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小游2023

外星人

<p class="ql-block">  5月4日,从广州南坐了五个多小时的高铁到达福州南站,福州天气晴朗,老天爷给力!</p> <p class="ql-block">  在神州租车取了租的小车,这就是我这几天在福州游荡的小伙伴!</p> <p class="ql-block">  首晚预订的公寓,离三坊七巷不远…</p> <p class="ql-block">  公寓很普通,设施比较简单,还算干净,主要是地理位置占优!</p> <p class="ql-block">经过美食街,前往七坊三巷~</p> <p class="ql-block">  三坊七巷,座落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南后街,总占地约45公顷,是从南后街两旁从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总称。</p><p class="ql-block"> ​“坊”,是市井百姓居住之地。“巷”,为达官贵人奢养之所。居中为“街”,“坊”、“巷”融合交汇于此,和谐生活,平安长生!</p> <p class="ql-block">  三坊七巷自晋代发轫,于唐五代形成,到明清鼎盛,如今古老坊巷风貌基本得以传续。三坊七巷为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p> <p class="ql-block">  郎官巷,宋代就有的坊埠。郎官是古代官名,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因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span></p> <p class="ql-block">  衣锦坊,<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取其“衣锦还乡”之意。</span>初改称棣锦坊。宣和年间,又改名禄锦坊。宋淳熙年间,进士王益详退归故里后,改禄锦坊为衣锦坊。此后,坊里还出了明代都御史林廷玉、进士郑鹏程等,他们荣归故里,而“衣锦坊”的坊名也一直沿用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黄巷,源自晋代黄元方(公元280-375年),为八姓衣冠入闽始祖之一,闽中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说。</p><p class="ql-block"> 黄巷因“双黄交臂、文武相安”的故事而名声在外(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入闽),这个巷也因此被认为运交华盖,宜室宜家,居者日众,声名日隆,硕彦间出,名宦咸集,单有清一代,就有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李馥、梁章钜、郭伯荫,进士陈寿祺等辈。</p> <p class="ql-block">  小黄楼,黄巷的标志性建筑。史载东晋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中原黄氏入闽聚居此巷,黄巷因此而得名。唐进士、崇文阁校书郎黄璞居此,建楼阁曰黄楼。林则徐师兄、官至江苏巡抚的梁章钜,于清道光年间对黄璞旧居进行全面修葺,并建了西花厅小小黄楼。</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三坊七巷之鼻祖建筑,中国古建筑中的璀璨明珠,3300平方米的建筑群,堪称福州古代面积最大的豪宅。这里从唐至清几度易主,有三坊七巷当中最久远的建筑印记。</p> <p class="ql-block">  小黄楼入门花厅,为主人会客休憩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庭院间隔处的简亭结构呈现了一种特别的设计风格,主客皆可于此借壁小饮,略歇寒喧…</p> <p class="ql-block">  小黄楼的二进厅,大牌匾上面四字出自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p> <p class="ql-block">  楼两侧靠墙是糯米与三合土制成的雪洞,至今保护完好。楼前天井,对面太湖石垒成的假山,小巧鱼池,拱形小石桥跨越其上,桥栏板上刻“知鱼乐处”四字,水清见底,群鱼游弋。</p><p class="ql-block"> 东侧一座半边凉亭,垂柱上刻有松鼠、燕雀、蜻蜓、谷穗、玉米等,亭周12个悬钟,各尽其致。庭内修竹数行,花木扶苏,环境清幽,格调高雅,具有江南园林的特色。整座花园四周围墙,自成院落,园内有一株珍贵的古芒果。</p> <p class="ql-block">  小黄楼西花厅为双层楼阁,宽9米、深24米,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此为厅院…</p> <p class="ql-block">  庭院粉墙黛瓦、翘脊飞檐;梁架上描龙绘凤,楹门窗户都用楠木,而且做工讲究,雕刻精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喉科弄,</span>黄巷南侧一条秃头弄,形若羊肠小道,长不过十几米,南北向,弄堂狭窄,亦如喉管。</p><p class="ql-block"> 咸丰、同治间,里弄内有朱天章者精喉科,居此,人呼此弄为,其后人朱勉之、陈淑云夫妻都是喉科名医,世代继其业。</p> <p class="ql-block">  水榭戏台所在宅院郑氏宅院大门,郑宅系大户人家,每年正月初三办春酒或有其他婚嫁等喜事时,主人都盛情地请来了众多的亲朋好友到宅内聚会,他们坐在厅里一边宴客、品茶,一边听曲看戏,而女眷们则坐在酒楼和阁楼上看戏。</p> <p class="ql-block">宅院正厅</p> <p class="ql-block">庭院一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戏台,建于清代,</span>坐南向北,面积约30平方米,具有极高的建筑科学价值。不用扩音器,拾音十分良好,而且与戏台上的藻井形成音响环绕效果。60平方米水池里水不仅起到净化四周空气的作用,而且是地下涌泉,长年不干涸。</p><p class="ql-block"> 戏台的翘角上刻有精美镂空“角鱼”,方形藻井上刻有“团鹤”与“蝙蝠”,寓意福寿长存。</p> <p class="ql-block">宾客们看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戏台正面的楼阁,坐北向南,前廊后堂,穿斗式木构架,单檐歇山顶,可供聚会、观剧或登高临远。</p> <p class="ql-block">戏台侧的假山雪洞</p> <p class="ql-block">庭院花架一角</p> <p class="ql-block">残阳余辉下的街巷,逐渐步入安宁…</p> <p class="ql-block">  文儒坊,三坊之第二坊,因历代文儒辈出而闻名。</p><p class="ql-block"> 旧名山阴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郑穆居于此,改为文儒坊。</p> <p class="ql-block">  安民巷,著名的三坊七巷之一。〖福州地方志〗记述:“因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即告示安民,故名”。历史上巷内人家多为社会地位较高人士。巷西侧民居旧宅仍保留匀称格局和古朴风韵。</p> <p class="ql-block">  丰井营巷,又称井巷,东西走向,巷宽2米,块石铺砌,原称“甘液境”、“甘液坊”,后世因各社区(村社)皆建境庙,祀奉神祇,故称境。内有井,上隘下广,源自鸟山之泉,水质清纯甘冽。据清《乌石山志》载“地名方井,又称丰井”。因方言谐音,误方为丰,故有“丰井营”之称。</p> <p class="ql-block">  宫巷,旧名仙居,以巷中有紫极宫得名,是当今福州保护的最完整的古巷坊之一。</p><p class="ql-block"> 巷内有清代建筑13幢,其中,有清两江总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林则徐之子林聪彝,清海军总长刘冠雄等近代名人故居。</p> <p class="ql-block">  三坊七巷中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古蒸燕”福</span>州名小吃店,玩累了逛疲了可进去歇歇脚,顺便尝一尝…</p> <p class="ql-block">  名小食古蒸燕,类似饺子又与其它饺类不同,它以鲜猪后腿肉捶打成酱,添加优质薯粉制作成燕皮,以虾仁、精肉、木耳、冬笋、洋葱、生粉、鸡蛋清、食用盐、白砂糖、芝麻油、鸡精和香辛料拌匀成馅料,以燕皮加馅料包成形似燕子尾巴的形状,煮熟即为古蒸燕,其味清爽,鲜嫩可口。</p> <p class="ql-block">  夜幕下垂,华灯初上,入夜的三巷七坊仍然游人如鲫,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花巷,这里面有间百年历史的基督教堂…</p> <p class="ql-block">  福州基督教花巷堂,不仅是福州市最大的基督教堂, 也是福州的一处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  福州基督教花巷堂原名“尚友堂”,始建于1915年,是美在福州设立的一所“社交会堂”,初时耗资四万余金,购得城内花巷赵新太史之屋三间。1915年春季,“尚友堂”举行堂礼。同年9月5日举行第一次受洗仪式。</p><p class="ql-block"> 尚友堂顶部山墙都采用了近似于巴洛克式的半圆形状,瓦面又采用了中式的建造方式,尚友堂建筑风格可谓中西合璧。</p> <p class="ql-block">  教堂南侧另增设侧堂,与主堂空间接为一体,明亮的礼拜堂可容纳千余名信徒同时聚会。</p> <p class="ql-block">  花巷堂福音钟 ,“二0一五年六月十四日,祷告企望,历时十二年,荣耀奠基”,由德国设计师 Dirk U. Moench 设计,在原“尚友堂”旁建建设于2017年6月竣工。</p> <p class="ql-block">  新堂的外墙由红色花岗岩碎石制成,采用网粘石的手法平铺在外墙上,使这种曾用在福州本地典型乡土建筑上几乎完全被遗忘的老手工艺在新堂又复苏了起来。鲜亮的粉红色墙体, 使新堂风格更加现代化。</p> <p class="ql-block">  称颂耶和华,称颂你的圣名,将一切荣耀颂赞归你,让我们的赞美犹如众水的声音,永不停息,阿门!</p> <p class="ql-block">  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地处福州城市中轴线,是福州“闽商精神”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有“福州传统商业博物馆”的称呼。</p> <p class="ql-block">  福州台江区的上杭路和下杭路及其附近街区,俗称“双杭”,指的是从小桥头到大庙路之间能两条平行的横街,这里是早年的福州商业中心和航运码头。</p><p class="ql-block"> “杭”其实是从“航”音洐化的,这里有个地理变迁的历史过程,古时闽江水绕过大庙山,上下杭便是上下航的津口埠头。</p> <p class="ql-block">  清末和民国初年,这里已是“近市鱼盐千舸集,凌空楼阁万山低”,上下杭的商业也发展达到了鼎盛,集商贸文化、会馆文化和民俗信仰文化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 这里曾经商业繁荣、商帮云集、会馆林立,最鼎盛时期曾有过14所会馆。古田会馆、永德会馆、建宁会馆、南郡会馆、闽清会馆等各地商帮筹建的会馆或以中式的雕梁画栋见长,或以中西结合的独特风格为美,见证了早期福州与世界的贸易接轨,见证了八闽早期的贸易繁荣。</p> <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初的上下杭拥有商铺260多家,经营的商品种类多达500多种,含银行、钱庄、绸布行、京果行等。</p> <p class="ql-block">  北宋以前,上下杭地区还是“江广三里,扬澜浩渺”的闽江前沿水域,“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船只往来穿梭于此。</p><p class="ql-block"> 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记载,这里的航道上甚至能看到印度人,航运发达由此可知。</p> <p class="ql-block">  因处于大庙山的南麓,经过多次洪水大潮的冲刷,泥沙堆积,这里形成了沙洲,船沿着沙洲向上航行或向下航行,故称上航、下航。</p><p class="ql-block"> 随着沙洲的面积扩大,这里便成为了闽江停泊船只和起卸货物的水运码头。有了码头,便有了商铺,有了商铺,商贸随之兴起。</p> <p class="ql-block">  景区小戏台广场,可听戏赏曲,品茶聊天…</p> <p class="ql-block">  南郡会馆,由泉州、漳州、厦门等闽南籍商帮集资建造。会馆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为,四面红砖清水墙。中间大门为青石门框,横匾刻“南郡会馆”四个大字。两边仪门为拱形门框,上面各有一青石额刻“河清”、“海晏”,墙裙为4块浮雕,典雅别致。整个门面保存尚完好。</p><p class="ql-block"> 1956年改为下杭小学,现为下杭幼儿园。</p> <p class="ql-block">  金典馆,是民国时期福州钱庄业巨商杨仲端、宋景焰等人发起设立的私营福州商业银行旧址。这座始建于1933年(民国22年)的古老三进院落,建筑面积916平方米,抗日战争时期曾被日军侵占,后改作民用。如今,这里被福州市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打造成福州金融·典当文化展示馆(简称“金典馆”),追忆着福州的金融文化,展示着中国的货币历史和红色金融记忆。</p> <p class="ql-block">古典业当时的流程及专业术语展示…</p> <p class="ql-block">当铺有关物品说明及收当要律…</p> <p class="ql-block">  当铺柜台,旧时当铺柜台的柜台较高,主要是为了防止盗贼,外人看不清柜台内的情况,从而保护当铺。</p><p class="ql-block"> 当铺的柜台内通常坐有三位店员,一叫“正看”,这是一个福州特色的称呼,其他地方通常叫其“当店先生”,他负责向典当人收取当物,辨别物件真伪,估算价值;一叫“赎友”,负责为前来赎当的人取赎当物,计算,收取利息;一叫“外盆友”,也就是出纳,每日接收“内盆友”即经理或称总会计的拨款供营业,也收取赎友转交的赎款给店内,以及通过正看拨付当款给典当人。除此之外,店内还有正看的助手“帮看”,负责登记管理当票的画票,保管质押品的号长号弟等。</p> <p class="ql-block">  通过了解这间古老当铺,可以管窥闽都过往金脉汇通的繁华盛景。</p> <p class="ql-block">  咸康叁号,位于下杭路219号,建于民国,占地面积约260平方米,张氏兄弟在此经营药铺,专卖西洋参、高丽参等名贵药材,因经营有方,业务范围逐步辐射到全省,与回春、四省、华来并称福州四大药店。</p> <p class="ql-block">  张真君祖殿,位于上下杭星安桥,坐北朝南,供奉唐代末年道士张慈观,殿前的星安河,涨潮时吸纳三通河与三捷河双向的水,形成“圣君殿水两头涨”的水文奇观…</p> <p class="ql-block">  建郡会馆,位于台江区上杭路128号(原上杭路63号),旧称“后洲建宁会馆”,该会馆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为建宁府商帮集资建造,供同乡聚会或寄宿。</p><p class="ql-block"> 正面红砖清水门墙,石框大门上题有“建郡会馆”、“天后宫”两块匾额。两侧是两扇小拱门,门头题有“海晏”、“河清”。</p> <p class="ql-block">  福州商务总会旧址,始建于清代,古厝由正落一至四进院落、魁星楼建筑、东侧落花园和西侧院落组成,占地面积约3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台江书院,位于上杭路94号,依彩气山而建,院前有一棵巨大的古榕,过去树上常栖满白鹭,因此被人唤作“白鹭树”,还被当年走水路往来上下杭的商人当作指引航路的“灯塔”。</p><p class="ql-block"> 台江书院据说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清中叶闽中富商高文骐捐资重修。光绪末年科举废除,书院改为台江两等小学堂。</p> <p class="ql-block">  永德会馆,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光绪间重修,民国20年重建,均为两县在榕商帮集资所建,是一座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元素相融合的近现代优秀建筑,历史悠久,中西融合,文化内涵丰富,极具保护价值。</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这座古街之上,满目所及都是历史的痕迹,这里不像国内其他地方那般生硬,也没有复古老街的千篇一律,这里至今居住着很多寻常人家,爬满苔藓的老房子也承载着岁月的记忆,一切都是那么的鲜活和生动…</p> <p class="ql-block">  这些老街旧巷扎根于此,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讲述着属于福州的历史沧桑…</p> <p class="ql-block">老房子改造的一处茶舍</p> <p class="ql-block">  这些楼厦经历过风雨洗礼,感受过岁月沧桑,更承载过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印刻着古城福州的骄傲与遗憾…</p> <p class="ql-block">  树影婆娑,砖墙斑驳,岁月的痕迹叙述把人带回那悠远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  阳光透过树缝洒下细碎的光影,时光仿佛倒退,风也温柔了,景也慢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伟人的手书告诉历史这曾经也有段火热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  在上杭深巷悠悠转转,好似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故事。…</p> <p class="ql-block">景区的一处民宿门口</p> <p class="ql-block">  古老与现代交汇的夜生活聚集点,白天冷冷清清,夜晚活色生香…</p> <p class="ql-block">  星安桥,建于乾隆丙午年(1786年),嘉庆、光绪、宣统和民国年间都曾重修过,石构拱桥,二墩三孔。桥上原先有棱有角的石板,历经百年风雨沧桑,变得平润圆滑…</p> <p class="ql-block">  闽越王庙,据说越王勾践的后代驺无诸,在上下杭地区筑台,接受汉朝遣使册封,成为汉朝立国之初第一位百越族的异姓诸侯王。他让一度亡国的闽越再度兴旺,带领闽越族登上历史舞台,因此被后人尊称为开闽始祖。他在上下杭建的这个台被叫做越王台,后人在山上建的庙,也叫无诸庙或大庙。</p> <p class="ql-block">  时间赋予了福州明清古城醇厚独特的韵味,有时间来这些老街巷逛逛,总会有不期而遇的精彩…</p> <p class="ql-block">  马尾船政文化旅游景区,是我国第一个以船政文化旅游为主题的景区,誉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活化石”,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以船政遗存史迹和精神内涵为主题,展现近代工业先进科技、高等教育、海军建设等先进思想,折射出立志进取、积极作为、虚心好学的传统文化神韵,形成了独特的船政文化。</p> <p class="ql-block">  马限山梅园,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以后,英帝国主义者陆续在马限山麓设立货物转运站,而后又设立马限监狱、副领事署、医院等机构。1942年民国海军部接收英国副领事署及马限监狱,并在山上遍植梅树,命名为“梅园”。</p> <p class="ql-block">  马限山圣教医院旧址,圣教医院是英国教会基督教中华圣公会1901年创办,主要为外轮提供船员医疗和检疫服务。</p> <p class="ql-block">  旧址为欧式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分病房区和宿舍区。病房区是两层楼建筑,宿舍区是单层建筑(木板地面)。</p> <p class="ql-block">  1944年10月,侵华日军第23旅司令部曾设此。195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接管马限圣教医院,改名为福建省马江医院,1963 年改名为福州市马江医院,1988年医院门诊楼移交给福州轮船公司作为厂房使用,2012年省轮船公司搬走,移交给马尾区人民政府,2015年马尾区政府对其进行保护修缮。</p> <p class="ql-block">圣教医院厨房旧址</p> <p class="ql-block">圣教医院诊室旧址</p> <p class="ql-block">  圣教医院后景,高耸的十字架在天空中格外显目…</p> <p class="ql-block">  圣教医院院长公寓,单层建筑,做东向西,为欧式砖木结构,占地面积280平方米。外墙罩洋灰(水泥)刷白,正立面七根大方柱,方柱间开落地门,屋内为木地板面。</p> <p class="ql-block">  中坡炮台,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马限山上,昭忠祠后山上。原来有三座为护卫船厂而设立的古炮台,即前坡(上坡)、中坡、后坡(下坡)三炮台;今前坡、后坡炮台已毁,仅余中坡炮台。</p> <p class="ql-block">  英国副领事署旧址,为西洋式单层建筑,砖木结构,占地457平方米。五口通商后,英国殖民者先在福州仓前山泛船浦设立英国领事馆,清同治九年(1870年)又在马尾马限山建筑豪华楼房,挂上英国副领事署的牌子,作为领事馆人员及英国海员的俱乐部。</p> <p class="ql-block">英国副领事办公处</p> <p class="ql-block">英国副领事卧室</p> <p class="ql-block">  梅园监狱旧址,又称“罗星塔监狱”、“马限监狱”,始建于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是当初英国殖民者以追捕海盗为名建立的用于关押中国渔民及民众的监狱。</p><p class="ql-block"> 监狱为单层带地下室建筑,地下室石造,两面靠坡地,外露的两面也没有设窗,只有几个小通风孔,室内空间压抑,空气污浊窒息,关押死亡率极高。地面层砖造,青砖、红砖兼用,立面较为讲究,呈维多利亚风格。建筑平面凹凸较多,内部单间牢房已有拆改,原平面已改变。监狱在院内另有围墙及看守亭,防卫森严。</p> <p class="ql-block">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是以一家弘扬船政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筹建于1997年,原名为中国近代海军博物馆,2004年全面改版后更名为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景</p> <p class="ql-block">  船政绘事院,初名“绘事楼”画馆,清同治七年(1868年)建,是法国式两层砖木结构建筑。上层为绘事楼(绘事院),绘制船身构造图样、绘制机器图样以及测算、设计;下层为合拢厂(安装车间),占地1689平方米。绘事院现为马尾造船厂厂史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  绘事院内景长廊,二侧墙壁上都是当年绘制的设计图纸…</p> <p class="ql-block">  船政建厂之际,也创设船政学堂,分两大专业,一为船舶制造,亦称前学堂,以法语教学;二为轮船驾驶,称后学堂,以英语教学。经过正式招生,船政学堂1867年2月开学。</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时的学习教材。</span>造船工程展开后,由洋员主持的绘事院工作量繁多,图纸的绘制和现场放样需要大批人手。船政即招收一批聪颖少年作为洋员帮手,称为艺徒。艺徒们工作勤奋且好学,他们必须掌握外语,学会识别图纸,所以他们也要读法文,学习绘图。边干边学中,年轻人进步很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近代化制图工具</p> <p class="ql-block">绘事院外景一侧</p> <p class="ql-block">  轮机车间,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由法国工程师设计,具有明显的欧洲近代厂房风格,总面积3000平方米,由轮机厂和合拢厂两部分组成,砖石铁木合构建筑。抗战期间,轮机厂南侧毁于战火,仅存北侧。</p><p class="ql-block"> 该车间是船政制造船用蒸汽机的车间,1871年我国第一台船用蒸汽机在这里成功制造,这里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民族工业厂房。</p> <p class="ql-block">电瓶间旧址</p> <p class="ql-block">  甲型1号水上飞机,是中国人巴玉藻、王助、王孝丰、曾诒经等4人设计制造的中国第一架飞机,于1919年8月在马尾海军飞机工程处制造完成,这是架拖进式双浮筒双翼水上教练机。</p><p class="ql-block"> 飞机采用国产木材制作,动力源自寇蒂斯OX-5型发动机,机体与机翼用钢绳拉紧,全机亚麻布蒙皮,其主要指标和飞行性能均达到当时世界水平!</p> <p class="ql-block">  "捞化"算是最具有福州特色的面食,俗称"捞兴化粉",是一种很细很细的米粉,一捞就熟。</p><p class="ql-block"> 早餐在路边小食店吃了碗猪血捞化和鱼燕,算是尝过了福州美食了!</p> <p class="ql-block">来到福州闽侯县竹岐新区后入住的民宿</p> <p class="ql-block">  晚餐是中式自助餐,很简单,很好吃,才30元!</p> <p class="ql-block">  闽越水镇,福州的一个人造景区,借鉴老福州“一楼两塔”城市格局,以海丝、闽越为主题,再现福州百年水乡风貌。</p> <p class="ql-block">水镇仿古城楼门墙</p> <p class="ql-block">  验票进入大门后首先经过一个类似展览馆的场所,里面展示的都是精美织绵,千年红木,在灯光的衬托下美伦美奂…</p> <p class="ql-block">木雕龙屏,彰显皇家气派…</p> <p class="ql-block">  白天景区几乎没人,大部分是些仿古的街道,有零散的几位老人家在东张西望…</p> <p class="ql-block">  仿古的商铺虽然开门迎客,却门可罗雀,少有人问津…</p> <p class="ql-block">  仿古茶馆只有工作人员无精打釆的在生碳炉,为夜晚做准备…</p> <p class="ql-block">古代衙门景点,到点还有审案实景演出…</p> <p class="ql-block">  仿古代楼阁,井筒式构架,与各层抱厦、围廊的梁枋相连,结构稳固,是我国楼阁建筑中的佳作翻版。</p> <p class="ql-block">  闽浙总督部院,闽浙总督是管理福建和浙江两省军政的最高级长官。</p> <p class="ql-block">仿古酒坊外貌</p> <p class="ql-block">仿古擂台,到点也有表演…</p> <p class="ql-block">  海坛古城,座落在平潭岛上耗费86亿人民币打造的第一座中国海岛旅游文化城,意在复兴福建本土文化,复兴海洋文明,创新运用现代商业核心元素,既保持了传统的古城风貌,又塑造了平潭富有朝气的新形象。</p> <p class="ql-block">古城一角</p> <p class="ql-block">  古城附带的地产项目,以中式古建为主体风格,糅合了明清两代历史文明的东方院落特色,结合南方、北方的建筑形态,充分展现了幽中带静,古今兼容的生活体系。</p> <p class="ql-block">高端的红楼梦客栈</p> <p class="ql-block">  望海楼,是海坛古城的标志性明清风格建筑,位于古城的正中心,屋檐采用难得的歇山顶,并有四只仙人走兽常伴身侧,气势威仪。</p><p class="ql-block"> 望海楼是古城最高的建筑,登高就能眺望浩瀚大海,楼座一共有四层,有直达的电梯,每层均设观景长廊供游客欣赏海景和古城美景。</p> <p class="ql-block">古城内“平潭县电影院”景点外貌</p> <p class="ql-block">  海坛镇总兵署,是首家以国家三级标准打造的中国海坛海防博物馆,讲述了明清时期的海防和水师文化。</p> <p class="ql-block">  古城里游人罕见,诺大的景区除了旅游购物商店和饭店外几乎见不到人…</p> <p class="ql-block">  在平潭入住的民宿,为了看蓝眼泪连住了三晚!</p> <p class="ql-block">  民宿房间宽敞,特别是床很大,睡起来蛮舒服!</p> <p class="ql-block">  小雨,阴冷,在68海里景区门口小饭馆里炒了一份蛏子吃,味道还行!</p> <p class="ql-block">这份蠔仔煎蛋也不错,好吃!</p> <p class="ql-block">景区是由猴研岛、研后岛、限山岛等3座小岛组成,海边风很大,穿着雨衣衣服也湿了…</p> <p class="ql-block">  两岸同心窗,是用花岗石围砌而成的一枚邮票。这枚巨大的邮票已经成为岛上的打卡胜地,来到猴研岛的游客无不在此留下各自靓丽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看到这枚邮票,不禁让人想起了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乡愁》里的诗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p> <p class="ql-block">  两岸同心石,雕塑运用邮票、两岸地图为设计元素,以线条灵动,串联起海峡两岸,传递着乡愁,体现着两岸一衣带水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道出了两岸一家亲,折射出深深的挂怀与思念。</p> <p class="ql-block">  这里与台湾新竹南寮渔港相距68海里,相当于126公里。</p> <p class="ql-block">  平潭将军山,原名老虎山,坐落于海坛岛南陲,东临海坛海峡,与台湾岛隔海相望,背依海坛岛腹地,海拔104米,面积约1.1平方公里。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演习重地,具有极高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传承红色基因教育意义。</p><p class="ql-block"> 1996年初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平潭县举行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三军联合作战演习。期间,部队在老虎山修建观礼台、直升飞机场、坑道壕沟等军事设施,规模宏大,蔚为壮观。演习当天,一百多名将军登山观战,为平潭历史前所未有。</p> <p class="ql-block">  将军山纪念碑,高31.8米,呈三面六体,纪念碑的高度设置是为了纪念1996年3月18日的演习纪念日,顶部是三把戟的造型,代表着海、陆、空三军。纪念碑共有九层,129个台阶,登高可鸟瞰海天胜景。这两个数字反映了平潭的喜奇不喜偶建筑风俗。另外,来此观摩作战的将军有128位,加之老虎堪称百兽之王,故而建129个台阶,蕴含“九九归一”盼统一之意。</p> <p class="ql-block">  将军山势临海而起,险峻陡峭,巨岩交错,怪石呈奇,盘根错节,佳境迭现…</p> <p class="ql-block">  三军联合作战演习,从争夺制海制空权到快速装载航渡,从装甲集群抢滩登岛到空、机降部队垂直登陆,从多层次火力突击到多路强击突破,从立体穿插分割到纵深越点攻击,全景式的呈现出三军联合渡海登岛作战和山地进攻作战的壮阔场景…</p> <p class="ql-block">演习作战时的战壕要道</p> <p class="ql-block">  将军山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方摩崖石刻草书“虎”,宽5.6米,高5.87米,是安徽籍战士贲占奇书写的。这“虎”字有几层含义。其一,山的原名有“虎”;其二,当时来观摩作战演习的128位将军中有50多位是属虎的。</p> <p class="ql-block">  仙人井,一个巨大的天然海蚀竖井,井深41米,井口直径50.4米,井壁是悬崖,井底侧有三个小洞与大海相连,涨潮时海浪汹涌撞入井底,白浪翻腾声若洪钟,井中狂涛雷鸣海啸,奔腾的海浪从三个小洞中涌进来,犹如三条蛟龙在半空中交汇,古时景称“仙井吼涛”,险绝壮观!</p> <p class="ql-block">  仙人谷,长70余米,内窄外宽,窄处约30余米,谷口开阔如海,<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海蚀地貌的典型代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两侧绝壁挺拔垂直,黝黑发亮,壁上青苔斑斑,裂缝处绿草轻盈而长。谷中间铺满了滚圆滚圆的鹅卵石,那是由崖壁两边的碎石块掉落下来后,经过千万年来海水冲刷的结晶。它们不仅有足底按摩的功效,取两块互相敲击,声音清脆,可以听到犹如磬一样的响声,非常悦耳动听。</p> <p class="ql-block">  “阿波丸”沉船处,“阿波丸”号是日本的万吨级客货轮,在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即将失败前夕,从被日军占领的新加坡装载黄金40吨、白金20吨及其他军用物资,并搭载日军驻东南亚军政要员、外交官员和随军家属2000多人,悬挂国际红十字旗,驶回日本。</p><p class="ql-block"> 1945年4月1日凌晨,“阿波丸”号在驶至福建省平潭县牛山岛以东海域时,被正在该海域巡逻的美国“皇后鱼”号等潜艇发现,美国潜艇多次发出警告信号,令其停船接受检查,但“阿波丸”号无视警告,仍然高速航行,“皇后鱼”号潜艇随即向其发射两枚鱼雷。“阿波丸”号被击中后,两分钟内即沉入海底,全船人员除一人获救外,其余全部死亡。后据美国《圣迭哥论坛报》披露:“阿波丸”号装载的货物总价值50亿美元,是有史以来沉入海底的最大一批财富。</p><p class="ql-block"> 由于“阿波丸”号沉没在我国领海内,根据国际海洋法规定,“阿波丸”号沉船属我国主权所有,任何国家和个人未经我国政府批准,都不得进入我国领海内打捞作业,只有我国政府才有权对“阿波丸”号进行打捞。1977年至1980年我国政府对沉船组织打捞,捞起锡锭、橡胶、水银、铌钽、云母、光化玻璃等物资共5418吨,而黄金等贵重物品不知所踪,至今成谜!</p> <p class="ql-block">  泛船浦天主教堂,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南台岛,教堂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为福建最大的天主教堂,为福建省福州市天主教总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民国21年(1932年秋)重建泛船浦天主堂,将旧堂拆除,改建成双层24开间的新主教府,旁边建新座堂,占地面积18亩,1933年9月落成,耗资17万银元。</p><p class="ql-block"> 由于设计师是法国人,因此教堂混合了哥特式和法国式(罗马式)的建筑风格,为钢筋水泥砖木结构,外墙用青砖砌造;堂身整体为十字型,两边弧状耳室一对,堂内呈巴西利卡式三廊式布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主堂北端,建有20多米高的钟楼,楼顶竖立近3米高的十字架,昔时钟楼报时声扬十余里,号称“江南第一大堂”,</p> <p class="ql-block">主堂侧景</p> <p class="ql-block">  主堂墙壁上的采光窗户镶着五彩玻璃,绘制了各种彩色教会圣人像。</p> <p class="ql-block">  2008年,因道路建设需要,泛船浦教堂神父楼不得不进行迁移。考虑到其为文物,故有关方面选择了整体平移的方式来迁移该建筑,经过一个多月平移80.7米后,安全抵达旋转的指定位置,开始进行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转身”,由原东西朝向变为南北朝向,最终与主教堂平行。</p> <p class="ql-block">教堂神父楼侧面</p> <p class="ql-block">和平祷词墙</p> <p class="ql-block">你的爱总是不离不弃,怜悯如江河涌流…</p> <p class="ql-block">  特蕾莎修女(Blessed Teresa of Calcutta;1910年8月27日-1997年9月5日),又译德兰修女、特里莎修女和泰瑞莎修女,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p><p class="ql-block"> 其一生致力于消除贫困,于1979年得到诺贝尔和平奖。2003年10月被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列入了天主教宣福名单Beatification,特蕾莎修女的名称也因此变为被祝福的特雷莎修女(Blessed Teresa)。</p> <p class="ql-block">教堂深景</p> <p class="ql-block">福州此次游玩最后一晚的酒店,还行!</p><p class="ql-block">再见,福州,有机会还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