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海堤

空空

<p class="ql-block">厦门海堤(Amoy Sea walls),是厦门市辖区内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的总称,其修筑工程开工于1953年秋。厦门海堤由高崎到集美海堤和集美到杏林海堤组成,2条海堤全长5035米,是铁路进入厦门岛的唯一通道,在当时它与武汉长江大桥等建筑并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随着杏林大桥铁路桥的投入使用,厦门海堤铁路线正式退役,并进行开口改造,以改善厦门海洋环境与海洋水质。</p> <p class="ql-block">厦门海堤发展</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岛陆之间公路交通靠船只驳运,深感不便,因此,把鹭岛与大陆相联,一直是全市及全省人民和旅外华侨的愿望。终于在1955年和1956年先后建成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令厦门成为半岛,鹰厦铁路和324国道福建段(福州、经过莆田、泉州至厦门段等)得以连入厦门,对厦门的国防和经济都有巨大贡献。在1990年以前,海堤是厦门对外联系的唯一通道。</p><p class="ql-block">其中高集海堤将厦门岛上的高崎与集美街道相连,总长2212米,宽29米,于1955年秋竣工;集杏海堤将集美街道与杏滨街道杏林村相连,总长2820米,于1956年底竣工。由于两条海堤总长5032米,故又称为十里长堤。</p><p class="ql-block">随着杏林大桥铁路桥的投入使用,厦门海堤铁路线正式退役,并进行开口改造,已改善厦门海洋环境与海洋水质。</p> <p class="ql-block">建设厦门海堤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首先,从历史角度看,厦门海堤的建设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牺牲精神。"敌机临头顶,石洞休息去。敌机一离开,出来加油干!" 这段流传在建设者中的顺口溜,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团结一心,克服困难,最终完成了这项伟大的工程。厦门海堤的建成被誉为"中华民族史上跨海修堤的壮举",成为厦门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p><p class="ql-block">其次,从现代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厦门海堤的建设对于厦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是铁路进入厦门岛的唯一通道,而且是连接厦门岛与其他岛屿的重要交通设施。此外,随着杏林大桥铁路桥的投入使用,厦门海堤铁路线已经退役,现在正在进行开口改造,以改善厦门的海洋环境和水质。</p><p class="ql-block">最后,厦门海堤的精神遗产对厦门的城市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精神被概括为"移山填海、团结奉献、科学创新、自强不息",它已经成为推动厦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种重要力量。因此,可以说建设厦门海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p> <p class="ql-block">厦门海堤纪念馆及纪念公园位于湖里区高崎社1243号,在杏林大桥与厦门大桥岛内交汇处。2010年10月28日,厦门市委、市政府启动厦门高集海堤开口改造工程,同期启动在原址湖里区高崎堤头建设厦门海堤纪念馆及纪念公园。2013年6月17日落成,整体建筑由厦门海堤纪念公园(包含核心主展区厦门海堤纪念馆)、厦门海堤纪念碑及观堤亭等组成。</p><p class="ql-block">厦门海堤纪念馆于2016年1月28日正式开馆,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年均接待万余人次参观学习。2021年6月进行馆内提升改造,2022年10月海堤纪念馆提升改造完成,已于2022年11月“厦门国际海洋周”期间重新对公众开放。</p><p class="ql-block">海堤建设过程孕育出“移山填海、团结奉献、科学创新、自强不息”的“海堤精神”是五大“厦门精神”之一,厦门海堤纪念馆及纪念公园已作为弘扬“海堤精神”的教学主阵地,近年来获厦门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等确定为厦门市党史学习教育教学点、首批厦门市红色文化经典线路等。</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海堤精神在当代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海堤精神是指人们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不仅在个人层面上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社会层面上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厦门火车站北广场的海堤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