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阔别五十年的浙江南浔马腰乡

xulaoshi

<p class="ql-block">1969年身为67届高中毕业生竟然阴差阳错被列入插队落户行列,无奈之下去到了我奶妈家乡浙江南浔农村马腰乡,成了当地的农民。1974年因体弱多病被批准退回上海。作为资本家家庭出身的黑五类子女去到农村头抬不起,不敢与人讲话,小心翼翼、勤勤恳恳地干农活。开始时也曾遭同村的男青年欺负挑逗,但被善良的老农呵斥阻止。</p><p class="ql-block"> 1988年我赴美读研,定居纽约至今。这次回上海,受当年马腰闺蜜邀请去那里过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上是我的两个闺蜜,我右边名玲珠也是下放知青,但是家在马腰镇上,左边的名玉莉,同村的农民。当年我每天干活十多小时,得三个工分即¥0.27,哪能买菜吃?都是她等天黑后偷偷给我送来自家种的蔬菜。若被他人看见给黑子女送菜后果严重。</p> <p class="ql-block">玉莉在上海的四弟接我们两,驾车1.5小时便到了南浔玉莉家,如今南浔面目全非,中国闻名的古镇已被高楼大厦包围掩盖。</p> <p class="ql-block">  南浔地区的迎客茶很讲究,五颜六色,杯中通常至少放有熏青豆、红胡萝卜干、黄橘子皮、白芝麻、绿茶叶等,待上面的茶喝完,如何能吃到沉入底部的诱人食物呢?考考你!敲杯底吧?会发现越敲越沉!由此得知应该敲……对,杯口!</p> <p class="ql-block">玉莉的小儿媳早已准备了丰富的午餐。</p> <p class="ql-block">  玉莉安排我两入住五星级华美达酒店,位于金象湖旁。</p> <p class="ql-block">我们住15楼景观最好的一套,可见金象湖全景。</p> <p class="ql-block">对面是新的楼盘。</p> <p class="ql-block">夜景也不错。</p> <p class="ql-block">晚上的年夜饭居然与午餐的菜完全不同!从右至左是老谢、玉莉的四弟夫妇、玉莉大儿子、玉莉、玉莉小儿子夫妇、玉莉的丈夫。</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大年初一,中国春节。上午我们去了56年前我插队落户的马腰乡染店㘰村。这是奶妈的家,我就入住她家。</p> <p class="ql-block">奶妈有四个孩子,老大男孩已去世,老二也是男孩与我同年,出生后即送他人,奶妈到上海当了我的奶妈。如今家中有三儿子和四女儿(见照片)。他们背后的是他们现在自己盖的住房。</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是奶妈的大媳妇,丈夫多年前去世,她独自把两个儿子抚养大。照片中是她与小儿子。</p> <p class="ql-block">这是他们现在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她的小儿子很能干,会赚大钱,如今在附近盖了这栋别墅。然而她依然习惯住在这房子里。我问他们为何不把最初的破旧房子拆除?他们说他们整个村将要全部拆除,国家收回土地造高楼,村民搬迁,给回他们的补偿是按原先住房面积计算。所以留着旧房不拆。</p> <p class="ql-block">当初奶妈家实在太小,我就借住在另一个村民家中,那时他们家只有一楼。</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坐中间的老太太是房东,我后面的是她女儿,嫁去另村,她旁边的是儿媳夫妇。如今在镇上开饭店。房东一家当年把我当作家人善待,她这两子女始终叫我“阿大”(即当地方言称呼爸爸的妹妹)。今日见到十分亲切、高兴。</p> <p class="ql-block">我又去看望了当年一起干活的村民。这是原妇女队长,她对体弱多病的我特别照顾。</p> <p class="ql-block">白发老太的丈夫是当年的队长,他们安排我养蚕,大多时间都在室内,替代了田地的重粗农活。照片中是她的三个女儿。</p> <p class="ql-block">这位同伴的妈妈曾在浙江省省长譚启龙家当保姆20年,记得有一次休假回来,特意做了菜肉大馄炖请我吃,给了下乡多年的我留下深刻印象,那味道远胜过老盛兴、绿杨村、沈大成!</p> <p class="ql-block">同村弟兄俩与我年龄相仿,弟弟会吹口琴、吹笛子,村里那时候找不到知音,只能找我凑合:京胡、口琴合奏!后来乡里成立了文艺队,排练了样板戏“沙家浜”,由于乐队成员是半专业的,又有湖州派人指导,加上主要演员都是老师,普通话还算可以,结果参加了湖州地区比赛,居然得了一等奖。回来后还各处汇报演出,因此,我这个“沙奶奶”在乡里几乎无人不晓。</p> <p class="ql-block">当天下午回到南浔,听说古镇景区人山人海,都是上海来的游客。我生活在这里六年,对这里的景点如数家珍,没兴趣去凑热闹。晚上玲珠一家请我们吃饭。</p> <p class="ql-block">玲珠离乡成家去南浔在医院工作,丈夫在邮局退休后两人喜欢到处旅游。儿子任南浔交通大队长,孙女在新加坡读PHD,高分子材料专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初二是周日,我随玉莉夫妇、儿子同去做礼拜,是在某人家中的聚会。玉莉是非常虔诚的基督徒。</p> <p class="ql-block">南浔地区的过年气氛比上海浓厚,亲友们相互拜年,每餐都是大吃大喝。初二晚上是玉莉的兄弟姐妹带领各自全家大团聚。长辈们近20人在大桌。小辈们在隔壁另一桌。</p> <p class="ql-block">桌子太大了,中央放了个风景装饰。</p> <p class="ql-block">年初三回上海,中午去玉莉的三弟家吃饭。他们家养了不少鸭子和鸡。</p> <p class="ql-block">桌上的鸡鸭都是早上刚杀的,味道特别鲜美。</p> <p class="ql-block">刚知道玉莉的四弟(右边第三)烹饪技艺高超,今天他掌勺,味道不比餐馆差!他左边是他儿子、妻子,右边是玉莉的三弟及表妹夫妇。他们介绍这对夫妇开厂制造汽车零件,是马腰乡的亿万富翁。</p><p class="ql-block"> 大家酒醉饭饱之时我们告别回上海。了却了在离乡返城五十周年之际探望当年同伴的心愿。看到当年贫困的农村如今大变样,他们的生活在不久的将来会更好,十分欣慰。</p><p class="ql-block"> 别了南浔,别了我的第二故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