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2021年是建党百年,党史研究逐步深入。如何重温百年奋斗的恢弘史诗,以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如何用如磐初心凝聚奋斗伟力,接续谱写新的历史篇章?是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的议题。“中国共产党”是本年度学术研究中的核心词汇,相关的关键词包括“中国共产党成立”“毛泽东”“五四运动”“延安时期”“根据地”等。</p><p class="ql-block"> 点评: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党的百年历程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改变了世界发展的格局与走向。“如何重温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恢弘史诗,以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如何用如磐初心凝聚奋斗伟力,接续谱写新的历史篇章”,这是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的历史命题。“中国共产党”作为2021年历史学研究的最热关键词,在党史、近代史等研究领域热度突出,相关研究多涉及建党百年历史经验的总结、经典文献的解读阐释、中国精神谱系的构建等诸多方面。这不仅体现出史学研究以史为鉴的优良传统,而且是学界站在新时代节点对建党百年历史进行的总结与展望。</p> <p class="ql-block">2.抗日战争</p><p class="ql-block"> “赓续抗战精神,砥砺复兴力量”,抗日战争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抗日战争”持续成为学术研究的热词,相关的关键词包括“抗战时期”“抗日根据地”“南京大屠杀”“日本”“中日关系”“九一八事变”“国民党”等。</p><p class="ql-block"> 点评: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中国军民通过自身抗战努力而重新确立的大国地位,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中华民族在抗击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所激发出来的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因胜利而树立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赓续抗战精神,砥砺复兴力量”,抗日战争研究始终是学界关注的重点。抗日战争研究除了关注军事、政治、经济、中外关系、日军在华暴行等之外,已经扩展到战时思想、战时文化、战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海内外新史料的挖掘,抗日根据地研究得以深化,相对薄弱的日伪沦陷区研究也逐步展开。</p> <p class="ql-block">3.发掘简报</p><p class="ql-block"> 发掘简报是考古资料公布的基本手段和形式。随着近年来新考古发现的增多,“发掘简报”成为学术研究中的重点词汇,体现了考古工作不断取得的新进展,相关的关键词包括“发掘报告”“文物考古”“中国考古学”等。</p> <p class="ql-block">4.青铜器</p><p class="ql-block"> 青铜器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象征着早期社会的权力与地位。“青铜器”及其相关的关键词包括“铜器铭文”“类型学”“铸造工艺”等。</p><p class="ql-block"> 点评:青铜器及其冶炼和制作技术的初现和发展是考古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在中国和世界其它地区都是如此。中国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以其丰富的造型、宏大的规模、持续千年的社会礼仪功能,成为中国早期文明最具独创特征的物质和精神遗存。2020年以来,四川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的器物坑出土了大量造型特异的青铜器,再次震惊了全世界。一时间,在社交媒体上,三星堆青铜器成为学界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使得“青铜器”这个最为平常的词语一跃成为2021年历史学研究的学术热词。猛一看,有点儿令人意外,但细想一下,却在情理之中。(英国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梅建军)</p> <p class="ql-block">5.墓葬</p><p class="ql-block"> 墓葬是展示古代历史文化的缩影,随墓葬出土的相关墓志也成为史家弥补正史之阙的重要资料。“墓葬”及相关关键词包括“墓志”“墓志铭”“砖室墓”“墓葬形制”“出土文献”等。</p> <p class="ql-block">6.清华简</p><p class="ql-block"> 清华简被称为自汉以来孔壁、汲冢之后经史文献第三次重大发现,内容多涉及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内容,同传世文献互相释证。“清华简”自问世以来,研究持续深入。与之相关的关键词有“《史记》”“《左传》”“《尚书》”“《系年》”“上博简”等。</p> <p class="ql-block">7.丝绸之路</p><p class="ql-block"> 丝路是联系东西方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的纽带,“一带一路”倡议的有序实施更加推动了丝路研究的拓展。“丝绸之路”相关的关键词包括“西域”“佛教”“海上丝绸之路”等。</p><p class="ql-block"> 点评:丝绸之路或简称“丝路”,是中国史、考古学与世界史不同史学方向共同关注的学术主题。近年对于“丝绸之路”的研究,多聚焦于“丝绸之路史”。对于历史时期丝绸之路交通线路、丝绸之路文化作用以及其他如与丝绸之路相关的生态、经济、文化交流等历史文化问题的研究,确实成为学术热点。这一情形,通过多种新出丝绸之路研究的刊物,多种新出丝绸之路研究的论著可以察知,丝绸之路研究将是学界今后探索的重要领域。</p> <p class="ql-block">8.美国</p><p class="ql-block"> 在国别史研究方面,美国史始终位居前列,近年来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学术水准逐步提升。相关主题包括“冷战”“种族主义”“地区与国别政治”等。</p> <p class="ql-block">9.全球史</p><p class="ql-block"> 全球史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以全球为研究视角,打破以区域、国家、民族等为界限的传统研究范式。自2016年以来,该类论文的刊文数量稳步提升,也表明全球史研究正在逐渐进入新的阶段。相关的关键词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传播”“文明史”“现代性”等。</p><p class="ql-block"> 点评:全球史研究兴起虽晚,但发展甚速。这是因为二十世纪后半期全球化加速,而中国顺应了全球化浪潮并深度融合于全球经济体系中,所以才取得了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中国的全球史研究既是现实经济文化发展的折射,也是呼应欧美全球史研究的结果。目前,中国的全球史研究不仅成果突出,而且影响深入到历史学以外的很多学科。全球史既可视为一门学科,全国现有众多的全球史研究机构及全球史研究生培养方向;但全球史更宜被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一种全新的视野。所以目前世界史打破了原来的板块结构,而代之以相互关联的全球史方法进行编撰,从而带动了环境史、疾疫史、作物传播史等跨学科研究,中国史研究的很多领域也引入全球史方法,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p> <p class="ql-block">10.英国</p><p class="ql-block"> 由于独特的地缘条件、古老的历史文化与率先的近代化转型,英国长期受到中国学界的关注,“英国”也成为年度学术研究热词。相关主题包括“中世纪”“殖民地”“公共卫生”“中英关系”等。</p> <p class="ql-block">11.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文化交流”一直是当前学术研究中的重要词汇,本年度相关的关键词有“传播”“新疆”“中原地区”“两河流域”等。</p><p class="ql-block"> 点评: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文化交流包括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实体之间的文化交流。以民族间文化交流为例,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研究,近年尤其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文化交流”又涉及“文化认同”问题,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因此更成为加强各民族的文化沟通、增强文化互信、扩大文化认同的纽带与桥梁。(<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span>)</p> <p class="ql-block">12.考古学文化</p><p class="ql-block"> 2021年是河南渑池仰韶遗址发掘100周年,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百年考古实践重建了中国史前史,极大丰富和完善了有文献以来历史时代的中国历史。与“考古学文化”相关的关键词包括“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三星堆遗址”“文明起源”“夏文化”等。</p><p class="ql-block"> 点评:考古学文化是考古学研究最常用的概念之一,是指在考古发现中观察到的同一时代、分布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共同特征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存的集合,包括墓葬、建筑、器物、纹饰和葬俗等。中国著名的考古学文化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作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用语,考古学文化不仅成为历史学研究的一个学术热词,而且也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应该是近年来重大考古新发现频现,考古工作得到国家高层领导重视,考古学界与媒体、社会公众积极互动所产生的可喜结果。</p> <p class="ql-block">13.唯物史观</p><p class="ql-block"> 唯物史观是当前史学研究的主要理论。“唯物史观”的刊文数量一直保持着较为均衡的态势。相关的关键词包括“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史学”“郭沫若”“李大钊”等。</p> <p class="ql-block">14.徽州</p><p class="ql-block"> 徽学以徽州历史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地域文化的重要研究领域,“徽州”相关的关键词包括“徽商”“万历”“宗族”“地方社会”等。</p> <p class="ql-block">15.敦煌</p><p class="ql-block"> 自1900年敦煌藏经洞发现,已历经一百二十余年,敦煌学研究逐渐成为跨领域、跨学科的世界显学,与“敦煌”相关的关键词包括“壁画”“吐蕃” “敦煌文书”“敦煌文献”等。</p> <p class="ql-block">16.文化认同</p><p class="ql-block">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与民族形成和文明演进休戚相关,是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文化认同”及其相关关键词包括“国家认同”“历史记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p><p class="ql-block"> 点评:文化认同是判断文化群体中我者与他者的标识,是当前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具有共同的价值判断、相同的文化符号、类似的文化理念等显著特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维系民族、国家的文化基石与精神纽带。中华文明首先是建立在五千年文化认同基础之上,才会实现文化融合、民族交融。只有以文化认同为前提,才能回答人类的三个根本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当前,史学界持续关注“文化认同”,以及相关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等,是期待从文明演进与历史脉络中,追寻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生存依据、理论依据与文化依据,建立起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不拔之柱与深根本固的理论基石。(<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院长张宝明</span>)</p> <p class="ql-block">17.孙中山</p><p class="ql-block"> 11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本年度与“孙中山”相关的关键词包括“辛亥革命”“革命党人”等,也体现了学界对此类相关主题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18.国家治理</p><p class="ql-block"> 当今中国的国家治理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如何在历史演进中把握治国理政的内在逻辑,如何从历史文献中提取国家治理的历史经验?这成为学界研究的重要命题。“国家治理”及其相关的关键词包括“边疆治理”“基层治理”“乡村治理”等。</p><p class="ql-block"> 点评:国家治理原是一个政治学概念,但近年成为历史研究领域的关键词。这一方面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现代化建设水平提高以及国际化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对国家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历史学研究对历史上的国家治理问题也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并为当代的国家治理提供经验和教训。诸如边疆治理、民族认同、君权性质、君臣关系、国权是否下县以及历史上的宗法、宗教与国家的关系等问题,都成为学者关注的对象。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历代国家治理的经验及国家治理方略的演变都值得认真总结,这是理解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的关键。研究明清以来的国家治理,尤其是近现代中国国家治理的经验教训,对未来中国的长远发展尤其重要。(<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仲伟民</span>)</p> <p class="ql-block">19.乾隆</p><p class="ql-block">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身处中西分流的重要节点,与“乾隆”相关的关键词包括“乾隆帝”“新清史”“故宫博物院”等。</p> <p class="ql-block">20.口述史</p><p class="ql-block"> “口述史就像历史本身一样古老”,中国口述史的发展正呈方兴未艾之势,“口述史”相关的关键词包括“口述历史”“集体记忆”等。</p><p class="ql-block"> 点评:口述史是用口述访谈的方式、以影像和文字为载体采集和保存记忆的工作,是实现人民讲述和书写自己历史的工具、方法和主要渠道。它已经超出了历史学的范围,广泛应用到纪录片拍摄、记忆保存、新闻传媒、影视史学、公众史学、人物传记、方志学、档案学等广阔领域,呈现出多维度推进的发展态势,出现了多样性的采集方式及其成果呈现方式,形成了众声喧哗、众声平等、大众参与、各显神通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多维度、多元化和多样性,构成了中国口述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在注重口述史规范化操作的新阶段,各学科领域都在自觉地强化规范意识,探索适用本学科领域的口述访谈规范,有序推进着中国口述史的健康发展。(<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左玉河</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