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文 张海方</b></p> <p class="ql-block"> 今年湟源的年味很浓,大年初四开始在丹噶尔古城内外出现熙熙攘攘的人群,大概是疫情过后人间烟火的回归,也得益于湟源县政府及文旅局“首届青海丹噶尔东西部协作双宁灯会”等一系列文体活动的开展。</p> <p class="ql-block"> 正月初六夫人的二哥、二嫂、侄子、侄媳、孙子、孙女大小八口来拜年。因为正月都吃腻了大鱼大肉,大家都要求少做菜,但十个荤素凉菜依然上桌,夫人和我准备的干裙三文鱼(龙羊峡渔民养殖的冷水鱼)、水煮牛肉、手抓羊肉和妹妹从兰州做好带来的腐乳糟肉等六个硬菜也得以展示,还删了四个准备的炒菜。期间有个内侄(妻子二哥的儿子)说:“姑父、娘娘(姑妈在我们家乡的俗称)再别做菜,就想吃我小时候你们做的臊子面,那是记忆里最香的面食。”他的话勾起了我的回忆,那时候岳父母一家忙地里的活,我们去帮忙——就是给他们做饭,两口子买了个羊腿和做臊子面需要的菜,自己和面做了一顿羊肉臊子面。当时内侄还小,吃饱臊子面后,依到农村厨房锅头前说:“姑父我还想吃点臊臊(就是不吃面,只喝点羊肉臊子)。”这是留在他小时候记忆里的那顿臊子面了。</p> <p class="ql-block">幸福是家人的相伴相知,更是奋斗和守护得来的。</p> <p class="ql-block"> 本来已经吃撑了的我们为了找回“家的味道”,还是做了牛肉臊子,我到外面去买手工拉面盒。哇!丹噶尔古城旁边和古城的街道里人头攒动,有两位民和口音的中年男子说:你们这边饭馆都关着,我们吃不了饭。我说:不是饭馆不开门,是你们没找着吃饭的地方。就给他们指了临街吃炕锅羊肉和对面商城吃饭的地方。街道上还有外县的游客谈论,今天太忙没来得及吃“湟源里脊”(我们家乡比较出名的一道特色菜,也叫“酸辣里脊”)。可能是去拜年了,有些面条铺子已关门,超市和开着的面条铺没有手工的拉面盒子。夫人说:快回来,妈给我拿的自家磨的面粉,我们自己和面做吧!这顿臊子面,没有内侄记忆中的那顿臊子面好吃,果不其然,他说:好吃是好吃,但没有那时候的味道了。</p> <p class="ql-block"> 是啊,记忆中这辈子吃过的最香的面片是我六岁多(1978年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时),我感冒发烧的迷迷糊糊、浑身疼痛得浑浑噩噩,父亲背着我到离家五六里路的县医院看病。说来也怪,大夫在屁股上扎了一针,开了几顿白片片西药(当即吃了一顿),也可能是让大夫的白大褂给唬了一下,迷糊浑噩的我即刻机灵了好多。</p><p class="ql-block"> 医院对面有个当时人们称之为“湟源饭店”的国营饭馆,里面有面食,饥肠辘辘的爷俩第一次钻馆子。可能父亲认为我这个小毛孩是病号、抑或是没钱,要了一个大碗炒面片,然后又要了一只碗,我们一人一半分着吃。哎呀!那面片里面放着青椒、菜瓜、粉条子,还用菜籽油炒了一些肉丁丁,当时家里除了过年杀一只喂了一两年的瘦扁扁猪,几乎是不动荤腥的,我狼吞虎咽的扒拉完了,也不敢说还想吃,我和父亲便回家了。后来参加工作挣了工资,也经常做炒面片、臊子面吃,也会下饭馆,但我再也没有吃到过小时候生病时吃的那么香的半碗菜瓜炒面片了。这是所谓少了香、多了伤的缘故吧。</p> <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大家说跟小时候比起来,物质生活上天天在过年,但人们生活节奏快了,大人们攀比着收入,让小孩们攀比成绩,心里都觉得不快乐、不幸福,这是为什么呢?</p> <p class="ql-block">正月里出去走走,让孩子们感受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爱国是很自然的。</p> <p class="ql-block"> 我觉得我们既要重视“进口货”——科学营养的合理膳食促进身体健康;还要重视“进脑货”——读有益的书籍,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参加健康的文体活动,注重文旅过节。更重要的是少一些极端利己的私欲,多为家人和他人着想,为家乡的发展振兴助力,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尽一些绵薄之力。让自己拥有更加高质量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体验,也许是我们真正的内心需要吧!</p> <p class="ql-block">行走的教育,孩子们深刻而浅显的熏陶。</p>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16日,农历甲辰龙年正月初七日</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张海方,男,汉族,系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大华镇中心学校教师,中共党员,高级教师,喜爱德育教育和班主任工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