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①铁头鞋与姑子茔之传说</p><p class="ql-block">2023-05-18 </p><p class="ql-block">胶东村名当中,“庵”字颇为常见,其具体由来,不尽相同。</p><p class="ql-block">“庵”字既可专指尼姑庵,亦可泛指小庙,还可指代荒野草屋。因此,庵庙旧址附近之村多带“庵”字,而看管山林者所落户繁衍之地,亦常称作“庵”。</p><p class="ql-block">在海阳境内,庵字村庄不在少数。其中有一“环岱庵”,偏处东南边陲,与虎头湾所在之桃源村相邻,属留格庄镇管辖。</p><p class="ql-block">此前探访虎头湾时,曾路过环岱庵村。彼时虽未进村参观,但却留意到村北一座石山。其形状甚是奇特,令人神往。因此,某日再次途径留格庄镇时,便直奔环岱庵而去。</p><p class="ql-block">进村遇到老者之后,笔者首先问起山名及由来。对方答曰:“口头俗称东东崮(音为东东,不知具体对应何字),地图上标作东斗崮。此名自古口口相传,具体由来并不知晓。”</p><p class="ql-block">见“山的故事”不好挖掘,笔者转而请教村名中的“庵”字。所幸,这个话题颇有收获。</p><p class="ql-block">关于村名由来,老者告曰:“古时附近确有一座尼姑庵,先民建村时便以地形及庵命名,称作环岱庵。某年尼姑被杀后,此庵逐渐废弃,但尼姑之墓至上世纪六十年代时仍存,民间皆呼为姑子茔。”</p><p class="ql-block">听闻“尼姑被杀”,大感吃惊,连忙追问细节。老者为人热情,便不厌其烦,详细讲述一番。</p><p class="ql-block">原来,此事发生于古代,具体年份已不可考,大体经过则流传下来。</p><p class="ql-block">相传,此尼姑虔心向佛,见庵内简陋,便决心外出化缘筹资来光大山门。</p><p class="ql-block">功夫不负有心人,她一路跋涉,行至京师,终于遇到善心施主。对方慷慨解囊,捐出重资。在感激致谢之后,尼姑就带着这笔钱财,开始返程。</p><p class="ql-block">路过其他州县时,旁人不知尼姑底细,并无觊觎之心。反倒是将要回到庵中之际,有位强盗提前得知消息,料想尼姑必然身带重资,便埋伏在中途,待对方出现,便拦路抢劫。</p><p class="ql-block">一来是化缘不易,二来是有些武术功底,尼姑并未束手就范,而是迎上前去,与强盗打斗起来。</p><p class="ql-block">古时人口稀疏,附近虽有住户,但数量有限。他们被惊动之后,并不敢上前帮忙,只能远远眺望。</p><p class="ql-block">据说此尼姑以脚上功夫见长,她专门制有一双铁头鞋。有了此鞋,力量大增,一脚踢去,虽壮汉亦难招架。可惜为方便赶路,她彼时未穿在脚上,因此不能施展出全力。</p><p class="ql-block">打斗多个回合之后,尼姑力有不支,最终命丧强盗之手。</p><p class="ql-block">强盗劫走钱财离开,附近村民这才敢近前查看。他们怜惜尼姑一心虔诚却死于非命,便共同为之料理后事。所葬之处,即“姑子茔”。</p><p class="ql-block">听老者讲述,“姑子茔”似在桃源村东山半坡,上世纪六十年代时仍存,后来方被拆毁。茔边曾松树一株,粗约一抱,高有数丈,蔚为壮观,相传为尼姑生前植于花盆之中,死后众人移栽于此。由花盆小苗,长成参天大树,年代之久,可想而知。(本文作者:耳左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②、唐代的“莱州司户”是个多大的官?</p><p class="ql-block">2023-05-17 </p><p class="ql-block">历史时期不同,地方区划及官职名称亦有区别。以胶东半岛的莱州为例,在历史上,莱州片区有“东莱郡”“光州”“莱州”“莱州府”等不同称谓,区划主官也有“太守”“刺史”“知州”“知府”等不同名称。</p><p class="ql-block">一个地方,除了主官之外,还有众多佐贰僚属职务。通常而言,他们很难被正史提及。不过,倘若任职者此前地位显赫的话,就要另当别论了。而这种情形,也就是所谓的“贬官”。</p><p class="ql-block">在唐代及之后的五代时期,有个名为“莱州司户”的官职就因上述缘由而多次出现在正史记载当中。那么,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官职呢?</p><p class="ql-block">根据《旧唐书》记载,州的官员主要包括刺史、别驾、长史、司马以及相应的曹官(正式名称为曹参军事)等。而司户就属于曹官之一。所谓“曹”,用现代术语来说,类似于州直属职能部门。具体到司户,其负责的是“户籍、计帐、道路、逆旅、婚田之事”。</p><p class="ql-block">唐代的州有“上中下”三档之分,户满四万以上为上州,刺史的品级为从三品,司户等曹官为从七品下;户四万以下、两万以上为中州,刺史为正四品上,司户等曹官为正八品下;户两万以下为下州,刺史为正四品下,司户等曹官为从八品下。</p><p class="ql-block">而按照《旧唐书》的统计,莱州在天宝年间管辖四县(掖县、昌阳县、胶水县、即墨县),户二万六千九百九十八,口七万一千五百,属于“中州”。据此推断,“莱州司户”的品级应当为正八品下。</p><p class="ql-block">根据粗略统计,唐代由朝廷中枢被贬为莱州司户参军的官员至少有三人。唐高宗显庆年间,侍御史(从六品下)王义方因为弹劾李义府忤旨被贬为莱州司户,任期届满之后,定居于昌乐县,以教书授徒为业。唐哀宗天祐年间,太常卿(正三品)张廷范(朱温同党,入《旧唐书•奸臣传》)和刑部郎中(从五品上)李煦可先后被贬为莱州司户。</p><p class="ql-block">在清代《掖县志》当中,只收录王义方和张廷范两人。但张廷范应该并未实际到任,因为《资治通鉴》记载说,张廷范被贬之后,很快就被车裂处死(失宠于朱温)。</p><p class="ql-block">到了五代时期,也能找到被贬为莱州司户的案例。后唐庄宗李存勖攻入汴梁之后,梁代的宰相(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郑珏率百官出迎,随即被贬为莱州司户。值得一提的是,郑珏交友甚多,人脉很广,后来东山再起,又担任了后唐的宰相。如此履历,在莱州历史人物当中,也算是鲜见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③、远眺方山,近邻龙门口水库,看栖霞观里镇山后泊村的好风光</p><p class="ql-block">2023-05-16 </p><p class="ql-block">继续领略胶东乡村的风土人情,这次要介绍的地方叫作“山后泊”村,它位于栖霞市观里镇的辖区内。</p><p class="ql-block">“泊”这个字,容易让人联想到水。而山后泊村的地理环境也恰如其名,就处在栖霞市有名的龙门口水库旁边。</p><p class="ql-block">栖霞范围内的水库有不少,就规模而言,有两座比较突出,即庵里水库(现在也叫长春湖)和龙门口水库(在水利上都属于中型水库)。</p><p class="ql-block">根据1990年版《栖霞县志》记载,龙门口水库1958年6月动工兴建,1960年8月完成主体工程。控制流域面积116平方公里,总库容6260万方,兴利库容4130万方。其具体修建在“漩河”上,而漩河流入莱阳界之后被称作蚬河(沐浴水库就修建在蚬河上),为五龙河支流之一。换句话说,龙门口水库地处五龙河的上游。</p><p class="ql-block">龙门口水库面积较大,从地图上看,它此处寺口、官道、观里、西城四镇之间,沿岸村庄众多,山后泊村即其中之一。与水库同名的龙门口村(属官道镇),与之相邻。</p><p class="ql-block">关于山后泊村的由来,《栖霞市地名图集》载,明嘉靖年间,于姓迁此建村,因村前有响山,山后有平泊,故名山后泊。该村规模不大,姓氏种类却相当多,不过总体还是以于姓居多,其他姓氏为零星分布。</p><p class="ql-block">山后泊村依山傍水,风光相当不错。这里所说的“山”,不限于村旁的小山。站在村西远眺,平坦的方山清晰可见,将村庄衬托得更有意境。接下来这组图片就带大家感受一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④、一个因奇石而得名的村庄,乳山市乳山寨镇人石村</p><p class="ql-block">2023-05-15 </p><p class="ql-block">继续领略胶东乡村的风土人情,这次要介绍的地方叫作“人石”村,位于乳山市乳山寨镇的辖区内。</p><p class="ql-block">就地理位置来说,人石村东邻乳山湾,西倚群山, 处在一个南北狭长地带里。这个狭长地带向南延伸,过了“到根见”村之后,就到达海阳市的地界。从乳山寨镇驻地到这里,大约有二十里路。(注:现乳山市南部有不少乡镇在清代都曾归海阳县管辖,在清光绪版《海阳县续志》的村庄名录当中,并无“人石”村这个称呼,而是有个“英石”村,属于海阳县乳山乡于疃社管辖。对比周边村庄刁家、梅家的归属,于疃社的这个“英石”村,应当就是现在的“人石”村,但为何写法有出入,原因暂不知晓。)</p><p class="ql-block">“人石”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有说头,它具体是与山上的“奇石”有关。根据《乳山市地名志》的记载,明初先民来此建村,因村西山顶有巨石似人,故取名“人石”。</p><p class="ql-block">这个村庄因为奇石而得名容易理解,但具体是哪块奇石?如果没有向导的话,外地人就难以猜到了。</p><p class="ql-block">此次探访较为幸运,我们在村口处就遇到了一位高姓老大爷(注:人石村规模较大,有多种姓氏,其中高姓居多)。他年过八旬,依然将小菜园打理得井井有条,为人热情且熟悉掌故。据他介绍,正对村庄的那两座凸起石山,分别叫作大竹岛崮和小竹岛崮(竹字据说因古时多竹而来,崮则是指的山体形态,至于“岛”字,老大爷亦不知具体解释,可能与此处近海的地理位置有关吧)。而竹岛崮南侧还有一处凸起之峰,峰旁有几块竖立状的石块,那便是“人石”之所在了。</p><p class="ql-block">限于时间和季节,这次我们并没有上山实地参观,只是拉近镜头拍了照片,虽然视角模糊,但隐约有几分意境了。</p><p class="ql-block">有奇峰群山作屏,人石村的风光可想而知。接下来就通过图片的形式,带大家好好感受一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⑤、微醺之后</p><p class="ql-block">2023-05-13 </p><p class="ql-block">胶东民风总体醇厚,走访乡村期间,常能遇到热情好客之人。而倘若对方恰好是在小酌微醺之后,那么,这种热情程度还会更高一些。</p><p class="ql-block">经过粗略回忆,记起两段相应见闻,下面就逐一简叙之。</p><p class="ql-block">第一段见闻,发生在莱西市郊的汪家疃村,距今已有六年。</p><p class="ql-block">当时,刚刚对胶东古树话题产生浓厚兴趣。于是,在听闻汪家疃村有一棵大银杏树后,某日下午途经莱西之际,便决定与朋友前去探访。</p><p class="ql-block">汪家疃位置较深,取道前于格庄,经过一番辗转,才到达村里。随即下车循例在街上找人打听情况。</p><p class="ql-block">很快,我们便遇到一位大叔。观其面相,不甚沧老;而问其年龄,则已过古稀。</p><p class="ql-block">大叔听闻笔者来意,颇为热情,不仅详加介绍,还亲当向导,引领我们穿过多条小巷,来到大银杏树所在的院落当中。</p><p class="ql-block">在其帮助之下,参观过程相当顺利。临近结束之际,我们诚挚致谢。大叔笑道:“不必客气,下次再来,必将管饭!”</p><p class="ql-block">甫听这话,我以为只是礼貌客套之辞。不料,对方接着念出一串数字,又道:“这是我的手机号,再来之前打电话告知就行。”显然是热忱至极。</p><p class="ql-block">我大为感动,拿出手机,身体前倾,准备将号码存下。而随着距离拉近,一阵轻微的酒气也传了过来。我会心一笑,暗想:“大叔应是中午小酌了。”当然,瑕不掩瑜,他的热情虽多少带有酒劲,但终究也是本性使然了。</p><p class="ql-block">第二段见闻,发生在莱阳北乡某山村,距今大概四年。</p><p class="ql-block">在探访乡村之际,我们每到一处,通常都会先去查看地名石碑。因为其后大多载有简志,虽然有些内容值得商榷,但至少可对村庄整体有所了解。</p><p class="ql-block">而那次探访,我们在村口寻找一番,却不见地名石碑踪影。正在发愁之时,恰好有位大叔走来。</p><p class="ql-block">该大叔的年龄不详,目测在六旬上下。稍作寒暄之后,他很快带领我们找到位置所在。原来,此前这里修路,石碑便被临时挪到了一个角落当中。</p><p class="ql-block">我们走近一看,发现石碑贴墙斜放,正面在前,背面则被遮挡。想查看村志内容,需将石碑掀起方可。而此石碑质地甚坚,目测一人难以搬动。</p><p class="ql-block">与朋友正要一起动手,却听该大叔喊道:“不用你们,我来!”随即,他跨步上前,双手扶住石碑上沿,独自将之掀起,露出后面文字,方便我们查看。</p><p class="ql-block">见此场面,亦惊讶亦感动,急忙上前帮扶。而该大叔却连连推辞。就在这一来二去之间,留意到对方脸带红意、身带酒气,似已微醺。而他刚才能独自掀开石碑,多半亦凭借这股酒力吧?</p><p class="ql-block">类似见闻,尚有不少,限于篇幅及记忆,难以逐一叙述。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胶东民风,可见于兹。(本文作者:耳左月即隋翔宇代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⑥、走进栖霞市西城镇的马嘶庄和三宿夼,两村的名字挺有特点</p><p class="ql-block">2023-05-12 </p><p class="ql-block">本文继续带大家领略胶东乡村的风土人情,这次要介绍的是栖霞市西城镇辖区内的两个村庄,它们的名字都挺有特点,分别叫作马嘶庄和三宿夼。</p><p class="ql-block">相对而言,马嘶庄的位置比较好找,它就在西城镇驻地小庄村南面不远处,“路莱线”公路从村中经过;而三宿夼的位置就要深一些,它处在一条山沟当中,不在公路沿线。</p><p class="ql-block">在胶东半岛,唐王东征(李世民东征、唐二主征东)的传说流传甚广。虽然在正史当中,并无李世民到过登莱的相应记载。这种传说,在地名上体现得相当明显。当地许多村庄都相传因唐王东征时的典故而得名。马嘶庄和三宿夼就是如此。</p><p class="ql-block">关于马嘶庄的由来,《栖霞市地名图集》记载道:传说唐二主征东时路过此地,战马嘶叫,明末衣姓迁此建村时,便以此典故,取名马嘶庄。</p><p class="ql-block">而三宿夼的由来,同一书中的记载则是:传说唐二主征东时,曾在此住过三宿,明万历年间先民来此建村,取名三宿夼(夼指的是地形)。</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宿是一个多音字,在“住了一宿”的语境下,现在的普通话读作“xiu”。不过,“三宿夼”在当地方言中读作“san xu kuang”。</p><p class="ql-block">“马嘶”和“宿营”的确容易让人联想到战事,不过由于年代久远且资料有限,这两个村庄到底是否是因此而得名,已经难以详细考证了。</p><p class="ql-block">实际上,在西城镇范围内,有唐王东征传说的村庄并不只这两个。回兵崖村的情况也与此相似。不过该村此前曾介绍过,而马嘶庄和三宿夼则未曾探访,因此这次就集中介绍后两者。</p><p class="ql-block">两村当中,马嘶庄的规模较大,姓氏种类也更多一些,包括衣、刘、王、崔、徐、范、丁、苗、张、于、郝、林、宋等二十多个姓氏,其中以衣姓居多。根据《栖霞市地名图集》记载,这里的衣姓人与槐树底村(同属西城镇)有渊源。</p><p class="ql-block">三宿夼村的规模较小,姓氏种类也较少,有吕、刘、王、衣、张、崔、马等,其中吕、刘两姓相对较多。据村庄吕姓老人介绍,当地吕姓相传古时从臧家庄附近迁来(两地相隔约八十里)。至于迁徙的原因,则暂不知晓。</p><p class="ql-block">在外貌上,两地都是比较典型的山村。马嘶庄村依坡而建,有明显的落差。三宿夼村距离方山不远,站在村内,就可眺望到方山平坦的山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⑦、海阳“祁”姓分布简述</p><p class="ql-block">2023-05-11 </p><p class="ql-block">“祁”这个姓氏,在胶东半岛范围内,总体规模并不算大,但在部分县市区却有集中分布,海阳就是一处比较典型的聚居地。本文就以海阳为例,对当地的“祁”姓分布做个简要叙述。</p><p class="ql-block">海阳“祁”姓在乡镇分布上并不均匀,主要集中在二十里店镇及周边区域,其他乡镇则鲜有祁姓聚居。</p><p class="ql-block">具体就村庄而言,根据《海阳市镇村简志》(以下省略称作简志)的记载,有祁姓分布且为主要姓氏或规模较大的村庄共有6个,分别是:上于朋、中于朋、下于朋、邵伯、野鸡夼和龙门口。其中,除了龙门口村归行村镇管辖之外,其余5个村皆属二十里店镇。</p><p class="ql-block">由于没有见到族谱,上述村庄祁姓的详细渊源暂时不得而知。不过,从简志的记载来看,他们的迁徙年代不尽相同。</p><p class="ql-block">其中,上于朋、中于朋、下于朋三村相邻,据说最初是由祁姓三兄弟所建立。简志“中于朋”村词条记载:“清代祁姓来此定居。弟兄三人,老大居上为上于朋村,老二居下为下于朋村,老三定居中间, 为中于朋村。”而“上于朋”村词条又记载:“清初,云南沙里难民祁姓来此定居。”按此说法,这三村的祁姓为一大支,迁徙时间传为清初,地点传为“云南”。</p><p class="ql-block">不过,这一说法跟“龙门口村”的记载有所出入。简志称:“明末,祁姓从中于朋村迁来建村。”很显然,作为中于朋村的分支,龙门口祁姓的迁徙时间不应早于中于朋村。其中是何究竟,暂时无从考证。</p><p class="ql-block">渊源虽然不够清晰,但上述村庄的户数却有相对精确的统计。根据简志的记载,上于朋全村260户(2002年数据,下同),有祁、孙、张等3姓,祁姓占98%;中于朋全村有192户,祁姓占65%;下于朋全村有243户,祁姓占90%;龙门口全村125户,有祁、赵、梁、王、刘等5姓,以祁姓人口较多。</p><p class="ql-block">剩下的邵伯村和野鸡夼村,按照简志的说法,分别是明洪武年间和明万历年间建村。其中,邵伯村是祁、宋两姓来此地居住建村。2002年全村464户,有宋、祁、高、李4姓,以宋、祁2姓人口居多;野鸡夼是祁姓来此定居建村,2002年全村232户,有祁、孙2姓,以祁姓人口居多。</p><p class="ql-block">除了这6个村庄之外,海阳市还有二十多个村庄有祁姓零星分布(并非主要姓氏)。比如靠山、吴家埠、齐沟崖、孙格庄、河南庄、纪疃、毛家庄、孙家庄、岚前坡、埠峰、姜家庄、沙子埠(均属二十里店镇),以及平顶村(经济开发区)、沟于家(碧城工业园)、窑上疃(东村街道)、城北村(东村街道)、初格庄(东村街道)、凉山后(东村街道)、和平村(东村街道)、南磊石(东村街道)、山后(东村街道)、芝坊(凤城街道)、建设村(凤城街道)、前黄塘(辛安镇)、汪格庄(行村镇)、鲁古埠(龙山街道)、徐家店(徐家店镇)、野夼堡(徐家店镇)。</p><p class="ql-block">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二十里店镇的祁家庄村虽然名带祁字,但现在并无祁姓人。根据记载,该村为清康熙年间祁姓由野鸡夼村来此定居,以姓命村名祁家庄,现有于、姜、徐、董等4姓。</p><p class="ql-block">查阅清代《海阳县志》可知,祁姓在科举功名上并不突出,但有人因“贤孝”而留名。刘作孚的妻子祁氏(详见光绪版《海阳县续志•列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只不过她具体来自哪个村,暂时未见详细考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⑧、走进莱阳市沐浴店镇庙在头村,参观流苏开花的美景</p><p class="ql-block">2023-05-10 </p><p class="ql-block">五月中上旬这段时间,胶东半岛的流苏树正值花期,此前曾展示过莱阳市柏林庄街道转曲莲村一棵古流苏树开花的好风光。而莱阳的古流苏树并不只有这一棵,在沐浴店镇庙在头村,有棵古流苏树也很有名气。接下来就去实地参观一番。</p><p class="ql-block">从“庙在头”这个名称不难看出,当地与“庙”应该有关联。根据《莱阳市地名志》的记载, 明末先民建村于古庙后,取名“庙在头”(庙在村头之意)。</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这个村庄依然保留这座庙的旧址和相应的石碑。石碑右首依稀可辨认出“重修關□庙”的字样,以此推断,古庙似为关帝庙。在进村探访时,我们寻找老人请教,有位老人也说是关帝庙。更具体的情况,则暂不知晓。</p><p class="ql-block">庙在头村的那棵古流苏树,就在庙址旁边。其树干不算太粗,但相当高大且郁郁葱葱,远观犹如冠盖。此次探访,还未进村之际,我们便眺望到了红瓦之间的那一片“白雪”了。</p><p class="ql-block">这是在村口远眺流苏树的场景。</p><p class="ql-block">这是流苏树的近景。在正面看,繁花似雪;从下面仰视,绿叶和白花相间,既有活力,又觉典雅。</p><p class="ql-block">庙在头村距离沐浴店镇驻地很近,感兴趣的朋友在路过沐浴店镇的时候,不妨到该村去探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⑨、又到楸树开花时,这是在海阳农村拍到的场景</p><p class="ql-block">2023-05-09 21</p><p class="ql-block">进入五月之后,在胶东半岛,又有不少树木进入了花期,比如刺槐、流苏和楸树等。前面曾给大家展示过莱阳一棵大流苏树开花的好风光,这次就接着看看楸树开花的场景。</p><p class="ql-block">根据植物资料的介绍,楸树,是紫葳科梓属树种,通常高8-12米(乔木状态),叶三角状卵形、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顶生伞房状总状花序,花萼蕾时球形,花冠淡红色。这种树木在国内分布很广,胶东半岛范围内也相当常见。其不仅具有绿化观赏价值,同时也是很好的板材。用楸木制作的家具,在民间被视为上品。</p><p class="ql-block">海阳地形多山,楸树不在少数,有些村庄还可以见到成片的楸树林。不过此次只是简单展示,并没有到专门去拍那种成片的楸树林。</p><p class="ql-block">楸树树形高大,叶子绿黄相间,花朵粉中带白,很是典雅大方,远观近看感觉都很不错。</p><p class="ql-block">楸树的花期不算短。而民间还有“楸树花不落干地”的说法,意思为楸树花落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下雨。感兴趣的朋友,这段时间不妨就近寻找楸树,观赏美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⑩、招远莱阳栖霞“三县交汇处”的村落,毕郭镇西庄村</p><p class="ql-block">2023-05-08</p><p class="ql-block">本文继续带大家领略胶东乡村的风土人情,这次要介绍的地方叫作“西庄”村,位于招远市毕郭镇的辖区内。</p><p class="ql-block">西庄,是一个名字普通但地理位置特殊的地方。下面,就先从名字说起。</p><p class="ql-block">实际上,西庄这个名字的由来,也与其地理位置有密切关联。根据《招远县地名志》的记载,清乾隆年间,一支王姓人由招远城里迁此定居。因为东边栖霞地界上已经有了一个“小东庄”村,这里就按照方位,命名为西庄。现在的西庄村,约两百户人家,主要有王、刘等姓氏。</p><p class="ql-block">西庄,并不仅仅与栖霞接壤,还与莱阳相邻。换言之,这是一个位于招远莱阳栖霞“三县交汇地带”的村落。具体而言,西庄村东面的邻村小东庄属栖霞市官道镇管辖,南面的邻村大刘家属莱阳市谭格庄镇管辖。</p><p class="ql-block">对于西庄村的这种特殊地理位置,走过517国道(原蓬水公路,213省道)的朋友招远莱阳段的朋友,多半都有直观感受。因为,在西庄村南面不远处,就可以看到“招远和莱阳”的界牌。至于招远莱阳栖霞三县交汇处的那块界桩,则不在大路沿线,需要从西庄村往田地里走上一段。</p><p class="ql-block">就规模而言,西庄村不算太大,但它过去在周边十里八乡却小有名气。其原因在于:该村曾有一座古庙,人称“西大庙”,旧时香火相当旺盛。不过,随着历史的变迁,它已经不存了。</p><p class="ql-block">交界地带的村庄,风土人情一般有相似之处。西庄村的民俗以及产业结构(以苹果种植为主)与莱阳和栖霞的邻村差别并不大。相对明显的一个不同,大概就是方言了。</p><p class="ql-block">听西庄村民介绍,他们与栖霞的小东庄相隔不过几里,但口音泾渭分明。与莱阳谭格庄镇那边有些接近,不过也能听出区别。有趣的是,当地村民在去招远城里办事时,却容易被误认为“栖霞人”。这也算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了。</p><p class="ql-block">在介绍了西庄村的大体情况之后,接下来再以图片形式带大家简单领略下当地的风光,村里也能看到一些很有年代感的老房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1、五一过后,流苏花开,看莱阳市转曲莲村大流苏树的好风光</p><p class="ql-block">2023-05-07 </p><p class="ql-block">五一过后,胶东半岛的流苏树陆续进入花期,周末天公作美,阳光明媚,正适合观赏流苏花。这组图片就带大家走进莱阳市柏林庄街道的转曲莲村,看看当地一棵大流苏树的好风光。</p><p class="ql-block">转曲莲这个村庄,此前我们曾经介绍过。但上次探访是在某年初春,虽然看到了那棵大流苏树,却并未看到花开的美景。此次时机恰到好处,也算补上了之前的缺憾。</p><p class="ql-block">根据树旁指示牌的介绍,该村的这棵大流苏树约有四百年的树龄,属于二级保护古树。它虽然饱经沧桑,但仍生机勃勃。当地人对于这棵流苏树相当崇敬,保护也比较到位。每到农历四月(今年闰二月,农历月份相对延后,但公历大体都在五一前后),它就会开满繁花,“四月雪”之称谓,名副其实。</p><p class="ql-block">流苏花不仅好看,而且香气浓郁。此次参观时,还没走到跟前,便可闻到沁人心脾的花香。</p><p class="ql-block">要欣赏这棵流苏树的风光,有很多视角可以选择。笔者个人认为,站在树东侧的坡上眺望,效果更好一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走进海阳市朱吴镇“沟杨家”村,一个杨姓人聚居的地方</p><p class="ql-block">2023-05-06 </p><p class="ql-block">本文继续领略胶东乡村的风土人情,这次要介绍的地方叫作“沟杨家”村,位于海阳市朱吴镇的辖区内。</p><p class="ql-block">现在的朱吴镇是由原来的朱吴镇和高家乡合并而来。沟杨家村具体就属于高家乡片区。从高家村沿着县道十泉线向北行驶,不远就可以到达沟杨家村。从地图上看,这里东与西石现村为邻,西北与南长仙村接壤,南与二王家村相连,北与小夼村交界。</p><p class="ql-block">在沟杨家这个名称当中,沟指的是地形,杨指的是建村姓氏。关于村庄的由来,《海阳市镇村简志》记载道:“明万历年间,杨姓来此建村定居。因村四周是山,只有东北面有山口通向外面,村南有条沟,故命名沟杨家村。”</p><p class="ql-block">由于住宅区的扩大和交通条件的改善,现在的沟杨家村距离大路已经很近。不过,如果顺着村里的老街巷走到旧宅区,就会发现村志中的描述还是相当贴切的。</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在清光绪版《海阳县续志》收录的村庄当中,并无“沟杨家”这个名称。通过地理位置来判断,当时林寺乡石现社辖下的“杨家沟”,应该就是现在的“沟杨家”。为何会出现这两种不同的写法?原因不得而知。不过,就含义来说,杨家沟和沟杨家,并没有太大区别。</p><p class="ql-block">杨姓人在这条山沟中落户之后,逐渐繁衍壮大。2002年时统计,全村有303户人家,其中杨姓占绝大多数。不仅如此,该村杨姓在历史上还析出若干分支。根据史志资料记载,山中涧村(地雷战景区所在地,同属朱吴镇管辖)的杨姓人,就是清代从沟杨家村迁来。至于沟杨家村更早之前的渊源,则暂时未见记载。</p><p class="ql-block">海阳的山村多,而山村里的老房子往往也多,沟杨家村的情况就是如此。这次探访,我们也参观了不少旧宅。它们虽然没有庄园建筑那么精美和大气,但也很有特色,接下来就带大家简单感受一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3、走进龙口市北马镇台上殷家村,当地有不少“殷”姓人聚居</p><p class="ql-block">2023-05-05 </p><p class="ql-block">本文继续领略胶东乡村的风土人情,这次要介绍的地方叫作“台上殷家”村,它位于龙口市北马镇的辖区内。</p><p class="ql-block">“殷”姓,在胶东半岛范围内的规模不算太大,龙口市算是一个集中分布区域。当地有不少殷姓人聚居的村落,台上殷家村就是其中之一。(注:查询地图可知,龙口市共有四个名带“殷”字的村庄,分别是芦头镇的殷家前店、殷家后店,兰高镇的殷家,和北马镇的台上殷家。其中,殷家前店、殷家后店和台上殷家这三个村的殷姓人口较多,另外一个殷家村虽然也有殷姓,但占比较低。而殷家前店村和殷家后店村现在一般简称为前店和后店。)</p><p class="ql-block">据上世纪八十年代时统计(当时该村尚属大陈家镇),台上殷家全村共178户人家,其中殷姓150户,占比接近84.3%,此外还有少量的王、孙、张等姓氏。</p><p class="ql-block">关于当地殷姓人的渊源,《龙口市村庄志》的记载为:“明洪武年间,殷姓由云南大柳树底下庙头殷家村迁来定居。”值得一提的是,芦头镇的殷家前店村的记载为:“明洪武年间,殷姓由江苏镇阳县城西十五里红庙头殷家迁来。”两相比较,他们的记载中都提到了“庙头殷家”。这其中有无关联?暂时未见详细考证。</p><p class="ql-block">台上殷家村除了姓氏有特点之外,地理位置也比较特殊。这里地处龙口南陲,与招远相接壤,属两县交界地带。从该村再向南走不远,就是招远市张星镇辖下的石硼村。</p><p class="ql-block">大概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当地也流传有“箱子落两县”的故事。相传,从前有一位神仙,肩挑两箱金银财宝从这里路过。由于箱子太沉,扁担被压断 ,一个箱子就落在了台上殷家村东面的山坡上,而箱子里的一个元宝掉了出来,变成了一块巨石。后来,人们就将这块石头称作“元宝石”,石头所在的山就称作“黄金顶”。而另一个箱子则传说落在了招远地界,里面的一颗银星掉出来也变成了一块巨石,被称作“星石”。这则故事本身虽无从稽考,但却可以反映出交界两县人文互动的情况。</p><p class="ql-block">在龙口和招远交界线两侧,有不少古朴的村落,比如庵夼村(属龙口市芦头镇)和徐家村、宅科村(均属招远市张星镇)等。而台上殷家村里也保留了很多传统民居,接下来这组图片就带大家领略一番。图片是开春之后拍摄,山川的色彩虽然有些单调,但村内当时还挂着红灯笼,映衬在房屋之间,也挺有意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4、因贪腐而被赐死的莱州刺史叶仁鲁</p><p class="ql-block">2023-05-04 </p><p class="ql-block">本文要介绍的是一位胶东历史人物,他姓叶名仁鲁,活跃在五代时期,身份为“莱州刺史”。</p><p class="ql-block">自从隋朝改“光州”为“莱州”(治所在掖县,明初莱州由州升级为府,但地名仍保留州字,称作莱州府)之后,担任过“莱州刺史”的人不在少数。但在正史中有存在感的并不多,五代后周时在任的叶仁鲁算是一个。</p><p class="ql-block">比较尴尬的是,叶仁鲁并非是因为有政绩而名垂青史,却是由于贪腐被赐死而留下不光彩的记录。</p><p class="ql-block">此事在《旧五代史》《资治通鉴》和《册府元龟》中均有记载。其中,《旧五代史》叙述简略,并且笔下较留情面,只说:“广顺三年,……前莱州刺史叶仁鲁赐死,坐为民所讼故也。”并没有明确提及“贪腐”的情况。</p><p class="ql-block">而《资治通鉴》的记载就比较详细,称:“莱州刺史叶仁鲁,帝之故吏也,坐赃绢万五千匹,钱千缗。庚午,赐死。”由此可见,叶仁鲁被赐死的主要原因就是贪污“绢万五千匹,钱千缗”。这个数额在当时具体有多大的购买力?暂时没有详细考证。但通过上下文来判断,显然属于“情形十分严重”,否则,后周太祖郭威也不会不对自己的旧人网开一面了。</p><p class="ql-block">相对来说,《册府元龟》的记载最不留情面,书中直白地写道:“叶仁鲁为莱州刺史,贪暴特甚,吏民不胜其苦。受代日,遁离本州。及为部民所讼,下狱鞫之,仁鲁伏罪。”也就是说,叶仁鲁在莱州期间倒行逆施,引发众怒,以至于在接到卸任命令后,不敢片刻逗留,马上灰溜溜地逃走(正常官员离任大都有相应的欢送仪式)。而即便他已经离任,莱州当地吏民也没有停止举报揭发。面对汹汹舆论,后周太祖郭威为了安抚人心,只好在查证实据的情况下将叶仁鲁赐死。</p><p class="ql-block">叶仁鲁的详细生平,史料中并无提及。在此之前,他曾跟随后汉高祖刘知远征讨契丹立功。(《资治通鉴》载:“遣亲将叶仁鲁将步骑三千赴之。会契丹出剽掠,仁鲁乘虚大破之,丁丑,复取承天军。”)</p><p class="ql-block">大概就因为这些战功,他曾在后汉时期担任过卫州刺史(见《新五代史·苏逢吉传》。而后周太祖郭威当时同样在刘知远麾下效力,曾担任过枢密使,奉命征讨过河中,出镇过邺城。邺城和卫州,同属魏博片区,叶仁鲁有可能就是在卫州时期直接听命于郭威(也不排除更早之前就有交集),因此被称作帝之故吏。</p><p class="ql-block">而郭威对这位故吏也算是照顾,他虽然不得不赐死叶仁鲁,但同时下令体恤对方家人。《资治通鉴》对此有一段绘声绘色的记载:</p><p class="ql-block">帝遣中使赐以酒食曰:“汝自抵国法,吾无如之何。当存恤汝母。”仁鲁感泣。</p><p class="ql-block">综合史料来看,叶仁鲁的一生有功也有过。单独就莱州而言,他显然以“过”为主。如果在当时就修《掖县志》的话,叶仁鲁多半会被掖人痛骂。但到了明清时期,时过境迁,这段历史已逐渐被淡忘。清代修撰的《掖县志》虽然提到了叶仁鲁在莱州担任刺史的经历,但“贪腐”的细节,则不再记载。(本文作者:耳左月即隋翔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5、晴天在烟台植物园可望见栖霞牙山,两者直线距离约六十里</p><p class="ql-block">2023-05-03 </p><p class="ql-block">五一小长假期间,很多景点都人山人海,烟台植物园也不例外。</p><p class="ql-block">该园地处莱山区莱源路上,其景观虽无特殊之处,但空间开阔又远离闹市,因此也颇受游人青睐。笔者此前曾多次到过这里,而这个假期未寻觅到其他去处,便又来此参观了一番。</p><p class="ql-block">此次虽是故地重游,却也有了新收获——当日天晴有风,能见度高,笔者站在园内的高坡上远眺,依稀辨认出牙山的轮廓。之前来参观时,倒是没有留意过这一点。</p><p class="ql-block">牙山,位于栖霞地界,因山顶三峰形似锯齿而得名。其主峰海拔806米,系胶莱河以东第四高山(次于崂山、昆嵛山和艾山)。在历史上,这里曾发生过多场战事,广为外界所知。</p><p class="ql-block">由于山体相对高大且形状很有特点,牙山不难从远处辨认,甚至在百里开外亦能望见。此前,笔者就曾在莱西平度交界处的周家大山上眺望过牙山雄姿。</p><p class="ql-block">查看地图可知,周家大山到牙山的直线距离约为75公里(150里),而烟台植物园到牙山更近一些,约为30公里(60里,直线距离如此,走公路就要远很多)。既然在前者都能望见牙山,那么在后者能看到,也就好理解了。</p><p class="ql-block">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烟台植物园在牙山的东北方位,从这里眺望牙山,场景自然与正面大不相同。在正面仰望,牙山三齿并立(大牙、二牙、三牙),尤显雄壮。而在东侧方向看,诸峰重叠难分,其余山岭连绵在旁,更显厚重。</p><p class="ql-block">从牙山东侧的近景,可以明显看出,三牙与大牙、二牙并没有直接连在一起。</p><p class="ql-block">实际上,在烟台植物园可以望见的大山并不止牙山这一座,福山地界的龙王山、狮子山、峆㠠山(塔顶),福山、牟平、莱山交界处的巫山,牟平地界上的㟙山,均在视野当中。对山川地理感兴趣的朋友,以后再到烟台植物园游览时,不妨亲眼验证一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6、海阳花崖村有不少黄姓人,栖霞黄家沟村黄姓与他们有渊源</p><p class="ql-block">2023-05-02 </p><p class="ql-block">“黄”,属常见姓氏,在胶东半岛有广泛分布。海阳市范围内不少村庄就有黄姓人聚居,二十里店镇的花崖村就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花崖,在历史上本为一村,后来分为两个行政村,以方位分称西花崖和东花崖。其中,西花崖村约200户人家(2002年时统计数据,下同),皆为黄姓;东花崖村130余户,有黄、耿两姓,黄姓居多。总体而言,这里也称得上是一处黄姓聚居地了。</p><p class="ql-block">关于花崖黄姓家族的渊源,《海阳市镇村简志》记载较为简略,只称:“明代,黄姓来此建村定居 。因地处山区,村邻山崖,各种山花开满山崖,故命村名花崖里头(后简称为花崖)。”</p><p class="ql-block">上述记载并没有提及黄姓从何处迁到花崖,但相应信息却可以从两百里开外的一个山村获取。这个山村,就是栖霞市亭口镇的黄家沟村。</p><p class="ql-block">黄家沟,也有不少黄姓人居住(该村现在姓氏种类较多)。根据《栖霞市地名图集》的记载,明初,黄姓先祖自浙江金华县迁山东莱阳县嵩山乡卢疃社花崖村。明中期,游栖霞县,乐其风土,遂家焉(即黄家沟村)。</p><p class="ql-block">上面提到的莱阳县嵩山乡,在清雍正朝之后成为新设海阳县的辖地。而根据清代《海阳县志》的记载,该县嵩山乡辖下有个“路疃社”,“路疃社”所领的村庄当中又有个“花崖底”。两相对比,栖霞那边所说的莱阳县嵩山乡卢疃社花崖村,就是清代海阳县嵩山乡路疃社花崖底村,即现在海阳市二十里店镇花崖村。如果栖霞黄家沟的记载确切的话,那么,可以推断出,他们与海阳花崖黄姓为同宗,先祖明初从浙江金华迁来。至于更详细的情况,比如黄姓为何从浙江迁到胶东,又为何从海阳(莱阳)迁到栖霞?暂时则无从知晓。</p><p class="ql-block">海阳的花崖村和栖霞的黄家沟村都地处山区,不过就位置而言,花崖村的位置还要更深一点,距离大路还要更远一些。黄家沟的村貌,以前曾展示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7、“七十年后”之烟台</p><p class="ql-block">2023-05-02 </p><p class="ql-block">时间上的前后,是一个相对概念。本文标题中的“七十年后”,并非从今日开始计算,而是以上世纪某一年为起点。此话题的由来,还需从一次乡村探访说起。</p><p class="ql-block">大约六年前,笔者与朋友前去乳山市崖子镇西北方位某村落探访。进村之后,我们依惯例来到一处小广场。那里,有不少老人在休憩闲谈。而要了解村庄人文典故,正好可向他们请教。</p><p class="ql-block">时为初冬,地里尚有窖藏白菜等农活,七旬及以下村民仍在忙碌。在广场上休憩的老人,年龄均在八旬开外。他们腿脚虽多有不便,但生活阅历皆可谓丰富。该村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之前归属“牟平县”,四十年代中期又曾隶属“牙前县”,这两段经历,众人皆曰知晓。</p><p class="ql-block">当中有位老翁,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曾参与蓝烟铁路修建。笔者听闻此语,便问道:“您当时是否去过烟台?”</p><p class="ql-block">老翁摇头道:“筑路期间,只在郊区某处寺院旧址休憩过,不曾进过市里。”</p><p class="ql-block">他刚说完,旁边一位老媪接着话头:“我去过!”</p><p class="ql-block">转头望去,只见其白发苍苍,年龄似在老翁之上。详询方知,已过九旬矣。</p><p class="ql-block">老媪前去烟台之年代,较之蓝烟铁路修建更早。彼时非但未有火车,公路运输亦不发达,乡民出门,仍以步行为主。老媪此行,便是一路徒步。</p><p class="ql-block">此行具体经过,老媪语焉不详。其口述内容,现今也大多忘记。但她结尾之语,则始终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当时,老媪在讲述之后,忽然问我道:“烟台现在是何模样?”原来,她在那次步行之后,再未去过烟台—虽然乳山曾长期属烟台地区管辖。前后计算,已有近七十年时间。</p><p class="ql-block">大为感慨,连忙向她描述,并尝试翻找手机图片。可惜纸上得来终觉浅,老人虽听得认真,但却似懂非懂。</p><p class="ql-block">谚云:“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笔者与老人素昧平生,即便有心驱车送之进城,亦不敢轻于一试。于是,只能略带愧意,结束这番对话。</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此事距今,又已过去六年。期间曾多次经过该村,但却从未去打听这些耄耋老人的情况。原因无他,唯恐听闻伤感之讯。世代交替,虽为自然之理,可仍不免令人感叹了。(本文作者:耳左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胶东历史上有一支被流放来的王姓人,系后周大臣王殷的族裔</p><p class="ql-block">2023-05-01 </p><p class="ql-block">功高震主,为臣者之大忌。五代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一位大臣就因为恃功倨傲而受到当朝皇帝郭威(后周太祖)的猜疑,随即遭逢厄运。</p><p class="ql-block">这位大臣的名字叫作王殷,原籍河北“大名”(也有说法为瀛洲)。与当时很多武人相似,王殷年少时便投身行伍,随着资历的提升,官职也越来越大。在追随刘知远成为后汉开国功臣之后,王殷更是扶摇直上,升至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领宁江军节度使,奉命驻军澶州以防御契丹。</p><p class="ql-block">一朝天子一朝臣。刘知远去世之后,继位的刘承祐(刘知远之子,谥号隐皇帝)不愿受那些老资格大臣的掣肘,于是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就动手除掉占据中枢的杨邠和史弘肇,接着又派人去杀在外的王殷和郭威。结果,所派之人在权衡之下选择向王殷告密,王殷随即通知郭威。后者便在邺城举兵,以清君侧为名,向都城汴梁进军。</p><p class="ql-block">郭威举兵之后,王殷很快响应。因此,待到前者黄袍加身,王殷也被授予天雄军节度使,加同平章事,出镇对方的“龙兴之地”——邺城。</p><p class="ql-block">起初,郭威对待这些倨傲的有功之臣还比较宽厚。不过,时间一久,君臣之间的矛盾就显现出来。而随着郭威身体状况的变差,他为了巩固自己所建立的政权,确保继承人柴荣(郭威的养子)能够顺利接班,最终下定决心重新洗牌了。</p><p class="ql-block">广顺三年二月,比王殷资格还老的王峻(枢密使、平卢节度使、同平章事)被贬为商州司马,到达流放地不久后便死去。在日趋明朗的形势面前,王殷不得不三次上表请求入朝,以求自保。郭威在经过一番斟酌之后,最终于当年十一月批准。而王殷入朝后不久,便被扣上“图谋作乱”的罪名,随即身首异处(《资治通鉴》载:“下制诬殷谋以郊祀日作乱,流登州,出城,杀之。”)。</p><p class="ql-block">王殷的家属聚居在邺城。郭威在解决掉王殷之后,派镇宁节度使郑仁诲到邺城“安抚”其家属。而按照史籍说法,郑仁诲贪图王殷的家财,擅自杀掉王殷的儿子(《旧五代史》载:“殷次子为衙内指挥使,不出候谒郑仁诲。”),将其他的家属迁到了登州。</p><p class="ql-block">以上就是王殷族裔被流放登州的大体经过。由于史料有限,其家族具体被安置在登州何处?是否一直延续了下来?这些情况均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在现今胶东姓氏的族谱资料当中,虽然也找不到与此直接相关的记载。但却有同一时期情况类似的例子。比如,栖霞的慕氏家族(以观里镇慕家店村为祖居地),有种说法就与后汉时期的大将慕容彦超有关(在兖州反对郭威,兵败而死)。而东莱宫氏家族,根据族谱记载,其先祖宫熙儒本为后周之臣,宋朝建立之后,他辞官隐居胶东半岛。以此来看,在五代时期,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有相当数量的“政治失意者”都迁到了胶东。他们的族裔显然也成为后世胶东人的来源之一。(本文作者:耳左月)</p><p class="ql-block">五代时期,中原王朝无力控制岭南等唐代传统流放地,三面环海的胶东半岛就成为替代。胶东范围内最有名的流放地点,就是沙门岛。详见:将犯人流放到登州沙门岛,最初其实是中原王朝的无奈之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走进龙口市石良镇山后柳家村,参观当地五棵“黑弹古树”</p><p class="ql-block">2023-04-28 </p><p class="ql-block">本文继续领略胶东乡村的风土人情,这次要介绍的地方叫作“山后柳家” 村,位于龙口市石良镇山后柳家村的辖区内。</p><p class="ql-block">此前在介绍石良镇“山后片区”时,我们曾简略提到过山后柳家(还有山后孙家、山后曹家等村)。不过当时的重点在于地名由来,而对村里一处有名的景观没有详细展示。这个景观,就是“黑弹古树”。</p><p class="ql-block">黑弹树,是一种朴属树木。龙口当地多称之为“木豆树”(黑弹和木豆的称呼,可能都是因为这种树结黑色的小果子而来)。这种树本身并不鲜见,但在古树中的出现频率不如国槐和银杏。而山后柳家村不仅有黑弹古树,并且一下就是五棵齐生,所以在周边相当有名。</p><p class="ql-block">想要知道一棵树的树龄,最准确的方法是数年轮。但由于古树属于保护树木,这种方法并不可行,其树龄就容易众说纷纭。根据烟台林业资料的说法,山后柳家村这五棵黑弹古树的估测树龄为400年左右,被列为二级保护古树。不过,在当地人心目中,这五棵古树显然有着很高的地位,将之尊称为“千年古檏王”。(注:檏,古同朴。)它们生长在村内的一处高岗上,有两棵位置居北,连理并生;另三棵居南,共同构成了一组黑弹古树群。</p><p class="ql-block">这五棵树的具体来历,史无明载。当地相传与范仲淹后人有关。龙口(黄县)有范仲淹后人这一点,县志和族谱均有提及。 对此,民国版《黄县志》称:“邑中范氏分为南北两支,一支为宋范仲淹四子侍郎纯粹之后裔,此即所谓侍郎房;一为范仲淹次子纯仁之后,纯仁谥忠宣,故其子孙称忠宣房。”这两支范姓在该县分布较广,山后柳家村就有不少范姓人,具体谱系暂时没有看到介绍。</p><p class="ql-block">言归正传,这五棵黑弹古树虽然历史悠久,但还是很有生机。又是一年春风度,它们也早已发出新叶了。下面这组图片就带大家感受一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进城卖豆腐</p><p class="ql-block">2023-04-27 </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初,市场逐渐放开,商机俯拾即是。那时进城谋生的乡民,只要吃苦耐劳,且有一技之长,大多可以成功立足,随后买房落户,实现人生转变。笔者少时,就曾见过身边相应的成功案例。</p><p class="ql-block">此案例的主人公以制豆腐为业,早年只是在乡间经营,逢集则去赶集摆摊,平日则在村内叫卖。小贩走街串巷,口中往往有特殊呼喊之语,以之吸引顾客。大人自然可以理解其中原委,而孩童则不知究竟,只是单纯觉得呼喊声滑稽好笑。因此,对于这位“卖豆腐者”,小伙伴们一度均有“轻视”之感。</p><p class="ql-block">爱屋及乌,轻此及彼。这位卖豆腐者膝下有一女儿,年龄与我等相仿,同样在村内小学就读。同学嬉闹之时,常有人以“做豆腐”来调侃此女生。如今思来,此举有失尊重,甚为不妥。但好在当初大家都是孩子,正所谓童言无忌,彼此倒无隔阂。</p><p class="ql-block">忽有一日,该女生未到学校。起初,众人以为她因病请假。后来详细打听,方知她已跟随父母进城生活了。</p><p class="ql-block">其中详细经过,了解不多,只知女生之父,即先前提到之卖豆腐者,大概是经人介绍,获知城中有商机—毕竟,豆腐为大众食品,非但乡村流行,城市需求量亦大,当时机器加工普及度不高,个体豆腐作坊生意可谓红火。</p><p class="ql-block">在独自进城试水之后,他感觉的确有利可图,便将家人一并迁来,正式进城定居,其女儿因此转学。</p><p class="ql-block">虽不知这家人后来的具体情况,但并未见他们再回村,想必早已在城中站稳脚跟。</p><p class="ql-block">此事并非孤例,多年之后,笔者还曾从朋友那里听过类似故事。</p><p class="ql-block">此朋友就读于烟台某高中,其同学当中有一女生,经历与前者相仿。</p><p class="ql-block">该女生原籍鲁西,家中亦以制豆腐为业。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初,其父听闻烟台为经济高地,于是便拖家带口来此制卖豆腐。</p><p class="ql-block">豆腐虽为小本生意,但日积月累之下,其亦攒出不菲积蓄,遂于某年出资买楼,正式落户于烟台。而其女从小迁到城市,乡村之气渐脱,至高中时,已俨然一时髦女郎。</p><p class="ql-block">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类似故事,在当年屡见不鲜。然时过境迁,如今再进城谋生者,立足已非易事矣。(本文作者:耳左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1、烟台市莱山区有个两甲埠村,清末出了一位进士名叫唐书年</p><p class="ql-block">2023-04-26 </p><p class="ql-block">前几天,我们曾介绍过烟台市福山区的两甲庄村,而在该市莱山区的辖内,有个村庄的名字跟它很像,叫作两甲埠。这次就跟大家聊聊这个地方。</p><p class="ql-block">两甲埠,地处烟台南郊。从市中心出发,沿着通世路、通世南路出城,过了烟台南站和南车门村之间那个路口之后,前面不远向左侧转,继续走一段路就可以来到两甲埠村。</p><p class="ql-block">刚才提到的南车门村属芝罘区黄务街道,而两甲埠村属莱山经济开发区(原属莱山区莱山镇)。由此不难看出,两甲埠地处在芝罘和莱山两区的交界线上。实际上,从两甲埠再往西走不远,还可以到达福山区门楼镇东陌堂村的地界。因此,可以说,两甲埠是一个三区交界处的村庄。</p><p class="ql-block">当然了,芝罘和莱山都是现当代才设立的区划名称,退到清代及民初,这一片区域其实只是福山和牟平(宁海州)两县交界地带。具体而言,两甲埠和南车门属于牟平县,东陌堂属于福山县。</p><p class="ql-block">根据民国版《牟平县志》的记载,两甲埠和南车门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时都属于牟平县第二区的“乐安乡”管辖。到了后来,南车门划到烟台市(芝罘区)。两村才分属不同的区划。</p><p class="ql-block">两甲埠,是一个规模较大的村庄,2003年统计,全村402户,约1100人。村内的姓氏种类也比较多,据《莱山区志》的记载,清代初,梁姓人最早来此建村,金、陈、唐(还有其他姓氏)等姓人先后迁入。</p><p class="ql-block">按照史志资料的说法,两甲埠村原名梁家埠(因梁姓在坡地上建村而来)。到了后来,由于村庄的姓氏结构已经多样,便根据谐音改为“两甲埠”。</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更名,与该村的一位历史名人有着直接关系。这位名人就是清末进士唐书年。</p><p class="ql-block">根据《牟平县志》的记载,唐书年,字史云,两甲埠人,在光绪己丑科(十五年,1889年)会试里考中进士(三甲第一百二十三名,赐同进士出身),莱阳名人王垿与之同榜。</p><p class="ql-block">考中进士之后,唐书年被授予了“即用知县”的官职,签分直隶任用。不过,史志资料中并无他具体就任的记载,可能并未实际就职。</p><p class="ql-block">在当时,进士即便没有实际官职,也是地方上的头面人物。而梁家埠在酝酿更名时,新名字就是由唐书年拟定的。据说,他是依据本村处福山、宁海之间,而且中间有一条夹河,用“夹”字谐音,将村名改称为两甲埠。而“甲”字也含有“科甲”之意,与唐书年的进士身份正好对应。</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福山的两甲庄和莱山的两甲埠,不仅名字比较相似,在历史上还都出过进士(两甲庄的进士数量更多),这算是一个比较有趣的地名文化现象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