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 三坊七巷/休闲游记(3)

lmm

<h1>  福州市三坊七巷自晋代发轫,于唐五代形成,到明清鼎盛,如今古老坊巷风貌基本得以传续。三坊七巷为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 </h1><h1> 三坊七巷以南后街为中轴线的景区,包括了方圆40公顷的区域。我们从南后街的北门进入景区。</h1> <h1><b><font color="#ff8a00">郎官巷</font></b></h1><h1> 郎官巷,在杨桥巷南,南后街的东侧,是宋代坊埠。因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宋代诗人陈烈原籍长乐,迁居福州时也住在郎官巷。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内。郎官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h1> <h1><b><font color="#ff8a00">塔巷</font></b> </h1><h1> 塔巷,在郎官巷以南。旧名修文巷,塔巷之名得名于五代时闽王王审知部属琅玡安远使募缘建造的木塔,称育王塔,主“文运兴盛”,因此宋时知县陈肃改巷名为“兴文”,不久又改为“文兴”</h1> <h1><b><font color="#ed2308">衣锦坊</font></b></h1><h1> 衣锦坊旧名通潮巷。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宋时称“禄锦”,明朝更为“衣锦”,其实都是说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之后衣锦还乡,荣耀乡里,所以坊名也改为了“衣锦”。过去称“通潮”,则是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福州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 </h1><h1> </h1> <h1>  衣锦坊中16号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其中的衣锦坊水榭戏台最具特色。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为阁楼。于此观看戏剧演出,水清、风清、音清,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是福州市现存的水榭戏台。</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后街上有几棵数百年的古榕树,“胡须"很长很长。</span></p> <h1><b><font color="#ff8a00">黄巷</font></b> </h1><h1> 黄巷在衣锦坊西面。黄巷源自晋代黄元方(公元280-375年),为八姓衣冠入闽始祖之一,闽中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说,三坊七巷里却只有“黄巷”,史料有载即福州黄巷祖居黄楼史料有载至少有六人(而实际名不见经传者在五代十国前福州黄巷黄家子孙远在百人以上)。</h1> <h1>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h1><h1> 2009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将叶氏民居作为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常设展示中心,宣传与弘扬我省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品千余件。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h1> <h1>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h1><h1> 2009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将叶氏民居作为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常设展示中心,宣传与弘扬我省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品千余件。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h1> <h1>  明代石狮。</h1> <h1>  网红打卡点。</h1> <h1><b style=""><font color="#ed2308">文儒坊</font></b></h1><h1> 文儒坊在宋时就已存在。据《榕城考古略》载,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居此,改今名”。郑穆任国监祭酒,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重要官员,从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也居住在这里。 </h1><h1> 在文儒坊里,有一条幽深清静的小巷,叫闽山巷,俗称“三官堂”,那是因为该巷古代建有三官堂而闻名。据清朝道光年间林枫《榕城考古录》卷中“坊巷第二”记载:“三官堂,在文儒坊南闽山巷,南有小巷通光禄坊,西口达常丰仓河沿。大抵皆以寺而得名也。而此则以闽山保福寺名也。”由此可见,三官堂与保福寺之密切关系。</h1> <h1><b><font color="#ff8a00">安民巷</font></b> </h1><h1> 安民巷旧名“锡类坊”,它改名“安民”,与黄巢入闽有关。据《福州地方志》载:“因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旧有锡类坊,以宋刘藻以孝闻,后太宰余深居此改曰:“元台育德”。 历史上巷内人家多为社会贤达。元行省都事贾讷居之。巷西侧民居旧宅仍保留匀称格局和古朴风韵。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驻闽办事处设在其间。今此老宅列为革命文物保护单位。</h1> <h1>  福州市的三坊七巷从南后街北起杨桥路口,南至吉庇路达澳门桥,全长1000米左右。它的东侧有七巷,西侧有三坊,是从福州三坊七巷兴起至民国期间主要的商业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贾云集。这里柴米油盐、日常生活所需三十六店(各行各业)一应俱全。还有专为文化人服务的刻书坊、旧书摊、裱褙店,以及元宵、中秋两节的灯市。“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足开怀。”清末举人王国瑞这道诗中将南后街比为北京正阳门外琉璃厂,体现南后街以前的文化风貌。</h1> <div><br></div><h1>后记:</h1><h1> 上述游记还有几处补充一下.</h1><h1> 杨桥巷(街):在南后街北门边。杨桥巷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杨桥而改名。民国时因城市建设需要,已被扩建为马路,所以后来便更名为“杨桥路”。</h1><h1> 吉庇巷 :这是一条名字最为玄乎的巷。语音拗口且不说,巷名由来便有多种版本。据说在未有巷名之前,这里叫“魁辅里”。 明代改名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改革开放后,吉庇巷成为一条沟通东西方向的主干道,一度改名为“吉庇路”。2009年福州市将其复名为“吉庇巷”(在南后街南面)。</h1><h1> 光禄坊:原名玉尺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历史上,光禄坊内有一座法祥院,俗称“闽山保福寺”。当时曾任过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到此吟诗游览,僧人就刻了“光禄吟台”四字于石上。为了感谢僧人,他吟了一首诗:“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光禄坊的名字就从此而来的。20世纪80至90年代光禄坊因道路改造被辟为马路,后又因保护需要将地面改回石板铺设,并且将两边陈旧的现代建筑给予拆除。光禄坊曾经是名人聚居的地方。光禄坊名胜以光禄吟台最为有名,擅池、台、亭、石、花、木之胜,以及宋至清摩崖题刻多处,1961年被列入福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光禄吟台西荔枝树下,原有石刻“鹤磴”,是纪念林则徐晚年放鹤处。还有清代大木构造、宽敞明亮的刘家大院(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末古朴木构房的黄任故居,高墙窄道的早题巷,明代石板铺设的老佛亭桥,都保存了明清建筑的特色。</h1><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40223</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