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生于道 行于道 归于道</span></p><p class="ql-block">日前看到了一个新名词:认知吝啬者,感觉这个词形容那些偏执者好贴切,认知吝啬是因为大脑的资源有限,所以经常依赖表面信息和简单的经验作决策,以减轻因认知不足而带来的负担,可见破除偏见,让认知无局限是多么的重要,所以学习和觉悟是一生的事情。</p><p class="ql-block">这世间,唯物至上的人会嘲笑唯心自安的人,同样唯心自安的人也会轻视唯物至上的人,其实唯物和唯心也是道的一体两面,《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是讲唯物和唯心是一不是二。</p><p class="ql-block">我们经常行道而不自知,比如我们吃饭使用的筷子,一张一合才起作用,双腿走路,一抬一落才能行动,所以无论你怎样形容这个世界,唯物和唯心也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你追求来的物质,也是你的心念发起的愿力才得而实现。</p><p class="ql-block">犹如科学家发明东西离不开心脑意识的作用,心神是阳,心血是阴,左脑为阳,右脑为阴,前脑为阳,后脑为阴,身体若为阳,心脑即为阴,没有这些的配合,物质从何而来呢?所以世间万物,都是道的造化,在阴阳之中互相切换转化。由隐性的念转化成有形的物,因此这世间是虚的决定着实的,实的影响着虚的,故一阴一阳谓之道。</p><p class="ql-block">我们生于道,行于道,归于道,从来没有离开过道,若不合于道,自然就万事不顺。万物都是如此,故万物在道而言是平等的,都是负阴抱阳在一个整体,从未分离过,就像我们的身体前为阴,后为阳,永远是一体两面的。白天和黑夜才是完整的一天,可见阴阳永远是合一的,从来没有离开过,这就是阴阳谓之道的关系。所以王阳明说无恶无善的那个是心之本体,六祖说那个不思善不思恶的,就是明上座本来面目。</p><p class="ql-block">读懂这些,你不仅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万事万物之间的形成规律,也会明白大道带给我们的无穷妙用。所谓得道就是知道看清了这个规则,但是成道就是另一回事了。故《楞严经》云: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因此知道才是刚刚明理,明道才是刚刚起步,也即明心见性后才是刚刚见道起修。修什么呢?修的是一切心行合乎于道。</p><p class="ql-block">道虽然有其规则,但却会变化,阴会转阳,阳也会化阴。阳中会有阴,阴中会有阳。所以成道即会随着这个变化而变化,如水在任何容器中都可自在,所以成道首先无形无相无执念。</p><p class="ql-block">行者若不见道,就会幻象纵生,迷惑重重,不见其真,若见真相,则幻象识破,开悟破迷,见性化相。知心无所住,也无所不住,无了义也无不了义,无出世也无入世,光明自然,不照而照。故无为不碍有为,刻意则是执迷。</p><p class="ql-block">所以你无需痛恨自己,整日忏悔,痛恨只会加深幻相,忏悔只会加深记忆。你只需要无条件的放下即可,放下过去心过去念,未来心未来念,乃至于现在心现在念,然后就直达离相无为。达成清净无染的境界,体验清净法身。</p><p class="ql-block">当你离相的功夫成片链接到虚空,才是真正的出世,故无为而为犹如宝珠,有为而为则如瓦块。无为而为犹如虚空,远离各种障碍,所以初入门者为解脱人生八苦,修身求解脱,乃至于修炼求神通,都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而深入般若门中,心神到上乘功夫后,都会很珍惜这个肉身,更加注重自身的良知,利用眼耳鼻舌身意,力求知行合一,转识成智,用这难得的人身开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