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邹鲁文化介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邹鲁是对文化昌盛之地的代指。例如,将沿海的文化名城(广东潮汕、福建泉州等)称为海滨邹鲁;将江南的文化名城称为江南邹鲁。 周文化、殷文化遗存后世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博大而精深。中国儒家文化的奠基者与鼻祖周公姬旦,其思想体系由孔子承袭发扬,后孟子又继往开来,因孔子与孟子的故乡分别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和邹国,因此后人就用“邹鲁”来指代文化礼仪发达的地区。而北宋时期,“海滨邹鲁”就已经被用于描述“潮阳”(今潮州一带)。邹鲁是对文化昌盛之地的代指。例如,将沿海的文化名城(广东潮汕、福建泉州等)称为海滨邹鲁;将江南的文化名城称为江南邹鲁。 湖南地区称</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湖湘邹鲁文化 </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儒学方面</span></p><p class="ql-block">“邹鲁”一直被尊崇,在中国各地,有很多类似“滨海邹鲁”、“江南邹鲁”称呼,“邹鲁”之词亦不绝于史书典籍。《庄子·天下篇》载:“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司马迁也曾对齐地与邹鲁的风气作过比较,说:“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史记·货殖列传》)。邹鲁“俗好儒,备于礼”是很有名的。王献唐先生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说:“儒之一词,即原于邾娄之娄”,而最早的鲁文化也是由“邾娄文化”里发展出来的。“鲁为娄转,因娄得名”。北周文学家庾信在《哀江南赋》中,有“于时朝野欢娱,池台钟鼓,里为华盖,门成邹鲁”之名言。唐代开元盛世时的“大手笔”张说,在其《奉和唐玄宗〈经鲁祭孔而叹之〉》一诗中,有“孔圣家邹鲁,儒风蔼典坟”之佳句。唐代另一大诗人孟浩然,在其《书怀贻京同好》中,有“维先至邹鲁,家世重儒风”之妙笔。值得一提的是,全部儒家中人,宋明以降被政府确认为“圣人”的只有六人,元圣周公姬旦,至圣孔子、复圣颜渊、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而这六位圣人全出自邹鲁地区。可见,邹鲁地区在培养儒学方面是非同寻常的。</p> <p class="ql-block">铜官窑彩陶源新塘冲</p> <p class="ql-block">土地庙前定方位,坐西朝东。</p> <p class="ql-block">风水大师在盛家院子看风水(定方位)座北朝南方向,落于圣水!位置佳,(土地源于邹含祖山及郭姓山)但尽量靠土地庙旁!</p> <p class="ql-block">唐嗲风水师定位土地坡竹山(庚山甲向)坐西朝东(土地源头邹灿辉、邹朝辉、邹亚军、邹富军、邹安定屋、张惠军(邹令姑奶奶后裔)等几块土组成。位置最佳!</p> <p class="ql-block">周新国书记提出湖湘邹鲁文化馆(邹氏宗祠)将改为邹寿桐纪念馆(民国时期在留学日本留学12年后回铜官新塘冲实业救国,创办新学)</p> <p class="ql-block">唐嗲在盛家院子看风水,辛山乙向(十二字好位置)坐北朝南落于圣水</p> <p class="ql-block">续看盛家垸子风水</p> <p class="ql-block">庚山甲向。酉山卯向。左水倒右,出丁未方为正旺向。</p> <p class="ql-block">唐嗲在志嗲的风水宝地上看风水!</p> <p class="ql-block">长沙磨石坳邹氏宗亲邹建成、邹勇虎、邹兴、邹尚武、邹杨新、周新国(邹家女媳)、邹运均、邹华斌、邹刘小红(邹家媳妇)、邹卓冰、邹德新、邹全新、邹建辉、邹建华等宗亲于2024年元月26日参加湖湘邹鲁邹寿桐纪念馆筹备工作(特邀风水大师唐嗲指导)</p> <p class="ql-block">邹寿桐公,1880年生于望城铜官新塘冲(现彩陶源村)一个较为富裕的耕读之家。自幼聪明好学,熟读诗文经史,留学日本12年,通晓英日文,1950年辞世,享年70岁。在古代,铜官的教育依靠私塾。私塾是中国古代社会开设于家庭、宗族或私人的教育机构,以传播儒家思想为中心,其启蒙教材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女儿经》《教儿经》,更高一级的学生则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以上简称四书五经)和《古文观止》等等,经费来源于文武庙产、会馆、考田、书院、义产款及富户捐赠。清朝末年兴新学。1910年(宣统二年),临湘都(长、望当时均属其管辖)境内开始有初、高两级私立小学堂。民国伊始,政府提倡新学,效法西方,改革教育。长沙知事姜济寰在湖南首开新学,热血青年寿桐公,顺应历史潮流,紧跟时代步伐,在铜官地区力废私塾,首推新学。1912年在东山寺戏台上创建铜官镇东山寺初等小学,并任校董和校长,经费由当地商铺和富户筹集。当时学生30余人,多为陶业工人子弟。新中国首位驻印度、尼泊尔大使,原外交部副部长袁仲贤曾就读于此。还培养了郭亮、周以粟等烈士先辈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