。同时要换位思考、领悟、学习,要学会换位思考:假如我是被评者我应该怎么教?我是评课者我会怎么评?要有参与意识,做到“优点谈足,缺点抓准”,评任何一堂课,评者都应从教的角度去看待执教者的优势、特色、风格、需改进的地方,需商讨的问题,更应从学的角度去看待主体的发挥程度,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可持续学习情况、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学生活动的创造性等。只有把握住这些基本的方向,才能使评课真正带来实效性。作为教师,评好一堂课,不亚于上好一堂课,必须加强学习,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美学、演讲和口才等知识,学的课的模式,掌握学科特点,熟悉各种课型,并在实践中学会推敲点评的语言,这样才能给优秀者锦上添花,给不足者雪中送炭,使点评别有一番风味。</p> <p class="ql-block">三、课堂好坏的标准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  窦桂梅老师讲到要制定合适的语文评课标准表,在注重“因材施教”的同时,要注意整体性、生命性和发展性。好的课一定是能带给学生真实的学习体验,不完整的课可能就是一堂好课,如果是由于推动现场生成性的主体活动,或解决学生提出的意料之外的问题,或即兴发挥有益的教学灵感,而突破了预设计划,这是不完整中的完整,是生成生的超完整的课,是难得的精彩课,所以我们在评价一堂课时,并不是看课堂是否有多活跃,气势有多热烈,我们更多的应该去关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否真正落到实处,教学应该随课堂状况而自然推进,预设性和生成性因势融合。当课堂出现新情况、学习主体创造出新情境、自然生在的教育时机冲击着预案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凭借教育机智从预案中超越出来,顺应并推动新的态势有效发展,那么,这样的课是充满教育智慧的最佳的课,总之,好课的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所有的评价标准都应该首先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它是发展性教育,进行启发式教学,在教学内容上,着眼于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的培养和语文能力的全面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学生会学为目的;在教学方法上讲究民主,注意师生合作,进行愉快教学;在教学效果上力求大多数学生都合格,使教学大面积丰收。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而教师在课堂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一个在潜移默化地润泽着班上的每一个学生的具体的人。真正意义上的课堂也许不需要太多外来的手段和元素,它需要教师有一颗爱孩子的心,爱教育的心,也许不需要太多的解释,只需要那份默默地真诚的关注。所以,在课堂上,应该更多地去挖掘学生的潜能,给学生展示的空间。教师的才能应该表现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上,应该表现在不着痕迹的情感教育当中。无论设计什么样的课,无论在什么场合上课,最重要的是把学生摆在首位,把学生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上,牢记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p> <p class="ql-block">  四、笃行致远,惟实励新</p> <p class="ql-block">  从这本书中,许多的名师大伽都紧紧围绕如何评课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既有方向性,又有一定的指导性。也给了很多新的启发和思考,如何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审视课堂,我想从以下方面做起:</p><p class="ql-block"> 一、关注教师在课堂上目标的达成度。不仅仅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衡量,还应该关注学生对古今中外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文化载体的喜爱与评鉴,将厚重的文化培植在学生的心中,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p><p class="ql-block"> 二、积极地从学生学的角度去寻找真实的学习情境。很多时候,也许我们关注到了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状况,老师的语言也十分引人入胜,每一句话都像是放电影一样精彩,老师的话句句入心,使课堂显得很有感染力,而学生是否在真正地开展学习、是否在真正的思考、真正的读书、真正的发言......这样的课堂是值得我深思,这样的误区会不会下一次就发生在自己课堂中。</p><p class="ql-block"> 三、寻找课堂中老师的教学机智。马克思.范梅兰强调:教学机智都是临场性的。你到了临场才知道学生的状态是什么,如果还是按部就搬的照本宣科,那么只会像是“逢场作戏”一般,学生真正的问题在哪里,表现出来的风趣、幽默,表现出来的对语文的敏感,我们都可以从中受到启迪,课堂上不应该有教师过多的预设,过多的准备的台词,这样只会将老师推上舞台的中央,学生被牵着鼻子走。有时老师确实表现得非常精彩,但这样的方式已代替了学生的思维。</p> <p class="ql-block">  评好一节课不像吃下一碗饭那么简单,他需要一定的文化积累,也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矲,更需要自己大胆主动地多参加训练,才不致使自己的评课落入俗套。同时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思考,不落入情感俗套,使评课能真正体现它的价值和引领。</p>

课堂

评课

教学

学生

学习

一堂课

教师

一节课

应该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