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基蛋蛋

七月白荷74339290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什么叫胡基蛋蛋?就是过去西北农村受苦人用来擦屁股的土疙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上午在“知青岁月交流地”中看了美友酸枣刺写的《曲江塬畔》第三十九章,内有主人公二葵与女知青田岚的一段对话,提到了“操你的心,你连张手纸都没有,用胡基蛋蛋擦尻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第一遍时,作者把胡基蛋蛋写成“囫砌蛋蛋”了,音同字不同。考虑到《曲江塬畔》在美篇连载完毕后,作者还想修改再发到文学刊物上,我便留评,指出“囫砌蛋蛋”是别字,建议作者立即更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到十分钟,酸枣刺就把这词改过来了,并表示感谢。接着辛晓羽、荣年、小旋、笑口常开、杜鹃一、泡菜鱼味的啵啵虎、R.C、梦中的承诺等美友给我这条评论点了赞,还有几位美友的点赞被后来者复盖了,我没想到一条留评竟有这么多人关注,谢谢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胡基是什么?胡基是一种长方形的大土坯,用于盖房砌墙,用途非常广泛,包括盘炕,垒圈、搭棚、箍窑等。把湿度适中的黏土放在模子中夯打而成的土坯,叫做土基。它源于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使用,后流行于中东和西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代的汉人把少数民族称为胡人,两汉时期胡人把土基带到了内地,由于这种土基是胡人带来的,所以就叫胡基。陕西、山西、河南、青海、甘肃等许多方言都这么叫法,《说文》中称:墼,《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七解释,“墼”为击压泥土制方形的像坯一样的东西,不入窑烧制,用做修筑城垒的材料。文人称胡基为“胡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胡基不慎破碎后,但疙里疙瘩仍很坚硬,老百姓发现它可以擦屁股。过去北方农村人解大手,用的都是黄泥捏成晒干的土疙瘩,稍一用力便会碎。后来发现把碎胡基用小刀削成胡萝卜状,讲究一点的再用竹片或树皮把胡基疙瘩打磨光滑,特别好用。过去村里人干活锄到脚上,流了血,老乡们都说快抓一把面面土撒上,这面面土就是黄土。据说,黄土制成的胡基蛋蛋可以治痔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家茅厕的土墙上,都有一个暗窗,里边摆放着一摞摞胡基蛋蛋。用完撂到茅坑里,就是好肥料。文人文字记载是:胡墼疙瘩擦尻子;而老百姓的大白话就是:胡基蛋蛋擦沟子。许多俗语,说出来并不好笑。但写出来,令人捧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没有人可以回到过去,但是谁都可以反思过去。《曲江塬畔》是亲历者不惜生生撕开早己结痂的伤口,滿含热泪写下一段段刻骨铭心的文字,他和其它的知青作者一样,绝不是为歌颂知识青年所经历过的磨难,而是对历史和逝去岁月的尊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酸枣刺家里有三位知青,哥哥姐姐和我一样,都是西安“老三届”,我们都在宝鸡地区山大沟深的地方插队落户。酸枣刺1976年11月16日下乡时,知青的境遇己经改变了不少,不再单单面向老少贫苦的山区,落户在了西安市郊区。曲江塬畔有孔“寒窑”,王宝钏苦苦在那里守了十八年,全国戏迷都知道,酸枣刺的知青生活应该比王宝钏强,更比早他八年下乡的哥哥姐姐强,起码通上了电,我们当年用的都是油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曲江塬畔》是一部有着深刻社会认识意义的作品。酸枣刺以他独特的视角,讲述着属于他的故事。他是用真实的社会图谱,以及丰富的生活细节。将活灵灵的人物形象镌刻在作品中。老人家12:22最高指示发表后,先是老三届,接着是新三届,然后又有了小三届。对小三届的生活,我们老三届不甚了解,我也是通过许多小三届的作品,重新回顾了他们知青生话的光影图谱,补上了一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曲江塬畔》是2024年1月14日起在“知青岁月交流地”开始公布的,至今发了39集。30集被加精,盖上了短红印,加精作品阅读量几篇都上了万,有1.2万,1.3万的。有9集被推荐,阅读量也在8000上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别人不清楚,我心里十分亮清,从值班时段看,没加精的作品都是同一位老师审阅的。他可能觉得酸枣刺的作品太土了吧!不光是胡基蛋蛋,还有洋芋疙瘩,恐怕难登大雅之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年来,我们圈里有一批很务实的作者,像当过十年生产队长的付敬山,还有在陕北插队的吴小荣等人,他们的作品文字十分朴实,就是缺精美的图片修饰,有时一篇作品连三幅图都不到,我是看他们写的都是真东西,便盖上短红印,并推选为美篇精选“代表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安知青有36万人,我认识酸枣刺是在今年元月份,也是通过作品才熟悉的。他的作品我不是每一集都审阅,但每一集都会看,基本上每集都留评。对地道西安熟语的运用,我也经常和他切磋,好的建议他都接受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酸枣刺的作品有时在审阅池中,我就看到了,但我不值班吋,从不插手审阅定级,值班老师怎么定,是他的事。玫瑰好看却长满刺,鱼很好吃也藏有细骨,人再不完美也有人爱。你看不顺眼的作品,却有人当宝,皆因萝卜青菜各有所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来,有些作者发来微信,说我们圈子审阅定级标准不统一。我也不想解释。您看完这篇《胡基蛋蛋》可能会帮助你思考一些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圈友说,有人的连载作品我从未给加过精。具体说的就是进勇编辑的《忆征程》。这部作品是“知青之父”赵凡老人生前的著作,进勇将它分为二十七集,刊发在《知青岁月交流地》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篇早就有规定,使用他人文字作品需获得授权并在文中显著位置进行说明。进勇是按规定办的,开篇做了说明,由于不属于原创,我和玉垒春时评级时给的都是推荐,列车给的是加精。这就使圈友认为我们定级标准不统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有的作者喜欢拿一本书过来一篇一篇改编成美篇,由于图文并茂,作品大都加了精,实际上许多都是镀上金的铁豆豆。平台1月31日专门发了通知,允许创作的文章中有官方资料、百科内容摘录,搞录需标注来源,其它经历、感悟、回忆类编绘,文字部分原创比例须达到8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的一年,我们坚决按平台规定办,不断提高管理团队的审阅水平,接地气,顺人气,希望作者多写一些土疙瘩、竹片片、山药蛋蛋,不要图表面光鲜,要有实际内容,把那些只镀一层金的铁豆豆从地里拣出去,让交流地里更加肥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