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道德经》第十六章

竹君

<p class="ql-block">  如何能通达到微妙玄通的境界呢?</p><p class="ql-block"> 让自己的心虚静下来,心如止水,一尘不染。当一个人的心中只有名利的时候,他的心一定会跟着名利去走,名利无止境,会变成重重山峦压在他的心头,他的心怎么能虚静?当一个人的心中只有自己的时候,他的心一定会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别人,他怎么能看懂别人,看通人心?当一个人的心被五色、五音、五味迷惑不归的时候,他的心一定会被五色、五音、五味所左右,乱花渐欲迷人眼,他怎么能客观得看待事物?</p><p class="ql-block"> 心静不在形式,在内涵。朝堂上的隐者、钢丝上的舞者、闹市中的书家……,需要一颗多么虚静的心,忘记名利、忘记自己、忘记欲望,方能出神入化、精妙绝伦,为常人所不能为。</p><p class="ql-block"> 天地万物,蓬蓬勃勃,周而复始,或生或发或长或熟或挫或折或荣或衰……,循环往复中,得道之人观察发现规律。神农尝百草发现了春种秋收的规律开启了农耕文明;有巢氏掌握了遮风挡雨的规律建造房屋使我们的先人告别了风餐露宿;大禹治水顺应水的规律变堵为疏让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文明的摇蓝……。</p><p class="ql-block"> 万事万物、生生不息、循环往复,树有根、花有籽、水有源、事有因、心有念……,当心虚静到极致,我们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万物如草芥,冬天万物萧杀,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但是因为有根的存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呈现出“满园春色关不住,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勃勃生机;人的一生从零开始,从小到大,从大到壮,从壮到老,又复归于零,尘归尘,土归土,“生者是过客,死者是归人”。人只有达到虚静的状态,才能不被客观环境所左右,认识到事物循环往复的本质,事物的循环往复就是常态、恒常,了解了事物的常态、恒常,才能“每临大事有静气”,风轻云淡、洞若观火、审时度事,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如藩王之乱一直是汉朝历代帝王的心腹之患,越平越反,越反越平的魔咒一直无解,汉武帝为削弱藩王的力量,推行了“推恩令”,“推恩令”符合恒常的人性,各藩国不再单由嫡长子继承王位,而由藩王所有儿子分割继承,使各藩国力量在自然继承中越来越小,彻底解决了困饶多年的老大难问题。不知道常规,不按照常规去做,一定会带来凶险和灾祸。就像一个行人穿越马路不走人行横道线;就像游客进入野生动物园禁令区随意下车走动。</p><p class="ql-block"> 知道恒常才能包容,因为他不仅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人看事,还可以站在别人的角度看人看事,更可以站在历史的角度、宏观的角度、长远的角度看人看事。</p><p class="ql-block"> 懂得包容才能公平公正,因为他不会仅仅用自己的尺子量人量事,还能结合大家的恒常心量人量事,更能用如天地一样无私的公平心量人量事。</p><p class="ql-block"> 做到公平公正才能让万事万物无所顾忌、生机勃发、欣欣向荣、循环往复,这叫全面发展。</p><p class="ql-block"> 使万事万物全面发展是天之所为。</p><p class="ql-block"> 天之所为就是道。</p><p class="ql-block"> 得道的人才会长久,终身没有灾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