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地生活片段

杜小红

<p class="ql-block">  1951年2月16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九兵团64军入朝参战的日子,至今已经过去73年了。当年我的父亲和母亲也随同64军的官兵一起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父亲作为64军的军报编辑,母亲是191师文工队队员兼战地救护队的护理员,历时两年七个月,直到1953年7月27日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他们随64军主力部队连夜从图门江返回国内。</p> <p class="ql-block">这张经典照片是64军随军摄影记者黎民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几年来,随着俄乌,巴以,朝韩,南海国际上战火纷争不断,人们也把越来越多的话题聚焦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这一场战争。渴望更多的了解关于这一场战争的背景,起因导火索,进程,特别是志愿军参与的五次战役及停战协定签字,各方撤军。一些影视作品及电影《长津湖》,《跨过鸭绿江》等,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这一场战争的惨烈及残酷画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父母做为这一场战争的亲历者,在他们的晚年生活中,一方面享受政府提供的离休待遇,衣食无忧。另一方面,他们看书,读报,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国际热点话题。唯有那一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抗美援朝战争,他们避讳莫及,不愿意多谈。</p> <p class="ql-block">前排左二是我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后排居中是我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家里有一本老影集,是我们姐妹仨小时候经常翻看的。有许多我们不认识的叔叔,伯伯的照片,父亲把他们工工整整的贴在里面。我们都知道,照片中有许多人都牺牲在朝鲜战场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去年的一场疫情,父亲不幸染疾,离开了我们。翻阅整理老人家的书籍,我找出来一本父亲30年前手抄的一部三万多字的文稿《抗美援朝战地生活回忆》,作者李智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智颖阿姨是我母亲早年在宁夏女师的同班同学,1949年9月和母亲一起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并且一同赴朝参战。我虽然没见过李智颖阿姨,她的名字和照片早就刻印在我的脑海里。当年我母亲她们四个女兵在朝鲜前线,奋不顾身照顾伤病员,荣获集体三等功和个人三等功的事迹及彩色照片登上过解放军画报。四个女战士的彩色照片一直挂在本溪市小市军沟的64军军史展览室里,直到部队的番号撤销。</p> <p class="ql-block">左起:李智颖,王毅,白鹤轩,李培惠(我母亲)</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份李智颖阿姨写于1992年的回忆录,完稿后她将原文寄过来征求我父母的意见。文章中记录了四个女兵,李智颖,李培惠(我母亲),王毅,白鹤轩入朝后的战地生活片段。我母亲在后面增添了两个小节《转移》、《战地文艺工作简记》,后经我父亲一字一句的誊写下来寄回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智颖阿姨2020年病逝于武汉中部战区总医院。她记录在这一份文稿中和母亲的同学情,战友情,以及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她们互助互爱,彼此心心牵挂的感情令我动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将这一份文稿做成电子版,并且在征求了作者亲属的意见后,准备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添加些照片,做成美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春节前夕,母亲收到李智颖阿姨的儿子从湖北寄来的特产和美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感谢李智颖阿姨,用她的笔,她的文字,和她那一颗热爱生活的美好心灵,记录下在惨烈的雪白血红的战场上,志愿军战士们真实的生存状态,让后人和孩子们永远记住这一段历史,铭记:珍爱和平,远离战争。(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