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明十三陵纪念

霄龍

<p class="ql-block">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自永乐 七年(1409)五月开始建造长陵 ,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p> <p class="ql-block">  十三陵陵园占地面积40平方千米,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神路篇</p> <p class="ql-block">  神路—又称神道,是明十三陵的第一个景点,由石牌坊,大红门,碑楼, 石象生,龙凤门等组成。</p> <p class="ql-block"> 大红门—又名大宫门,坐落于十三陵陵区的正南面,是十三陵陵墓区的正门,也是帝后官员谒陵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  下马碑—大红门两旁各竖有一道石碑,正面刻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八个字,体现了皇权的神威。</p> <p class="ql-block">  碑亭—位于神道中央,原为长陵所建,是一座歇山重檐、四出翘角的高大方形亭楼。</p> <p class="ql-block">  碑亭内竖有龙首龟趺石碑一块,高6米多。上题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长达3500多字,是明仁宗朱高炽撰文。</p> <p class="ql-block">  碑亭四隅立有4根白石华表,其顶部均蹲有一只异兽。华表和碑亭相互映衬,显得十分庄重浑厚。</p> <p class="ql-block">  石雕群—是陵前放置的石雕人、兽,古称石像生。</p> <p class="ql-block">  从碑亭北的两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龙凤门止的千米神道两旁,整齐地排列着24只石兽和12个石人。</p> <p class="ql-block">  石兽共分6种,每种4只,均呈两立两跪状。</p> <p class="ql-block">  石人分勋臣、文臣和武臣,各4尊,为皇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均为拱手执笏的立像,威武而虔诚。</p> <p class="ql-block">  石象生造型生勤,雕工精细,具有很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棂星门—又叫龙风门,由四根石柱构成三个门洞,门柱类似华表,柱上有云板、异兽。在三个门额枋上的中央部分,还分别饰有一颗石雕火珠,因而该门又称“火焰牌坊”。</p> 长陵篇 <p class="ql-block">  长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境内,距北京故宫五十公里。</p> <p class="ql-block">  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建于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为十三陵之首,是永乐皇帝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位于天寿山主峰前。</p> <p class="ql-block">  陵星门—象征天门。</p> <p class="ql-block">  陵园规模宏大,建筑最早、面积最大、工艺用料最考究、原建筑保护最完整,经过六百年沧桑变化,仍完好无损,金碧辉煌。</p> <p class="ql-block">  陵恩殿—是嗣皇帝祭祀永乐帝后的场所,建筑在汉白玉雕刻成的三层台基上。</p> <p class="ql-block">  永乐皇帝铜像—在殿内正中端坐,形象逼真,做工非常讲究,此造像是堪称精美的艺术佳作。</p> <p class="ql-block">  永乐皇帝是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有名的一代有作为的皇帝,他一生立有开疆拓土,组织七下西洋和编制“永乐大典”等历史功绩。</p> <p class="ql-block">  陵恩殿内金砖铺地,所有木件全用金丝楠木为之,古色古香。有一米多直径,十几米高的六十根金丝楠木大柱。</p> <p class="ql-block">  支撑殿顶的60根楠木大柱十分粗壮,最粗的一根重檐金柱,高12.58米,底径达到1.124米,为世间罕见佳木。</p> <p class="ql-block">  殿内还陈列着明定陵地宫出土文物数百件,播放1956年发掘地宫的实况录像,帮助游人解开地宫之谜。</p> <p class="ql-block">  明楼—是宝城的城楼,重檐歇山顶,上下檐四面均各显三间,上檐饰单翘重昂七踩斗拱,下檐饰重昂五踩斗拱,斗拱后尾均砌于砖体内。明楼的上下两檐之间,在南面一侧有华带式木榜额,书“长陵”两金字。</p> <p class="ql-block">  圣绩碑—登上明楼,楼内正中立有“圣号碑”。碑制为龙首方趺,篆额“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七个径尺楷书大字。</p> <p class="ql-block">  “成祖”,是朱棣的庙号;“文”是朱棣的谥号(寓意“经纬天地”),文字旧时泥金,碑身用朱漆阑画云气,故又有“朱石碑”的俗称。</p> 定陵篇 <p class="ql-block">  无字碑—进入定陵区域首先看到的是这块无字碑。无字碑体积巨大,螭首龟趺,碑面不留一字而得名,也成为后人心中的谜。另有一种说法是万历皇帝荒淫无度,后世不好评论,故立此无字碑。</p> <p class="ql-block">  明定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十三陵之一,北倚大峪山,面对山峰浑圆的蟒山。</p> <p class="ql-block">  定陵的主要建筑有石桥、碑亭、陵门、裬恩门、裬恩殿、明楼、宝城和地下宫殿等,主体建筑均坐落在一条中轴线上。</p> <p class="ql-block">定陵御路石雕</p> <p class="ql-block">  请欣赏笔者制作的“明十三陵—定陵”的短视频。</p> <p class="ql-block">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孝端、孝靖)。</p> <p class="ql-block">  定陵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1956年5月组织挖掘,由于缺乏文物保护经验,导致大量珍贵丝织文物风化,成为考古界的悲剧,至此,停止挖掘古代陵墓。</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年挖掘时找到的地宫入口。</p> <p class="ql-block">  地宫—是定陵的主要部分,深27米,由前、中、后、左、右5个厅组成,建筑面积1195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中殿内有3个汉白玉石座,并摆放皇帝和皇后的五供和长明灯。</p> <p class="ql-block">万历帝宝座。</p> <p class="ql-block">孝端后宝座。</p> <p class="ql-block">孝靖后宝座。</p> <p class="ql-block">  地宫左、右配殿是相对称的两个殿,中间各自有一个用汉白玉垒砌的棺床,两配殿有甬道与中殿相通。</p> <p class="ql-block">  后殿—是地宫内最大的一个殿,殿内棺床正中央放置有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棺椁。棺椁周围放置有玉料、梅瓶及装满殉葬品的红漆木箱。</p> <p class="ql-block">  陵定陵地下宫殿出土了各类器物3000多件,其中有金器、银器、玉器、珠宝、金冠、凤冠、兖服、冕旒、百子衣等(以下几张定陵出土文物图片,系借用网络资源)。</p> <p class="ql-block">  神宗头侧圆盒内的一顶金丝翼善冠,全用极细的金丝编织堆垒出二龙戏珠图案,孔眼细小而均匀,造型生动活泼。如此精细的的制作,外表却不露丝毫接头,体现出了巧夺天工的手工技艺。</p> <p class="ql-block">结束篇</p> <p class="ql-block">  明十三陵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世界文化的遗产。十三陵目前开放参观的有神路,长陵,定陵,昭陵等区域,其中神路,定陵和长陵是一般游人游览的主要景区。从北京市区的德胜门有872路十三陵游览专线大巴车,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即可到达景区。</p><p class="ql-block"> 当你站在长陵明楼上瞭望四周,明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先宗庆陵、慕宗德陵等十一陵分别座落在长陵两侧山下。</p><p class="ql-block"> 此时,你一定会赞叹明十三陵设计的独具匠心,如此气势恢宏的陵寝建筑,与优美的大自然山川完美的溶合在一起,宛如"天造地设"的仙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