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朝阳沟

张永国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看不完数不尽胜利的消息。农村是青年人广阔天地,千条路我不走选定山区,离城市到农村接受教育……。”这是现代豫剧《朝阳沟》中银环演唱的一段经典戏词。</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这部现代豫剧大戏,讲述的是城市姑娘银环和未婚夫拴保在高中毕业后同赴栓保家乡朝阳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故事。生动再现了社会主义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反映了知识青年的特定历史足迹。全剧不仅在语言上富有个性特点,而且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这部充满地方色彩的大戏,是豫剧三团的编导大师杨兰春,在登封的大冶镇曹家村取材完成的原创作品。1958年5月,在郑州首演时,联想到曹村当地的朝阳寺和其东边的一条山沟,便取戏名为《朝阳沟》,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朝阳沟》在郑州的首演成功后,被选调赴北京参加文化部组织的汇报演出,一度红遍了大江南北。1963年8月还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了电影戏曲片,在全国上映后,更是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走一道岭来翻过一架山,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一行行果树一道道堰,那个梯田层层把山腰缠,劳动人民用双手把山河打扮,多少汗水浇在里边……。”《朝阳沟》里的生动唱词和优美的旋律,加上多位艺术家精湛的表演,使得这部作品一经问世便名闻全国。</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1963年的12月31日,河南豫剧院三团赴北京,在中南海怀仁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专场演出了几经改版的现代豫剧《朝阳沟》。演出结束后,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并与全体演员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今年的正月初五,我和朋友驱车来到了朝阳沟。朝阳沟村原名就是曹家村,在1974年因戏改为了朝阳沟村,成了今日的戏曲小镇。</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我走进朝阳沟,便想起了戏中的三句戏词:“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党叫干啥就干啥,决不能挑肥拣瘦讲价钱”,“朝阳沟今年又是大丰收,大丰收!”如今的《朝阳沟》真是成了当今朝阳沟村的衷心传颂。村委会也不仅建设了朝阳沟舞台广场,还办起了传承朝阳沟精神的文化大院,成了一个旅游景点。</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从文化广场向北,我们来到了建在村北山坡上的杨兰春文化园。只见杨兰春肖像广场的两旁,分别竖立着戏剧家杨兰春之碑和文化园落成纪念碑,详细叙述了杨兰春的生平业绩和文化园的历史意义,表达了朝阳沟村民对杨兰春的深切怀念。</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杨兰春是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管陶乡列江村人,1920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先后担任村、区青救会领导,1943年参加八路军。1945年2月,随河南军区六支队来到了登封,参加了登封大冶曹村伏击战。1947年,在战斗中负伤,转业到河南省洛阳地区文工团,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杨兰春原名叫杨有根或杨连存。1947年他生病住院时,因口音之故,医生把“杨连存”写成了杨兰春。在北京怀仁堂演出后,毛泽东主席走上舞台表示祝贺,并问他叫啥名字,毛主席也把他回答的“杨连存”听成了杨兰春。后来也就改成了杨兰春这个名字。</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1958年,杨兰春因写了《朝阳沟》等五个剧本被划为“右派”,被强制劳动改造。陈毅元帅为他鸣不平,才摘掉了“右派帽子”。1970年他又成了“修正主义文艺黑线”在河南的代表人物,被关进了“牛棚”。后经周恩来总理下令指示,杨兰春才被解放。</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1957年秋末,他以下乡帮助群众抗旱种麦的干部身份,到曹村驻队工作。在曹村的这段经历,成就了他的《朝阳沟》剧本雏形。文革时豫剧《朝阳沟》遭到封杀,1978年春才被解禁。并应文化部邀请,在北京红塔礼堂进行了连续数十场的演出。之后,他又带着《朝阳沟》剧组的全团人马再次回到朝阳沟村,看望父老乡亲并慰问演出。1999年,时年79岁的杨兰春又同河南省豫剧三团《朝阳沟》剧组的一代、二代、三代演员,送戏下乡回到朝阳沟。因杨兰春同这里的村民结下了深厚情谊,所以他深受村民们的敬佩和爱戴。</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2009年6月2日,戏剧家杨兰春在郑州病逝。按照杨兰春的遗愿,他的一半骨灰安放在了杨兰春文化园,另一半安放在了河北老家的朝阳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站在杨兰春的肖像前,我更是由衷的对他表示崇敬。看着这座由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传承艺人完成的杨兰春肖像,仿佛感到了有一种强大的魅力,在激励着河南的豫剧,河南的戏曲,心中感慨万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杨兰春和他的《朝阳沟》历经政治风雨,不但没被打倒,而且越挫越有生机。《朝阳沟》越来越被大众认可和钟爱,成了现代戏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让我也深深感悟到了戏曲艺术的生命力,不愧是活在百姓口碑里的《朝阳沟》。</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昔日曹村,今天的朝阳沟村,独一无二的经典豫剧《朝阳沟》,辉煌着朝阳沟。看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未来朝阳沟,已借助《朝阳沟》的品牌优势,发展的越来越欣欣向荣。真是“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我相信未来的朝阳沟在文化底蕴上,戏曲艺术的韵味一定会越来越浓,乡村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幸福!</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演出剧照来源于《戏曲艺术》,致谢原作者。</span></p> 感谢阅览  敬请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