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没落的村镇

乐呵乐呵

2024年2月12日 晴 <p class="ql-block"> 在重庆,有一个距离合川城区约21公里的江边场镇,位于嘉陵江右岸的利泽场。 利泽老街,清朝乾隆年间的瓦窑,水路码头,以前出川的水路补给点。那时候,没有铁路,缺少公路,“以船为车,以楫为马”,水路便是此地及周边百姓通三江达四海的最好方式,终日里,利泽码头上热火朝天,河道上千帆云集,来自远方的货物在这里卸下,产自巴渝的特产从这里装上货船。一时间利泽商贾云集,好不闹热。久而久之便形成一方热闹的集市。 </p><p class="ql-block"> 清澈美丽的嘉陵江在这里寬坦逶迤,低沉地诉说着这老街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后来,随着时代发展,陆路运输兴起,水路运输渐渐衰落,尤其是利泽镇撤销并入大石后,这座原本人丁兴旺的码头场镇逐渐被人们遗忘,被中国的发展遗忘。</p> <p class="ql-block"> 街,还是那一条街;路,还是那一条路。物是人非了。</p><p class="ql-block">商铺歇业,住户搬离。</p><p class="ql-block"> 南来北往客不再于利泽出现,东奔西走的人拒绝在利泽逗留。这里彻底沉寂下来。</p> 进入利泽街道。 当年的窑货铺。 每个在这里生活过人对老街都有独特的情怀于眷恋。假如可以往回穿越,那一处处磨光的街石、一栋栋摇坠的房舍,不知见证过多少幼子与老妪、红姻与白丧、爱怜与残暴、严冬与酷暑。无数动人或不动人的故事,已无人知晓。<div> 斑驳的墙体、角落的青苔、倔强的野草、凹凸的老路承载了太多的回忆……岁月逝去,我们年岁渐长渐老,老街也见当年繁华。</div> 现代的车辆停在陈墙旧瓦的老屋旁,显得对不强烈。 有人居住,就一定离不开商店。不过这店有点简陋。 时逢春节,气氛当然有一点。 为了延续老宅的寿命,搭上了雨棚。 两栋房之间的过道。哇,这墙是长方形大石块垒砌的呢。 嗯,药房也不能少。 看来这屋好久没有人居住了。 路面年久失修。 竹木穿阧房,旧时川东常见的建筑结构。 行人稀少。 麻将馆。 这个窄巷子通向后面的民宅。 地面是泥土的,走的人多了,成了黑色疙瘩密布的“肥脚地”。 尽管下午阳光普照,走进这巷子仍感到黑暗与寒冷。 不知这样的房屋还能遮挡几度风雨。 沿街的店铺大多已退去了商业功能,变成了纯粹的住家,但凹损的店铺路槛,似乎在默默佐证着这里曾经的热闹和繁华。<div> 旧时每逢1、4、7“赶场”,四面八方的乡亲们齐聚于此,热闹非凡。时光飞逝,那些古老的洗尽铅华的酒楼茶肆、书场墨庄、匾额旗招也早已湮没。</div> 开来车的人,估计是节日期间来探望年迈的父母吧。 没有投资改造和维护,这座老街风雨飘摇,难说还能屹立多久。 据老人讲,老街街面原来全用大小各异的麻石条(块)铺砌而成,千百年时光里,行人、车马驶过,石板路被打磨得发亮,记载着岁月的痕迹。可是,现在街道已经看不见那样的石板路了。<div> 街道两旁都是些破旧的老屋。</div><div> 沿街零散保留着利泽粮站、利泽完小、犁头初中、铁匠铺、供销社、老邮局、兽医站等一些老地点。</div> 虽然是春节,在这里见到的多数依然是老者。年轻人早已蜂拥进城了。 这户人家里长满了野草,门户大开。 街尾一瞥。 幽深的街道,古朴的巷子,陈旧的木屋。 烟熏腊肉,旧时代民众保存猪肉的唯一方式。如今,成为记忆中的美食。 燕子归来了,顿悟春天已至。 今天阳光灿烂,气温陡然升过20度。田野中蔬菜疯狂生长。 胡豆已然开花。 街道房舍会衰败,生命以死亡的方式繁衍轮回。看见新的生命成长,总会充满喜悦。 莴笋 包包白 蒜苗 菠菜和冬苋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