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小知识】“姑娘”

李班主

<p class="ql-block">文字 / 李班主</p><p class="ql-block">图片 / 网 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阅稿,留评,是我每天在“忆童”做的事。在向美友学习的同时,我也颇有收获。</p><p class="ql-block"> 那天读到一位美友的文章,说在他们家乡的传统中,称姑母为“姑娘”。还说由于普通话的普及,现在已经习惯了更现代的称呼一一姑姑。</p><p class="ql-block"> 可能出于对语言的敏感,或者一种原始本能的理解,甚或是一种完全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我对作者家乡把姑母称作“姑娘”的传统称谓,产生了莫名的好感和空前的感慨。留评时,毫无掩饰地对这个称呼大加赞赏:张家口人称呼姑姑为“姑娘”很好听!很文明!很高雅!“姑娘”有姑姑如娘、姑姑娘亲的意思。非常喜欢!它反映了张家口人的一种文化传承,文化修养!</p> <p class="ql-block">  此前,在我的语言认知里,方言“姑娘”一直只有两个指向:</p><p class="ql-block"> 第一,年轻女子。这应该是一种广谱称谓。不但在北方,在全国许多地方,都会叫年幼女子“小姑娘”;泛称年轻未婚的女子“姑娘”,如:姑娘家家的;甚至老年人称呼比自己年轻的已婚女子,也可以叫“姑娘”。</p><p class="ql-block"> 第二,女儿。湖北大部分地区,“姑娘”还指“女儿”。正是基于这个认知,在给那位美友留评时,我还说:在普通话里,即使相同的字词,抑扬顿挫不同,轻重缓急不同,意思也就不同。比如“姑娘”的“娘”,如果念成轻声(niang),“姑娘”就是“女儿”的意思;如果“娘”念成重音(niang 2声),“姑娘”就是姑姑娘亲,即“姑妈”、“姑母”的意思了。</p> <p class="ql-block">  没想到,后来“姑娘”又有了第三个指向。</p><p class="ql-block"> 高中毕业那年,我只有十七岁,从襄阳下放到了仅四十多公里外的宜城农村当了知青。有一天,无意间听到一个二十啷当岁的小伙儿说的话:“我姑娘今天回娘家去了”。我好惊奇,禁不住问他:你才多大啊?女儿都结婚了?回娘家了?小伙儿听后哈哈直笑:我姑娘是我老婆。我刚结婚,还没有孩子。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姑娘”竟然是老婆,怪怪的感觉。大脑在经过长时间的概念转化后,才慢慢习惯下来。</p><p class="ql-block"> 文章写作此处,突然想起了新婚女子的称呼。有的地方叫“新媳妇儿”,河南河北一带叫“新秀子”,有的地方叫“新娘子”,而湖北大部地区叫“新姑娘(niang1声)”。不管宜城人称老婆叫“姑娘”,其出处是否与“新姑娘”有关,对方言“姑娘”的第三个指向已经产生了:老婆。</p> <p class="ql-block">  入驻“忆童”,阅稿留评,让我对“姑娘”的认知又有了第四个指向:姑母、姑妈。</p><p class="ql-block"> 此文刚写就,有一位浙江绍兴老师留言,说绍兴人称丈夫的姐妹,亦称“姑娘”。大概就是我们说的姑子姐或小姑子吧!这样“姑娘”又多了一个指向:姑子。</p><p class="ql-block"> 出于对方言“姑娘”的好奇和好感,我查阅了相关资料。不查不知道,一查好奇妙。原来我们熟悉的“姑娘”这个称呼,本义指的就是姑妈、姑母、姑姑,即父亲的姐妹。不妨把“姑娘”拆开来看:“姑”的本义是什么?“娘”的本义是什么?不言而喻嘛!“娘”就是妈,妈就是娘。娘和妈是一个意思啊!所以,“姑娘”就是“姑妈”(姑母)的合字义,完全符合逻辑。看来我给美友留评时的理解到底没有错。只不过语音上,“娘”须重读(niang 2声)。</p> <p class="ql-block">  据专家考证,“姑娘”指“姑妈”“姑母”,始于元代。到了清朝,“姑娘”才演变为泛称年轻未婚女子。目前在湖北咸宁少数农村、浙江绍兴以及北方少数地区,仍称“姑姑”为“姑娘”。</p><p class="ql-block"> 姑娘”本义指姑妈,明清小说多有例证:成书于明朝晚期的白话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姑娘”一词即指姑母。《喻世明言 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姑娘”出现5次,都指姑母。《二刻拍案惊奇——权学士权认远乡姑 白孺人白嫁亲生女》:翰林腼腼腆腆,冒冒失失进去,见那孺人起来,翰林叫了“姑娘”一声,唱了一喏,待拜下去。就是权学士当面喊姑母为“姑娘”的明证。由此可知,现代汉语的“姑娘”明显乱了古代的“姑娘”的辈分。</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 “姑娘”的本义指姑妈、姑母,后来演变成了未婚女子的代称,有的地方也指女儿、老婆和姑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