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今生话五谷

四知堂

<p class="ql-block">今天是龙年正月初八,中国民间传说正月初八为“谷日”,即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年五谷丰登。五谷,与人类息息相关。</p><p class="ql-block">古语说:民以食为天。而中国人的食,则以五谷为主粮,这是五千年的华夏农耕文明所使然。那么,“五谷”,究竟是哪些?古与今,又有什么不同呢?</p> <p class="ql-block">“五谷”一词,我们最为熟悉的最早见于记载的是2500年前的《论语》。</p><p class="ql-block">《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是一位老农讥笑孔子的话,从此,天下读书人也因而背负了2500年的“黑锅”!</p><p class="ql-block">但是,《论语》并没有对“五谷”加以解释。</p> <h3>关于“五谷”的具体含义,历来解释不一,收集史上各种说法有百余种之多。如:<br></h3><div>《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127—200)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但他在注《周礼·职方氏》中的五谷时,却指为“黍、稷、菽、麦、稻。”</div><div>《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东汉经学家赵歧(约108—201)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div><div>《楚辞·大招》:“五谷六仞,设菰粱只。”意即五谷堆积有六仞(一仞为八尺)高,陈列上雕胡米做的饭好香美(用以设祭)。东汉王逸注:“五谷,稻、稷、麦、豆、麻也。”</div><div>以上三种古籍也没给五谷以明确解释,而注者均为东汉时人。</div> <h3>《吕氏春秋·审时》中,列举了6种农作物“得时”与“失时”的利弊,“时”指“天时”。这6种农作物为禾(粟)、黍、稻、麻、菽、麦。“得时者重”,“得时者多米”,“得时者忍饥”,“得时”则穗大、糠薄、舂之易、食之香,“是故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h3><h3>《史记·天官书·候岁》:“凡候岁美恶”,预测年岁丰歉,列举了5种农作物是:麦、稷、黍、豆、麻。</h3><h3>近年在西安南郊西汉汉宣帝(前73—前49在位)杜陵的陪葬墓中,出土了一枚木牍,以古隶体墨书177字,清晰可辨。记载了当时的五谷是粟、豆、麻、麦、稻。</h3><h3>归纳起来,古人谓之“五谷”,有两种说法:一是麻、黍、稷、麦、菽;一是稻、黍、稷、麦、菽。两者的差别是,一则有麻,一则有稻。或说,这是因为古代的政治经济中心在中原,而稻的主产区在南方,故“五谷”中最初无稻。</h3><div>下面,就让我们来一一见识这6种农作物罢。</div> <h3>黍:一年生草本植物,又称糜子,去壳即为黄米。黄米煮熟后有粘性,可酿酒、做糕。这是我国最早用于耕作的农作物之一。由于不利于消化,现已基本不作主食。</h3><h3>《说文解字》:“黍,禾属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h3><h3>《论语·微子》中,那位老农讥笑了孔子“五谷不分”后,还是留宿了子路,并“杀鸡为黍而食之”。说明那时的主食之一即是黍。</h3> <h3>“无食我黍”——《诗经·魏风·硕鼠》</h3><div>“其镶伊黍”——《诗经·周颂·良耜》</div><div>“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唐·孟浩然《过故人庄》</div><div>“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宋·王安石《后元丰行》</div> <h3><b>一枕黄粱</b></h3><h3>唐时,一卢姓书生上京赶考,途中在邯郸的旅馆投宿,枕着一道士给的瓷枕昼寝入梦。此时,店主始做黄米饭。他梦中历尽富贵荣华,儿孙满堂,一直活到80多岁,却得了重病,眼看就要死了,突然惊醒,方知是一场梦。而这时,店主的黄米饭尚未熟呢!</h3><h3>成语“黄粱一梦”、“邯郸一梦”、“黄粱美梦”,皆出于此典。黄粱,即黍。</h3> <h3>粘豆包,便是用黄米面包豆馅做成的,为北方人过年的最爱!</h3> <h3>稷:“黍之不黏者,似黍而小。”即籽粒比黍小,今称之小米。</h3><h3>一年生草本植物,又称粟,北方人称谷子。耐旱,适合在干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区生长。品种多,“粟有五彩”,有白、红、黄、黑、橙等各色。其茎叶较坚硬,可作饲料,一般只有牛能消化。</h3><h3>李时珍《本草纲目》:“稷与黍,一类两种也。黏者为黍,不黏者为稷。稷可作饭,黍可酿酒。犹稻之有粳与糯也。”“三月下种,五六月可收,亦有七八月收者。其色有赤、白、黄、黑数种,黑者禾稍高,今俗通呼为黍子,不复呼稷矣。北边地寒,种之有补。”</h3> <h3>李时珍《本草纲目》:</h3><div>“稷熟最早,作饭疏爽香美,为五谷之长而属土,故祠谷神者以稷配社。五谷不可遍祭,祭其长而该之也。上古以历山氏之子为稷主,至成汤始易以后稷,皆有功于农事者云。”</div><div>中国古代把国家称为“社稷”,社指土地,稷为五谷之长,可见稷在古代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div><div>后稷,姬姓,名弃,周族始祖。弃自小便喜欢作春种秋收的游戏,悟出不少耕作种收的道理。长大后立志于农业技术的研究推广,教民耕田稼穑,改变了当时主要靠狩猎和采集而忍饥挨饿的境况。帝尧聘他作农师,后人尊他为后稷,奉为农神。</div><div>历山(烈山)氏之子,姜姓,名柱,能养殖百谷百蔬而教民为农,世为炎帝农官“田正”。生而称农,死而尊为神农。这是比后稷更远古的一位农神。</div> <h3>稷、黍,由于具有高度耐旱、耐瘠薄、抗虫害、生长期短等优点,因而在我国北方干旱地区原始栽培条件下,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成为当时的主要粮食作物。至今在我国北方依然广泛分布,主产区在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等地。</h3> <h3>悯农二首 唐·李绅</h3><h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h3><h3>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h3><h3><br></h3><h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h3><h3>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h3><h3><br></h3><h3>粟,是稷、黍的统称,甲骨文中,“禾”指的便是粟。</h3><h3>当然,粟,稷,黍,在学界至今依然争论不休。这里不论,且待农史学家去考证罢!</h3> <h3>“小米加步枪”,曾经养育了红军,养育了共产党,养育了新中国!你忘了吗?!</h3><h3>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h3> <h3>麦: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有小麦、大麦、燕麦和黑麦等,以小麦为主,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粮食作物。</h3><div>麦,繁体字为“麥”,从“夕”从“来”。“来”指“麦”,意为“外来”,来自“天方”,“天方”即今中东地区;“夕”为“飧”的省略,指晚饭。合起来表示“晚饭吃麦子做的食物”。</div><div>据考,最早的麦种就来自古代的伊朗,时间约在公元前2600年。</div> <h3>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由于播种时期的不同,又分春小麦和冬小麦。</h3><div>冬小麦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河南、山东、河北等地,长江中下游江淮平原。东北的黑龙江、吉林,以及新疆的北疆,温度低,适宜种植春小麦。</div> <h3>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发现宿麦(冬麦)能利用晚秋和早春的生长季节进行种植,起到解决青黄不接的作用;加上这时发明了石圆磨,麦子的食用从粒食发展到面食,适口性大大提高,使麦子受到人们普遍重视,从而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与粟相提并论。西汉时期,农学家赵过、氾胜之等,曾致力于在关中地区推广小麦种植,而使关中人口显著增加。唐宋以前,中国的北方人口都多于南方人口,其原因与小麦的大面积推广密切相关。</h3> <h3>面食已被中国人玩得出神入化,炉火纯青!各地各有各的吃法,而且随着时令和节气,千变万化。比如,大年初一早上,北方人是饺子,南方人是面条,不南不北的如陕南,吃的是“元宝”。何谓“元宝”?其实馅子与饺子是一样的,只是包的面皮不一样:饺子是圆的,而“元宝”是梯形的,包成中间鼓、两头翘的“元宝”状。</h3> <h3>菽:也称“尗”,豆类的总称。</h3><h3>《春秋考异邮》(明)孙瑴辑:“菽者稼最强。古谓之尗,汉谓之豆,今字作菽。菽者,众豆之总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藿,小豆则曰荅。”</h3><h3>豆类是一个大家族,这里的“菽”,当指大豆。</h3><h3>大豆:又称黄豆,在植物分类学上为豆科(五谷中,除豆外,黍、稷、麦、稻均为禾本科植物),一年生草本。荚果密被褐黄色长毛,未成熟时,江浙人喜用其嫩粒炒菜吃,谓之“毛豆”。</h3> <h3>大豆原产中国,已有5000年的栽培历史。国内各地均有栽培,而东北为主产区。亦广泛栽培于世界各地,19世纪初(1804年)引入美国,现成为其南部、中西部的重要农作物。</h3><h3>大豆是豆科植物中最富有营养而又易于消化的食物,是人类的蛋白质最丰富又最廉价的来源。据说,西方人以肉食为主,中国人习以谷物为主,蛋白质的主要摄入来源全凭大豆。此言应该不虚吧!</h3> <h3><b>周公吐哺</b></h3><div>成语,典出《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div><div>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世赞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div><div>那么,周公为什么要“吐哺”呢?因为周公吃的是豆饭。那时,豆与麦一样,是“粒食”,即整粒煮熟了吃,十分粗糙,咀嚼吞咽很慢,所以为了急于迎客而只好吐了。直到春秋战国时有了石磨,传说同期的乐毅又发明了豆腐,才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div> <h3>稻: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有水稻、旱稻两类。水稻又有粳稻、籼稻、糯稻之分。</h3><div>水稻性喜高温、多湿,需要具有一定的灌溉条件。因此,很适宜在我国温热多雨的南方大面积种植。稻的生长非常快,长则六七个月,最快则三至四个月,就能完成从发芽到结实的全过程。因此在我国一些南方地区,一年可种双季稻、三季稻。</div><div>中国早在六七千年以前就已种植水稻,是世界上栽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div> <h3>籼稻: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生长期短,一年可多次成熟。去壳后的籼米,外观细长,透明度低。煮熟后,米饭较干散。</h3><h3>粳稻:种植于温带和寒带地区,生长期长,一年只能成熟一次。去壳后的粳米,外观圆短、透明。煮熟后,粳米饭较黏润,适口性优于籼米饭。</h3><h3>糯稻:又分粳糯和籼糯,外观分别与粳米、籼米相似,前者短圆,后者细长,但均为白色、不透明,黏性最强。煮熟后,米饭软、黏。</h3><div>我国做主食的是粳米及籼米,而做糕点或酿酒则是用糯米。</div> <h3>秦汉以来,北方人口都多于南方,楚越地区一直被称为“地广人稀”的蛮荒之地。但到了宋代,南方人口已超过北方,此后至今都是如此,这与水稻生产是分不开的。雨量充沛的南方地区,非常适合于水稻的生长。因此,在全国粮食供应中,水稻所占比重日益提高。据明代宋应星估计:在全国粮食产量中,当时水稻要占十分之七,居绝对优势,时有“湖广熟,天下足”之称;大麦、小麦、黍、稷等粮食作物,合起来只占十分之三,而大豆、大麻已退出粮食作物范畴——《天工开物·乃粒》。</h3> <h3>南方的青团,用糯米粉、艾叶制作。清明时的节令食品。</h3> <h3>蒸儿糕是南京人的传统小食品。卖糕人一副挑子,一头盛米粉,一头是小火炉,一两分钟即能蒸熟,现蒸热卖,热气腾腾的。</h3><h3>这是南京狮子桥步行街街头一尊“卖蒸儿糕小贩”的雕塑,是我2009年拍摄的。</h3> <h3>蒸儿糕用米粉做成,两层白糕中间夹着一层薄薄的芝麻糖,闻起来一股淡淡的米粉清香,吃起来软糯又不失嚼劲,深受平民百姓的欢迎。</h3><div>小时候看到卖蒸儿糕的挑子,我常常馋涎欲滴而不得。2009年回南京,竟然在住处街边又看到,不由得买了一个吃起来,却没找到儿时的味道。有路人用奇怪的眼神看了我一眼,我心里说:爷吃的不是糕,是回忆!</div> <h3>麻:也是一大类植物,有大麻、苎麻、苘麻、亚麻、黄麻,等等。这里专指大麻。</h3><h3>大麻:桑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雌雄异株(《本草纲目·大麻》:雄者名枲,雌者名苴)。茎部韧皮纤维长且坚韧,可供纺织。</h3><h3>大麻有两个亚种——东亚亚种和印度亚种,我国分布的主要是东亚亚种,这个亚种的植株里几乎不含有“四氢大麻酚”,不具有成为毒品的潜质。而主要分布在南亚地区的印度亚种,因为植株内四氢大麻酚含量较高,而成了许多国家禁毒打击的对象。</h3> <h3>大麻是直立草本植物,高1—3米,叶为掌状全裂。东亚亚种的茎较高而细长,节间长而中空,分枝稀疏,又称“火麻”,生产纤维和油。印度亚种的植株较小,多分枝,节间短而实心,生产大量的树脂,特别是在幼叶和花序中。此乃是生产“大麻烟”违禁品的植物,为大多数国家禁止栽培。</h3> <h3>这是大麻的果实,又称“火麻仁”,可入药,性甘平,润燥滑肠,用于血虚津亏,肠燥便秘。其种子可榨油,含油量25—30%,可食用,但现在一般作为调味料使用。</h3> <h3>其实,在古人提出“五谷”的前后,还有“六谷”、“八谷”、“九谷”等说法。之所以“五谷”一词能被普遍认可并保留流传至今,显然是受到中国古代的“五行思想”的影响,这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充分的阐述。</h3><h3>在最初的“五谷”中,“麻”显然不及另四个“黍稷麦菽”能作为人们的主食,为什么又能列入呢?似有当时中原地区再找不到合适的而以此充数之嫌,当“稻”日益发展、地位提升后,于是“麻”就自然“让贤”了。</h3><h3>当然,这只是我的推测而已。</h3> <h3>在以上的“五谷”中,实际上都是一个个大类的农作物,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品名。不同的类书对“五谷”有着不同的解释,下面这两种,才明确地给出了“五谷”的具体品名。</h3><div>《黄帝内经·素问》:“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运用“五行”思想,论述了五色、五味及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对应人体五脏之所宜。所列出的五谷为粳米、小豆、小麦、大豆、黄黍。(《黄帝内经》具体作者已不可考,非自一人一手,其笔之于书,应是战国,个别篇章成于西汉)</div><div>《苏悉地羯罗经》卷中:“五谷谓大麦、小麦、稻谷、小豆、胡麻。”这是佛教密宗修护摩法时必备的供养物,“能起五谷之善芽”。(《苏悉地羯罗经》凡三卷,唐开元十四年,中天竺三藏法师善无畏译)</div><div>下面,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前面没说到的小豆、大麦和胡麻。</div> <h3>荅,是小豆的总称,小豆有三四个品种,如今说的红豆、赤豆、绿豆、白豆等,都属于小豆。但古籍中谓之“小豆”,则专指红小豆。<br></h3><h3>红小豆:豆科,一年生直立草本,荚果圆柱形,长5—8厘米,种子6—8粒,果期7—8月。全国各地普遍栽培。</h3> <h3>红小豆的种子,暗红色,矩圆形,种脐不凹。一般与大米混合一起煮饭、熬稀粥,或制成豆沙供作点心用。有的地方又称红饭豆。</h3><h3>另有一种药用的赤小豆,荚果线状扁圆柱形,长7—16厘米,种子8—18粒,暗紫色,细长圆形,有直而凹陷的种脐,果期8—9月。赤小豆性平,味甘酸,具有利湿消肿,清热退黄,解毒排脓等作用。</h3><h3>在食用红小豆时,一定要注意辨别清楚。</h3> <h3>大麦:禾本科,一年生草本,也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青藏高原。</h3><h3>大麦包括有稃大麦和裸大麦。有稃大麦称皮大麦,其特征是稃壳与籽粒粘连。裸大麦的稃壳与籽粒分离,又称裸麦。在华北称米麦,长江流域称元麦,青藏高原称青稞,是藏族人民的主要食粮。</h3><h3>大麦在我国已有5000年历史,具有早熟、耐旱、耐盐碱、耐低温冷凉、耐瘠薄等特点,因此栽培十分广泛。</h3> <h3>大麦和小麦的区别</h3><div>从麦芒来区分,大麦的芒很长,和麦穗的长度差不多,小麦的芒相对来说要短;大麦的外壳很难剥下来,小麦的外壳在脱粒时已经掉了。大麦因含谷蛋白量少,不能作多孔面包,可作不发酵的食物,一般作啤酒的原料,或作饲料;小麦主要加工面粉。大麦的收获期比小麦早。</div> <h3>胡麻:今称芝麻,胡麻科,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植株在生长中,边长高边开花,故有“芝麻开花节节高”的俗语。</h3><h3>相传是西汉时张骞通西域时引进中国,但经科学考证,芝麻原产中国云贵高原,栽培历史至少有2000年。</h3><h3>芝麻主产区在黄淮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尤以河南、湖北、安徽最多。</h3><h3>芝麻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之一,种子含油量高达55—60%,是四大食用油料作物(油菜、大豆、花生、芝麻)中的佼佼者。榨取的油称为麻油,气味醇香。芝麻籽又是制作各种面食和点心的上好原料。</h3> <h3>芝麻籽有白、黄、棕红、黑等色,以白芝麻的含油量较高,黑芝麻入药,味甘性平,有补肝益肾、润燥通便之功。</h3> <h3>在同一部《周礼》书中,还出现了“九谷”一词:“三农生九谷”(《周礼·天官·大宰》“三农”指的是“山地农、平地农、泽地农”)。</h3><div>郑玄注:“司农云:‘九谷: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麦。’九谷无秫、大麦,而有粱、苽。”(秫即高粱)</div><div>苽即菰的异体字。菰,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浅水里,开淡紫红色小花。嫩茎经黑穗病菌寄生后膨大,称茭白,果实叫菰米,都可以食用。(图为茭白)</div> <h3>唐代以前,菰是被当作粮食作物来栽培的,它的种子叫菰米或雕胡。后来人们发现,有些菰因感染黑粉菌而不抽穗,植株并无病象,茎部不断膨大,形成纺锤形的肉质茎,食用非常鲜美。于是人们就利用黑粉菌阻止菰开花结果,而作为蔬菜来栽培,菰也就退出了粮食作物的行列。(图为菰米)</h3> <h3>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明代中后期),玉米、甘薯、马铃薯先后传入中国,并逐步得到发展,成为现在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随着它们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逐步替代了旧有的传统低产粮食作物的一部分面积,“五谷”的内容有了演变,“五谷”的含义不只是指五种谷物,而成了粮食的代名词。同时,“五谷杂粮”一词也应运而生,它囊括了所有的粮食。</h3><h3>如今,五大粮食作物是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薯类,而其他的,或称为小杂粮,或进入了经济作物行列。</h3><h3>现在就来认识一下其中的几个小杂粮。</h3> <h3>荞麦不是“麦”</h3><h3>荞麦:蓼科,一年生草本,茎直立,叶三角形,种子也是三角形,去壳后磨面食用。荞麦生长期短,抗逆性强,极耐瘠薄,在山区遭遇伏旱而玉米颗粒无收时,它是最佳的补救作物。</h3><h3>荞麦原产中国北方,《神农书·八谷生长篇》将其列为“八谷”之一,现已分布世界各地。在陕南,荞麦有两种:苦荞和芒荞,前者味苦。</h3> <h3>荞麦性甘味凉,有开胃宽肠、下气消积的作用。荞麦面可作面条、饸饹、凉粉等多种食品。</h3><div>因其含有丰富营养和特殊的健康成分而颇受推崇,被视为理想的保健食品,尤其是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病人,有特殊的保健作用。</div> <h3>荞面饸饹,是北方人日常食品。</h3> <h3>薏米不是“米”</h3><h3>薏米:为禾本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薏苡的种子,故又称薏苡仁。</h3><h3>薏苡,北方俗称“草珠珠”,喜生于湿润地区,但也耐涝耐旱,中国各地均有栽培。</h3> <h3>薏米,是薏苡成熟的种子干燥脱粒后的种仁。</h3><div>薏米营养丰富,是滋补药用佳品,有健脾去湿、利水消肿的功效。</div> <h3>薏苡的果实,实为总苞,卵球形,内包颖果,外壳坚硬具珐琅质。民间有将其串成手链或项链的习俗。小时候我就玩过。</h3><h3>那时,我家院子里,年年在阴沟边生长着一丛薏苡,待果实成熟后,自己便采下,然后用针线一颗一颗串起来,戴在手腕和颈项上,好不得意。</h3> <h3>蚕豆:豆科,一年生草本,川陕一带又称为“胡豆”。一听名字,便知是来自西域,在中国已有2000年的栽培历史。李时珍说:“豆荚状如老蚕,故名蚕豆。”陕南习俗,在其嫩时摘下,剥去豆荚,或与大米煮成“胡豆饭”,或先煮后加油盐葱花炒熟当菜吃。江浙一带则是进一步连种皮也剥掉,然后当蔬菜炒着吃。</h3><h3>老熟干硬的蚕豆,则有干炒的(即嘣豆),有油炸的,当零食吃。那么,当主食吃,你吃过吗?我就吃过。</h3> <h3>70年代初,在陕南山区,粮管所供应的粮食,是粗细粮“三七开”,粗粮只有豌豆、胡豆和苕干(从河南调进的)。机关炊事员头天晚上就将干胡豆用水浸泡,第二天用大锅加水煮熟,稍淋干后,再用点油盐一炒,便是一顿的主食。那时的口粮定量是每人一月30斤,当地一日两餐,一顿就是半斤粮。面对这半斤的主食,满满一大洋磁碗的胡豆啊,我是“望豆兴叹”!纠结于吃还是不吃?不吃便饿着,只好吃呗。于是,学了一把“周公”,一餐N次“吐哺”,常常近一个小时才能吃完。好在没有几年,现在只留下苦涩的回忆了。</h3> <p class="ql-block">上图:菜豌豆</p><p class="ql-block">下图:饭豌豆</p> <p class="ql-block">豌豆:豆科,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开白色或浅紫色蝶形花,荚果长椭圆形或扁形。起源亚洲西部、地中海等地区,适应性强,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国内各地均有栽培,主产区四川、河南、湖北、江苏、青海等十多个省区。</p><p class="ql-block">在陕南,夏粮除小麦、洋芋(马铃薯)外,就是豌豆、胡豆。</p> <h3>豌豆主要有两种:陕南称荚果长圆柱形的为饭豌豆,荚果扁形的为菜豌豆。从称呼就明白其特点:前者作主粮,简单破碎后煮食,或磨成面粉后掺加麦面做各种面食;后者主要作菜,茎叶嫩尖、嫩荚、嫩粒均可作炒菜原料。</h3> <p class="ql-block">在2500年前的古籍《论语》中,我们首次见到“五谷”一词,而比它更早的古籍《书经》、《诗经》中,却没有“五谷”,只有“百谷”。</p><p class="ql-block">如《书经》中,《尧典》:“播时百谷”;《洪范》:“百谷用成”;《吕刑》:“农殖嘉谷,百谷”。</p><p class="ql-block">如《诗经》中,《豳风·七月》:“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小雅·大田》:“俶载南亩,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周颂·噫嘻》:“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p> <p class="ql-block">真是那时可食用的谷物多达上百种吗?是,也不是。</p><p class="ql-block">在那刀耕火种的原始农耕时代,农作物产量是极低的,人们为了果腹,几乎能吃的都会采来吃了,这不是很多吗?凡经过上世纪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人,想想那时吃过的东西,真是无所不包,刻骨铭心。</p><p class="ql-block">说不多,那是因为当时人们对谷物的认识,尚停留在感性上,往往给每一种具体的品种都起了一个专名。就像《诗经》中对马的称谓,只因毛色不同,就有骊、驖、骝、騧、騂、骢、骓、骃、骐、骅,等等等等,看得人头晕,其实就是个马!因此,“多乎哉?不多也!”也就那么几类罢了。</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解释,说“百谷”只是一个约数,仅表示多的意思而已。</p><p class="ql-block">不管怎么说,从“百谷”到“五谷”,是人类前进的一大步!说明从西周初期到春秋晚期,在五百年的农耕实践中,人们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有了归纳分类的能力,从而更有利于掌握种植技术,扩大种植面积。</p><p class="ql-block">据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当时有谷类33种,豆类14种。</p> <p class="ql-block">上溯更远古的上古时代,炎帝“神农氏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的传说,在中国是家喻户晓。</p><p class="ql-block">他“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管子》中说:"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使用耒耜和种植五谷,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使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因而,人们尊其为“农神”。</p><p class="ql-block">神农氏尝百草,发明了医药,这是他的又一功绩。但他尝百草,仅是为了寻找草药吗?我看不完全是,更主要的应是寻找能食用的植物。从“百草”到“百谷”,之间又是数千年,人类又迈进一大步!由渔猎采集到农耕种植,由“尝草”到“食谷”,由茎叶到种子,人类终于找到了生存繁衍的理想的物质基础。</p> <p class="ql-block">“谷”,繁体本“穀”,从“禾”。</p><p class="ql-block">殸,表示手持椎棒敲击发出声响。</p><p class="ql-block">罄,篆文=(殸,敲击石乐器)+(缶,瓶罐),造字本义:将陶器中的物品取尽,以便当作乐器敲击伴奏。“罄竹难书”,这里“罄”作动词,即表示“用尽”的意思。</p><p class="ql-block">“穀”,也是这个部首,“殸”+“禾”,表示手持椎棒敲击禾穀以脱粒发出声响。</p><p class="ql-block">“穀”与“罄”在篆文中,“殸”的书写是一样的,但是,在篆文隶变时,隶书将篆文的“殸”写成了现在所见的这样。</p> <p class="ql-block">《戊子谷日题春》</p><p class="ql-block">新春逢谷日,喜见艳阳天。</p><p class="ql-block">积雪融甘水,熏风醒沃田。</p><p class="ql-block">农夫犁杖抚,童子马缰牵。</p><p class="ql-block">汗洒粮仓满,敲诗赋盛年。</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五谷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炎黄子孙,是不是更应该继承、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新的一年又到了,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让我们虔诚地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万家康乐!</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2024.2.17. 正月初八于枣香居</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