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正德的美篇

徐正德

<p class="ql-block"> 走近怒江大峡谷</p><p class="ql-block"> 徐正德</p><p class="ql-block"> 心心念念的怒江行圆满结束,还是写点文字与旅友们交流吧。</p><p class="ql-block"> 夜宿老姆登</p><p class="ql-block"> 从昆明出发, 原计划7、8个小时的路程走出了10几个小时,抵达六库时,天已逐渐暗淡下来。我这生长在普渡河峡谷的山娃,被这怒江大峡谷给震惊了!脚下,湍急咆哮的怒江,仰身,拉不直的公路山道不情愿地伸向挂在岩壁上的村寨。那些看似规律而又杂乱的灯火与星星眉来眼去,作为初来乍到的我难以确定其真实身份。有诗为证:</p><p class="ql-block">六库风光招旅客,山村挂壁路弯坡。</p><p class="ql-block">夜行谷底仰身望,难辨星灯哪个多。</p><p class="ql-block"> 此刻,胃肠也在抗议,应找个饭店慰劳慰劳。电话铃响了,得知原定床位因网络原因无效,得现场去找。入村时有床位要价200多一标间,说别无选择。最后我们落脚一家“老兵客栈",比网定的便宜100多元。清晨推开房门,碧洛雪山闯了进来,加之皇冠山(当年的飞虎队就是以此为座标飞越雪山的。所以又叫陈纳得将军山)的衬托,真是美不胜收。激兴诗作:怒江老姆登观景:</p><p class="ql-block">夜投民宿洗尘倦,客栈迎宾梦境开。</p><p class="ql-block">晨起推门观景致,雪山皓首眼奔来。</p><p class="ql-block"> 老兵名叫和三南,一脸的朴实带笑。曾参加过对越自卫还击,他自豪地介绍“老兵客栈"开业典礼,接待的就是战友,其中还有战斗英雄。我跟随他走进堂屋,硕大的火塘上支着一盘铁三脚,柴火滋滋地吐着烟焰,熏烤着挂满的烟肉。客厅,屋顶观景台到处放的是自产的水果、糖果、茶叶、核桃等食品,无不呈现出怒家人的热情友善,丝毫找不到奸商味。我一再告诉他,一定要学会使用微信,才方便兼营,并约定下次来检查,他夫妻俩咯咯咯地连连点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沉浸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知子罗</p><p class="ql-block"> 知子罗是怒江70年代前的行政中心,后迁往六库。这里保存着原有机关单位、驻军、医院、银行等单位原貌。现为知子罗村委会所在地。一条石条铺就的道路将旅客引进州府大门,最显目的就是当年办公的八角楼。眼前,宽敞的运动场左边是个小舞台,后面是领导出席文艺会就坐的石坎,左边墙上写着“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右边写着“全中国各民族都要团结起来"。再往里走是蓝球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标语显目耀眼。还有各个版本的毛主席像。在这样的环境里,口号、语录、红旗仿佛就在身边晃动,游客也成为其中的一员。在与缅甸交界的大山上,竟然还保留着用白圆石镶嵌的标语“永远忠于毛主席”。大新正月,有怒民向游客发糖果,到处充满喜气。</p><p class="ql-block">又诗:文革再现知子罗 </p><p class="ql-block"> 知子罗兴江水怒,前迎背靠雪银河。</p><p class="ql-block">寻州故地伟人迹,语录红旗恋赞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神共居的丙中洛</p><p class="ql-block"> 去丙中洛得路过怒江第一湾,酷似长江第一湾。上面的桃花岛是当年的麻疯医院,现成为众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我们居住的是“乐行客栈”。清晨,暖融融的太阳从雪山走来洒进怒家小院,四面白雪皑皑,原始森林密布,田园菜花金黄,蜂飞蝶舞,脚下流水潺潺。我与老板父亲交流了几句,他小我一岁。谈话投机,他邀我进屋坐坐。火塘边的灶台上放个闪闪发光的铜壶,我请教用途,他告诉我,里面装的是酥油茶,并指着消毒柜中的碗说:不嫌弃自己动手倒喝。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的东西不值钱,客人自己取用,说明你信任看得起,心里特高兴。我取了碗,倒了半碗举手就喝。他介绍说:制作酥油的原料是牛奶、核桃仁、花生、茶叶、猪油、食盐等,多样混合搅拌就可以了。放在灶台是保温,随时可饮用,还可就着油条吃。白雪 阳光 森林 动物 流水 小屋 酥油,这不就是神仙过的日子吗?又诗一首:</p><p class="ql-block">民居四面高峰嵌,门户开时冰瀑银。</p><p class="ql-block">何况雪山常戴帽?只缘靓女怕羞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穿越独龙江隧道</p><p class="ql-block">四面冰川飞絮舞,恨弯坐驾叹声多。</p><p class="ql-block">独龙隧道突张口,眯眼惊翻几代坡。</p><p class="ql-block"> 从贡山县城到独龙江就上个坡下个坡,路程近百公里。可就这一上一下两个坡近千个弯道,害苦了多少代独龙儿女。共产党让独龙人成为直过民族。“心向北京城,感恩总书记”成了怒江人民的心愿。我们选择独龙江旅游,是看稀奇来的。尽管四周都是雪山,但行走了近两小时才进入雪满山野的景地。人们忘了劳困,纷纷走下车来,一时间欢呼声,跳跃声,枪来弹往声此起彼伏,高黎贡山沸腾了。长枪短炮各显神通,饱餐一顿,吃不完兜着走。人们怀着激动,怀着敬意缓缓穿越“高黎贡山独龙江隧道”,回忆着曾经的悲伤,见证着此刻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  徐正德,公务员退休,禄劝县人。巜中华诗词学会》 巜南社研究会》会员。曾在《中华诗词》 《云南信息报》上发表过诗词。在市级以上公开发行的38家报刊电(视)台上发表过新闻及文学作品或专题片。著有巜山村秀才二十春》(综合) 《在路上之歌》(诗歌) 《在路上之缘》游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