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过大年:记忆中的年味儿

福全

<p class="ql-block">记忆中的年味儿</p><p class="ql-block">原创 琴音禅语 </p><p class="ql-block">记忆中,儿时北方的冬天,在故乡,冬季农闲后,老家左邻右舍的人都有“串门”的习惯。每当下起鹅毛大雪,就有好几家的人聚集到一家炕上,男人们喝酒嗑瓜子,谈论着一年的收成;女人们穿针引线,纳鞋底、缝鞋垫、打毛衣,张家长李家短的唠嗑声不断。</p><p class="ql-block">时下,对于飘荡在外的游子来说,故乡就是过年融化乡愁的方向。这方向里,承载了人们对年太多的记忆。每逢腊月,从腊八节那天开始,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故乡。儿时的印象里,故乡的年总是来得很早,时序刚进入腊月,年味就渐渐浓了起来。</p><p class="ql-block">在我童年的冬天,只要看到家庭主妇们忙三忙四地准备这置办那的时候,年就快到了。年味儿便像发酵的面团在家家户户的日子里膨胀。乡亲们再也没有多余的时间聚在一起说些家长里短的事了。</p><p class="ql-block">一到腊月二十一,镇里集市上最能反应年味儿的是一字排开的炒货摊、服饰摊。炒货摊上有瓜子、花生、糖果等,香喷喷地装在尼龙口袋里;卖炒货的商贩扯着嗓门大声吆喝着“买年货啦,瓜子花生糖溜溜,喜事一年要比一年有”。服饰摊更是满满当当,红的绿的,毛衣棉裤,一应俱全。</p><p class="ql-block">一年到头,老的少的都得买件新衣过年,至少正月初一或者正月初二走亲戚时,得有件簇新的衣服,不仅喜气,还是对一年辛苦劳作的犒赏。这之后腊月里的每个赶集日,叔伯婶娘都提着大包小包年货喜气洋洋地回家,年味儿便在三三两两邻居的聊天声中喜笑颜开地荡漾。</p><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三,是传统的“扫尘日”。我们当地也有俗语:“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乱拾翻”。每年的这天,母亲都会把家里所有的东西全搬到院子里,然后用手巾把头发络主,将笤帚绑在一根长杆子上,从窑顶到窑掌挨着往过扫,在“刷、刷、刷”声里,灰尘纷纷落地。</p><p class="ql-block">接下来姐姐哥哥们开始清洗搬出去的东西,母亲清理墙上的旧报纸、旧年画以及窗户上的旧麻纸。清理完毕,我和妹妹也跟着一起开始糊墙。姐姐把旧挂历好看一点的扯下来糊在炕后头的墙上,前墙头贴上几张新年画。</p><p class="ql-block">当太阳落山时,窗户也糊好了,母亲亲手剪个窗花花贴在上面,顿时年便有了色彩。在那个时代,母亲为了孩子和家人过个幸福的新年,在繁琐的辛劳中,将千疮百孔的日子硬是过成了一朵幸福花。</p><p class="ql-block">过了腊月二十三后,年味儿便在人们的紧张忙碌中越来越浓。家庭主妇们开始扫“阳尘”(打扫卫生之意):窑前窑后的排水沟要疏通,灶火灰尘要除尽,猪圈牛圈里的畜粪要挑到田间地头当肥料;所有的被子、枕套、床单都要洗干净。</p><p class="ql-block">老辈人说:过年除尘很重要,扫去晦气来年好。如若看到院子里的铁丝上晾晒着像万国旗的床单、被套时,便知道年关将近了,年味儿便在这些日常收纳规整中渐渐汇聚。</p><p class="ql-block">除打扫之外,村里还呈现出另外一番热闹景象。一些光景过的好的人家,养猪的杀猪、养鸡的杀鸡、养羊的宰羊、做豆腐的开始泡豆、摊米黄的开始推米磨面、蒸花馍的、炸麻花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如同今日热闹的集贸市场。</p><p class="ql-block">乡亲们的神经明显地亢奋起来,孩子们也跟着忙碌与热闹起来,东院走走,蹭点吃的;西院看看,那些被宰割的猪鸡羊是怎么杀的。</p><p class="ql-block">腊月年根的日子,在孩子们眼里,天天都是好日子,每天都有好吃的,每日都有新鲜事看。这各种吃食的香味儿,还有炊烟的味道,就是最初的最本真最接地气最抚慰胃口的年味了。</p><p class="ql-block">月尽除夕,故乡空气的年味更浓,上午扫院子,挂灯笼,贴对联,大门上还要贴上一对大红底色的门神画。关于门神,还有一段经常传唱的民谣,正如《白毛女》中所唱:“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p><p class="ql-block">当那大红的春联贴起来,当那大红的灯笼挂起来,当那大红的鞭炮放起来,这红红火火的中国年啊,就算是彻底地到来了。此时不管你是用舌尖去品尝,还是用那心灵去感受,都是甜甜的,亲亲的,香香的……</p><p class="ql-block">厨房里母亲忙着用大铁锅煮肉块,热水沸腾,蒸气袅袅,满屋满院飘着浓浓的肉香。浓浓的年味和炊烟从各家各户的院子升起,在村子的上空荡漾。玩闹的小孩们在巷子里燃放鞭炮,爆竹的声响打破了乡村的宁静。</p><p class="ql-block">“每逢佳节倍思亲。”祭拜祖宗的习俗一直流传,那种从心底里产生的浓浓的情,那种寻根的意识就像一条亘古流淌的长河,永不停息。</p><p class="ql-block">除夕下午跟父亲去上坟烧纸,祭奠祖先。摆上祭品,点燃香表,焚烧纸钱,奠酒,磕头跪拜,一份虔诚和哀思在香火悠悠的祭奠中蕴含,仪式虽简单,内心却有一份庄重感。那缭绕的香火,溢出的是,乡下人家对生活的感恩,和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憧憬。</p><p class="ql-block">夕阳急急地向山后边移去,夜幕徐徐拉起,最后一缕霞晖从天边退去,村庄的上空被黑沉沉的雾霭笼罩。鞭炮声四处响起,村子里的窑洞相继亮起灯来。</p><p class="ql-block">这时候,一股股的烩菜味儿、摊米黄味儿、米酒味儿,从各家各户的窑洞中透出来,掺和进空气里,与不时燃放的小鞭炮所散发的硝烟味糅合到一起,组成了醉人的年味。这幽香的年味弥漫在村子的角角落落,不一会儿,就连院子里的毛驴、老黄牛、小白狗都被熏醉了。</p><p class="ql-block">北方的除夕,正是四九五九的寒冬,吃罢年夜饭,哥哥们就开始帮着大人在院门口用坎来的树枝磊火塔,点火塔。树枝含有大量油脂,易燃,火苗一下窜起,火光闪亮,一股青烟袅袅升腾,空气里弥漫着树脂燃烧时特有的馨香气息,火堆里接连发出哔哔叭叭的爆响声,我们围火而立,火光温暖全身。</p><p class="ql-block">待树枝快要燃烧尽,火光还未熄灭时,大人小孩都要提起脚,迈开腿,一个个从火堆里跨过,大概是跨坎跨年希冀来年日子红红火火的意思吧!</p><p class="ql-block">过去的一年无论贫穷还是富裕,辛苦还是安逸,所有的一切都将过去,痛苦让它消失,幸福让它珍藏,来年一切从头开始,幸福从脚下起步。父母一边谈着一年的收获,一边谋划着新一年的打算,心里仿佛已看到了一片美好的愿景,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p><p class="ql-block">“噼噼啪啪,噼噼啪啪”年炮又响起来了。等我睁开眼,已经是大年初一的早晨。母亲把开门炮一放,就开始喊大家吃饺子。初一的饺子里有硬币,谁要是吃到谁就是新年里最有福气的人。在老家,我们把饺子叫做“扁食”,听起来就是“变世”,新年第一天,我们要变世,变世变世,盼光景越过越好,盼社会越变越好!</p><p class="ql-block">终于有一天,老百姓的日子真是越过越好。但是,不觉间却发现年味越来越淡了,人们对年味的感觉,觉得和寻常日子没有多大的不同。年承载的更多是一种时间的概念,一种团圆,一种回忆。</p><p class="ql-block">作者:琴音禅语(微信号wxq13579111)喜欢用清浅的文字分享生活,记录成长的心路历程。如果你也喜欢字里行间流淌的真实与琐碎,期待你的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