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不忘本来”,在当代的中国,随着新兴事物的不断崛起,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浅显,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敬畏感在逐渐减弱,文化精神普遍淡化,甚至对中华传统文化抱有非议,崇洋媚外的人群逐渐增多。这使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年俗,一度成为封建迷信,文化的传承也逐渐老龄化,一些有价值的传统文化甚至无人传承。为传承祖辈留给我们的瑰宝,民族之根和华夏之魂,我们去深入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 “食无肉不欢,居无竹不雅”。竹子象征着坚贞不屈,清雅淡俗。而竹编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工艺。竹编的历史相当悠久,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可以同人类的历史相比拟。远古时期,人们因为需要储存食物和水,便使用工具砍来植物的枝条编成篮、筐等器皿。在实践中,他们发现竹子干脆利落,开裂性强,富有弹性和韧性,而且能编易织,坚固耐用。于是,竹子便成了当时器皿编制的主要材料。 商朝时期竹编逐渐兴盛,明朝时期为其的鼎盛时期,由于其就地取材方便,以及其丰富的造型,既实用又起到了装饰作用,深受普通百姓喜爱。加上其多工艺的融合,镶嵌、漆器等,使竹编工艺,逐渐融入贵族们的生活。 竹编的纹案分为米字型,回字型,人字形等。在古代的中国,民以食为天,米字形象征着食物充裕,拥有美好的寓意。回字形则象征天圆地方,一切都是闭环。人字形则在现在仍十分受欢迎,其正看为人字,倒看为麦穗的图案,象征着来年五谷丰登。由于如今的工艺发达以及染色条件的发展,东阳的立体编,四川的竹丝扣瓷,闻名于世界。 而我们今天劳动的项目——竹编门挂,则是吉祥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物品。门挂一般在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时使用,用来驱邪祈福。在吉祥文化里,福即幸福,古人认为自己的幸福是上天和祖先给予的,因此会祭祀感谢他们的保佑。 竹编门挂采用田字形,意味着粮食富足。十字形的中国结寓意着美满团圆、万事如意。“十”同“食”“实”,同时也是“田”的中心,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中国结是一种中国传统手工编织工艺品,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怀。 立春时节:“一候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负陟负冰。”鸟语花香,柳条上嫩叶细蕊,花朵含苞欲放“嫩于金软于丝”,处处生机盎然。春风送来温暖的同时,也裹挟着爆竹的声声震耳的雷鸣。老师亲切的声音伴随着蒙蒙细雨,传入我们的耳畔。 我们坐在“荷颜悦色”在工作室里,创始人胡悦老师作为工艺美术的带头人,她将工坊装饰的慵懒自在。朴素的装饰下到处都是精美的彩绘,石头画,树脂画,流体画,沙画......各种载体,色彩斑斓,他将艺术融入了生活中的点滴,门框上,时间上,墙面上都是她的画布,创作的平台。在老师的耐心解说和指导下,我们便开始了制作竹编门挂的幸福之旅。</p> <p class="ql-block">做竹编门挂的第一步是备材。随着爆竹声的接近,红色是新年祥瑞的象征。门口的冬青红的艳丽,一簇簇的坠在枝头,果子鼓鼓的,密匝匝的,像一个个红色的小娃娃,仿佛在祈盼新年的到来。用尖尖的钳子摘下沉重的一株枝条,细心的放入竹编做的小盒子里。</p> <p class="ql-block">第二步,跟随着老师的脚步,先在盘子的底部贴上一条长长的双面胶,这是每一个新手都必备的辅助材料。在准备材料中,有两种不同颜色的竹片,按相邻的竹片是不同颜色的这条规律,将九个竹片依次摆放,接下来随机拿起一根竹片,按照挑起不同色的竹片,把同色的竹片下压的规律将另外九个竹片插入。在这个环节中我们领悟到一定要把控好两个竹片之间的距离,制作出一个个正方形,以防做出畸形的门挂。第三步,裁剪竹片。因为我们不能很好的把控力气,竹片插入的长度不一,正方形边缘参差不齐,所以第三步是按照一边中最短的那个竹片为标准,用剪刀将其它过长的竹片剪掉。 第四步,按照个人的喜好,安装装饰品。盘子中有许多喜庆的装饰品,如红红火火的中国结,刚采摘来的冬青红,手工制造的“福”字贴,不同种类的娃娃和一串惟妙惟肖的鞭炮。我们要利用这些装饰品装扮我们的门挂。有些人的中国结位于中间,两边各安放几个装饰品,有一股别样的对称美。有些人虽然放的杂乱无章,但却另有一种美感。等到我们四个人全部完成作品,我们拿着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与指导老师一起拍合照,看着自己门挂红红火火的寓意,心中更是美得不行。指导老师也毫不掩饰的夸赞我们的动手能力,给我们竖起大拇指。</p> <p class="ql-block">竹编工艺值得赞扬的,并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实用性和观赏性,而是其背后所体现的工匠精神和文化价值,这些更值得我们发扬和学习。竹编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人们用灵巧的双手,编出体现生活琐碎美好的竹编,虽算不上精美绝伦,却富含着中华民族的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和文化内涵。竹编的制作过程更是教会我们用工匠精神不仅能制作精美的工艺品更能做成事、做好事,这些传统文化精神是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更应在当代社会发扬光大。 现如今竹编制品经过悠久的历史演变,已经融入了生活的各个角落,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工艺品,再到收藏品。它们造型多变,拥有独特的民族审美。它们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的象征。它们蕴含着人类丰富的情感和多样的记忆,其精神意义与价值不可估量。 “始终如一”,无论是时代的飞速变迁,亦或者是新生文化的大量涌入,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传承,泱泱华夏古国精神蕴含着的,一直都是我们炎黄子孙为之骄傲,因之崛起的根基。竹编文化,虽从石器时代走来,但它带来的,不只是一段尘封的历史,一门淡忘的手艺,更是人民的智慧结晶、对美好生活不变的追求,这才是值得“取其精华”的。我们去用心的体会,细心的思考与深入,与传统文化对话,感受手艺人的坚守,才能使沉淀重新涌上浪尖,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去感受隐藏在传统文化当中的美丽瞬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