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工作

有话直说

<p class="ql-block">  在企业工作近三十年,从自命不凡的大学生到“一文不值”的操作工,从旷日持久的倒班生涯终于混入正常作息的上大班,从生产一线车间的顶梁柱到窗口单位的文字搬运工,从直接创造效益的生产单位到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项目建设团队,经历了陕北石油秩序清理整顿和1998年、2005年两次整合重组及进入并在世界500强中逐年靠前的艰难进程,见证了由产品单一的炼油向油化并举、油气煤电齐头并进,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逐步延伸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发展史,更重要的是接受了正规企业方方面面的教化和磨炼,使我深深地体会到,现在总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p><p class="ql-block"> 在没有“正式”工作时,总是削尖脑袋、想方设法挤入“体制内”,端上“铁饭碗”,似乎有了体制内的正式编制,就可以高枕无忧,就可以旱涝保收,活套点、有魄力说不定仕途顺利,平步青云,不但有权有势、有名有利,还能光宗耀祖、耀武扬威。进入体制后,很多时候是不尽如人意,总是累累碰壁、处处受阻,而且很多时候不得不卑颜屈膝、溜须拍马、忍气吞声地不断接受磨练,于是对体制内的规章制度、福利待遇、晋升渠道、考核考评、工作环境等总是不屑一顾,相比之下,某某同学、亲戚或老乡,人家没文凭、没背景,就凭一股子闯劲,现在是开公司、赚大钱、交名流、办大事,混得真叫一个风生水起。似乎就因为“体制化”才严重阻挡了我们的自由发展之路,所以总是喊冤叫屈,然而,能真正摆脱所谓的“体制化”,毅然决然辞职另谋出路、下海经商的寥寥无几。正像钱钟书《围城》中说的: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由美国作家斯蒂芬.金出版的名著并于1994年搬上好莱坞大片的《肖申克的救赎》对以上现实情形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电影里角色瑞德有这样一段经典的台词: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p><p class="ql-block"> 肖申克监狱的一幕只是我们当今社会生活的缩影,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我们早已习惯整天按照预设好的程式机械地活动,在生活中一再重复、单调的音符,这样的生活说不上太好,也说不上太坏,可就是离不开。在发达的社会教化制度下,我们性格的棱角被抹去,思想的火花被浇灭,成了习惯在“体制化”中逆来顺受的人,我们获得了生存的权利,获得了发展的机会,获得了久违的安全感,却失去了离开体制的能力。 换句话说,现代社会的所有人其实只是生活在更大的“肖申克监狱”之中。</p><p class="ql-block"> 如果“体制”可理解为包括某种规则、习惯、意识和氛围的环境,那么体制化绝不是现代企业应有的管理模式。恰恰相反,体制化是一种缺乏监督、缺乏民主、注重人情、潜规则泛滥的管理陋习,是一种大单位、大企业极易产生“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有些事没人会干”,“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捣蛋的”种种乱象,相对于管理和效益双一流的现代企业来说,体制化就是臃肿、迟钝、低效、僵化,从而产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毛病的代名词。</p><p class="ql-block"> 对单位来说,体制化指的是那些规模比较大、管理层级比较多的组织机构(行使公权力的政府机构或具有高度垄断地位的企业),由于其垄断性、缺少竞争,又没有危机感,所以有臃肿、迟钝、低效、僵化等管理通病。比如说,现在体制内很多机构,随着规模不断扩大,管理层级的不断延伸,基层到最高管理层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事情没有多少,但一大堆人,甚至一件事情,几个不同的机构都在干,多个机构相互打架,形成机构臃肿现象。因为中间环节多,又相互掣肘,基层问题不能及时反馈到最高管理层,或上级对这些问题置若罔闻,视而不见,长期得不到解决,导致了任何问题反映比较迟钝。要做一个事情,经过很多流程、很多人,层层拍板,层层下达指示要求,有的还要层层审查论证,层层想办法完成任务、搞变通,导致了低效工作。更有甚者,在关系广大员工切身利益的薪酬发放、考评考核、提拔晋升等环节很少能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多劳多得、论功行赏,往往要讲人情、论关系、搞平衡,对职工群众意见建议敷衍了事,长此以往严重挫伤广大员工的进取心,使企业没有活力,陷入僵化状态。</p><p class="ql-block"> 对个人来说,严重削弱社会适应能力。企业为了尽可能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本着“稳定压倒一切”的理念,难免有平均主义思想,大锅饭意识。各级管理者奉行“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往往是制度严格,但执行不力,普遍有“宽、松、软、懒、散”现象。长此以往,助长了每个人的惰性,特别是“混日子”的人,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对待工作,不是争取优异,想办法出彩,而是照猫画虎、得过且过,似乎没有模板就没办法工作,不利于培养工作能力更不能积累自由生活的博弈能力。与体制外自由职业者相比,由于体制内员工习惯于体制内按部就班的工作氛围,不需要思谋体制外的生活场景,不能锻炼别样的生活能力,如资金的运筹、人脉圈的培养、生意及视野延续的实践、经受曲折后的复苏、事业打拼与家庭琐事、子女成长等平衡。 </p><p class="ql-block"> 《肖申克的救赎》中布鲁克斯的经历给出一个完美的诠释。布鲁克斯刚来的时候,也特别不习惯,觉得四处都不舒服,到处都受压抑,后来他成为监狱的一名图书管理员,被假释时已经在监狱待了整整50年,他也由一个青年变成了80岁的老人。期间,他早已习惯了监狱的生活,习惯了一成不变的重复,习惯了做任何事都向狱警请示汇报,当他听到自己可以重获自由的消息时,感到的不是高兴,而是不满和恐惧,以至于狱友向他祝贺道别时,他竟把刀架到狱友的脖子上。</p><p class="ql-block"> 虽然百般不愿意,布鲁克斯最终还是被要求离开肖申克监狱。50年,这个世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当布鲁克斯站在大街上,看着行人一个个神色匆匆,看着他儿时只见过一次的汽车如今已满街都是,看着商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世界的巨大变化给他带来的恐惧是难以想象的。这50年的监狱生活还让他失去了一切社会关系,亲情、乡亲、友情、爱情,所有与外界的情感联系都化作泡影。离开监狱,80多岁的布鲁克斯还需为生计发愁,最终总算找到一个杂货店里专门为买东西的顾客包装物品的工作,相比于图书管理员,这对一个80多岁的老人来说谈何容易,他不仅失去了往日狱友的尊敬,还被杂货店经理所轻视。更重要的是,在监狱里长期形成的习惯很难轻易忘掉,如他在监狱里上厕所都必须获得批准才能释放,以至于自由后,不按此规则运行,他就解不出来了,那样他会很痛苦。 </p><p class="ql-block"> 完全陌生的世界和毫无安全感的生活使得布鲁克斯痛不欲生,他彻夜难眠,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布鲁克斯甚至想到弄把枪去抢劫杂货店,以使自己重新被送进监狱。但善良的布鲁克斯最终放弃了这个念头,同样被放弃的还有他自己的生命,布鲁克斯最终选择在自己的公寓里悬梁自尽,结束了自己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是什么夺走了布鲁克斯对生的希望,让他选择了自杀?我们可以为布鲁克斯的死找出一系列的原因,但是症结的根源还是在于一个被体制化的人突然脱离了体制。尽管布鲁克斯有了人身自由,但其实他早已离不开肖申克监狱,正如瑞德得知布鲁克斯的死讯之后所说的,“他属于这里,他应该死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同样是肖申克监狱的安迪给我们一个完美的诠释:他为什么没有被体制化?他和其他犯人最大的区别在哪里?我觉得最大的区别在于知识,信仰,坚持和谋略。首先他如果没有非常专业的银行知识就得不到队长的赏识,更不可能一步步走到典狱长的身边,谋划出逃之后的资金来源;其次是信仰,他坚信自己的无罪,对自由生活的美好向往一直支撑着他一步步走下去;然后是坚持,生活中很多人每天都在幻想着怎么能够变的更好,比如学习,减肥等等,很多人每天都在立目标,可是坚持下来的有几个?安迪做到了;最后是谋略,典狱长无意中发现安迪挖的隧道时,瑞德是十分吃惊的,他认为六百年才能挖通的隧道,安迪只用了19年。另一方面,他表面是帮典狱长洗黑钱,实际上是在为自己越狱后储备资金,等等细节说明安迪是有深谋远虑的人。</p><p class="ql-block"> 确实,要挣脱体制化的束缚很困难,不想走出体制化的也大有人在。不管是想或者不想走出“体制化”,如果要活得自在,请积攒自己的知识并且长期坚持下去!只有具备足够的能力,直到自己具备随时走出体制围墙的能力!即使不想走出,也能像肖申克监狱里的能人瑞德、布鲁克斯一样,在监狱的体制化内也照样游刃有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