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周培源旧居位于昆明市西山区碧鸡街道办事处原山邑村112号(即原龙门村)。</p> <p class="ql-block">这里作为周培源在昆明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已成为寻觅那一段难忘艰难岁月的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建筑原系30年代,民国云南省政府在村里建的一幢公寓,曾作过公路医院。</p> <p class="ql-block">公寓建筑别致,主屋砖、石、木结构,是一幢两层三开间楼房,楼房通面宽12.4米,进深8.7米。屋正层邻檐四棵青石砌成的石柱,沿层面修成大雨台,下面是走廊。</p> <p class="ql-block">1938年4月﹣1942年12月,当时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的周培源与家人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公寓正对面就是滇池。</p> <p class="ql-block">2003年3月28日,被西山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被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周培源,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在理论物理和流体力学上有着卓越的研究成就,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六届政协副主席、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为全国的科教事业作出过极为重要的贡献。培养出了世界一流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我国有名的科学家胡宁等。</p> <p class="ql-block">现在公寓成为一个小博物馆,这里的老照片在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月底,平津沦陷。周培源夫妇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随清华大学南迁,到了长沙,继而又迁昆明,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教授。</p> <p class="ql-block">到了昆明后,周培源一家与任之恭夫妇租住在大观楼附近的马家花园。"马家花园"是一处西式宅院,房东是一位姓马的团长。</p><p class="ql-block">1938年9月,日本的飞机开始空袭昆明。任之恭一家搬到西山脚下高晓村与兄嫂共住,周培源一家则搬至高晓村以南的的山邑村。</p> <p class="ql-block">周培源在西南联大物理系任教5年。一共开了《力学》、《流体力学》、《电动学》、《普通相对论》和《电动力学》等五门课程。此外,为抗战需要,特意增加《弹道学》课程。</p> <p class="ql-block">山邑村</p><p class="ql-block">山邑村位于滇池西岸,是一个依山临水、风景秀丽的小村庄。山邑村的数十家村民,历史上常年靠打鱼为生。从前,因村子的南边有一座龙王庙,这个村子就叫做龙王庙村。清代道光年间,村后西山罗汉崖悬崖绝壁上开凿龙门完成之后,由村后千步岩登龙门人的人络绎不绝,小小渔村如同山下的集镇一样热闹,遂改称山邑村。1952年在此设龙门乡,山邑村也从此改名为龙门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周培源一家租住的房屋靠滇池边,是一所砖柱木结构二层三开间楼房,占地70多平米,一楼明间题额"积翠闼"。其宽展的前廊,方型石柱以及石砌的拱型门窗,有浓厚的欧美风味。房前屋后,绿树成荫,庭院中有水池,庭院前便是清波荡漾的滇池。该楼约建于1925年之前。</p> <p class="ql-block">周大将军</p><p class="ql-block">山邑村距离西南联大有20多公里的路程。周培源每周一、三、五要到学校讲课,两个女儿在车家壁小学读书。于是,周培源买了一匹马,取名"华龙"。他每天早晨5点起床喂马、刷马,然后骑马送两个女儿到车家壁小学,有课的时候再前去西南联大上课。风雨无阻,从未误课迟到。</p><p class="ql-block">教授骑马上课,讲授现代科学,这也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道风景线。物理系主任饶毓泰戏称周培源是"周大将军"。</p> <p class="ql-block">1939年初,周培源一家搬迁到山邑村时,大女儿如枚7岁,二女儿如雁5岁。那时,王蒂徵大病初愈,正处于调养恢复期间。一应生活必需用品,全靠周培源外出采买。由于战争的影响和物价飞涨,周培源一家的生活极其清苦,这是他们一生中最艰苦的日子。</p><p class="ql-block">王蒂徵承担着家务的重担,养几只鸡、种点小菜,全心支持周培源的教学和科研。</p><p class="ql-block">1942年,三女儿如玲出世,婴儿白天呼呼大睡,晚上却不睡了,哇哇大哭,周培源和王蒂徵只好抱着她踱来踱去,直到她睡着了。周培源才能去看书、备课、搞科研。第二天天不亮又要起身。</p> <p class="ql-block">在西山龙门下的山邑村,周培源在他的"湍流"里,也开始了奋力向又一座科学"龙门"的飞跃。</p><p class="ql-block">此前十多年来,周培源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研究。来到昆明后,周培源考虑到相对论是长期的理论课题,不能直接为抗战服务。大敌当前,科学家须以更具实用意义的科学项目来报效祖国。于是他又开始了流体力学湍流理论的研究。</p><p class="ql-block">沉潜于湍流中的周教授,整日把自己关在一间阁楼上,甚至与陈岱孙、李继侗等一班好友达成默契:来去随意,不必应酬接待。</p><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武际可教授以最通俗的方式介绍周培源先生从事的们向一杯水里放一匙糖,若不搅拌,糖在水中呈'层流'状态,3小时后才能完时则呈湍流状态,可见湍流有加速传质、传热的作用。愈常见的现象人们往往愈领域之一。人类如果攻破湍流奥秘,天上的飞机或水下的船艇,都可以减少阻力的飞机失事……"</p> <p class="ql-block">教授们的家</p><p class="ql-block">周培源一生,师友无数,他的家经常都是师友欢声笑语的聚会中心。</p><p class="ql-block">西山脚下风光明媚的山邑村,不约而同底成了许多西南联大教授聚会的场所。梁思成、林徽因、陈岱孙、金岳霖、张奚若、任之恭、李继侗……等老朋友,每到周末,经常到山邑村的小院聚会。并不大的五六间房子,晚上地上床上经常是睡得满满的。陈岱孙的日记,时常出现"今到周家,次回归"的记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周培源与友人在山邑村左起:周培源、李继侗、陈岱孙、沈同、陈福田、陈省身、王蒂激、周如雁、邵循正(右一)</p> <p class="ql-block">山邑村聚会左起:周培源抱周如玲、陈岱孙、王蒂激、金岳霖扶周如雁、朱自清、李继侗扶周如枚</p> <p class="ql-block">在杨家村一宅院内。后排左起:周培源、陈意、陈岱孙、金岳霖。前排左起:林徽因、梁在冰、梁从诫、梁思成、周如枚、王蒂激、周如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山邑村聚会登西山。左起:周培源、梁思成、陈岱孙、林徽因、金岳霖、吴有训等在西山太华寺。</p> <p class="ql-block">1943年初,周培源享受第二次学术休假。周培源再赴美国,到加州理工学院从事湍流科学研究工作,从而离开了昆明,离开了居住四年多的山邑村。</p> 毅然回国 <p class="ql-block">1943年初,周培源全家刚一入美国国境,美方就给予永久居留权,连1岁多的女儿都收到了移民局的正式邀请入籍信。对此,周培源也一笑了之。</p><p class="ql-block">在加州理工学院,他对自己1940年提出的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并获得了重大的突破。1945年,他在美国《应用数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速度关联的湍流脉动方程的解》这篇论文,提出了湍流运动的两种解。文章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视为湍流学界的经典文献,奠定了他在国际科学界崇高地位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由于周培源在湍流理论上成绩卓越,1945年美国政府邀请其参加战时科研工作,承担鱼雷空投入水冲击力的计算,他的研究取得成功,二战也告结束。后来美国人利用他的理论设计出水上飞机降落水面时的冲击力。</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宣告结束,美国海军部成立了海军军工试验站,邀请周培源参与工作,待遇优厚。但海军部系美国的政府部门,外籍科研人员必须入籍美国。对此,周培源认为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他明确表示:第一,不加入美国籍;第二,只能承担临时性的研究任务;第三,可以随时离去。在美国有关方面接受了这些条件的前提下,周培源在海军军工试验站工作了一年多。</p> <p class="ql-block">1946年赴英国参加纪念牛顿诞辰300周年活动。与钱三强(右二)、何泽慧(右三)、胡宁(左三)等合影。</p> <p class="ql-block">1946年与葛庭燧在芝加哥</p> <p class="ql-block">1946年在美国,冯友兰(右二)等来访</p> 桃李满园的一代宗师 <p class="ql-block">1946年10月,周培源由欧洲重返美国。此时,国内爆发内战,他的一些亲朋好友劝他留在美国,但他认为:"我总是感觉我们这些拿过政府奖学金、亦即人民的钱在国外受过教育的人在中国有个'责任'要尽。"于是,1947年2月周培源毅然与携全家返回祖国,回到北平,继续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p> <p class="ql-block">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周培源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在科研、教育、参政议政、社会活动、和平外交等领域都做出了杰出贡献。</p><p class="ql-block">桃李满园的一代宗师</p><p class="ql-block">周培源从事高等教育工作60多年。1949年起,周培源即出任清华大学校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教务长。1952年调任北京大学教务长,1956年起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78年至1981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但周培源一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直至1991年89岁时还在招收博士研究生。学生遍及海内外,他的不少学生已成为国际上的著名学者。我国"两弹一星"元勋大多是他的学生,有的还是他学生的学生,不愧是"桃李满园的一代宗师"。</p> 科技界明亮之星 <p class="ql-block">周培源的国际声誉,更多地源于他的科学研究。以广义相对论的引力论和流体力学的湍流理论的研究一直延续到生命的终点。去世当年(1993年),还发表了2篇科学论文。同时,自1951年当选为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开始,他就参与到全国科技发展规划和建设的领导工作之中,相继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和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常务委员,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主席。1978出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参加了国家组织的两个十年科学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被誉为"中国科技界一颗明亮的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2年思考研究</p><p class="ql-block">1972年被美国《今日物理》</p><p class="ql-block">杂志选作封面人物</p> <p class="ql-block">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p> <p class="ql-block">1972年被美国《今日物理》杂志选作封面人物</p> 卓越的领导人 <p class="ql-block">卓越的领导人</p><p class="ql-block">周培源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5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二、、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人大常委。第三、四届政协常委,第五、、七届政协副主席(1978年至1993年)。历任九三学社第三届中央委员会员,第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五、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88年选为第八届中央委员会主席,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不论在那个领导位,周培源都展现了卓越的领导能力。</p><p class="ql-block">1964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其间在汉中</p><p class="ql-block">在会议上发言</p><p class="ql-block">九三学社的首任主席许德珩与第二任主席周培源许德珩与周培源亲切交谈(1980年春节)</p> <p class="ql-block">杰出的国际社会活动家</p><p class="ql-block">作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周培源曾任中国人民保卫和平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会长,世界科协副主席等,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数十次参加国际会议,对争取世界和平。发展国际科学合作、学术交流、维护和宣传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外交政策和原则立场,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被誉为"和平老人","杰出的民间外交家"。1950年11月出席赴波兰华沙出席第二届保卫世界和平大会</p> 温馨家庭无私奉献 <p class="ql-block">周培源一贯探求真理、不计荣辱、不畏物议,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人谦虚谨慎、一身正气、豁达公正、俭朴节约,处处散发着人格的魅力。深受国内外各界的爱戴。</p> <p class="ql-block">周培源的一生是艰辛进取,努力奋斗的一生,是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一生,也是充满爱国激情和壮志凌云的一生,是无私奉献、不遗余力的一生,也是功绩卓著、享誉世界的一生。我们为20世纪中国出了这样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而骄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