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豸峰

高美

<p class="ql-block">走进豸峰&nbsp;&nbsp;&nbsp;用“豸”这样一个怪字做村名,一般人是无法理解的,我是其中一个。字典上的解释是“无脚的虫子”,让人觉得好没文化。但人就是个好奇心理,越是生怪越是好奇,我也亦然。去冬去婺源县桃溪村时曾路过豸峰村,怱怱一瞥,便记住了这个“豸”字,想着总有一天会走进豸峰村的。</p> <p class="ql-block">周末与邹约定到豸峰村,从屯溪上高速直到婺源县镇头出口,到了中云镇周转很快就能到豸峰村。可在中云镇邹说要等个人,我说是美女不?他说去年驴游时认识的,叫潘丽云,在中云移动上班,她家在豸峰村。谁知邹没约好时间,到了中云镇她还在县城,等了半个小时才到。中云到豸峰在修路,潘丽云带我们插小路,他车开的贼溜,连这个常年在乡间溜车的邹也赶不上。到了豸峰潘丽云说,这种路她每天两趟,路早已在心中了。</p> <p class="ql-block">桃溪水从坑头流下来,在豸峰绕了一圈,又流出了豸峰,给豸峰划了大圆,祠堂屋舍就建在圆圈内。风水先生说这是个铜锣型,不能打井,否则破了铜锣坏了风水。前有溪水环绕,后有高山流水,豸峰村当然不用为水而愁,他们依溪建有很多埠头,又接山上自流水,生活用水是不必耽心的。他们又沿河做坝设圳,解决四季田间生产用水。&nbsp;&nbsp;&nbsp;豸峰原本也不叫豸峰。相传北宋年间,始祖潘椿年,携兄弟四人从坑头迁居到这里,在回龙山下结村聚居,故名寨峰。到了清代,有一外地官员路过这里,闻其名,观其形,疑有结寨谋反之嫌,便密报朝廷。好在村里朝中有人,快马送信告知乡亲,赶在清兵未到之前,将寨峰村名为豸峰。豸,方言与寨方言相谐,这样才遂躲过了一场灭顶之灾。</p> <p class="ql-block">我问潘丽云村子附近有豸峰山吗?她说就是村后大鄣山发脉的来龙山。从上村的田园上看,豸峰连绵逶迤,到了村后突兀而收,成了村中十景之一,有诗赞道:“来龙山古发源长,成义高风百代彰。绿水缠绵环屋绕,青峰排闼向天扬。承源固本多通达,重礼崇仁有俊良。但看苍松荫一角,千年村落尽辉煌”。&nbsp;&nbsp;豸峰村规划布局相当科学,整个是倒“Ω”型状,每条巷弄都可到溪,既方便生产生活,又注意消防安全。有总祠有支祠,每支分又相对独立。徜徉在豸峰深幽的古巷中,迷失在祠堂精美的雕刻里,就连祠堂门前生满青苔的旗杆石上,都让人感觉着豸峰村远古的静谧与记忆。&nbsp;&nbsp;&nbsp;村中大部分祠堂已经倒塌了,剩下成义堂和资深堂并排耸立在桃溪水边。程丽云帮我们找来祠堂的钥匙。这座建于乾隆年间的成火堂,砖木石雕十分精美,完整地再现了徽州建筑艺术风格。尤为是享堂上方螺旋状斗拱形的八角穹藻井,由365块木拱结构组成,藻井整体雕饰精美,工艺繁华。中央三层莲台是栩栩如生的双龙戏珠,四角是祥云中升腾翱翔的凤凰。</p> <p class="ql-block">知道这藻井干嘛的吗?我说当然是起拢音作用的,徽州古戏台上常常有这个。好在我对戏台有所研究,否则差点被这村姑问倒了。不过,像这样在享堂中的藻井,我道是第一次见到。享堂是议事的地方,上方有个藻井显得族长讲话声音洪亮,想不到几百前的乡村也这样奢侈豪华。&nbsp;&nbsp;&nbsp;成义堂旁有座蟾园,应该是族中的私塾,靠墙的桂花树古老苍劲。学堂前方有泮池,池后是假山,翠竹丛生,细雨落在竹叶上,露珠滑落在柔软的青苔中,倒是有几分韵律,想必阴雨天这私塾是个读书的去处。整理私塾精致而小巧玲珑。读书当然要蟾宫拆桂,私塾取名叫蟾园,那其中后意思不言而喻。可潘女士说这个“蟾”字不好理解,我学着蟾步走在前面,她连声知道了知道了。这不就是古代那些当官人走路的样子吗?看来学而优则仕,可谓在豸峰的潘氏家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nbsp;&nbsp;&nbsp;资深堂虽没有成义堂精美,但不失古朴大气,典型的徽州祠堂形制,前后三进,入口门楼为“五凤楼”式样,前面柱子上有些木孔,那是搭台演戏的隼头。祠堂整个屋顶分作五个段落高低跌落而下,气势巍峨。正面有三扇门,中间的这一扇门只在祭祀等正规场合才打开,而平时看管、打扫祠堂的其他人,只能从两旁小小的侧门进出了。</p> <p class="ql-block">资深堂的前身“棣辉堂”,为了纪念潘镒、潘铉两位同胞兄弟同时考中进士而修建的。当年“棣辉堂”落成之时,正德皇帝还专门御赐牌匾,上书“同胞进士”、“科第联芳”八个大字,悬挂于棣辉堂上。&nbsp;&nbsp;&nbsp;棣辉堂毁于太平天国时期,而这个时候的潘氏“五家”衰落,无力重新恢复,只能在原祠堂余屋的位置盖了一个小规模的祠堂。前面的地基转给了富裕的潘氏“六家”子弟。19 世纪末,“六家”为了祭祀潘氏的另一位风云人物儒商“存三公”,在棣辉堂原址上斥资建造了这座资深堂。&nbsp;&nbsp;&nbsp;资深堂有方形、圆形、八角、莲花形等六种柱础,祠堂正中檐下的一根月梁,是一根跨度有八米多整株樟木。支撑大梁两端的为一对精美的木雕倒爬狮子。据《婺源县志》记载,当年在修建这座祠堂的时候,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存三公的裔孙潘鸣铎,一个人就出资八千两银子。如今两座祠堂都是文物保护单位,只是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霉雨季节不通风,问题很大。</p> <p class="ql-block">走进豸峰村,我为那些遗落在水埠上,巷弄边,古道路中,祠堂前的那些旗杆石而震憾。旗杆石已经成为豸峰人文风鼎盛的佐证,是时代烙下的印记。它一直立在祠堂前,直指苍穹、庄严肃穆,激励子孙后代,奋勇拼搏开创美好新生活。&nbsp;&nbsp;在徽州一直流传这样的习俗,族中有人考取功名,就会打造一对旗杆石按放在祠堂门前,以示光宗耀祖。如果旗杆石多,那么这村一定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地方。旗杆石上会刻出中举人的姓名、世次、功名、科次、官衔品位爵位及年代,有的则一字不刻,有的在图案上还会有文举、武举的区别……能在村里竖起功名旗杆,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无上荣耀,以此彰显身份,昭示世人,激励后辈。&nbsp;&nbsp;&nbsp;在豸峰村还有一幢“中西合壁”的洋房,洋房的名字叫“涵庐”,它沿桃溪而建,整个外架是徽派的马头墙,而众多的窗户却有中有西,徽州典型的格扇窗,西洋代表的卷拱窗,门有两层,里面中式,外面西式,房子里面的隔扇门已没精美的木雕,取而代之的是色彩鲜艳的洋玻璃。四水归堂还在,那四周而围的美人靠也用的是罗马柱了。右边应该是学舍,围墙镶嵌的砖雕是冰凌与梅花的纹饰。整幢建筑呈现给人们的感觉就是徽派的“巴洛克”建筑。原来这房子是兄弟五人合造,老二潘芳、老五潘在微分别留德留日,喝过洋墨水的徽州人,当然是别出心裁造了个“不土不洋”中西结合的大屋。</p> <p class="ql-block">吃好饭我们去采访潘锦源老人,走进庭院发现院子里晒着十几口大缸,一问才知道是做米酒的。这条桃溪河潘姓人都会做米酒,他们叫“老水”。酒做好乘在大缸里,放在阴凉之处,每天喝一碗,做一季喝一年,已成为乡村一道特产。我们去时老人正在午休,听说我们了解豸峰历史,他上楼搬来宗谱让我们查阅。&nbsp;&nbsp;&nbsp;&nbsp;老人告诉我们,过去这里茶叶好,每到茶季乡村一下热闹起来,人多鱼龙混杂,治安也不好,麻将,牌九,押宝样样都有。族长管理不了,便将此事报告县衙,县长一纸批示禁赌,乡村演戏宣示,如再违犯或按家法惩治,恃强不遵鸣官究处,对于抓赌得力的还要赏银给于奖励。戏一演,碑一立,乡村安宁了。&nbsp;&nbsp;&nbsp;其实乡村自有一套管理办法,不仅写在族规中,还在一些公共市所立碑警示。比如村口茶亭就有块禁碑,内容是一禁河鱼不准网鱼钓鱼药鱼;二禁村路,不准堆紫堆粪;三禁茶亭堆放觔禾。封禁的形式当演戏,散肉。要知道演戏要花钱,散肉要杀猪,这可是笔不小的开支,谁能受得了?还是不违犯的好。</p> <p class="ql-block">不过我想徽州乡村这种处罚形式与别地方不同,他们将一个严肃的惩罚形式,与戏剧演出结合起来,寓教于乐,让村民们在欢快气氛中得到了教育,比其他地方单纯的经济处罚,或者是精神体罚要文明的多。走进豸峰不仅让我欣赏到了美丽的田园风光,还让我明白了古人的生活哲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