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俗皕咏·岁首吉日

流年清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赵志超</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对新年开始的几天,有一种说法,从正月初一开始,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在传说中,女娲在七日中每日造一种生物,初一造了鸡,初二造了狗,一直到初七造了人,故一年里最开始的几天,分别称为鸡日、狗日、羊日、猪日、牛日、马日和人日。</p> <p class="ql-block">  晋人董勋《问礼俗》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宋代《太平御览》也记载,女娲在抟土造人之前,先创造了其他生灵。她于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猪,初四创造羊,初五创造牛,初六创造马,初七这一天,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因此,从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p> <p class="ql-block">  古代每年正月初七日以前,为“说畜日”,初一是鸡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猪日;初四是羊日;初五是牛日;初六是马日。六畜排完了,才轮到初七是“人日”。为什么这么个排法呢?古代典籍里找不到出处。但旧时中国民间《农家杂事》一书,说此种排法有三:一说是按人类驯服六畜的次序排,鸡最先驯养成家畜,狗次之,其它依次类推。二说是按六畜的大小排列,鸡、狗体积较小,排在前面,牛、马体积较大,排在后面。三说是按六畜和人的远近排列,俗说,没有鸡狗不成家。老人们认为鸡、狗可以捡食家中撒掉的粮食,为主人消灾免罪,所以鸡、狗都养在屋里,接近于人,猪、羊次之,牛、马则另有栏和厩,离居室最远,所以排在最后。看来,后一说似乎有些道理。古代神仙故事说,汉朝的淮南王刘安成了神仙,飞升到天上去了,连家里的鸡狗都一起带到了云中,俗语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从没说过猪羊牛马跟着主人升天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人排在六畜之后呢?这问题古书上也没提到过。中国创世神话老早就湮没了。像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捏泥团造人这类创世神话都是直到后来才出现的,而且说的也很简单。但是能创造工具,有思想的高等动物的人类要比低一等的动物出现得晚,是合乎生物进化论原理的。设若世界上是没有植物和动物,人类怎么生活呢?所以,动植物必须产生在人出世之前,这大概是人日排在六畜日之后的缘故。</p> <p class="ql-block">  六畜日虽算不上是什么节日,但旧时农家重视六畜,正月初,头几天按六日向猪圈、羊栏、牛棚贴红纸条、点香的风俗,还是到处风行。还有的以天气的阴晴来占卜牲畜的兴衰,认为正月初一即鸡日天气晴和,是年鸡旺,阴晦则鸡有灾病;初二即狗日天气晴和,是年狗旺,阴则狗有灾病。依此类推,如果初七天气好,全家人就会平安幸福美好。</p> <p class="ql-block">  吉日主要有:</p><p class="ql-block">鸡日(正月初一)</p><p class="ql-block">狗日(正月初二)</p><p class="ql-block">猪日(正月初三)</p><p class="ql-block">羊日(正月初四)</p><p class="ql-block">牛日(正月初五)</p><p class="ql-block">马日(正月初六)</p><p class="ql-block">人日(正月初七,传说女娲第七天造出人来)</p><p class="ql-block">谷日(正月初八)</p><p class="ql-block">天日(正月初九)</p><p class="ql-block">地日(正月初十)</p><p class="ql-block">春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祈求社神保佑丰收)</p><p class="ql-block">秋社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向社神报告丰收)</p><p class="ql-block">驱傩日(腊月初七,有驱傩除疫的风俗)</p><p class="ql-block">祭灶日(腊月廿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鸡 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农历正月初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头戴文冠对晓吟,吉祥如意报佳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千门同庆三朝日,万户偏尊五德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红纸剪鸡窗弄影,新符刻木夜披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孟春元溯从今始,独立晨曦表寸心。</b></p> <p class="ql-block">  鸡日,即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中国民间更将鸡视为吉祥物,开年第一天民间以红纸剪鸡作窗花,而且把这天定为“鸡日”。五德之禽啼,福气满门来。</p><p class="ql-block"> 宋代吕本中《宜章元日诗》曰:“避地逢鸡日,伤时感雁臣。”按明代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二》曰:“岁后八日:一鸡,二猪,三羊,四狗,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此虽出东方朔 《占书》,然亦俗说,晋以前不甚言也。” 六畜日始汉代。《占书》曰: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这一时期,人日节的主要活动是单一的占卜活动。</p> <p class="ql-block">  传说东海中有一座大山,名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株巨大无比的桃树,树根向周围伸展,足足有三千里方圆,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元旦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古人元旦刻桃木为神像,立在大门前,还要插几根公鸡毛象征天鸡,后来桃符演变成春联后,插鸡毛的风俗就变成剪鸡贴在窗上作装饰的风俗了。民间剪窗花,最常见的也是公鸡。《荆楚岁时记》对元旦剪鸡的风俗即有所记载,这个风俗在南北朝时就开始了,至今至少流传了1500年以上。</p><p class="ql-block">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在文人墨客的诗文中以及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中,“鸡”一直是吉祥好运的象征。西汉前期儒家学者、经学家韩婴在总结了前人对鸡的咏叹之后,再加上个人对鸡的独特理解,总结出鸡有“五德”之说,成为流芳千古的佳话。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写道,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搏拒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p><p class="ql-block"> “头戴冠者,文也。”雄鸡昂首挺立,头上高耸着火红鲜艳的鸡冠,极为壮观漂亮。“冠”与“官”谐音,“文”的意思是礼。古人以冠冕堂皇为礼,含有升迁腾达的寓意。“足搏拒者,武也。”古人解释说:“止戈为武”。鸡拥有劲健的利爪,是天生的武器,可起到保护自身、威慑来犯之敌的作用。“敌在前敢斗者,勇也。”雄鸡作为善斗的勇士,它的气魄和英姿,自古以来就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更是文人墨客诗、画创作的重要题材。东汉曹植《斗鸡篇》写道:“长筵坐戏客,斗鸡观闲房。群雄正翕赫,双翘自飞扬。挥羽邀清风,悍目发朱光。嘴落轻毛散,严距往往伤。长鸣入青云,扇翼独翱翔。”把雄鸡勇猛无敌的英姿刻画得生动传神、淋漓尽致。“见食相呼者,仁也。”母鸡对自己的一群子女关怀备至,常常是叼着小虫或米粒送到小鸡跟前,看着鸡崽吃食。每当遇到外界的惊扰,老母鸡总是四处奔逐,把一只只小鸡崽聚拢到一起,用自己的翅膀护卫着儿女们不被侵害。其仁爱之心,于此可见一斑。“守夜不失时者,信也。”雄鸡司晨,守夜有时,因而古代帝王以“鸡为侯”。在没有钟表的古代,不管酷暑寒冬,还是阴晴雨雪,鸡都守信报晓,从未有丝毫的懈怠。</p> <p class="ql-block">  《诗经·风雨》云:“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晚唐诗人李频写道:“不为风雨变,鸡德一何贞。在暗常先觉,临晨即自鸣。”赞扬的就是鸡的守信、准时的美德。“三更灯火五更鸡”这一俗语的由来,就是因为鸡有勤奋、准确、守纪律、不误时、认真负责的好品德。正因为鸡集文、武、勇、仁、信之“五德”为一身,是可信赖的“五德之禽”,有诗赞曰:“意在五更初,幽幽潜五德;瞻顾候明时,东方有精色。”从古到今,鸡一直为人们所推崇,所称颂。</p><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还有不少咏鸡的佳作,如唐代崔道融《鸡》:“买得晨鸡共鸡语,常时不用等闲鸣。深山月黑风雨夜,欲近晓天啼一声。”明代唐寅《画鸡》:“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现代湘阴农民诗人危勇《咏鸡》:“鸡,鸡,鸡,尖嘴对天啼。三更呼皓月,五鼓唤晨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狗 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农历正月初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晓户初开闻吠声,主家迎婿叙亲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雄鸡振羽威风凛,义犬垂髯虎气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日夜逡巡忠职守,晨昏契阔护公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汤浮元宝三牲备,文武斯须庆太平。</b></p> <p class="ql-block">  狗日,即农历正月初二。“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初二日,出嫁在外的女儿领着女婿回娘家拜年。初三以后,邻里街坊、亲戚朋友相互串门拜年。晚辈向长辈拜年要跪拜,平辈则作揖,互道恭喜发财。</p><p class="ql-block"> 古人认为,狗忠诚正直、勇敢多子、护主卫家,是“斗精所生”、“斗运,狗三月而生”,从而把狗当作应天而生的瑞兽,其实这是远古狗崇拜的遗存。狗日这一天禁止杀狗,否则是对女娲的大不敬,也是对瑞兽的一种冒犯。如果执意杀狗只会让自己包括家人在新的一年里霉运连连。</p> <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二还有三忌:忌骂人,不要骂人和说脏话,大年初一要保持心愉快,好的开始会奠定这一年好运势的开端;忌动刀,这些属于尖锐物,不仅怕伤到,也害怕造成不好的影响,未来一年生活中会纠争不断;忌吃稀饭,如果吃稀饭代表喝西北风,寓意这一年经济拮据,所以最好吃点面食或其他食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猪 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农历正月初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金猪拱拱岁呈祥,双喜临门喜气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老鼠娶亲迎彩仗,天篷下界扮红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春三蹄壮鬃毛白,腊八膘肥肉味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豕居家堪富有,丰年留客足鸡羊。</b></p> <p class="ql-block">  猪日,为正月初三,是中国民间传说中女娲造猪的日子。人们习惯在这一天里不杀猪。如果当日天气好,当年的猪会长得膘肥体壮,主人家自然喜上眉梢。</p><p class="ql-block"> 猪,写作“豕”,长吻,大腹,四蹄,有尾,象猪形。以“豕”为基础,又造出了豚、豭(公猪)、豨(猪)。猪还有一个统称“彘”,这也是个象形字,表示箭射野猪,后来泛指一般的猪。中国远古,就有以猪为图腾的部落,河姆渡陶器上的猪画像、半坡陶器上的猪纹、商周青铜文化中的猪造型,据研究,都是猪崇拜的遗物。甲骨文中,中国人养猪的历史迄于父系氏族、狩猎文明肇始之时,打下的野猪吃不完,便开始了家养的进程。商、周时代,中国人发明了阉猪技术。到了汉代,猪由放牧走向圈养。</p> <p class="ql-block">  猪是镇家之宝,憨态可掬,逗人喜爱。余有联云:“多文乃富;有豖为家。”又有打油诗云:“猪,猪,猪,腰围有点粗。走路扭屁股,睡觉打呼噜。”“猪,猪,猪,好吃不读书。毛重二百五,腊月怕屠夫。”猪肉以其价廉味美,成为凡夫俗子餐桌上的必备食品。</p><p class="ql-block"> 有科学家研究过,猪的学习能力超过狗,经过短时间训练后,它们能跳舞、打鼓、游泳、直立推小车。当代,猪文化仍然十分流行,“猪之歌”“三只小猪”“猪坚强”“啥是佩琪”,深受儿童喜爱。在民间工艺中,也有许多猪的造型,如河南浚县的泥猪、四川新繁的棕编猪、陕西洛川的布猪、江西景德镇的瓷猪,等等。猪,无不代表聪明、勇敢、富裕和运气。</p><p class="ql-block"> 猪虽懒惰、邋遢,却是已知圈养动物中最爱干净的,因为猪能保持其睡窝干燥清爽,会在远离睡窝的固定地点大小便。只是由于人为因素,加之猪没有汗腺,常在泥浆中打滚以散热,于是便给人一种脏兮兮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羊 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农历正月初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日暖风和气象新,灶君子夜下凡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阳开泰宜祈福,万里同春可送贫。</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击鼓鸣锣斟浊酒,焚香礼拜祭诸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羊羔跪乳知图报,灯烛辉煌照黍民。</b></p> <p class="ql-block">  羊日,即农历正月初四,是中国民间迎神的日子。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这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罗,即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清扫室内,把垃圾收集堆到一处,这也是中国民俗中说的“扔穷”。在有些地区,福建莆田和仙游地区,由于近代历史的原因,有初四过太岁的习俗,并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节日活动有迎神接神,接五路,吃折箩等。</p><p class="ql-block"> 正月初四是女娲创世神话的“羊日”。在老皇历中,正月初四日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这天不能杀羊。人们还会去“马神庙”烧香,马神庙供奉的有羊王、牛王、马王,祈求保佑人畜兴旺,三阳开泰,岁岁平安。</p> <p class="ql-block">  这天也是祭财神的日子。相传大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回人间之时。俗话说:“初四顿顿饱,家肥屋又润。”传说中的灶王爷以及地上诸神在腊月二十四日升天,向玉帝奏报人间诸事,到了正月初四便会回到人间。因此,各家各户习惯于这一天在厅头供拜牲醴、果品、甜料等物,并烧金纸、神马,燃放爆竹,迎接诸神下降,降赐吉祥。民间还认为,送神应于黎明之前,越早越好,反之,接神祭仪一概于过年以后的才举行,而且时间要在中午之后。</p><p class="ql-block"> 北京春节习俗,正月初四需要在家迎神、接神。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不迟。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从初一到初四,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老板若想将某人“炒鱿鱼”,此日就不请他来拜神。从初一到初四,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p> <p class="ql-block">  过去北京有句老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初四晚上掌柜的说官话。”老板想让某人“另谋高就”,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了,对方也心知肚明,自个儿卷铺盖走人。宴会有酒有菜,酒后惯例是吃包子。掌柜这时举杯祝贺,向大家道“辛苦”,这就叫“官话”。官话讲完后包子端上来,掌柜的亲自夹包子,包子放谁碗中,谁就被暗示已被解雇,被辞退之人饭后自动收拾行李告辞,所以这顿便宴俗名“吃滚蛋包子”。另外一种传说,灶王爷这天要入户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除此之外,逛庙会是老北京从初一就开始逛不够的,别的地方不让去,于是“上庙”。老北京人给亲戚家拜完年,都到庙会上闲逛逛。</p><p class="ql-block"> 作为古老的中国年俗之一。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箩。所谓折箩,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牛羊肉铺在这一天要到马神庙烧香,因为羊王、牛王、马王均在马神庙内供奉。一般商店要在初四晚上宴请大小伙计,分发红包。</p> <p class="ql-block">  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民国时,各商店于年初四午夜至初五凌晨敞开店门,灯烛辉煌,盛设供坛,接“财神”,并蜂拥去财神庙“换元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牛 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农历正月初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新妇归宁忙未休,烟花爆竹映朱楼。</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财神路路朝千户,牧笛声声袅万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只盼金秋丰谷廪,何辞汗水洒田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生不改躬耕志,俯首甘为孺子牛。</b></p> <p class="ql-block">  牛日,即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传为女娲造牛的日子。东南西北中,路路遇财神。民间有女子归宁、燃放烟鞭炮、祭财神、接财神、吃路头酒、倒垃圾、迎吉纳福等习俗。</p><p class="ql-block"> 中国民间认为初一至初四的禁忌在这一天里,都可以打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也有的地方认为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p> <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南方有祭财神的习俗。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各户置办酒席,迎接财神,为财神贺辰。由于要准备接神的供品,饭菜特别丰盛,所以才说“初四顿顿饱”。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发家致富。</p><p class="ql-block">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p><p class="ql-block">由于初一至初四都不能倒垃圾,以免倒掉“财气”,到了初五这一天,垃圾就不是“财气”,而是“穷土”了,于是这一天里,一定要倒掉垃圾,“送穷出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马 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农历正月初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通衢明烛弃衣履,农户挹肥污秽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煎饼烹茶迎紫姑,作糜沥酒送穷鬼。</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千家兴旺贵于勤,六畜繁昌从此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水暖田畦好备耕,称心如意人欢喜。</b></p> <p class="ql-block">  马日,即农历正月初六,又称马日节,民间有清污秽、挹肥、作糜、弃破衣、点明烛、送穷鬼等习俗。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初六是马日,古称挹肥,下田备春耕,穷气送出门,人们在这一天才真正开始工作或做生意。自进入正月以来,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扫,厕所中的粪便累积,于是这一天做一大扫除,并祭拜厕所神明,将平日污秽的厕所清扫干净。所以称为“挹肥”。</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也表示旧时农民开始下田,准备春耕。民间新年习俗歌曰:“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穷鬼日,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寻春去,初八八不归,初九九头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火明,十五祈完灯,采青走百病。”正所谓大年初六求顺扔穷鬼。</p> <p class="ql-block">  正月初六“送穷”,是中国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又称“穷子”。各地还有自己的送穷办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于送走穷鬼。反映了中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唐代李邕《金谷园记》说:“高阳氏子瘦约,好衣敝食糜。人作新衣与之,即裂破,以火烧穿着之,宫中号曰穷子。正月晦日巷死。今人作糜,弃破衣,是日祀于巷,曰送穷鬼。”据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文宗备问》记载:“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称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穷子。”相传穷鬼是上古帝王颛顼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即使将新衣服给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因此,大家都叫他“穷子”。正月的晦日,穷子死了,宫人把他理葬,并说:“今天送穷子。”从那之后,穷子就成了人人害怕的穷鬼了。据钱钟书先生《管锥编》考证,我国唐代民间便开始盛行送“穷鬼”,然而只称“鬼”而不称“神”。明清之后,“穷鬼”才被尊为“穷神”。送穷之俗在唐代相当盛行,韩愈曾写过一篇《送穷文》,其中说:“(主人)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唐代诗人姚合还写有诗《晦日送穷三首》,其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从最后两句可以窥见,送穷风俗在当时已相当普遍。宋朝以后,送穷风俗依然流行。清人俞曲园《茶香室三钞.送穷鬼》录前朝人的词有:“奉劝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穷鬼。”</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各地还有自己的送穷办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于送走穷鬼。反映了中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至于送穷的具体仪式,据《岁时杂记》记载:“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宋朝巴淡《送穷鬼》词也曾提到:“正月月尽夕,芭蕉船一只,灯盏两只明辉辉,内里更有筵席。奉劝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穷鬼,空去送穷鬼。”</p><p class="ql-block"> 中国民俗还有作糜、弃破衣、祀于巷。就是把污秽杂物、破衣烂衫均打扫出门外火烧祭祀。供煎饼,芭蕉船,点明烛,送穷鬼上路。“三六九,朝外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人 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农历正月初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女娲初创世间清,胜日登高淑气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牛壮猪肥晴更好,花明柳暗雨方荣。</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有滋有味三鲜面,宜酒宜诗七宝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丝绢剪成头鬓饰,天工开物启新程。</b></p> <p class="ql-block">  人日节,即农历正月初七,是人类的生日,又称人胜节、人庆节等,也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p><p class="ql-block"> 人日源于古代中国的创世神话传说。女娲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人和动物都有各自的生日。正月初一至初六,依次为鸡、狗、猪、羊、牛、马的生日,人的生日是正月初七,谷的生日是正月初八。前六天代表的是动物们的生日,时间长了,便被人们忘了;第七天关系到人类自己,便被人们有意识地保留了下来。人日这天,人们都希望天气晴好,阳光普照,新的一年里平安顺利。所以,人们便会在这天举行祈祷活动,祈求一年康顺。</p> <p class="ql-block">  人日节的民俗,因地区而不同,有的地方吃面条,取健康长寿之意;有的地方吃用芹菜(勤快)、大蒜(划算)、葱(聪明)、韭菜(耐久)、鱼(有余)、肉(取富足之意)、米果(取团圆之意)等做成的七宝羹,借七种菜的谐音或寓意,祝福新的一年里丰衣足食,家庭美满幸福。</p><p class="ql-block"> 人日兴于汉代,魏晋后始被重视,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北齐书.魏收传》记载:“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说的就是南北朝时期的春节习俗,正月初一要把鸡的画像贴在门上,或画在门上;正月初七则要把人像贴在帐子上,据说可保家人平安。到了唐朝,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唐代以后,人日节日渐衰落,但有关人日节的习俗仍有流传。古人在这天特别强调以人为本,有多种庆祝活动和礼仪活动,如戴人胜、登高、逐鬼鸟等。《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在两汉魏晋时江南一带,人们在正月初七这天,将七种菜合煮成羹汤,食之,可以祛病避邪。并用五彩丝绢或金箔剪成人的形象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鬓作装饰避邪,或剪纸花互相馈赠。因此,人日节也称人胜节。这天另外一项比较普遍的习俗就是登高,相对重阳节登高来说,人日节登高更具有祝颂祈福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谷 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农历正月初八)</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春风送暖喜新晴,十里平畴谷物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郭南田花带雨,东皋西陌鸟催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放生祈福收鱼罟,临曙参星烹玉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更盼秋来黍稷稔,丰年绿酒映红旌。</b></p> <p class="ql-block">  谷日,即农历正月初八,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传说这天是谷子的生日,节日习俗主要有占谷、观谷、顺星。</p><p class="ql-block"> 占谷:谷日祈谷祭谷。民间认为,这一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传说这天如果晴朗无云,天气很好,则预示着秋天是大有丰收之年,否则歉收。正月初八又称辛日,天干地支上排第八位。辛,又表示辛苦,味道浓郁。所以唐朝官方的祈谷,是在正月第一个辛日。在民间,因为东方朔占卜书的流传,正月初八祭祀谷神。正月初八往往在立春左右,是早春。农田待耕,禾苗待长,人们还在年节当中,自然对今年的耕种和丰收有所热望。在农耕社会,农民一年的衣食温饱寄望在一年的耕种收获上。南北梁朝皇帝有“岂如春路动,祈谷重民天”的诗,说的是看那些古代的经书,不如实际行动起来,去往春天的路上,为人民做一次真实虔诚的祈谷。唐初褚亮《祈谷乐章雍和 》诗曰:“殷荐乘春,太坛临曙。八簋盈和,六瑚登御。嘉稷匪歆,德馨斯饫。祝嘏无易,灵心有豫。”唐太宗贞观时期,皇帝带着臣子去长安南面的郊区祈谷,礼仪相当重大。乘着春天,太阳升起,人们准备了八份饱满的礼盒,六份贵重的玉器,保佑禾苗粮食美好生长,心灵抵达上天,请诸神收下。</p> <p class="ql-block">  观谷:正月初八,节日当日,全家人离开城市来到乡村田野,大人向小孩子介绍基本农业知识,全家观看各种越冬作物的长势,让小孩和大人一起亲近农业,帮助孩子树立尊重农业、农民、爱惜粮食的意识。在体验的过程中,同时启发小孩爱护生态环境的观念。在春节期间,来到郊外田野,也是一种很好的休息远足活动。食谷返家后,由孩子亲手制作一餐谷物晚餐给全家食用。如让孩子亲手和面蒸馒头、亲手制作面条、亲手淘米蒸饭、亲手熬粥。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更真切的懂得粮食珍贵,劳动不易。</p><p class="ql-block"> 顺星: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祭祀用两张神码,第一张印着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张是"本命延年寿星君"。二张前后撂在一起,夹在神纸夹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后方正中受祀。神码前陈放着用香油浸捻的黄、白二色灯花纸捻成的灯花,放入直径寸许的“灯盏碗”,点燃。再供熟元宵和清茶。黄昏后,以北斗为目标祭祀。祭祀后,待残灯将灭,将神码、香根与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p><p class="ql-block"> 放生祈福:正月初八,将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野外。明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载:“正月八日,石磴巷放生,笼禽雀、盆鱼虾、筐螺蚌,罗堂前,僧做梵语,数千相向,纵羽空飞,孽着落屋上,移时乃去,水之类投皇城金水河中网罟笋饵所希至。”放生,不仅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品德,也表达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间各种生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天 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农历正月初九)</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玉帝宸游霁色青,清香花烛拜天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牲筵满八仙桌,五谷卮盈九曜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辅国救民消劫难,祛邪降福翊神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东风摇柳春衫舞,丝管悠悠万类宁。</b></p> <p class="ql-block">  天日,即正月初九,俗称天公生,民间传说中玉皇大帝的生日,是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天公即玉皇大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是世俗心目中道教的至高天神,是主宰天界的最高神祇,他统领三界内外十方诸神以及人间万灵,代表至高无上的天。相传他为光严妙乐国的王子,舍弃王位,于普明香严山中学道修真,辅国救民,度化群生,历三千二百劫难始证金仙,又经历了亿劫,才成了玉帝。其生于丙午岁正月初九午时,掌管三界内外十方人、神、鬼,统领有四大天王、九曜星官、五方揭帝、四值功曹,二十八宿、四海龙王及文武百官。</p><p class="ql-block"> 宋太祖赵匡胤七言歌《咏初日》曰:“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一气呵成,诗意粗犷,境界开阔。首二句写一轮红日喷薄欲出,赫赫炎炎,势盛光艳。“光赫赫”,“如火发”,形如口语,把太阳初升时的壮丽景象描绘得活龙活现。后二句,以红日初升自况,以群星、残月比喻当时的各个割据势力,并以红日逐退星月,普照大地,象征自己铲平割据、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p> <p class="ql-block">  农历正月第九天,一般都是在立春的节气刚过,恰是“一阳初始”是大自然开始“万象回春”的时刻。明王逵《蠡海集》记载:“神明降诞,以义起者也。玉帝生于正月初九日者,阳数始于一,而极于九,原始要终也。” 明黄道周的《月令明义》:“正月初一日,天神地祇朝三清玉帝;初九日,玉皇大帝圣诞。” 清代黄奭的《月令注解》也有类似记载。</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道观要举行盛大的祝寿仪式,诵经礼拜。家家户户于此日都要望空叩拜,举行最隆重的祭仪。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 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民谣曰:“正月初九五更天, 三牲五谷放桌边。一家老少站相依, 一拜丰收财运添。二拜健康笑眯眯, 三拜团圆不分开。真心许愿嘴要甜, 响炮共庆天公生。”,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 拜天公的祭典相当隆重。自正月初九凌晨开始,一直到天亮为止。这一天前夕,全家人必须斋戒沐浴,以庄严敬畏的心情举行祭拜,家家户户都在正厅放置八仙桌,搭起祭坛,桌前并系上吉祥图案的桌围,后面另设“下桌”。“顶桌”供奉用彩色纸制成的神座(象征天公的宝座),前面中央为香炉,炉前有扎红纸面线三束及清茶三杯,炉旁为烛台。供桌上备神灯、五果(柑、桔、苹果、香蕉、甘蔗)、六斋(金针、木耳、香菇、菜心、豌豆、豆腐等),并面线塔,另设清茶三怀,还有甜粿、社龟,到了时辰,全家整肃衣冠,按尊卑挨次上香,行三跪九叩礼拜,然后烧天公金。祭品如果要用三牲畜,一定要用公鸡、不能用母鸡。若是要还愿时,必须用全猪或全羊。</p> <p class="ql-block">  天公生当日也有“安太岁”的仪式,当年生肖冲犯太岁的人便可以到庙中,写上自己的姓名、年岁,再添一点香油钱,委由庙方负责供奉即可。另有一个安太岁的方法:年初时在家里用平日盛米的米筒围上红色片作炉,写上“太岁星君到此”,再每日供奉即可。</p><p class="ql-block"> 福建和台湾民众正月初九要拜天公,一家老小斋戒沐浴,上香行礼,祭拜诵经,有的地方还唱戏娱神。中国北方过去还有举行玉皇祭,抬玉皇神像游村巡街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古人还有“七不出,八不归,上九办事一大堆”的说法。“七不出”,是说初七不要出门做生意和办事情,做不好,办不成。“八不归”,是说出门在外的人,不要在这天回家,“归”有完成之意,“八”寓意“发”,应该“发”的就不应该有“完成”之意。“上九办事一大堆”,是说上九日这天办事,会受到玉皇大帝的福庇,办事不仅能办成,还会办得又多又利索。时至今日,有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还会将难办的事情放到这天来办。这天办事效果好,实际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俗信,人们在办事的交际中,认为有皇天在上,不敢虚伪刁难,互相通情达理,事情容易办成。</p><p class="ql-block">“七不出”,也指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出门前,有七件事没办好不要出门。以前出门的人往往是当家人,是一家的主心骨,因此必须安排好家里的生活才能出门。八不归,说的是出门后,有八件事没做好不要回家。这八件事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古人的八条做人基本道德准则。违犯了任何一条,都是对不起祖宗,都无脸面对家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地 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农历正月初十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曙色初开草木荣,坤舆厚德载群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石头成臼瑶觞举,老鼠迎亲彩仗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禾黍葳蕤连碧野,山河秀丽展红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九州风雨多柔顺,金地辉煌见太平。</b></p> <p class="ql-block">  地日,为正月初十日,又称石头节,民间传说为石头生日,亦称老鼠娶亲日,俗称十指。石头节定于正月初十,应从初十的“十”音化而来。十与石同音。这一天,中国民间忌动石器,不搬石头,习惯祭祀碾神、磨神、碓臼神、泰山石敢当神等等。旧俗在除夕于这些石器贴上春联后,正月初十日以前,是禁止使用的。过了正月初十日,则可以开封使用。石头节与原始人类的大山及石头崇拜有着源流关系。因为墙基用石头垒砌,老鼠又多生活在墙角窟窿里的缘故。</p><p class="ql-block"> 民间风俗“石不动”: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有的地方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还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p> <p class="ql-block">  正月初十日,民间传说又是老鼠娶媳妇的日子。晋东南地区习惯用谷面作蒸食,称为“十子团”。夜晚时,放置于墙角土穴等处供老鼠吃。晋南地区在墙根置放面饼,以庆祝老鼠娶媳妇。用面食蒸成农作物禾穗形状,象征农业丰收,并把此日称为“实子日”。晋东南地区习惯用谷面捏成十二个灯盏,象征十二个月。闰月年则捏十三盏。按顺序摆在笼里,蒸熟后仔细观察灯盏内是否有水,那一盏里有水,表明那一个月有雨水。水多则雨涝,无水则干旱。忻州地区这一大习惯吃莜面或高粱面鱼鱼。妇女们搓鱼鱼一手五根,两手同时动作,面板上搓动着十根细长的面鱼,故把这一天称为十指。搓面鱼的时候,要捏一些花轿同时蒸熟,放置墙角瓮底等处,以备鼠郎娶亲使用。晋北地区初十日,许多地方要在屋隅、墙角及水瓮里点灯、焚香、敬纸,对老鼠娶亲志贺。晋中地区习惯在正月十三日将米面撒在房屋顶上,供寒鸦啄食,祈祷这些鸟类不糟害田地里的豆子。</p><p class="ql-block">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作为自然物的土地,是逐渐由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生态环境要素转化为人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日益作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自然资源宝库,而成为一切生产资源和生产资料的源泉和依托;并使土地转化为人工自然资源和人工生态环境要素而成为自然资源综合体,使土地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还有了价值(劳动价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赵志超,笔名赵斐,湘潭县云湖桥人,1962年9月生。曾任湘潭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湘潭市党史联络组副组长。主要作品有《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毛泽东一家人》《走出丰泽园》《故园行》《播种芳菲》《秋蕴》《执著》《追梦》《璀璨的星空》《笃实》《耘斋新咏》《湘潭人物皕咏》《湘潭风物皕咏》《吃在湘潭》《味蕾上的湘潭》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