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中共生,最美母子情—《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陈立坤

<p class="ql-block">  从皑皑冬雪、银装素裹的寒冬到阳光普照、冰雪消融的初春,在这喜庆的春节前后近一个月断断续续地坚持中,终于读完了《亲爱的安德烈》。作为人生三书之一,此书最令人感慨的地方有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 首先,龙应台与儿子之间持续的书信交流中所表现出来的平等的母子关系让我心有触动。他们在彼此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下,对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不同时代,不同潮流,不同艺术如话家常一般的深入探讨剖析,能够引发人们的共鸣。母子之间不像是中国传统的两代人,更像是两个推心置腹,彼此可以接受对方任何反驳的挚友,这和传统的中国式母子关系大相径庭。</p><p class="ql-block"> 其次,龙应台毫不避讳读者朋友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勇气可嘉。正如一个大陆朋友所说,龙应台在这36封书信中,渗透出的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有时候很难真正拉进和读者的距离。这和龙应台的家境和经历有关,作为国民党高官的后代,作为马英九政府的文化部部长,又作为国外高校的著名教授,她的视角不可能太接地气,她的思考也不可能站在平民的地平线上。</p><p class="ql-block"> 最后,书信之中许多思考和阐释能够引发共鸣。其中许多关于亲子关系、成长经历、文化差异、友情真谛地阐述和思考,或形象透彻,或鞭辟入里,或真挚诚恳,或深邃质朴。特别是许多有关母子关系的阐释,尤其能够走进世间最普通寻常的母亲的内心,引发共鸣。</p><p class="ql-block"> 抛却龙应台本人的政治立场和观点,我不敢苟同。但作为一本育子佳作,和儿子的日常思想沟通,她在书中深入地思考和信手拈来的分析捕捉,作为一位母亲,还是值得品鉴深思的。</p> <p class="ql-block"> 退让,共筑交流美好</p><p class="ql-block"> ——关于亲情</p><p class="ql-block"> 书信中达成共识</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p><p class="ql-block"> 那做儿女的往往自己已是三四十岁的人了,跟父母无法沟通,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p><p class="ql-block"> 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彼此,却互不相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也出现对比:他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的认真;我有八分的认真,二分的知性怀疑。他对我嘲笑有加,我对他认真研究。</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了30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18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18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p><p class="ql-block"> 日后的人生旅程,当然还是要飘萍离散,人生哪有恒长的厮守,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语,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满怀,我还奢求什么?</p><p class="ql-block"> ——《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p><p class="ql-block"> 这些通信是我们最私己、最亲密、最真实的手印,记下了、刻下了我们的三年生活岁月——我们此生永远不会忘记的生活岁月。 ——《连结的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难以放下的一厢情愿</p><p class="ql-block"> 然而,母亲想念成长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热情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见了。——《向左走,向右走》</p><p class="ql-block"> 毕业就是离开,是的,你正在离开你的朋友,你正在离开小镇,离开你长大的房子和池塘,你同时也正在离开你的父母,而且也是某一种永远的离开。</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电光石火的一刻里,我就已经知道和你的缘分,在这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的看着你离开,对着你的背影默默挥手,以后这样的镜头不断重复:上中学,看着你冲进队伍,不再羞怯;你到美国游学,在机场看着你的背影,在人群中穿插,等着你回头一瞥,你却头也不回地昂然进了关口,真的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p><p class="ql-block"> 抛弃了乡土,分散了家族,失去了财产,脱离了身份和地位的安全托付,被剥夺了语言和文化的自信自尊,你的母亲就是20世纪的被历史丢向离散中的女儿,很典型,他不要你和他一样做一个灵魂的漂泊者。那也许是文学的美好境界,却是生活的苦楚,没有人希望他的孩子受苦,即使他可能因为苦楚而变得比较深刻。</p><p class="ql-block"> 我的儿子21岁了,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成人。是成人,就得为他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为他自己的错误承担后果。一旦接受了这个逻辑,他决定抽烟,我要如何不允许呢?我有什么权利或权威来约束他呢?我只能说你得尊重共处一室的人。</p><p class="ql-block"> 海浪的声音混在风里,有点分不清哪个是浪,哪个是风。一架飞机闷着的嗡嗡声从云里传来,不知飞往哪里,蟋蟀好像也睡了。你的语音轻轻的。这样的凌晨和黑夜,是灵魂特别清醒的时候,还没换上白天的各种伪装。</p><p class="ql-block">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p><p class="ql-block"> 只有自己真正过上快乐幸福的日子,父母亲才能够幸福。——《给河马刷牙》</p><p class="ql-block"> 对美的迷恋可以打败任何智者自以为是的心得报告。我只能让你跌倒,看着你跌倒,只能希望你会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希望阳光照过来,照亮你藏着忧伤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见尽头的路。——《阳光照亮你的路》</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的正义感,同情心,改革热情或革命冲动,往往来自一种浪漫情怀。但是,浪漫情怀从来就不是冷酷现实的对手,往往只是蒙上了一层轻雾的假的美丽和朦胧。我自然希望你的理想主义比浪漫情怀要深刻些。</p> <p class="ql-block">差异,先天的交流鸿沟</p><p class="ql-block">——关于文化艺术 </p><p class="ql-block"> 生活的艺术,这其中包括品味和态度,是无法补课的。音乐美术在我身上仍旧是一种知识范围,不是一种内在涵养。生活的美,在我身上是个要时时提醒自己去保持的东西,就像一串不能遗忘的钥匙,一盆必须每天浇水的植物。但是生活艺术更应该是一种内化的气质吧,它应该像呼吸,像不自觉的举手投足。———《十八岁那一年》</p><p class="ql-block"> 音乐,已成为我呼吸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音乐的文本,也是一个活的东西,在不同的时空和历史情境里,它可以像一条变色龙,我觉得不必太认真。——《菩提本非树》</p><p class="ql-block"> 多国文化,就像汤里的香料,使生活多了滋味。</p><p class="ql-block"> 旅游经营者的圈地为店,观光客的喧闹嚣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在第三世界,开发就等于破坏?用国家的力量进行开发,就等于用国家的力量进行破坏,那种破坏是巨大的。</p><p class="ql-block"> ——《哪里是香格里拉?》</p><p class="ql-block"> 文化来自逗留——“逗”,才有思想的刺激、灵感的挑逗、能量的爆发;“留”,才有沉淀,累积,酝酿,培养。我们能不能说没有逗留空间,就没有逗留文化,没有逗留文化,就根本没有文化?</p><p class="ql-block"> 思想需要经验的累积,灵感需要孤独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累积沉淀,宁静观照,哪一样可以在忙碌中产生呢?我相信,奔忙使作家无法写作,音乐家无法谱曲,画家无法作画,学者无法著述。奔忙,使思想家变成名嘴,使名嘴变成娱乐家,使娱乐家变成聒噪小丑。闲暇、逗留确实是创造力的有机土壤,不可或缺。</p><p class="ql-block">——《文化,因为逗留?》</p><p class="ql-block"> 华人勤奋的性格是传统的美德,而且东方国家不像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不做工就要手停口停。不喝十倍价钱的咖啡,不逗留在路边沉思,会面闲聊,只是因为不同的人生态度。</p><p class="ql-block"> 与西方人的文化行为不同,又何怪之有呢?你们的文章让我感受到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并以文化之名,否定其他人的文化。</p><p class="ql-block"> 它但是中国人看的不是年龄,而是辈分,不管你几岁,只要你站在你妈或爸身边,你就是小孩,你就没有身份,没有声音,不是他讲话的对象。</p><p class="ql-block"> 我们之间的矛盾,我想不仅只是两代之间的,更多的,可能是两种文化之间的。</p> <p class="ql-block">有些身影,渐行渐远</p><p class="ql-block">——关于成长</p><p class="ql-block"> 我不反对。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的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个人专心走个人的路,寻找个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济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愈走愈孤独,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越走越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龄,即使在群众的怀抱中,你都可能觉得寂寞无比。</p><p class="ql-block"> 你将来会碰到很多你不欣赏、不赞成的人,而且必须与他们共事,这人可能是你的上司、同事,或部署,这人可能是你的市长或国家领导。你必须每一次都做出决定:是与他决裂、抗争,还是妥协,接受、抗争,值不值得?——《有没有时间革命?》</p><p class="ql-block"> 那就是,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他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p><p class="ql-block"> 那些晨昏相处,相濡以沫的好朋友们从此各奔四方,岁月的尘沙滚滚扑面而来,再重逢时,他已不再是原来的少年了。——《你是哪国人?》</p><p class="ql-block"> 甚至那些你没有深交,但是很喜欢的人,你还没有机会去告诉他们,你对他们的好感,以后他们将从你的人生完全地消失。——《藏在心中的小镇》</p> <p class="ql-block"> 生命之重,难以承受</p><p class="ql-block"> ——关于成长</p><p class="ql-block"> 玩,可以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对玫瑰花的反抗》</p><p class="ql-block"> 物质满到一定程度,就失去意义。</p><p class="ql-block"> 道德取舍是个人的事,不一定由逻辑来管辖。</p><p class="ql-block"> 生命往往就被那微不足道的事情给决定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被剥夺的就是一份本来可以自自然然、单单纯纯的乡土之爱,纯洁而珍贵的群体归属感。它一经操弄就会变形。——《为谁加油?》</p><p class="ql-block"> 痛苦转化为文字艺术,他的痛苦得到升华,可是很多其他的年轻人紧紧抱着他的书,穿上“维特式”的衣服,纷纷去自杀。我们自己心里的痛苦不会因为这个世界有更大或者更值得的痛苦而变得微不足道。他对别人也许微不足道,对我们自己,每一次痛苦就是绝对的,真实的,很重大,很痛。</p><p class="ql-block"> 19岁,我觉得正是天上星辰和地上欲望交织,甜美和痛苦混乱重叠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人生无常,每一次相聚都可能是最后一次。</p><p class="ql-block"> 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p><p class="ql-block"> 在人生竞争的跑道上,跑的不够快就会被淘汰。</p><p class="ql-block"> 生命的重往往超乎我们的想象,说什么都可能是虚假的,致命的。</p><p class="ql-block"> 会不会你的气定神闲,你的温和内敛,你的沉静谦逊,反而就是你最杰出的人格特质?</p><p class="ql-block"> 卒子一过河,或动或静都没有回头的路。人生中一个决定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另一个偶然,因此偶然从来不是偶然,一条路势必走向下一条路,回不了头。我发现,人生中所有的决定,其实都是不回头的卒。 </p><p class="ql-block"> 关于其他:</p><p class="ql-block"> 所谓家,就是一个能让你懒惰、晕眩,疯狂放松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我本来就没有那么多知识和智能,天天去讲。</p><p class="ql-block"> 我们谁没有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过遗憾呢?</p><p class="ql-block"> v而你只是安分的做个啦啦队员,欣赏鼓励支持,中场时献上节制的欢呼,但绝不跳下去干预,指挥,甚至抗议他没有注意到你?</p><p class="ql-block"> 我评断一个人的品格,不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高的人,我看他如何对待地位比自己低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