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家界的早春:塔泥湖

虎耳草

<p class="ql-block">  位于湘西北的湖南省自然保护区印家界,是武陵山脉中段的一颗风景明珠,距离龙山县城六十六公里。风景区内,有个叫塔泥湖的传统村落,今年有机缘在这个土家山寨吃了年夜饭,大年初一、初二晴天,清晨都是大雾,薄幔轻纱中的塔泥湖,让人感到静谧、详和、温暖……</p> <p class="ql-block">印家界风光: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周道如砥碑(清)道光年间。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民国年间诗碑,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印家界</p><p class="ql-block"> “印家界”,这三个大字就刻在三岔路口的一块巨石上。据当地人讲,这里没有“印”这个姓氏,“印家界”这个名字从何而来?内中一定还有故事。落款时间是2019年3月,说明“印家界”还很年轻,说明“印家界”藏在深山人未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骨碎补、彼岸花、虎耳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块巨石的属地是“印家界”景区的“塔泥湖”。巨石见证了“塔泥湖”的历史,如今又成了地方的风光地标。巨石的斜面,正被一层厚厚的绿荫覆盖着,有碎骨补、彼岸花、虎耳草……这是风景,也是文化,因为碎骨补医生用药喜欢,虎耳草翠翠、沈从文喜欢,彼岸花佛家喜欢,只是这个季节,不知道这里的彼岸花开的是黄花,还是红花?</p> <p class="ql-block"> 水和鱼</p><p class="ql-block"> 印家界自然保护区位于猛洞河上游,溪流纵横,汝池河、塔泥湖河等多条河流贯穿整个保护区,溪流间无河堤,上下贯通,正是各种鱼类生长繁衍的理想处所。各种溪石斑多、大!</p><p class="ql-block"> 水与鱼是这里的自信和骄傲,因为四十年前,他们是挑河里的水直接饮用,别处的干鱼卖二三十元一斤,这个区域的干鱼可卖到二百元一斤,还供不应求。</p> <p class="ql-block"> 溪边人家</p><p class="ql-block"> 晨雾尚未完全消散,张贵香(1957年)就放鸭子从铁索桥上走了个来回。多的时候她喂鸭子一百五十个,鸡二百只,本地鸡都是自己操作孵化的,到了夜晚鸡鸭自己回去,都关到河对门。此外她还长年卖豆腐、绿豆皮,赶集时到对河永顺盐井街,有时坐十块钱车费到鲁慈街卖。</p><p class="ql-block"> 张姐老伴老余属羊,今年69岁,这个屋是1987年老余手上起的,他们五个孩子,三女二男,今年过年杀两个猪、六百多斤。</p><p class="ql-block"> 我问道:“你们这里过去有没有有钱人?有没有好看的房子?”她答道:“我们这里有钱吗就是王昌勇啊!新修了一栋屋,我们还到二佬家吃酒呢!”老余听明白了我的话,说:“有栋两百年的房子,沿这条溪沟上去,过去是李家的,那屋起一两百年了。”</p> <p class="ql-block">老余家边上的房子 </p> <p class="ql-block">老场一角</p> <p class="ql-block"> 塔泥湖集市</p><p class="ql-block"> 此地是上往来恩施、来凤、重庆,下往永顺、桃源的交通要津,古时有集市、客栈。关于塔泥湖集市,建在一条无名小溪的两岸,建筑密集,走通街都不会打湿鞋子。地方上留下一句民谚:“一里三拱桥,抱围大棕树;河这边吃饭,河对门算账。”</p><p class="ql-block"> “一里三拱桥”: 塔泥湖集市沿溪水两岸而设,距离有一里左右,其中就有三个石拱桥,现在至少还能够看到其中的两个。</p><p class="ql-block"> “抱围大的大棕树”:指这里有大棕树,有一个人一抱大的棕树是罕见的。</p><p class="ql-block"> “河这边吃饭,河对门算账”:是指过去有一家胡家大客栈越沟而建,吃饭、算账各在溪水一边。</p><p class="ql-block"> 后来,也不知道是何种原因,集市衰落了,对岸的永顺盐井有人喊场,却成了,于是盐井集市又叫新场。</p><p class="ql-block"> 这一带的集市与湘西其它地方不同,三天赶一次集,不赶阴历赶阳历:盐井集市258,万坪集市369、杉木村集市147,大约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上图对比照片</p> <p class="ql-block"> 五名杂姓“塔泥湖”</p><p class="ql-block"> “五名杂姓”是湘西的一句成语,言下之意是什么姓都有,形容姓氏很多。</p><p class="ql-block"> 龙山县农车镇塔泥村,9个村民小组332户1230人,散居在与永顺交界的山川河流中 ,五名杂姓,有彭、陈、高、李、朱、田、龚、王、宋,全、覃、徐、余、罗、刘、吴、肖、毛、沈、张……一个村庄的姓氏如此之多,实不多见,倘若把这现象放到人类学历史中去观察,他们的祖先想必就是为生路而来、为这个集市而来,而且众多的姓氏,就会养成“安分守己,不欺来人”的和谐氛围。当然,久而久之,异姓之间都七大姑八大姨,结成了亲缘的纽带。</p> <p class="ql-block">这个洗摩托车的中年男子,禾西湖人,吴姓,苗族,从永顺盐井斑竹井迁徙而来。他说:“搞点劳动比打牌好!”说罢就苛把锄头、拿把镰刀、带点橘子趟过河去了。</p> <p class="ql-block">冲天楼并非浪得虚名!</p> <p class="ql-block"> 冲天楼</p><p class="ql-block"> 地方百姓叫它“冲天楼”。和周边的民居相比,冲天楼别具一格、鹤立鸡群。这一座古建筑就建在塔泥湖集市中,是塔泥湖集市繁荣一时产物和见证。这古建筑是李家的,有人说,这古屋有两百年了,现年六十岁的老宋说,我婆婆是李家人,起这栋大屋的时候,我婆婆才三岁。</p><p class="ql-block"> 土改时的李家,成份被划为小土地出租。</p> <p class="ql-block"> 王家寨李家</p><p class="ql-block"> 李家住在王家寨的后坡上,小地名叫老屋场,不远处有口井,一次性可挑十挑、八挑,为李家的生存提供了水资源保障。从散落在这里的细钻石具来看,这里曾有过李家的一段辉煌。解放初期,在此地办过学校、卫生院。</p><p class="ql-block"> 住在这里的李清玉78岁(1947年3月生),说他们李家祖先是三兄弟从桃源迁徙而来,因桃源水灾家里被淹了,迁徙途中喝水时,老幺说碗掉了回头去找碗,就再也没回来。两兄弟先到汝池河边的洞田(记音)界上,发展后一支迁徙到了这里。</p><p class="ql-block"> 说太太(爷爷)手里时,李家已经因赌博输跑了老婆、败了家产,解放时只剩下一两丘田(一亩多),划贫农。</p><p class="ql-block"> 民国年间,李家出了个山寨英雄。一次土匪又来村里抢劫,当时李家有个聋子拿着大刀往前冲,因为听不见枪炮声音无所畏惧,土匪以为就神兵刀枪不入,弃枪而逃。</p> <p class="ql-block"> 王家寨银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家寨”,塔泥村6组,也是五名杂姓。王家是大姓,据说王家从长沙附近迁徙而来,他们把母亲叫“姆波”,叫父亲“牙”,这一点与别姓不同。从对妈妈的称谓“姆波”和前缀“姆”这点看,具有明显的独特性,说明他们是迁徙而来无疑。</p><p class="ql-block"> 王家寨的路边有棵不大不小的银杏树,栽树的人王世凤。1934年贺龙队伍驻扎此地时,王世凤的父亲王圣光忙前跑后,贺龙高兴还送了他一幅箩筐,王圣光回家执意要去从军,没想到被更强势的妻子彭林香绑在了柱子上……</p> <p class="ql-block"> 神奇寨的舅舅</p><p class="ql-block"> 舅舅家,神奇寨,塔泥村4组。大舅十几岁时得脑膜炎,用药不当,病愈后就不能讲话了。</p><p class="ql-block"> 活在没有语言的世界里,舅舅姓甚名谁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姐姐、弟弟对他都好!重要的是舅舅坚守了放牛这一技能,以不变应万变,把一头母牛养到一群二十来只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余家曾经是赶集的交通要道,人来人往。</p> <p class="ql-block">两个帅哥</p> <p class="ql-block">  塔泥湖山清水秀,人民勤劳善良。</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人极喜爱放鞭炮,这个年夜,新年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原本聚集在一起的青壮年们纷纷离开牌桌,回家放鞭炮,一寨人竖起耳朵听谁家的鞭炮放得多、放得响!也有人讲是浪费,二佬讲难得打扫卫生,而信的人懂的人、秉持这一传统的人,却坚持认为这烟火味、硝烟味的背后,有一种激励人们奋进前进的巨大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