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千年,梦回海峤——2024温峤老街探访

小陈陈

<p class="ql-block">温峤,唐时称海峤,北宋时称峤岭镇,元明清时期称温岭街,1930年改称温岭镇,1951年改名温峤镇。历史上,温峤有一条水陆贯通的古道,史称“温峤岭”,温岭市市名也源于此。</p><p class="ql-block">温岭街始建于晋,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位于温岭市温峤镇,离市区6公里。古街现存建筑多建于清及民国,呈南北走向,全长约一千五百米,于2006年6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眷然思永嘉,不惮海路赊。挂席历海峤,回瞻赤城霞。”唐代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中的“海峤”即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走进这条全长约一千五百米的温峤老街,探访这拥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街区。</p> 壹•游览 戴氏宗祠 <p class="ql-block">戴氏宗祠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清代延修,坐北朝南,占地400多平方米。经历代维修,现(2010年)存建筑为一小四合院,包括照壁、进门、东西厢房、正厅及天井。正厅、进门面阔均为三间。厢房面阔三间,两层。月梁斗栱上雕刻回纹、花草、兽纹等。整座建筑精致小巧。宗祠门前悬挂明国子监祭酒谢铎撰、当代书法家张直生所书“温峤文风古,南塘世泽长” 楹联。2003年6月,被公布为温岭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戴氏宗祠的建筑十分有特色。进门后抬头可见古式灯笼和各种古代彩绘,横梁左右两边各有四个镀金古体字,分别写着“状元及第”“五子登科”。进门后,中间还有一条雕刻精美的甬道,据说是为接圣旨而建。讲解员潘叔叔说,戴家一门五进士啊,每年中、高考前,都有无数考生来这里走一走甬道,祝愿自己能够榜上有名。今天,小编和同伴们也来走一走,希望大家都能中个“状元”。</p> <p class="ql-block">甬道</p> <p class="ql-block">祠堂里边左面墙上是戴氏家风族训。阮阿姨告诉我们,优良的家风族训作为一种无形的道德力量,潜移默化传达社会规范,影响着几代人、几十代人。如今读着戴氏家风族训,顿觉不仅戴氏的子孙从中受益,于我们也大有可借鉴之处。阿姨说,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良好家风的熏陶,可见弘扬良好家风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戴复古是戴家名人之一。字式之,号石屏,宋黄岩南塘(今温岭市新河镇塘下)人。他是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著有《石屏诗集》《石屏词》《石屏新语》。他也是后来温峤戴氏的先祖。</p> 谢家里 <p class="ql-block">谢家里据说是谢铎后人的故居。谢铎博通经史,尤精理学,文学造诣极高,因曾任国子监祭酒的官职,温岭民间俗称"谢祭酒"。徜徉在谢家里,一字排开的八扇槅扇门,格心雕着玲珑雅致的风车纹,气派十足。花板、挑梁、斗栱,雕镂讲究,气象堂皇。板壁上,还贴着久远年代的文章,虽已岁久剥蚀,但“人性义利之分”等字还是清晰可见,那书香之家的气息,呼之欲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谢家里修缮后,和合书院进驻。小编的老师张老师就多次提到这里,小编自己也多次造访。潘叔叔介绍,和合书院依托千年古街的文化积淀,目前开设了古文朗读、书法练习等研学活动,也可以举行围炉煮茶、读书会等,立足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交流与学习。这个寒假,就有好多中小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来书院开展研学活动。可惜和合书院负责人旅行在外,无法接受采访。这里环境十分清幽,是个适合读书的好地方。小编也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在和合书院参加张老师举办的读书会呢!</p> 五凤楼 <p class="ql-block">老街上的建筑挺有特色。你瞧,还有“五凤楼”呢,不过经过时间的洗礼,现在只有一个凤尾了。我们来听听它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最惹我眼球的是凤尾楼(只有尾巴高高翘起)。相传在古代,国子监祭酒谢铎,告老还乡,十分舍不得皇宫的建筑,五步一回首,恋恋不舍。当时皇宫飞檐上就是五只凤凰。皇帝同情他的不舍,并特许将他家装成以凤尾为饰的房顶。经过时间的洗礼,至此时,已只剩一个凤尾依旧立着。记忆拉回到从前,当时这个房子一定很壮观!——小许提供</p> 陈泰祥 <p class="ql-block">陈泰祥可以说是温峤老街上历史最丰富的建筑之一,这是一幢欧派民国老房,经修缮后才有了今日之新貌。此处最早为当铺,后改为前店后坊的酱铺。抗战时期,这里还是当时地下党的活动场所之一。1 9 5 0年,陈泰祥的老板陈伯泉出资2500银元,捐助国家购买战斗机。他还将店堂也发展成为浙南地下党温西外围联络站。此后,这里设立温西医院,直至新址建成迁出。目前修复后,也成为研学基地和红色教育基地(农工党史馆)之一。</p><p class="ql-block">附链接:VR参观https://v.580u.cn/z4onSs#/pano/z4onss</p> <p class="ql-block">对于“陈泰祥”是温西医院时的样子,在温峤长大的小编妈妈仍历历在目。“看,这里是中药房,这里是中医诊室,这里是内科诊室,那里是输液室……”看来,一栋老建筑,能勾起人们无限的回忆。</p> 古井 <p class="ql-block">温岭街有五口古井,目前著名的有三宝井和古井甘泉(当地人叫“街路井”)。三宝井尽管已被接入三四十根水管,但水仍源源不断。街路井也很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走过一条用旧石板铺成的幽静小巷,不知不觉间仿佛回到了那些悠远的时光。这里有一口井见证着温峤古街的时代变迁,它就是清代建造的三宝井。我伸出手摸了摸长满青苔的石井栏,读一读那沉默不语的老井。它的形状甚是奇特,八边形的井圈,井口上盖着一个巨石凿成的八边形井盖,盖上挖有四个圆孔,一次可供四个人同时打水。井盖中间竖着一根方石柱,上面刻着“水质优美味新鲜”等字,充满着人们对古井的赞美,尽管现在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但是仍还有不少人在这里洗菜挑水。正巧遇见一个奶奶正在洗衣服,闲聊中得知这里的井水很清甜,冬暖夏凉,水质甘美,不倦地哺育着老街人家,人们忘不了它的深情。“三宝井”也就成了温峤古街的一道靓丽风景。——小江提供</p> <p class="ql-block">甘泉古井位于老街的中间,小编试着用吊着绳子的水桶打水。大人指导的方法,小编丝毫不会,两三次都没打上水。还是小许干脆,将水桶倒过来拿在手中,往下一砸,居然接了满满一桶水。用有一丝温暖的井水洗着手,小编和同伴们十分满足。</p> 贰·专访 <p class="ql-block">为了采访,我们专门设计了采访记录本。我们从老街概况、老街修缮、建筑特色、文物保护、旅游发展、街民印象、文化教育等方面设计了二十余个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地采访。</p> 讲解员潘老师、刘老师 <p class="ql-block">我们采访了老街文化宣传员潘老师、刘老师。潘老师对温岭街深有研究。他说这几年自己读过不少文献资料,也走访了很多土生土长的老人,才有对老街历史与文化更深入的了解。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温峤老街的特色有以下几个。首先,这里有丰厚的人文底蕴。温岭街曾有“一市书声”的佳话。当时两大家族戴家、谢家,也可谓是文人辈出,其次,温峤作为古代的交通要道、综合枢纽,人间烟火气较浓,改革较快。这里的老街保护没有太多商业化,而是保留了古代木制、石制建筑,或以老修老。这里的宗教文化也十分深厚。道家七十二福地,仅温峤镇就有两个。温峤镇还有5个千年古寺和有“温岭布达拉宫”之称的楼旗尖。</p> <p class="ql-block">讲解过程中,潘老师送了我们一些“古钱币”。这是为当时千年古镇七夕活动定制的,后来因为疫情,活动无法准时举办。</p><p class="ql-block">不知道多少读者还记得2021年的五一活动?小编可是记得牢牢的。当时,街上有婚嫁习俗展演、传统美食品味、非遗文化展示等多种文旅体验形式,相信去过的都玩得不亦乐乎。那个五一节,温岭街真是热闹非凡啊。据报道,那次温岭街首届旅游节吸引了50多万游客前来呢!当时温岭有谁收藏过上次的纪念币吗?在当时,一个纪念币甚至能当一元钱用呢!这次的七夕纪念币又和上次的有点不一样,有机会,小编将选取幸运读者,随机赠送哦!</p> 镇有关领导阮阿姨 <p class="ql-block">我们边走边采访了镇有关领导阮阿姨,了解政府对老街的修缮保护和开发宣传等问题。阮阿姨是温峤老街修复和文化宣传的重要亲历者和见证者。我们了解到,2006年,温峤镇政府对部分古建筑进行抢救性修复。2016年政府利用专项资金进行全面保护,包括房屋修复、线路进地、排水、供电改造等。目前,戴家祠堂、戴豪故、谢家四合院丶陈泰祥、春和里四合院等点位已修缮完工。同时,市、镇政府对老街还有持续的保护开发计划。比如成立温岭街发展专项债;申请公房产权移交;开展温岭街文化产业招商;继续宣传千年古街文化,开发旅游资源,建立研学基地等。</p> 幼儿园邵副园长 <p class="ql-block">温峤镇实验幼儿园副园长邵阿姨是小编电话采访的。邵阿姨是土生土长的温峤人,也是温峤古街文化的热爱者之一。阿姨表示,他们认为要从小对孩子进行老街历史文化教育,以玩古游戏、学习古艺术等能激发孩子兴趣的教育方式,逐渐深入对千年古街历史的了解与古街文脉的传承。邵阿姨向我们转发了他们幼儿园公众号的部分推文,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人人参与的先进理念。</p> 家具店蔡阿婆 <p class="ql-block">我们路过了蔡阿婆的老店。交谈中了解到,蔡阿婆已经在这里现做现卖39年的家具了,以做藤桌藤椅和木板床为主。大家问阿婆生意怎么样,阿婆感叹道,现在农村发展更好了,生意越来越好,有很多人从外地专程跑过来购买她的家具。又问来温岭街旅游的人多吗?阿婆说这几年很多人来温岭街游玩、拍照,连外国人都来旅游了。</p> 杨老先生 <p class="ql-block">我们还采访了本地人杨老先生(小编的外公)关于温岭街集市的话题。杨老先生表示,以前这里的赶集很有特色。每逢农历一、六,都是赶集的日子,不论农副产品、水产品还是日用品、家具,温岭街这里都有。不止是温峤本地人,坞根、江厦、青屿的都来赶集,这里甚至比城里还热闹。</p><p class="ql-block">关于老街的历史和文化等,杨老先生说,他三十几年前因工作调动到温峤,然后全家在温峤定居。他只知道老街历史很悠久,但真正对温岭街的历史、文化却了解甚少。最近几年,随着政府对老街的保护与修缮,随着研学人数增多,才意识到温峤文化的博大精深。他说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宣传力度,让老百姓都能了解了解温峤老街文化,让更多的人来温峤老街旅游。</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小编的外婆家就在温峤老街附近,每每走过解元坊,每每踏上那一块块青石板铺成的小路,却不知道其中竟然有如此丰厚的文化底蕴。听了今天的讲解才知道,温峤老街原来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需要我们去走进它,去细细品读它;老街代代相传的文脉和精神,也需要我们下一代去传承它,发扬它。作为半个温峤人,小编决心做一名老街文化宣传员,让人们走进温峤老街,了解温峤老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部分内容经同意后转载,侵权立删</p><p class="ql-block">转载务必注明出处</p><p class="ql-block">主编:小陈陈</p><p class="ql-block">记者:市三中小陈陈,小徐,小江和小许,市四中小陈和她的同学</p><p class="ql-block">摄影、摄像、录音:小陈陈、小徐、小江、小许及家长</p><p class="ql-block">审稿:潘老师</p><p class="ql-block">鸣谢:潘老师,刘老师,阮阿姨,邵副园长,蔡阿婆,杨老先生和所有活动的参与者</p><p class="ql-block">敬请点赞、关注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