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隋姓历史名人隋世昌被封为定海郡侯

谱牒收藏家

<p class="ql-block">姓氏由来:姓氏考略:本作随,隋文帝改隋,遂分二姓。元史有隋世昌,又剁姓后改隋,见通雅。</p><p class="ql-block">郡望堂号:清河郡</p><p class="ql-block">姓氏家谱:隋氏族谱</p><p class="ql-block">历史名人:隋世昌, 隋同文, 隋玉清</p><p class="ql-block">隋姓是由随姓分化而来的姓氏,姓氏原作“随”,后改为隋。相传早在女娲开天辟地时,就有一个名为随的人,他的后代就以随为姓。至周代,王族中有一支被分封于随(今湖北随州),建随国,侯爵,为周诸侯国之一。周末,并于楚,原随国贵族有人以随为姓。另外,春时战国时,原陶唐氏之后杜伯的玄孙士会在晋国担任士大夫职务,以随为食邑,史称随会。他受封的地方在今山西介休东,子孙留居于此,也姓随。至隋朝初年,上述三支随姓人大都随例改为隋姓,并进一步发展成为当今隋姓主体。</p><p class="ql-block">除从随姓分化而来外,隋姓还有自己的血统本源。早在汉代时,就有一位名为隋昱的人名载史籍,于东汉初年官至五原太守,其姓氏的来源显然另有所出。另外在明代,将军王骥远征麓川(治所在今云南腾冲一带),后又在当地任职。原土著居民请求他赐给像汉人一样的姓氏,他便以怕、刀、剁三姓相于。后来,以怕为姓的人因姓氏读音不雅,改为与怕字字形相近的隋姓,从而成为隋姓中的一员。至于在当代,除汉族以外,满、蒙等民族也都有人以隋为姓。</p><p class="ql-block">隋姓得姓以后,在发展中还在清河(今属河北)一带形成望族,以致仍被人当作隋姓的代表郡望。同样,在分布上,隋姓人口也以清河及其附近的山东省最为集中,几乎占全国隋姓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另外自古至今的隋姓名人中,如宋高密令隋宝、元代人隋业昌、明巢县丞隋(上斌下贝)、主簿隋翥等人,籍贯也大多集中在这一地区。</p><p class="ql-block">隋姓的起源:隋姓最早发源于春秋随国(当今湖北随州市)和春秋随邑(当今山西介休),应当是以国、以邑为姓两支。据史料记载:随国为周朝本姓诸侯国即姬姓,国君随侯是炎帝后裔,当今隋姓据传说是其后代。经多年考证和依据《定海郡隋氏族谱》及其他隋姓祖谱资料来分析,目前大多隋姓都来自于山东,与我同为一宗,未发现与山东隋姓无关的同姓姓氏(或许未考证到),山东隋姓是宋朝后期(约十世纪中叶)由河南固始县迁徙到山东栖霞县蛇窝泊的,居今八百余年(有关资料记载当时隋姓共三支,两支落户山东,余下一支留在固始)。如果从地理角度来假设,固始与随州相距四百余里,说隋姓由随州迁徙而来也是可信的。另一源隋姓就是随邑的随会:史书讲“杜伯之玄孙范会是晋国大夫,食采于随,人称随会,其子孙以随为姓。”在隋姓传说中,称其来自于随国,也就是说其是隋姓的祖先。从其受封于随邑而言,可以排除其与随国隋姓的关联,由于就其一家,要与随国隋姓的数量比较也相差甚远,是否有传人,无法考证,称其为隋姓的远祖,未免有点牵强附会了。隋姓本姓“随”,隋字是由繁体字“随“去走之而来的。当年杨坚称帝建立隋朝,是引用其称帝前的封号“随国公”而来,因其忌讳“随”字的本意,而去走之取“隋”字为其国名,之前并无</p><p class="ql-block">隋”字,自此隋姓以“隋”为姓,延续千余年</p><p class="ql-block">胶东隋氏家族简化资料整理</p><p class="ql-block">隋氏是当今中国不是很常见的姓氏。关于隋氏的来源,古今已有记载。据传,女娲时有一名乐师名随,他并是笙乐器的发明家。其后代以随为姓。并以此名为随的人为始祖。隋氏在当今姓氏中排行第一百七十八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五。根据记载隋氏渊源可以总结为:一、出自祁姓,为帝尧陶唐氏后裔。得姓始祖为随会。即士会,字季,春秋时晋国上卿。其先为帝尧裔孙刘累,刘累之裔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时,大夫杜伯无罪被杀,其子隰叔逃亡于晋。隰叔有曾孙名士会,因食邑在随、范(今河南范县东南20里),故又称随会、范会、随季。晋襄公死,他奉命使秦,迎立公子雍,旋又为晋所拒,羁留秦国。后归晋,仍将上军。邲(今河南荥阳北)战役中,因预有戒备,得以不败。景公七年(前五九三年),因屡攻赤狄,论功升中军元帅,兼任太傅,执掌国政,其后有随姓。北周时期杨坚被封为随国公,后来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并以随为国号,因其忌讳“随”的含义,而去其走之改为“隋”字,自此后“随”姓皆以“隋”为姓。随会后人此时大多也将随改为隋,为后世隋姓人之主体,故后世隋氏大多尊随会为隋姓始祖。二、出自他族改姓。据《通雅》所载,明宣德中,王骥征麓川(故治今云南腾冲),土司乞姓,王骥赐以怕、刀、剁为三酋之姓,后改剁为隋姓。据胶东隋氏家谱记载“当今隋姓大多来源于山东。而山东隋姓是宋末自河南固始迁徙而来。有传说当时共有三支:长支留在固始;二、三支迁往山东的兖州和栖霞蛇窝泊”。当然每一个姓氏的起源都不是简简单单的,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姓氏来源一般是指一个姓氏中占有主导地位或者是人数较多的姓氏形成方式。一般情况下,隋氏后人都会认为随会一系为隋氏的主要来源。根据《郡望百家姓》及《姓氏考略》的记载,隋姓郡望在河北清河。</p><p class="ql-block">隋氏一族在历史上一直是鲜有名人,因此很多人可能对这个姓氏比较陌生。时至今日,隋氏主要分布于山东,尤其是山东的胶东、鲁南一带,整个山东隋氏占了全国隋氏人口的一半以上。除此之外,在东三省、河北、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均有隋氏族人分布。尽管隋氏在历史上并不是很突出,但是在胶东,隋氏作为一个典型的土著姓氏自宋元以来却一直有着非常优秀的表现。</p><p class="ql-block">胶东隋氏,始祖失讳,祖居于河南光州固始,宋时自固始县迁居登州府栖霞县南四十里蛇窝泊。自此,隋氏族人开始在胶东繁衍开来,自四世祖隋宝担任官职开始,数百年来,胶东隋氏一直是人才辈出,世代为官,逐渐在胶东当地形成望族。</p><p class="ql-block">根据家谱记载,四世祖隋宝徙居莱阳,金末,授怀远大将军,管军都统领,镇守行村海口。元太宗下山东时,隋宝来归,授莱阳令,历莱州节度判官,终高密令。当然在胶东隋氏族人之中最出名的莫过于胶东隋氏五世祖、四世祖隋宝之子、元朝定海郡侯隋世昌。隋世昌在众多史书中均有传记。清朝嘉庆年间《登州府府志》记载:隋世昌,栖霞人,父宝徙居莱阳。世昌涉猎书史,善骑射,身长八尺,锻浑铁为枪,重四十余斤,角力能左右击刺,宋兵闻枪名不敢近。仕至安远大将军,改沂郯上副万户。世昌前后历数百战,体皆金疮,卒,封定海郡侯,谥忠勇。《元史 隋世昌传》记载:其先登州栖霞人。父宝徙居莱阳…………世昌,其第四子也…………授宣武将军,管军总管。十四年戍扬州。击野人原司空山等七寨,皆下之,晋升安抚使,佩金虎符,镇澉浦(浙江海盐)。十七年拜定远大将军,管军万户。寻以获海贼功,晋阶安远大将军。二十三(一二八六年)年改沂郯上副万户。世昌前后数百战,体皆金疮,竟以是疾,卒年六十一岁,封定海郡侯(定海:浙江舟山,或金代为莱州定海军),谥忠勇公。子国英嗣。(万户侯府建在莱阳城北关)(元史列传第五十三王淳等)。《元史》中记载甚详,由于篇幅有限,在此就不详细转载了。清朝嘉庆间《莱州府府志》中记载有胶东隋氏后人隋赟。隋赟,即墨人,洪武初授英山主簿,擒陈友谅余孽王玉儿,返京师,太祖召见,赐宴劳之,累擢广东按察使。另外《登州府府志》中记载有隋好信,隋好智二人,但是二人事迹无考。《清史稿》中记载有:随光启:永州(现湖南郴州零陵县境)锦田卫守备隋光启婴城守力竭,死之(康熙二十七年)。隋人鹏本朝(清朝)雍正丙午(一四二六年)举人,丁未(一四二七年)进士,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协办山东赈务,充顺天乡试同考官,改国子监司业,四川学政詹事府少詹事,河南按察使。隋淑温与淑源兄弟俱有孝行,淑温少读书家贫兼躬耕,以养父母。父死,兄弟守墓无力结庐,掘地穴居。乡里感其孝行,葺屋居之。母疾淑温归侍医药,母死,兄弟仍守墓三年。</p><p class="ql-block">隋氏家谱中,光谱序、重修谱序等不完全统计就有十三篇之多,各种墓志、传记、词赋等则更多。隋德林先生所藏族谱是莱阳市城东鹿野庄二十四世祖隋锡龄于一八六一年至一八九一年左右修成,由其子隋文礼于一九一四年刻印成书。全谱分两部每部四卷,隋家只有前四卷,在文化大革命中,由德林先生之父隋修华和叔父隋修亭冒险保存下来。根据隋德林先生提供的家谱资料中记载:隋姓于宋朝末期(约1160年左右)做官定居栖霞。于明宣德丙午正月二日(1426年)家族祠堂夜失火而焚,祖先资料皆失,十二世祖隋盛于明朝成化甲午春(1473年)重修家谱,此时已有残缺。不幸的是此谱后来由于战乱烧毁,直至十八世纪重修。所以目前隋姓一至十二世的资料都已经是不解之迷,可能是靠记忆和碑文、地方志考证而撮合成。一世公认为一人,有称之为始祖,无名讳。二世公认为一人,有隋世继和隋义之说。但从蛇窝泊祖坟的布位分析看,可能二世在两人以上,这就验证了隋世继在二世的可能性;三世应不少于两人,理由是,蛇窝泊祖坟的排位看是不少于两人,而高密祖坟四世祖隋宝的右上方有一座坟,应是三世祖。五世祖隋世昌墓的上方位置并排有三座墓,应为三世。中间右上方有一座墓应为四世。所以就此分析而言三世不少于五人;四世至少有四人之上。五世与世昌并排有四座坟墓;隋宝墓下有一位;蛇窝泊墓不少于两位;所以五世在墓图看至少已经显示八位。家谱资料记载五世有十一位;六世不全,能找到的名讳也有七位(世荣、国太、国和、国英、国华、国政、国纪);七世有(季秀、季祥、季安、仲良、仲温、仲恭、仲俭、孟仁、孟义、孟智)十位;八世有(白言、白章、白瑞、白莲、白玉、白桂、白心、清泰、清远、清高、清吉)十一位;九世家传序记录了九支之说共十三人,即:志成、志远、志宽、志德、志仁、志义、志高、志贤、志智、志常、志刚、志孝、志美。而与族谱记载没有共同之处,族谱记载了:成、达、文进、文信、信五位;在十世据资料记载有十义兄弟之说,而现有家谱只有均义一人,家传序乐义、智义之说,其他资料有存义、同义。加起来也只有五位。从此分析可看出十二世之前的资料比较复杂………</p><p class="ql-block">另外,隋德林先生还指出,从凡字等来看,前十二世记载的人物名字有误,像五世和六世出现有相同的凡字等,这些可能与家庙被焚有关。这一点我多少有些体会。我想,家庙被焚之后,后世子孙有可能是根据相关的挂谱资料来推断的前十二世始祖的名字。挂谱在我国民间十分流行,往往没有谱书的家族都把挂谱作为家谱来珍藏。我曾看过一些挂谱,挂谱的记载有时候可能会比较混乱,尤其是规模比较大的挂谱,规模大了在记载的时候往往出现人物名字上谱的时候会填不开,这就有可能在别处找个空地将名字填上,这样的话,就很容易造成后代子孙在看挂谱的时候将不同代的人物认为是同一代,我们家族的挂谱也是存在这种情况,由于保管不善现在有好多人物名字已经分不清是属于第几代的了。</p><p class="ql-block">关于隋氏族人的迁徙分布情况。早在四世祖隋宝之时就已经迁出了蛇窝泊。根据家谱记载,隋氏第几代十三人分布情况为:长支志成、志远居于寿光、乐安(广饶县);二支志宽、志德居于高密、即墨;三支志仁、志义居于东牟不夜;五支志贤与八支志孝居于栖霞;四支志高、九支志美居于兰平即莱阳也;七支志常、志刚居于诸城、昌邑;六支志智居北海(潍坊一带)之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胶东隋姓历史名人隋世昌被封为定海郡侯,定海郡是哪里?</p><p class="ql-block">2020-03-26 </p><p class="ql-block">隋姓,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胶东姓氏,定居半岛时间较长,宋末就迁来,后逐渐扩展到胶东各地。提到胶东隋姓,元代的隋世昌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p><p class="ql-block">隋世昌在《元史》中有传,他祖籍栖霞蛇窝泊,在父亲隋宝这一辈迁到莱阳。其以武艺见长,擅使铁枪,在元初立有战功,被封为安远大将军、管军万户、定海郡侯。古代习惯以郡望、封号为族谱前缀,上世纪初胶东隋姓修撰的通谱,就名为《定海郡(侯)隋氏通谱》。</p><p class="ql-block">这个定海郡指的是哪里?长期以来,普遍的观点认为是浙江,因为当地设有定海县。清代的《浙江通志》就据此将隋世昌列入浙江历代分封名单当中。而根据《元史》记载,隋世昌晚年的功勋也的确主要是在江南取得,他一度也曾率军镇守杭州湾北侧的澉浦,浙江一说,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p><p class="ql-block">但仔细分析史料,又颇有值得商榷之处。隋世昌虽然是定海郡侯,但不管在正史记载,还是家谱传说当中,很少有关于他到过浙江定海的记载。并且,浙江虽然有定海县,但并没有定海郡,一字之差,区别很大。</p><p class="ql-block">在古代,虽然都是封侯,但级别却有不同。郡侯,顾名思义,食邑通常为一个郡,概念接近于“万户侯”。在元史记载中,隋世昌在封为定海郡侯之前,就先担任了沂郯上副万户。也就是说,定海郡侯中的定海郡,指的应该不是定海县。</p><p class="ql-block">历史上,浙江的定海县曾有多次调整。从宋代到明代,定海县指的都是清代的镇海县(现在宁波市镇海区);一直到了清代康熙年间,朝廷下令,改定海为镇海,以舟山群岛为新的定海县。鸦片战争期间,英军进攻定海,总兵葛云飞殉国,就是在舟山岛。</p><p class="ql-block">在隋世昌所在的年代,提到浙江的定海,自然就是现在的镇海。不过,查询《镇海县志》,当地在过去从未叫过“定海郡”。在其他史料当中,也查不到定海郡的信息。</p><p class="ql-block">结合以上资料分析,定海郡侯中的定海郡,应该另有所指。那么,这个定海郡,到底是哪里呢?</p><p class="ql-block">这时,在《浙江通志》中隋世昌下面一条的记载,或许有所启示。志称:“赵孟,湖州人,曾祖師垂、祖希永、父與訔,以孟贵,并封吴兴郡公。”</p><p class="ql-block">赵孟是湖州人,湖州在古代是吴兴郡的辖区,因此封其为吴兴郡公。以此推断,隋世昌被封为定海郡侯,这个定海郡应该也与隋世昌的籍贯有关。</p><p class="ql-block">根据《元史》记载,“隋世昌,其先登州栖霞人。父宝,徙居莱阳。”他去世之后,安葬在行村海口(丁字湾畔的何家村,当时行村属莱阳县),后世一般将其算作莱阳人。在金元之际,莱阳县属于莱州管辖(明初划给登州),而莱州当时有称作“定海军”,设立过一个定海军节度使。如《金史地理志》记载,“莱州,上,定海军节度。”《读史方舆纪要》也说:“莱州……宋仍曰莱州,亦曰东莱郡。金因之,亦曰定海军。”</p><p class="ql-block">隋世昌生活的年代横跨金元两代,按照籍贯,他算是定海军人。定海郡侯之封号,也有可能是定海军侯的雅称。</p><p class="ql-block">实际上,在史料当中,“定海军”和“定海郡”也有通用的情况。比如,清代《招远县志》在有的版本中就记载:“金始置招远县,属定海郡(军),山东东路。”以此推断,隋世昌封号中的定海郡,或许就是莱州吧。</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走进招远市蚕庄镇诸流隋家村,参观一座老辈的隋氏祠堂</p><p class="ql-block">2020-12-06 </p><p class="ql-block">“隋”是胶东半岛的常见姓氏,也是迁来相对较早的姓氏之一。介绍明代之前胶东人口结构的文章,常以“隋姓”举例,《莱阳县志》也称“隋氏”为“金元故家”。</p><p class="ql-block">根据族谱记载,隋姓先祖在宋代(约为两宋之交)从河南汝宁府固始县迁至登州栖霞县定居,起初以栖霞之蛇窝泊为祖居地,其后逐渐开枝散叶,如今胶东半岛各县市区基本都有分布,明代和清代亦有迁徙山东内地及关外的分支。在金元之际,隋宝、隋世昌父子入仕,青史有名。尤其是隋世昌,封“定海郡侯”,在《元史》有传。后世胶东隋氏修谱,多称“定海郡隋氏”。</p><p class="ql-block">胶东隋姓渊源单一,历史上也多次修谱,世系相对清晰。不过,宗祠却很少见到。根据老谱记载,祖居地蛇窝泊原有隋氏宗祠,不过明代中期,遭火失修。此后,胶东隋氏就无统一之家庙,不同分支各立祠堂。但这些分支祠堂后来也逐渐不存,此前探访隋姓村庄,鲜有见到。</p><p class="ql-block">前段时间,幸得一位朋友提醒,才得知烟台招远市蚕庄镇诸流隋家村有座老辈的隋氏祠堂。于是,在路过蚕庄的时候,就前去观瞻。</p><p class="ql-block">诸流隋家村,位于蚕庄镇驻地以北约五里村。隋姓建村,村旁有诸流河,故名。现在村中以隋姓为主,亦有原姓等其他姓氏。</p><p class="ql-block">根据村志记载,当地隋姓为清康熙年间从莱阳大隋家村迁来。不过,据热心族人考证,莱阳县无大隋家村,而黄县有之。黄县大隋家系出莱阳县西赵疃村,村志中的说法,有可能古代口头传说将莱阳县和大隋家这两个地方结合在了一起。</p><p class="ql-block">村里的隋氏祠堂位置不难找,从村委向北一条街就是,祠堂门上题有“隋氏先祠”四个大字。</p><p class="ql-block">听村里老人介绍,这座祠堂约在清末民初时建立,距离有一百多年历史,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又重新修缮。不过,祠堂正屋基本保持原貌,只是门楼和院墙换上了新的砖瓦。而大门本身,包括门簪看起来也并没有太大的改动。</p><p class="ql-block">这座祠堂平时不开,逢年过节时会启门。不过,它的建筑样式在外面也看得比较清晰,颇有古色古香之感。以下图片都是祠堂周边的场景。</p><p class="ql-block">这是祠堂的大门和门簪。</p><p class="ql-block">这是祠堂正屋的正面视角。</p><p class="ql-block">这是正屋的背面视角。</p><p class="ql-block">在正屋的四个檐角处,分别有“福禄寿喜”的文字雕饰。</p><p class="ql-block">可以说,这座祠堂除了姓氏文化上的意义之外,在胶东传统建筑方面也有一定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代定海郡侯隋世昌的墓址,在海阳市行村镇何家村附近</p><p class="ql-block">2022-04-04 </p><p class="ql-block">隋姓,是胶东地区的常见姓氏,民间有“山左无二隋”之说。</p><p class="ql-block">所谓“山左无二隋”,意指胶东(乃至山东)的隋姓人渊源单一。按照族谱记载,他们同属宋代自河南固始县迁徙至山东栖霞县蛇窝泊的一个隋姓家族的后裔。</p><p class="ql-block">在修谱之时,不少姓氏都会加以“郡望”或“堂号”的前缀,民国年间编撰的隋氏通谱亦循此例,称《定海郡隋氏通谱》。</p><p class="ql-block">定海郡到底是哪里?众说纷纭。有的说法为“浙江定海”,有的说法为“山东莱州”(宋金时期莱州亦称定海军)。但不管到底是哪里,它的由来却是完全肯定的——取自元代隋世昌封定海郡侯的典故。</p><p class="ql-block">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就古代的整体情况来看,皇族以外的人除非有开国佐命之功,否则很难封侯。而隋世昌之所以能够封侯,正是因为在元朝开国之初立有较大战功。</p><p class="ql-block">关于隋世昌的生平事迹,《元史·隋世昌》等史料中有详细记载,这里就不再赘述。接下来重点介绍的,是他去世之后的安葬场所。</p><p class="ql-block">在古代,达官显贵通常都会选吉壤为墓址,距离居住地一般较远。隋世昌的墓址也属于此情况。</p><p class="ql-block">隋世昌祖籍栖霞,父亲隋宝这一代就已经迁居莱阳城。此后,他虽然常年在外征战,但宅邸应该仍处在莱阳城中。不过,在去世之后,他的墓址距离莱阳城却相当远。清康熙版《莱阳县志》记载道:“元定海郡侯隋世昌墓,在县南九十里。”</p><p class="ql-block">即便是对胶东隋氏历史不了解的朋友,对照地图也能猜出个大概。没错,从莱阳城向南九十里,就到了丁字湾沿海。而隋世昌之所以安葬在这里,应该与他当年“镇守行村海口”的经历有关。</p><p class="ql-block">(海阳市何家村西面的白沙河的风光,隋世昌的墓址,应该就在河的东面)</p><p class="ql-block">由于莱阳县的区划在历史上屡有调整,隋世昌的墓址,后来成为了海阳县的辖区。《隋氏通谱》载:“五世祖墓,在海阳县西乡行村南八里何家疃。”这个“何家疃”,就是如今海阳市行村镇的何家村。</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按照《海阳市镇村简志》的记载,何家村系明万历年间建村。也就是说,隋世昌故去之时(元代),还没有何家村。</p><p class="ql-block">作为一位封侯之将,隋世昌的墓应当具有相当的规格。可惜的是,由于历史的变迁,这座墓并未保存下来。1988年版的《海阳县志》记载说:“元定海郡侯隋世昌墓, 位于河间村(今何家村)西北,今毁。”</p><p class="ql-block">所幸的是,《隋氏通谱》当中还保留了一幅“五世祖墓图”,多少能帮助后人看到些许古墓的模样。</p><p class="ql-block">从这幅图的描绘来看,隋世昌的墓北倚小岭,南面大海,西侧为水(有可能是现在的白沙河),东侧为通往行村的道路。墓丘位于茔地正中,前有甬道,两侧放置有石人石马,饗堂(享堂)位于东南侧。</p><p class="ql-block">根据通谱记载,隋世昌墓园周边还有四十亩的茔盘地(相当于祭田),应当是交由佃户耕种,每年所收之田租,即作为日常修补墓园之用。清咸丰年间,隋姓族人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民间机构,专门管理此事。</p><p class="ql-block">在通过史志和族谱了解到隋世昌墓园的信息之后,笔者曾尝试前去探寻观瞻。然而,沧海桑田,时代变迁。非但墓址本身已无处可寻,就连它周边的地理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站在何家村西边向南眺望,大海已远在数里之外,近处则多变成浅水滩涂了。不过,即便如此,何家村在隋姓人心目中,还是会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地位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烟台栖霞有个“蛇窝泊”,不仅地名特殊,历史也很悠久</p><p class="ql-block">2020-03-06 </p><p class="ql-block">位于胶东半岛腹地的蛇窝泊,是栖霞、莱阳、海阳三县市交界处的一个大镇。</p><p class="ql-block">对于关注果品贸易的人来说,蛇窝泊这个名字应该很熟悉。但即便是不了解蛇窝泊的外地朋友,看到这个很特殊的地名,也会留下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蛇窝泊这个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民间众说纷纭,“蛇窝”有不同的解释,而“泊”这个字就很好理解。</p><p class="ql-block">从地图上看,发源于牙山的清水河和发源于唐山的观泊河、蛇窝泊河等河流交汇之后,冲积成一片方圆数十里的河谷,这在“六山一水三分田”的栖霞,是为数不多的大块平地。蛇窝泊的泊,指的应该就是这个意思。</p><p class="ql-block">蛇窝泊这个地名何时出现?已经难以具体考证,不过结合正史和族谱资料推断,很有可能在栖霞建县之前,蛇窝泊的地名就已存在。</p><p class="ql-block">被封为定海郡侯的隋世昌,是元代胶东一位名人。《元史隋世昌传》载:“隋世昌,其先登州栖霞人。父宝,徙居莱阳。”也就是说,隋世昌的祖籍在栖霞。而根据《定海郡隋氏通谱》记载,隋氏始祖大宋时自河南固始县迁栖霞县南蛇窝泊村。</p><p class="ql-block">隋世昌为胶东隋姓第五世,向上追溯四代人大概一百年的时间,以此推断,隋氏始祖迁到蛇窝泊大致在北宋末年,虽然不排除地名的历史变迁,但很有可能在当时,蛇窝泊这个名字就已经出现。而栖霞建县是在金代,似乎要于蛇窝泊才出现。金代之前的蛇窝泊,应该属于莱阳县(昌阳县)地界。</p><p class="ql-block">隋姓始祖为何选择蛇窝泊这块地方?史料没有详细记载。值得一提的是,不仅隋氏如此,还有不少其他姓氏也都相中此地。</p><p class="ql-block">林姓是栖霞大姓,根据族谱记载,栖霞林姓始祖林德实,原籍福建莆田,北宋时期到登州任职,卸任就在胶东落户。而他落户的地点,相传为荆夼(现蛇窝泊镇的东荆夼村)。在此注明一点,狭义上的蛇窝泊就指蛇窝泊村,而广义上的蛇窝泊,泛指附近的清水河谷地,大体就是蛇窝泊镇的范围,本文说的,就是广义的蛇窝泊概念。</p><p class="ql-block">林姓和隋姓相继在蛇窝泊一带落户之后,逐渐开枝散叶,林姓发展成为栖霞排名前列的大姓(上世纪八十年代统计在栖霞排名第二)。而隋姓从第四世隋宝开始,陆续从蛇窝泊迁出,广泛分布于十多个县,也是胶东有代表性的姓氏。</p><p class="ql-block">除了林姓和隋姓,很早就定居在蛇窝泊一带的,还有一支崔姓人。</p><p class="ql-block">在胶东崔姓当中,莱西桃花寨子崔姓是比较有名的一支。根据族谱记载,这支崔姓的先人崔琳,在元代担任桃花寨巡检一职,因此定居当地。而崔琳的原籍,在栖霞县的泥都。泥都,正好也在蛇窝泊附近。</p><p class="ql-block">由此来看,早在元代之前,蛇窝泊这片区域,就已经有林、隋、崔等姓氏分布。</p><p class="ql-block">而到了明初,又有一个姓氏看中此处。洪武年间,湖北人牟敬祖从栖霞县主簿任上卸职之后,也选择落户在这片区域,就是蛇窝泊东南方向的榆疃。</p><p class="ql-block">牟姓在此扎根之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了明清之际,逐渐成为栖霞的望族之一(称作名宦牟氏),有名的庄园牟氏就是蛇窝泊牟姓的一个分支。</p><p class="ql-block">以上这四个姓氏,除了崔姓如今规模较小之外,剩下的林、隋、牟仍是蛇窝泊镇境内的大姓。</p><p class="ql-block">这些姓氏的祖先当初为何不约而同,都相中了蛇窝泊这块地方?因为资料缺乏,暂时难以考证。但蛇窝泊的历史悠久,则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聊城有一支栖霞隋姓的后人,明初从登州府迁到东昌府</p><p class="ql-block">2020-06-05 </p><p class="ql-block">在明初的大移民过程中,胶东半岛不仅是移民的输入地,也曾经是输出地之一。</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胶东作为移民输出地这一点,除了有民间传说的描述之外,在官修正史当中也有明确记载。《明史》称:“太祖采其议,迁山西泽、潞民於河北。众屡徙浙西及山西民於滁、和、北平、山东、河南。又徙登、莱、青民於东昌、兖州。”也就是说,在明太祖时期,登州、莱州乃至青州在内的半岛区域,有一拨官方组织的移民活动,他们迁往的地方是东昌府和兖州府。</p><p class="ql-block">在原东昌府(主体是现在的聊城市)境内,很多姓氏的族谱或者碑记都提到了这段迁徙的事情。例如,在聊城市城东有个隋庄村(属于开发区),这个村里的隋姓人,就与烟台栖霞的隋姓人为一脉,他们的先祖是明初从登州府迁到东昌府。</p><p class="ql-block">根据当地隋姓人隋振胜撰写的《隋氏神道碑铭后记》记载,聊城隋姓先祖名为隋信,明初从登州府栖霞县迁来。一开始定居在沐留庄,因沐留庄地势较洼,常被水淹,于是向东迁徙,建立隋庄村。</p><p class="ql-block">隋姓,是一个来源相对单一的姓氏。山东及关外的隋姓人,基本都是源自栖霞,他们的祖居地为蛇窝泊。对此,清末民初修撰的《定海郡侯隋氏通谱》中有详细的记载。</p><p class="ql-block">根据族谱的记载,隋氏自宋代定居蛇窝泊之后,到了金元之际,出过不少人才,比如隋宝、隋世昌父子。其中的隋世昌,被元朝封为定海郡侯,在《元史》中有传。在元代,栖霞隋氏也算是胶东望族之一。</p><p class="ql-block">不过,一朝天子一朝臣。明朝建立之后,元代的胶东望族大多失势,如文登刁氏、铁口牟氏等。根据族谱的记载,明朝平定山东之后,采取离散大族的策略。而在登州移民东昌府和兖州府的过程中,不少大族就在迁徙之列。这或许就是隋姓人从栖霞迁到聊城的原因。</p><p class="ql-block">隋姓论世。根据聊城隋姓的谱系记载,始迁祖隋信为栖霞隋姓第十一世。而在《定海郡侯隋氏通谱》中,的确可以找到“隋信”的名字,不过世系写的是“第九世”,迁徙地点也是平度。两者之间具体适合关系,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当时的族谱修撰,主要是由莱阳隋姓族人牵头。聊城距离较远,受到交通和通讯条件的限制,双方可能没有取得联系。</p><p class="ql-block">定居隋庄村之后,这支隋姓人逐渐繁衍壮大。除了本村之外,在聊城开发区东城街道、东昌府区堂邑镇、闫寺街道、梁水镇、柳园街道等地都有分布,有千余人口。</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聊城隋庄的隋姓人,数百年来探索传承出制作鸡毛制品的手艺,以“鸡毛掸子”颇有名气,因此当地称这支人为“鸡毛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