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风华:牌坊有几种等级

难得糊涂

<p class="ql-block">古建风华:牌坊有几种等级?</p><p class="ql-block">牌坊也叫牌楼,是中国传统建筑当中一种非常独特的礼制建筑类型,牌坊有功德牌坊,主要用来表彰人的丰功伟绩,或者起到某种纪念意义。或者是在城乡区域中起到标志性作用的牌坊,还有在陵墓中起到哀悼追思意义的陵墓坊。另外,在殿堂、庙宇等大建筑群中有一种牌坊,单纯表示装饰性意义,悬挂具有纪念意义的牌匾,一般常见的是四柱三间的牌坊居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牌坊结构形式分类</p><p class="ql-block">牌楼建筑从结构形式上分两类。一种叫做不出头式,这类牌楼的最高峰是明楼的正脊,分为二柱一间一楼、二柱一间三楼、四柱三间三楼、四柱三间七楼等形式。如上图:晋祠对越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另外一类叫冲天式,别名柱出头式。也分为一间二柱一楼、三间四柱三楼、六柱五间五楼等形式,这类牌楼的间柱要高出明楼楼顶的牌坊。如图:太原文庙棂星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间和楼的定义</p><p class="ql-block">所谓的“间”,就是由两根柱子所组成的空间称之为“间”。太原文庙是四柱三间的建筑形式,因为是四根柱子,从而组成了三间,所以叫“三间四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所谓的“楼”是指有屋檐的部分,还是以太原文庙牌坊为例,一共有三个有屋檐的部分,中间最高的叫做“明楼”或主楼,两边低的部分叫做“次楼”。所以叫3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牌坊等级</p><p class="ql-block">礼制类牌坊的等级分为四等,第一御赐牌坊,第二恩荣牌坊,第三圣旨牌坊和第四赐赠牌坊。</p><p class="ql-block">第一:御赐牌坊,由皇帝下旨国库出钱建造;</p><p class="ql-block">第二:恩荣牌坊,由皇帝下旨地方出钱建造;</p><p class="ql-block">第三:圣旨牌坊,由皇帝下旨,官员或乡绅自己出钱建造;</p><p class="ql-block">第四:赐赠牌坊,皇帝口谕,还是官员或乡绅自己出钱建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根据材质和楼数等级划分,牌楼的材质有:木、石、砖、琉璃,其中以黄琉璃顶的牌楼等级最高。楼层数为一、三、五、七、九的单数。古代帝王以九为最尊贵的数字,所以楼数越高,开间越多,用材质越好,等级越高。以北京国子监琉璃牌坊为例:四柱三间七楼,屋顶是金色琉璃瓦,主楼歇山顶,檐口下方是琉璃仿木结构的五彩斗拱,中间额枋上是乾隆皇帝亲自书写“圜桥教泽”匾额,次楼使用琉璃拼接的琉璃龙纹,下面基座使用汉白玉石,可以看出这个御赐牌坊等级非常高。</p><p class="ql-block">相对等级较低牌坊,例如大同华严寺的梵王宫始建于明正德年间,迄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清道光年间,唐氏后代曾修葺一次。咸丰十一年(1863)遭兵火毁坏,仅存真武阁。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修建祖堂塔院,留存一些牌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大同华严寺一间两柱无斗拱的木结构牌坊,悬山屋顶,屋顶青绿琉璃瓦铺顶,黄色琉璃瓦剪边装饰,中间镶嵌题字牌匾,这座牌坊的楼,间和所用的材质与北京的国子监牌坊等级比较高低立见。</p> <p class="ql-block">牌坊</p><p class="ql-block">牌坊是一种纪念性的建筑,主要由柱、依柱石、梁、枋、楼等几部分组成。它的形式有一-间两柱、三间四柱等,也有大者能达到五间、七间的牌坊。柱子之间架有横梁相连。梁的上面承接着一到三层石板,也就是镌刻有建坊目的之类文字的枋,枋上面建有楼,有些楼还有特别明显的顶盖。横梁的跨度大,负重也大,容易断裂,为此在梁与柱相连的拐角处多安置有雀替。牌坊多高达十几米,而柱子又处在一条直线上,为了防止它倒塌,每根石柱前后都有依柱石夹抱。牌坊建在陵墓、祠堂、衙署、园林等处,甚至是街旁、里坊、路口,既可作为一种标志,也可用于褒扬功德、旌表节烈等。因此,从牌坊的作用,或是建造意图来说,可以将之分为三大类:标志坊、功德坊和节烈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标志坊</p><p class="ql-block">标志坊是在某些具有纪念意义的地方所建的牌坊,作为一种标志,并起着昭示后人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功德坊</p><p class="ql-block">功德坊是彰显有功名者的功名、政绩的功名坊和表彰某人德行的道德坊的合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功名坊</p><p class="ql-block">功名坊是用来显示某人的官位、政绩或某人的科举成就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道德坊</p><p class="ql-block">道德坊是表彰某人德行的牌坊,诸如行善、有义举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节烈坊</p><p class="ql-block">节烈坊则是用来表彰忠臣、孝子和贞节烈女的,尤其是表彰妇女贞节的最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陵墓坊</p><p class="ql-block">陵墓坊是立在陵墓前方的牌坊,起到一个提示、指引的作用,同时也是陵墓的一种标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门式坊</p><p class="ql-block">门式坊实际上是一种门,因为它的形象有牌坊的特征,所以称为“门式坊”,也可称为“牌坊门”。如</p><p class="ql-block">一些地方民居大门贴墙而建成牌坊式即门式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木牌坊</p><p class="ql-block">木牌坊就是用木材建造的牌坊。木牌坊是牌坊中出现最早的形式,因为它用的是木制材料,而木材较为易得,所以木制牌坊也就成为了牌坊中出现最早的形式。石牌坊和琉璃牌坊等都出现在木牌坊之后。元代之前,各类坊门、棂星门等,主要为木材建造,这是中国建筑的传统用材。虽然木牌坊为木料制成,但这只是说它的主要用材。它的基石和楼顶,用的材料大部分是汉白玉石等石材,还有一些使用琉璃瓦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石牌坊</p><p class="ql-block">石牌坊是以石材料建造的牌坊,一般来说,石牌坊都是全石建造,而不同于木牌坊是以木材料为主。石牌坊相对于木牌坊来说,更坚固,更易长久留存,因为石料的耐腐蚀性大大强于木材料。不过,不论是木牌坊,还是石牌坊,它们和琉璃牌坊相比,都显得较为纯朴、敦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十三陵石牌坊</p><p class="ql-block">明代北京十三陵神道前的石牌坊,位于十三陵陵区的最南端,它建置于明代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全部由汉白玉石材料雕制而成,洁白晶莹。牌坊为五间六柱十一楼形式,高达14m,宽度将近29m,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石牌坊。石坊造型美观,雕琢精细,精美的石雕斗拱、额坊雀替上柔美飘逸的云纹、朵朵如花的旋子图案.基座上的麒麟、狮子、龙等,皆优美生动,令人赞叹,是明代石雕艺术中的精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琉璃牌坊</p><p class="ql-block">琉璃牌坊主要是以琉璃瓦覆盖顶部,及用琉璃片贴在牌坊壁面,金碧辉煌、绚丽华贵。琉璃牌坊是牌坊艺术品中的精品。因为其尊贵、华丽无人可比,所以在明清时期,除了皇家建筑和特赐的建筑外,任何人不准用琉璃瓦造牌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冲天牌坊</p><p class="ql-block">冲天牌坊的名称由来,主要是因为牌坊中的柱子形式。冲天牌坊就是牌坊中的柱子的柱头高出横枋或楼顶,也就是说,冲天牌坊的最高点不再是位于最高处的那根枋,或者不再是位于最高处的屋顶,而是牌坊中的柱头。冲天牌坊突出的柱头部分一般都有装饰,或是饰云纹,或是设蹲兽,或是同时装饰云纹和蹲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火焰牌坊</p><p class="ql-block">在现存的明清帝王陵墓中,有一种牌坊, 除了有一般牌坊所有的柱、枋外,上部还饰有火焰石,石上满雕火焰纹。据说,雕刻火焰有象征逢凶化吉、兴旺皇族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棠樾牌坊群</p><p class="ql-block">徽州牌坊中最具气势的还要数歙县棠樾村牌坊群。一条弧形大道上顺序立有七座牌坊,都是三间四柱三楼石坊,其中五座为冲天式。这组牌坊最特别的就是它的排列方式,即“忠”、“孝”、“节”、“义”、“节”、“孝”、“忠",这让人无论从哪头开始,都能按顺序看到“忠、孝、节、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许国石坊</p><p class="ql-block">许国牌坊是微州牌坊中非常特别的一座,俗称“八脚牌楼"。它位于歙县县城解放街,明代万历年间为功臣许国而建。许国石坊为仿木构造,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其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1m,东西宽近7m,高11m,由前后两座三间三楼和左右两座单间三楼四面围合而成,其间立有八根通天柱,形制为国内所罕见。这座牌楼从四面看都是正立面。过去人们常把十字路口有四座牌楼的地方叫做“四牌楼”,许国牌坊一个牌楼就等于四牌楼。牌坊用青色茶园石建造,坊上满饰龙凤麒麟、瑞鹤翔云、鱼跃龙门、喜鹊登梅等雕刻图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徽州牌坊</p><p class="ql-block">我国牌坊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还要数安徽的徽州。徽州牌坊数量多,又独立、集中。据说徽州原有牌坊一千多座,经过十年浩劫也还剩下一百多座,所以被誉为“牌坊之乡"。徽州牌坊几乎都由石料建筑,即使有少数采用了木料和砖料,但其主要构件还是石料,青石、砂石、麻石等皆有,这也是徽州牌坊的一大特色。徽州牌坊雕刻精美,极富艺术性与观赏性。徽州牌坊上的雕刻是徽州石雕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的石牌坊,成了石雕艺人尽显才华与技艺的好对象,牌坊上的雕刻大多精美绝伦,而又显示着或朴实、或华丽、或精巧细腻、或典雅大方等不同特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荆藩首相坊</p><p class="ql-block">荆藩首相坊位于安徽省黟县西递村口,由黟青石建造。牌坊为三间四柱五楼形式,高达11m。坊的一面书“荆藩首相”,另一面书“胶州刺史”。牌坊上不但雕刻有狮子绣球、瑞兽麒麟等镂空式高浮雕,还有八仙过海、文臣、武将等人物雕像。牌坊造型稳重,雕刻却通透轻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牌坊的字牌</p><p class="ql-block">字牌是牌坊上用来题写或雕刻文字的板面。牌坊具有标志意义、纪念意义或是其他意义,都从牌坊上的字牌内容显示出来。因为牌坊上的坊名、牌坊是为谁而立、得以立坊者的官职、姓名等内容,都书、刻在字牌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牌坊的立柱</p><p class="ql-block">牌坊主要就是由竖向的柱子和横向的枋构成,因而立柱自然是牌坊中不可缺少的构件之一,它主要起着支撑的作用,支撑着上面的坊或坊与屋顶。牌坊的立柱有圆柱和方柱两种形式,木牌坊大多使用圆柱,石牌坊立柱则有圆有方。还有一些较为高大的牌坊,其立柱往往是在大柱边附设小柱,以增加承重功能,并显示气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牌坊的枋</p><p class="ql-block">牌坊中的横向大构件都是枋,它的主要作用是连接直立的柱子,并与柱子共同承托牌坊上的雕饰以及有楼的牌坊顶。就牌坊雕刻来说,也是大部分雕饰在枋面上或上下枋之间。牌坊的等级和造坊者的经济实力等情况,也能从枋的多少、枋的制作难易、枋上的雕刻上显示出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牌坊的结构</p><p class="ql-block">牌坊的结构看起来比较简单,主要有顶、坊、柱、基础等几部分组成,但其细分的构件名称却不少。牌坊的形式有很多种,只从其开间多少来说,就有一开间、三开间、五开间、七开间等区别。而根据开间的多少或是牌坊的大小,牌坊的其他组件也多跟着有一定的变化。一开间的牌坊一般只有一顶、两柱,而三开间或三开间以上的牌坊,其顶部和柱子便跟着增加。特别是顶部,有时候和间数相同,有时候在主要的顶之间还有小顶,各顶都有不同的名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牌坊的檐顶</p><p class="ql-block">有些牌坊的顶枋上就没有构件了,而有些牌坊的顶部还有屋顶,被称为“檐顶”,也可以称为“楼”。檐顶一般由斗拱和上面的屋顶两部分构成,石牌坊、砖牌坊、琉璃牌坊的斗拱也多是仿木形式。屋顶的形式有庑殿式,也有歇山式和悬山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稍间楼</p><p class="ql-block">处在牌坊稍间上部的檐顶称为“稍间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边楼</p><p class="ql-block">处在牌坊最边上的檐顶则被称为“边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主楼</p><p class="ql-block">处在牌坊正中一间上部的檐顶称为“明楼”,也叫正楼”或“主楼”</p><p class="ql-block">自己学习的同时陆续分享给大家,希望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尽量做到定期分享一个章节,分步学习,让所看到的知识能够吸收并在工作中应用。本书作者为王其钧老师,有性急非要一次看完的朋友可以自己购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石雕牌坊构件包括以下几个部分</p><p class="ql-block">惠安大鹏石业</p><p class="ql-block">1.门楣:又称为门梁,位于上方,用于承受重物和支撑檐口。</p><p class="ql-block">2.柱子:位于两侧,用于支撑门楣和檐口,同时具备装饰和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3.榫头:也叫榫眼,是置于门楣和柱子的凸起部分,用于连接门楣和柱子。</p><p class="ql-block">4.额枋:位于门楣上方,是一块扁平的石头,用于加强门楣的承重性能。</p><p class="ql-block">5.斗拱:也叫“牌楼梁”,是门楣与柱子相连的弧形构件,用于分散上方重量和吸收震动。</p><p class="ql-block">6.卯眼:位于柱子上,是一种凸起部分,用于装饰和加强柱子的结构性能。</p><p class="ql-block">7.角柱:位于牌坊四角,表现出极强的装饰性和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8.顶柱:顶部柱子,通常由多个圆柱组成,并且带有各种彩绘和雕饰。</p><p class="ql-block">9.匾额:位于门楣上方的方形装饰板,通常用于刻写门楣的各种字词和赞美词。</p><p class="ql-block">以上是石雕牌坊常见的构件。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牌坊设计可能会存在一些差异,但是大体上构件类型仍然不会有太大差别。</p> <p class="ql-block">石雕牌坊各个构建名称详细解读</p><p class="ql-block">福建惠安和之园林古建</p><p class="ql-block">石雕牌坊是由很多构建组合而成的,不同的构件代表了不同的作用,其形态和艺术都有很多的讲究。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些不同构件的名称以及要加工的艺术效果。</p><p class="ql-block">刹尖:这个部分是牌坊的中心顶部构件,以尖头朝上的形状出现,常见的有葫芦形状,串珠形状,圆锥形以及瓶口形等等。这个部分在最上面,展示的是一种顶部直达云霄的视觉渐变感。</p><p class="ql-block">飞檐:飞檐是石雕牌坊屋檐檐口部分的圆雕摆件,有的牌坊会雕刻龙形雕纹,有的作品会使用凤凰形状的飞檐造型,目的是展示牌坊建筑可以引来龙凤等祥瑞好兆头。</p><p class="ql-block">屋顶:屋顶分为主门楼屋顶和次门楼屋顶,主门楼屋顶一般居于最中间,构造方面,一般为中间凸起,两边斜向下延伸,瓦面分为两边。而次门楼屋顶一般在门楼的两侧,为三面滴水造型,分别一面依托主门楼,另外三面瓦面结构,檐角先向下然后在向上翘起,形成飞檐。</p><p class="ql-block">鸱吻:这个部位主要是在屋顶最高横梁的上方,这个地方用圆雕加工一些石雕图案,最常见的为花朵,近年来雕刻双龙和一龙一凤这样的形态比较好。</p><p class="ql-block">斗拱:这个部分为屋檐的支撑,以长方形的横杆石块层层叠加在一起,这样可以让下面的横梁受力均匀,也让整个屋顶更为牢固。</p><p class="ql-block">龙凤牌:龙凤牌是整个牌坊最中间的部分,一般以站立式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造型而展示,其实龙凤牌在清朝以前,是雕刻龙凤的地方,象征龙凤和鸣,但是到了清朝,当时的清政府对牌坊管制非常严格,只有通过朝廷批复才可以建造牌坊,这里也就成为了雕刻朝廷文书的地方,比如圣旨。</p><p class="ql-block">匾额与花板:匾额部分是整个牌坊的核心部分,往往雕刻二到五个字,要么是地名,要么是表彰的人物或者事件等等。一般以文字雕刻为主。花板是牌坊侧边的摆放方形图案的匾额,因为牌坊的中间,所以不以匾额相称呼,因为雕刻花纹,所以称为花板。</p><p class="ql-block">坊额:这个部分是牌坊上方除了匾额和花板以外的部位,主要是承接花板和匾额的内外,有一个过渡的效果。</p><p class="ql-block">雀替:这里是在牌坊两侧柱体的中间的支撑雕刻构件,用于支撑上面的花板,这里很多地方也雕刻云纹,所以也被称为云拱。</p><p class="ql-block">门墩:这里主要分为门墩兽和门鼓石,蹲兽为圆雕的狮子大象等,门鼓石也是可以摆放的。</p><p class="ql-block">依柱石:这里是下部加宽的石柱,作用是为了让柱子更加的牢固。</p><p class="ql-block">底座:底座部分是为了更好的承重,特别是土质比较松软的地面,一定要摆放底座,防止地面塌陷和移位,导致出现危险的情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建筑牌楼种类及分类构造</p><p class="ql-block">寺院规划设计</p><p class="ql-block">如果您喜欢古建筑,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建筑,请关注作者头条号“古建筑设计师”后面长期更新中国传统文化建筑,如果您有古建筑设计项目,村口牌楼项目,大门牌坊,寺庙施工图设计,寺院设计规划项目,祠堂项目设计及施工请关注并私信作者!</p><p class="ql-block">牌楼是古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别。在古代,都市街衢的起点与中段,主要街道的交汇处,以及寺观、园林、离宫、陵墓的前面,著名桥梁的两侧,都有牌楼矗立其间,作为建筑群体的标志。 牌楼这种特殊建筑,兼有宫殿、坛庙建筑之辉煌,王宮府邸建筑之华丽,古典园林建筑之精巧,是装饰性很强的建筑。</p><p class="ql-block">牌楼亦名牌坊,其种类很多,按建筑材料划分,可分为木质、石质、琉璃、木石混合、木砖混合等数种;按建筑造型分,则可分为柱不出头和柱出头两大类.据有关专家考证,牌楼的产生是与古代民居的出现以及街衢坊巷的形成相联系的。在古代,随着民居院落的出现,产生了院门.人们在院墙或篱墙合拢处立两根木柱,木柱上端安装横木,叫做“衡门”.这种原始的“衡门”就是柱不出头式牌楼的前身。 后来,人们在门头加板、架椽防雨防腐,进而再安装斗拱檐楼,即成为牌楼式大门。柱出头式牌楼也是由宅门发展而来的.《史记》有“正门阀阅一丈二尺,二柱相去一丈,柱端安瓦筒,墨染,号乌头染”的记述。 这种柱子伸出并染成乌头的门,即后来载入宋《营造法式》的乌头门,逐渐演变为棂星门和柱出头式牌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柱三楼</p><p class="ql-block">四柱三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柱三楼柱出头牌楼</p><p class="ql-block">四柱三楼柱出头牌楼</p><p class="ql-block">作为牌楼雏形的宅门(衡门和乌头门),最初只起分隔院落及供宅人出入的作用。后来,又从宅门中分离出来,建于街巷入口,成了古时划分民居区域的坊巷标志。 牌楼的规制和作用,是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最初,它作为宅门出现时规制既小,构造也很简陋;发展为里坊门之后,规制根据需要增大,构造也较其前身复杂,建筑材料亦由木制一种而发展成为木,石或砖木混合等多种。一些重要街坊门或带纪念性的牌坊在木,瓦、石、彩画工艺上更加讲究,牌楼的间数,也依据需要由单间增至三间、五间等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牌坊几乎完全丧失了它作为宅门,坊门的原始作用,成为一种纯装饰性或纯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六柱五楼柱出头牌楼</p><p class="ql-block">四柱三楼柱出头牌楼</p><p class="ql-block">四柱五楼柱不出头牌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柱出头式木牌楼</p><p class="ql-block">柱出头式木牌楼,有二柱单间一楼,二柱冲天带跨楼,四柱三间三楼,八柱五间五楼等数种.其中有代表性的四柱三间三楼和二柱冲天带跨楼两种!</p><p class="ql-block">二柱三楼柱不出头牌楼</p><p class="ql-block">四柱三楼柱出头牌楼</p><p class="ql-block">四柱三楼柱出头牌楼</p><p class="ql-block">四柱三楼柱出头牌楼</p><p class="ql-block">1.四柱三间三楼柱出头牌楼</p><p class="ql-block">平面呈一字形,四根柱,中间两根中柱,两侧两根边柱。 每棵柱根部均由夹杆石围护,夹杆石明高约为1.8倍自身宽(见方),夹杆石宽(见方)为柱径2倍。 柱出头式牌楼,自夹杆石上皮至次间小额枋下皮为夹杆石明高一份至一份半,具体尺寸根据实际需要酌定。小额枋以上为折柱花板,再上为次间大额枋。大额枋之上为平板枋,上面安装斗拱檐楼。次间大额枋上皮与明间小额枋下皮平。 明间小额枋下的雀替,系与次间大额枋由一木做成,沿面宽方向穿过中柱延伸至明间,作为明间与次间的联系拉扯构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间小额枋上面为折柱花板,再上为明间大额枋,大额枋以上为平板枋,其上安装斗拱檐楼。 柱出头牌楼檐楼有悬山顶和庑殿顶两种。 上复筒板瓦,调正脊,垂脊,安吻兽。柱子出头之长,应以云冠下皮与正脊吻兽上皮相平为准。(云冠自身高通常为柱径的2-3倍.)柱出头牌楼所施斗拱的斗口,一般为-·寸五分(或一寸六分),最大不得超过二寸。明楼与次楼斗拱出踩相同或次楼减一踩。明、次楼面宽的比例通常为1:0.8,或按斗拱攒数定。一般要求明楼斗拱用双数(空当居中),次楼不限!</p><p class="ql-block">四柱三楼柱出头牌楼</p><p class="ql-block">四柱三楼柱出头牌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二柱带跨楼柱出头牌楼</p><p class="ql-block">这种牌楼平面星一字形,两棵落地柱,明间自下向上依次为夹杆石、明柱、小额枋,折柱花板、大额板、斗棋,檐楼。 小额枋两端做悬挑榫,挑出于明柱两侧,做法略同垂花门中的麻叶穿插枋。 小额枋的挑出部分,做为跨楼的大额枋,其下面的折柱花板及小额枋,与明间雀替由一木做成,从明柱穿过与小额枋挑出的部分共同悬挑跨楼。 为增加挑杆的悬挑能力,明间雀替要适当加长,达到明间净面阔的1/3。跨楼外一端,安装悬空边柱,柱子上复云冠,下做垂莲柱头。 在跨楼小额枋下面,安装骑马雀替。 由于受悬挑杆件断面限制,夹楼面阔不宜过大,通常置两攒平身斗拱。 跨楼斗拱出踩,可与明楼相同,也可减一踩。跨楼边柱柱径应小于中柱柱径,一般为中柱径的2/3.二柱冲天带跨牌楼,因有跨楼而使立面更加丰富,造型更加优美。 跨楼作为正楼的陪衬点缀,在尺度上不能喧宾夺主,在造型上应轻巧精致,使整体主次分明。</p><p class="ql-block">二柱带跨楼柱出头牌楼</p><p class="ql-block">二柱带跨楼柱出头牌楼</p><p class="ql-block">(二)柱不出头式牌楼</p><p class="ql-block">柱不出头式木牌楼,有二柱一间一楼、二柱一间三楼、四柱三间三楼、四柱三间七楼,四柱三间九楼等多种形式。 其中四柱三间三楼、四柱三间七楼二种最有代表性。</p><p class="ql-block">1.四柱三间三楼柱不出头牌楼</p><p class="ql-block">四柱三间三楼柱不出头牌楼,平面成一字形,四棵柱。 斗拱斗口通常为1.5寸(4.8厘米)。明楼斗供一般取偶数,空当坐中,次楼不限。明、次间面宽比例约为10:8或按斗拱攒数定.四柱三间柱三楼不出头牌楼,次间构件由下向上,依次为:夹杆右、边柱、雀替、小额枋、折柱花板、大额枋、平板枋、斗拱、檐楼。 明间构件与次间相同,明次间构件间的关系是:次间大额枋上皮与明间小额枋下皮平。 明间小额枋下面的雀替,与次间大额枋是由一木做成,穿过中柱与明间小额枋叠交在一起,成为明次间的水平联系构件。 明间小额枋之上为折柱花板、匾额,再上一层为明间大额枋.牌楼斗拱多采用七踩、九踩或十一踩,明间正楼多采用庑殿顶,次楼外侧采用庑殿顶,内一侧采用悬山顶。 这种牌楼岸顶也有采用歇山或悬山式的,但较为少见!</p><p class="ql-block">四柱三楼柱不出头牌楼</p><p class="ql-block">四柱三楼柱不出头牌楼</p><p class="ql-block">四柱三楼柱不出头牌楼</p><p class="ql-block">四柱七楼柱不出头牌楼</p><p class="ql-block">四柱三楼柱不出头牌楼</p><p class="ql-block">2、四柱三间五楼、.四柱三间七楼柱不出头牌楼</p><p class="ql-block">这是柱不出头牌楼中最常见,造型也最优美的一种,很有代表性。 这种牌楼华面呈一字形,四柱,檐楼斗拱斗口通常为1.5-1.6寸,明楼斗拱取偶数,空档居中,次楼减一攒。7座檐楼的排列顺序为:明楼居于明间正中,次楼居于次间正中,明、次楼均由高拱柱、单额枋支承,高拱柱及单额枋空档内安装匾额及花板。 明、次楼之间为横跨明、次间的夹楼,次楼外侧为边楼!.明问面宽由明楼,夹楼宽度定。通常明楼置平身科斗拱四攒(计五当)、夹楼置平身科斗拱三攒(计四当).次楼置半身科斗拱三攒(计四当),边楼置平身科斗拱一攒(计一当),其中,夹楼横跨明次两楼,各占2攒当!</p><p class="ql-block">四柱三间七楼柱不出头牌楼</p><p class="ql-block">四柱三间七楼柱不出头牌楼</p><p class="ql-block">四柱三间七楼柱不出头牌楼</p> <p class="ql-block">按照地区划分</p><p class="ql-block">按照建造地区划分:</p><p class="ql-block">1.官式牌楼:是按皇家所规定的等级建造的牌楼。</p><p class="ql-block">2.是苏式牌楼:最大特点是角檐上翘夸张,吻兽千奇百怪。</p><p class="ql-block">3.徽式牌楼:多与砖墙连为一体,南方多雨潮湿,徽式牌楼以石坊为主。</p> <p class="ql-block">4.晋式牌楼:指西北一带的牌楼,特点是楼顶很大。</p><p class="ql-block">5.滇式牌楼:指西南一带的牌楼,楼柱大多有侧墙,彩画题材艳丽、活泼。</p><p class="ql-block">6.粤式牌楼:指东南沿海一带的牌楼,那儿的牌楼不用戗杆,而是用擎檐柱立在楼柱的前后和左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