羯族(杂胡人)

无痛齿科 舒服医牙/坤峰·王觀之

<p class="ql-block">羯(jié)族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建立了后赵政权,是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族贵族的奴隶军队。匈奴造反的时候,羯人强大,五胡乱华时期的一段时间内在中国北方地区称霸,成为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之一。</p><p class="ql-block">羯族从某种意义上说还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民族,因为它只是当时匈奴族的一个分支(或部落),是晋代入塞匈奴十九种之一的羌渠(晋代入塞匈奴十九种:屠各、鲜支、寇头、乌谭、赤勒、捍蛭、黑狼、赤沙、郁鞞、萎莎、秃董、勃蔑、羌渠、贺赖、钟跋、大楼、雍屈、真树、力羯,各有部落,不相杂错)。羯人入塞之前,隶属于匈奴,即“匈奴别落”。其种族的根源,众说纷纭,多不足以为实。</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羯族</p><p class="ql-block">人种</p><p class="ql-block">杂胡(主要蒙古人种)</p><p class="ql-block">政权</p><p class="ql-block">(后赵)五胡乱华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何评价羯族被灭族事件?羯人固然可怜,但其残暴行为却无法洗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凶残的羯族到底来自何方?被阉割的雇佣人</p><p class="ql-block">地位不如乞丐,却成为了一国之君,这位羯族奴隶有多么传奇?</p><p class="ql-block">小建历史</p><p class="ql-block">354播放|00:48</p><p class="ql-block">羯族,历史上最残忍的民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上消失的民族-羯族</p><p class="ql-block">摩羯晓星晨</p><p class="ql-block">9028播放|02:38</p><p class="ql-block">羯族出征从不带粮草 却带着女俘虏 为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唯一被灭族的民族!五胡乱华时期的羯族,到底有多惨绝人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羯族人的崛起与毁灭,一个奴隶娃的奋斗史,羯族人和匈奴人的恩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匈奴</p><p class="ql-block">匈奴,古代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公元前215年,匈奴被秦将蒙恬赶出河套地区。秦末汉初,匈奴强大起来,屡次进犯,对西汉政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并控制西域。在汉武帝前期,匈奴被汉军击败,退出漠南。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在汉武帝晚年,匈奴击败汉军,重新掌控漠北。在汉宣帝时期,匈奴分裂,五单于争立。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率众投降西汉。公元前36年,西汉灭北匈奴郅支单于。在东汉时,匈奴再次分裂为南、北匈奴。公元48年,南匈奴首领醢落尸逐鞮单于率众投降光武帝刘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区。而北匈奴还是叛服不定。公元87年,鲜卑大破北匈奴,漠北又发生蝗灾,北匈奴开始“大乱”。公元89年,窦宪大破北匈奴,迫使北匈奴西迁,班固在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南麓勒石,铭刻《封燕然山铭》纪功。 南匈奴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建立了前赵政权。匈奴铁弗部赫连勃勃建立了胡夏政权。(概述图来源)</p><p class="ql-block">鲜卑族</p><p class="ql-block">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属东胡族群,蒙古语族,是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均以山名作族名,形成乌桓和鲜卑,受匈奴统治,所以鲜卑一些风俗习惯与乌桓、匈奴相似。公元45年鲜卑侵犯边境,东汉大破之,鲜卑震怖。49年东汉以偏何为鲜卑大都护,使鲜卑连年出击北匈奴,随后各部鲜卑大人皆归附东汉,明章二帝时期一直为东汉保卫边塞。91年北匈奴被迫西迁,鲜卑占据蒙古高原,95年汉和帝册立鲜卑大都护苏拔廆为率众王,同时设丞辅佐,视作汉之郡县。和帝之后鲜卑时叛时降。二世纪中叶,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他死后各部独立发展。三世纪早期曹操将南匈奴安置于中原,鲜卑人据其旧地。三世纪前叶,轲比能再统一东部和中部鲜卑,交好曹魏,他死后各部又独立发展,与中原王朝时和时战。十六国时期,鲜卑各部落建慕容氏诸燕、西秦、南凉、代国等国。386年拓跋部建北魏,439年统一北方。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汉化。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在青海、甘肃一带,还有鲜卑慕容部分化出来的吐谷浑政权,663年被吐蕃吞并。拓跋支裔建西夏国。鲜卑史上建11国。南下的鲜卑人建国后,从游牧转向城镇生活和定居农业,大力汉化。小部分融入藏族。关外的鲜卑拓跋部有一支后来定名锡伯族。慕容部的一支建国吐谷浑,一部分成为土族的主体。</p><p class="ql-block">羯族</p><p class="ql-block">羯(jié)族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建立了后赵政权,是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族贵族的奴隶军队。匈奴造反的时候,羯人强大,五胡乱华时期的一段时间内在中国北方地区称霸,成为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之一。羯族从某种意义上说还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民族,因为它只是当时匈奴族的一个分支(或部落),是晋代入塞匈奴十九种之一的羌渠(晋代入塞匈奴十九种:屠各、鲜支、寇头、乌谭、赤勒、捍蛭、黑狼、赤沙、郁鞞、萎莎、秃董、勃蔑、羌渠、贺赖、钟跋、大楼、雍屈、真树、力羯,各有部落,不相杂错)。羯人入塞之前,隶属于匈奴,即“匈奴别落”。其种族的根源,众说纷纭,多不足以为实。</p><p class="ql-block">查看更多</p><p class="ql-block">起源人口经济建国民族发展TA说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起源</p><p class="ql-block">《晋书》卷一百四《载记石勒上》载:“石勒字世龙。其先匈奴别部羌渠之胄。”[10]</p><p class="ql-block">《十六国春秋》卷十一《后赵录》 “其先匈奴别部,羌渠之胄,分散居于上党、羯室,因号羯胡。”[8]</p><p class="ql-block">《魏书》卷八十三《羯胡石勒传》云:“其先匈奴别部,分散居于上党、武乡、羯室,因号羯胡。”[9]</p><p class="ql-block">王仲荦认为:羯人是石国(粟特族之一)人,又据《魏书》有者舌国,《隋书》有石国,都柘折城,即是塔什干。据此推断,石勒的祖先可能就是石国人,移居中原后,遂以石为姓,其祖并为部落小帅。</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以来,童超经过多方考证,认为羯人是中亚康居人,但羯人不是被康居人所征服的南部农业居民——索格底亚那人,而是康居(羌渠)游牧人。两汉时期,康羁属匈奴,因而可能有一部分人随匈奴东来,转战于蒙古草原,其后又随之南迁,逐渐内徙于上党武乡一带。因为他们既是康居人,又是匈奴的附庸,故称:“匈奴别部,羌渠之胄。”这个论证与文献记载更为切近,较为可信。童超:《关于五胡内迁的几个考证》,见《山西大学学报》1978年4期。</p><p class="ql-block">在历史上闪光的时期非常短暂,仅仅于五胡乱华时期建立了在地方割据的少数民族政权。[1]</p><p class="ql-block">羯族也在学习汉文化,受到汉族的熏陶,符合当时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互补的历史发展趋势和潮流。但是其政治统治过于残暴,让当时统治下的各族人民饱受其苦难。[1]</p><p class="ql-block">人口</p><p class="ql-block">西晋“八王之乱”后,北方总人口1500万,汉人三分之一。[7]传世文献中有关羯人西晋时活动的记载颇为罕见。晋末并州一带的杂胡与匈奴已有明确界限,羯胡被视为杂胡而不属于匈奴的范围。羯胡首领石勒起兵之际麾下同姓人物极少,其本部兵力与刘渊的五部屠各相比显得微不足道。石勒最初在刘渊政权下组建的胡人武装,其成员多为各种杂胡而未必都是羯族。石勒转战河北后开始大规模扩军,此前被成批卖往河北的并州杂胡纷纷加入其军团。石勒建国后为提升诸胡地位而称其为"国人",羯胡人数骤然增加并达到惊人的数目。羯胡的语言、风俗及状貌与康居等西域胡相同,西域胡在后赵羯胡之中所占的比例是很可信的。石勒所招王阳、夔安、支雄、冀保、吴豫、刘膺、桃豹、逯明、郭敖、刘征、刘宝、张曀仆、呼延莫、郭黑略、张越、孔豚、赵鹿、支屈六等“十八骑”,族属相当杂乱。目前已知王阳为胡人,孔豚可能也是胡人, 夔安为天竺人,郭黑略可能也是天竺人,呼延莫为匈奴人, 刘膺、刘征、刘宝、赵鹿可能也是匈奴人, 张曀仆、张越可能是羌渠人,支屈六为月支人。石勒征战河北各地,大批汉人进入其军中。在石勒军中及后赵政权下,也有汉人变作羯胡的事例。[6]</p><p class="ql-block">经济</p><p class="ql-block">入塞后的羯人保留着部落组织,部有大、小酋帅。羯人主要从事游牧和农业,生活贫困,有的为汉族地主佣工,有他们原信仰“胡天”(祆教),后来多信佛教。</p><p class="ql-block">羯族在东汉时期已开始随匈奴内迁。汉晋时期的羯人虽还保持有一定的游牧经济,但农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p><p class="ql-block">即待石勒建立赵,政局稍稳以后就开始进行了农业化,他令右常侍霍浩为“劝课大夫”,与他人一起“循行州郡,核定户籍,劝课农桑”,平常赏赐也多以谷帛为主,如在巡幸冀州诸郡时,引见“高年、孝悌、力田、文学之士,班赐谷帛有差”。</p><p class="ql-block">建国</p><p class="ql-block">从东汉末年张角起义开始,中原地区动荡不安,战乱迭起,百姓苦不堪言。五胡乱华时,又有大量的西北诸族和北方的鲜卑迁入中原。</p><p class="ql-block">公元四世纪,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邢台里再次迎来了辉煌,这次定襄国为国都的人是一个叫石勒的羯族皇帝。因“国”在赵地,为与匈奴贵族刘曜建立的前赵区分,史称“后赵”。羯族政治家石勒在少年时代曾经倚啸于洛阳上东门(《晋书·石勒载记》),震惊了一代名士王衍,后来成为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5]石勒占据河北巨鹿、常山一带,亲自把“衣冠人物”(士大夫、文人)从治下普通军民中甄别出来,组织成立一个战乱中能够随军作战的最高学府和参谋团队,这就是“君子营”,给石勒集团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智力、谋略,甚至文化的支持。其中,“君子营”的谋士张宾,就是辅佐石勒开创后赵基业、雄霸北方的肱股干城。[4]</p><p class="ql-block">石勒原是山西上党武乡人,在武安为人佣耕时为乱军抓去,卖给山东茌平财主师欢家作奴隶,石勒志向远大,骑马射箭,武艺精通,胆识过人,善于相马,一来二往,就和管马的汲桑交了朋友。公元319年,石勒即大单于、赵王位,荣登皇帝宝座,改元建平,依张宾之言,定都襄国。</p><p class="ql-block">从奴隶到皇帝,这是一个质的转变,也验证了陈胜那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石勒是山西上党人,羯族,奴隶出身,他目不识丁,但机智过人,善于率兵打仗,作战勇敢,“拼命三郎”的成语就是源自于他,“鹿死谁手”也是他亲口所言,他还将“胡瓜”改称为“黄瓜”。石勒打遍天下,可谓“一代枭雄”。[3]</p><p class="ql-block">石勒出身贫困家庭,没上过学,不懂汉字。他重视人才,在城四门建立了宣文、宣教、崇儒、崇训等十几个学校,还亲自到太学监考,对优秀者加以褒奖。</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