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不管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都离不开素材来表现。</p><p class="ql-block"> 之前参加一个演讲当评委的活动。参赛学生有一百多人。演讲的主题是“中国好家风”在我家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感觉一是演讲学生的普通话都很标准,登台哄台的气势也到位,情绪慷慨,激扬文字,很是给人一种少年活力的气韵。</p><p class="ql-block"> 感觉二是空洞的鸡汤文泛滥,用一些排比,比喻的形容词诉说一些正确的废话,文章没有故事情节的起伏,不见细节描写的画面,即便偶尔有几句看似精典名言要做画龙点晴妙语,却又缺少烟火气息人情味道,这种现象就是老师错误地强调了词汇和修辞的重要所致,其实扇情文字的重点应该是生活中最为普通的小事,相互慰藉的才能触动心上柔软处。</p><p class="ql-block"> 感觉三是大量用传统文化中历代名家家教家训故事,凡能想到的一一罗列,“孟母三千,岳母刺字,曾国藩家训”等。引用名人故事,无可厚非。引用仅是铺垫,关键是要和自己的家风故事有所联系,这样方能有情感,有立意有深度。通篇都是引用,直到最后也没有联系到自家的事,印像似乎是作《中国好家风》的主题讲座。</p><p class="ql-block"> 不过好的演讲稿还是有的,且达到范文的标准。评委们给出最高分数的那篇就很好,主题明确,层次分明,文章从老一代革命家毛主席,周总理的家风故事,过渡到自已的祖奶在战争年代,从战地上背送伤员的故事说,又写到和平时期,奶奶作为白衣天使的仁爱之心,最后写到了在抗疫日子里,母亲作为一名老师,穿起大白,顶着严寒当志愿者的情景,直至讲到自己成长深受着家风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可大多数演讲者思维局限,只想引用别人的东西,不想把别人的东西拿来变成自己的。 之间,与几个辅导老师闲聊,老师说,孩子们本来就没有太多的经历,家族又很普通,真的很难挖掘出感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我和老师们讲,在现科技中,有一种嫁接技术,就是把不同的植嫁接在另一种植物上。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水果就有桃接杏,李接杏。在科普领域里,嫁接技求可以让水稻象割韮菜一样,茄子可以长在树上等。</p><p class="ql-block"> 作文中的素材不一定非是自己经历过的,可以是听到的,也可以是书本中看到过的。操作手法是围绕题目,搜集紧扣题目的素材,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正面的或反面的。事例不一定太多,只要能把问题说清楚即可。</p><p class="ql-block"> 在演讲中,有一个小女孩音色,表情,气场无可挑剔,就是演讲稿太空洞,如果说想拿到好的名次,略有难度,好在进入了决赛。</p><p class="ql-block"> 那天夜里,一个陌生电话打了进来,我看是本地号,就接起来。电话是这个女孩的母亲。说想让我帮肋孩子辅导一下。</p><p class="ql-block"> 这很让我为难呢。我并没有答应,一是避嫌,二呈我不了解她的家庭。</p><p class="ql-block"> 谁知第二天一大早,这个电话又打了进来,问我在哪儿住着,要领着孩子来家里。家长为了孩子这么上心,且比孩子还急。拗不过这个家长,只好答应见面。</p><p class="ql-block"> 我了解到孩子的爸爸是大学生,家是农村的,母亲是个小学数学老师.</p><p class="ql-block"> 退休之前,我受邀为这个学校的老师做过作文专题讲座.这个家长不知怎样打听到我的电话,这个辅导好像我不答应决不罢休.</p><p class="ql-block"> 普通人家的家风,是没有家训可言,大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靠平日里的言传声教一代一代地感染着,影响着.我仔细地寻问,想着从她们家中里找到一个细节,逐一拓展,使演讲稿即有情节,又有血肉亲情的故事。因为经历着是他们,我还用在这次演讲中,一个很有意境的故事引导。那篇演讲是孙女经常跟着爷走在一条林荫大道上,转到菜市场买菜。买回菜爷爷让孙女点着菜算帐。结果多出了五块钱。最后想到拿了菜忘了付钱。最后,围绕着退钱的情节展开故事。一件小事传承着家风,影响着子孙后代。</p><p class="ql-block"> 实在问不出来个所以然来,我想到了童年我在年夜饭时,为了吃出饺子里的钢镚儿,极为执著的情景,最后父亲把自己吃钢镚儿的饺子放到我的碗里,我感受到饺子里的暖意。如果把这个情节应用起来,让包着钢镚儿的饺子在年夜里传递,是不可以体现出一家人的和睦之美,关心之暖,</p><p class="ql-block"> 又加之父亲由农村走出,爷爷奶奶供出一个大学生,也属不易。记得看到过一篇小文,说父母每年养一头大猪,自己舍不得吃,卖了给儿子交学费。</p><p class="ql-block"> 由此将两个与自己不相关的情节嫁节在一起,确定将故事放在过年这个特定的时间,再将地点定在家乡。</p><p class="ql-block"> 过年吃饺子包钢镚儿这是大同乡俗,没有谁没经历过。以除夕夜饺子里钢镚儿为引子,拓展与之相关的素材。</p><p class="ql-block"> 过年回家。</p><p class="ql-block"> 哪里有爹妈,哪里就是家。回家与父母一起过年,儿孙满堂。从这里下笔,文章便自然地呈出年的氛围里的人间烟火,人世亲情,时代变迁,民风纯朴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最后,这个辅导还算成功。在演讲进入决赛时,我静静地听着演讲,眼晴不由湿润。评委们一致给出了九点八分的高分,有的还给了满分。</p><p class="ql-block"> 事后,与大家坐在一起,我告之这是我辅导完的,评委都很赞。</p><p class="ql-block"> 这里将演讲稿附在下面。给指导作文的老师和写作感到头痛的孩子们共享。</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 钢镚儿的祝福》</span></p><p class="ql-block">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上午好。 我是来自云冈区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我演讲的题目是《钢镚儿的祝福》。 </p><p class="ql-block"> 每年过年时,我们一家都要回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过, 当爸爸的小车开进村子里时,爷爷奶奶早已等在门口,张望着村头的路口。 </p><p class="ql-block"> 爷爷抖动着山羊胡子,张大嘴巴,露着几颗霍牙笑着,奶奶忙着伸出粗糙的突起指关节的手抚着我的长发、能感觉到那摩挲的声响。 </p><p class="ql-block"> 高高的屋檐上挂起了红红的灯笼,屋子里炉火烧的通红,回家的温嗳涌上心头。 </p><p class="ql-block"> 下午,全家人忙着年夜的铰子,奶奶和面,妈妈拌馅,爸爸擀饺皮,爷爷生火。接着大家一起动手包饺子,我乘着机会,装模装样地学习,乘人不注意,把那个包着钢蹦的饺子做了个记号。 </p><p class="ql-block"> 风俗里,逢年过节吃饺子,人们都要包个钢镚儿,讲究着谁吃出来谁有福。 那时候,我还小,不懂事,每次吃饺子时都希望吃出钢镚的那个人是我,本来已经吃饱,可还是硬撑着要多吃几个,最后没有一次是我吃到。 </p><p class="ql-block"> 从2021年新冠疫情第二年的除夕,看看妈妈吃到钢镚儿,可她没有吃,而是把钢镚塞回饺子里,放到爸爸碗里,爸爸感激的眼神看着妈妈,放到爷爷碗里,爷爷又放到奶奶碗里,奶奶又放到爸爸碗里,爸爸又放到妈妈碗里,他们让来让去,谁也没有在意我。我一生气,嘟噜起脸,甩下筷子,表示抗议。 </p><p class="ql-block"> 见我生气。妈妈忙说:“爸爸在井下一线工作,一周才能回家一次,这个祝福应该给爸爸。” 爸爸说:“爷爷奶奶常年生活在农村,年龄越来越大,爸爸上学那会儿,没有学费,爷爷奶奶每年喂一口猪,自己一斤也不舍得吃,卖了猪给爸爸交学费。这个祝福应该给爷爷奶奶。” 爸爸说着,拉起我的手,看着我又说:“爸爸常年在矿上,家里全靠你妈一个人支撑着,就是病了,怕影响爸爸的工作,能康过去就一个人扛。家里你最小,属你有福,最不该争的就是你。” </p><p class="ql-block"> 爸爸的话让我满脸羞红。不由地想起那天夜里,我还在睡梦中,妈妈被单位叫去做志愿者,为小区的人做核酸检测。从凌晨离开,一直到夜幕降临才回来,进门后身子冻得一个劲儿打摆子,后来发高烧,我要给爸爸打电话,妈妈坚持不让。 </p><p class="ql-block"> 从这刻起,我就想着每年要把最好的福气分享给家人,于是在饺子上留下记号。 </p><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院子的红灯笼亮起,远处传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年夜的饺子摆上餐桌,我把那个包着钢镚做了记号的饺子放到妈妈碗里,妈妈又放到爸碗里,爸爸又放到奶奶碗里,奶奶看了看众人,放到了我的碗里。还说:“我老了,只要你们好了我们就有福了,妞妞在我们家年龄最小,妞妞有福了,我们就都有福了。” </p><p class="ql-block"> 奶奶的话让我顿时泪眼盈眶,就像爸爸说的,我是全家最有福的那个。 </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们一个普通人家的家风,不需要警言格句诠释,可早已潜移默化融入我们全家每人的血脉里,传承着,影响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