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佛山-清晖园一

明心

<p class="ql-block">清晖园原为明朝万历丁未(1607年)状元黄士俊的一所私人园林。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黄士俊在此处修建黄家祠、天章阁和灵阿芝阁,并于崇祯元年(1628年)建成。清朝乾隆年间(1711—1799年),黄士俊花园原址为进士龙应时所购,修葺扩建,植花莳草,渐成规模。后经龙氏一门数代人精心经营修缮,逐渐形成了如今格局完整、中西合璧的岭南园林。</p><p class="ql-block">清晖园如今占地面积为22500平方米。景区可分为前园、旧园、新园三部分,前园的景点有悦雅轩展厅、八角壁裂池、启明居,旧园的景点有澄漪亭、碧溪草堂、六角亭、船厅等,新园的景点有留芬阁、状元堂、沐英涧等。园内栽种了植物200多种,有多棵百年古树、中外名木。</p><p class="ql-block">1959年,广东政府拨款修复和保护清晖园。改革开放后,清晖园增设了旅游、饮食、住宿等综合服务单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政府再度拨款对园林进行修缮、扩建。1998年扩建成功后,清晖园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清晖园是中国十大名园之一,且与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并称广东清代四大名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历史沿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初建</span></p><p class="ql-block">清晖园原是明朝万历丁未(1607年)状元黄士俊的一座私人园林。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大学士黄士俊辞官还乡,在今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南郊修建黄家祠、天章阁和灵阿芝阁,并于崇祯元年(1628年)建成。黄士俊是顺德第一位状元,入仕三十余年,晚年闲居于园内,足不出户。</p><p class="ql-block">成型</p><p class="ql-block">清朝乾隆年间,黄氏家道中落,园林逐渐荒芜,天章阁和灵阿之阁为进士龙应时购得。龙应时购买黄士俊废园的具体时间已经不明,但通过他的文集可知,龙应时刚接手时的园林是一片仅可供耕作的荒地。经过龙应时的修葺扩建,园子逐渐形成规模。</p><p class="ql-block">嘉庆十年(1805年),龙应时将购得的黄氏物业析产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龙延槐、龙延梓。龙延梓分得的是左右两部庭院,他将其改建成以居室为主的庭院,分别称为“龙太常花园”和“楚芗园”,俗称左、右花园。后来龙太常花园的继承人家道中落,将这部分园子卖给了一个商人,挂上了“广大”的招牌,故龙太常花园又称“广大园”。</p><p class="ql-block">龙延槐分得了黄氏故园的中心部分。嘉庆五年(1800年),龙延槐官场失意,回乡将园林扩建整修,侍奉年迈的母亲入住。“清晖园”的园名是由江苏书法名家李兆洛题写的,这一名称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龙延槐为园子取名“清晖园”,意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修园奉母是为了报答父母的生养之恩。另一种说法是龙延槐之子龙元任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造园以喻父母之恩难报。</p><p class="ql-block">经过应时、延槐、元任、景灿、渚惠这龙家五代人苦心修园,清晖园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又独具特色的岭南私家园林,成为与东莞可园、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齐名的岭南四大名园之一。龙家子孙在清晖园读书,总共走出了六位进士,举人贡生更不在话下。龙氏作为当地望族,为顺德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景区布局</span></p><p class="ql-block">清晖园为“大园包小园”布局,有三大块主体,分别是:由东南角原正门进入的前园区、中部的旧园区、西北部兴建的新园区。园内建筑众多,几乎荟萃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各种建筑形式:亭、榭、厅、堂、轩、馆、楼、阁、廊、舫。园林内各建筑、各区域间以游廊、甬道以及各式小门相互勾连,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总体来说,清晖园内建筑在平面布局上,是以“间”为单位组合成一个个不同风格的庭院。每间建筑物的正面都朝向院子,并设置门窗。众多建筑物构成了一组组相对独立的景区,园中有园、活而不乱、变中有序。每个庭院在面积大小、封闭程度、树木花草和假山小品的设置上,都不重复,各有特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清晖园前园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清晖园原正门位于园林的东南角。正门左侧长廊设有悦雅轩展厅。前园的西边设有八角壁裂池,东边设有邓小平像和启明居。</p> <p class="ql-block">清晖艺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八角壁裂池</span></p><p class="ql-block">八角壁裂池位于清晖园入口处,是建于清朝时期的一个水池。水池是八卦形的,以形状不一的红砂岩石砌成,不用灰泥黏结,历时百年依然牢固。水池中间有一龙形喷泉,水池后面是华盖山。</p> <p class="ql-block">元宝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启明居</span></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曾于1984年1月29日视察顺德,并在清晖园内停歇,听取当地领导的相关汇报。后邓小平听取汇报的会议室被命名为了“启明居”,意为邓小平改革开放的理论像明灯一样照亮顺德改革开放之路。</p><p class="ql-block">启明居内长期设有“永恒的春天——邓小平在顺德”图片展。启明居门口立有邓小平全身铜像一尊。铜像左下方设有一对黑白猫,设计理念来源于邓小平的“猫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清晖园旧园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清晖园中部的旧园区是前庭后院(宅)式的,空间由南向北展开,庭院布置在前,建筑布置在后,形成前疏后密、前低后高的建筑格局。旧园也可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南部水景区、中部林园区和北部住宅区。</p><p class="ql-block">南部水景区的主体是一方形水池,池内栽种荷花。水池面积约占整个旧园区面积的四分之一,大多数建筑是环池而设。水池边的主要建筑有澄漪亭、碧溪草堂、六角亭。这一区域是旧时庭院的主入口空间,相当于庭院的“门面”,亭台楼阁典雅开阔,空间明朗空旷。</p><p class="ql-block">中部林园区位于水池东北面,两者以北面花墙隔开。这一区域主要是花木庭院,为清晖园景观重点,可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部是读书建筑群,有船厅(小姐楼)、惜阴书屋、真砚斋等景观建筑,一大一小两平庭设在建筑南面。东部栽种了许多花草,林间设花耴亭、假山叠石、石庭、水庭及花墙等。</p><p class="ql-block">北部住宅区与中部林园区以山墙隔开。住宅区是密集的的宅居院落群,主要为生活起居建筑和书斋建筑。该区具有私密特征,用东西走向的高墙与中部隔开,并在北部设独立的后门。这一区域的主要建筑有竹苑、笔生花馆、归寄庐、小蓬瀛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花巅亭</span></p><p class="ql-block">花耴亭是方形水池东南角的一座四角凉亭,位于惜阴书屋左边地势较高处。亭子初建时名为“风台”,后被台风吹毁。清朝光绪十四年(1888年),龙渚惠重建此亭,改今名。如今亭子里还挂有“风台”牌匾,为李文田所书。</p><p class="ql-block">花耴亭的结构没有采用一般的梁柱结构体系,而是采用了木制空间结构,不设天花板,使起支撑承托作用的部分兼具装饰的功能。亭顶以瓦筒和石灰塑造,亭内梁柱相接处有木刻花“撑角”。花耴亭内南面两根柱子上本来挂有清代书法家邓云伯所书的对联“连嶂叠献岳,长林罗户庭”,但后来对联木牌毁坏了。如今花耴亭中悬挂的是文物鉴赏家罗列先生送给清晖园的藏品对联“萝月弹琴松风握尘,蕉窗读书竹径谈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惜阴书屋</span></p><p class="ql-block">惜阴书屋建在船厅旁边,与之成直角排列,船厅左前方伸出一条短廊与书屋相接。书屋正立面为落地屏门,上半截是木格窗牖,窗棂疏阔,屋内之人可以透过空隙看到窗外风景。门前为一个宽敞的庭院,麻石板铺地。庭院再往前就是方形荷花池。</p><p class="ql-block">惜阴书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年),和真砚斋是一组相连的园林小筑。此建筑是园主供族中弟子读书、招待文人墨客的场所。“惜阴”意为“珍惜光阴”,勉励后辈奋发上进。屋子周围树木繁茂,其间还有一匾额“绿云深处”,为清朝乾隆皇帝第十一子、书法家成亲王亲笔所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真砚斋</span></p><p class="ql-block">真砚斋位于惜阴书屋之后,与惜阴书屋壁瓦相接。书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是龙家子弟读书的私塾。两百年间,龙氏一族有6人中进士,12人中举人,族人当中不乏画家、诗人,更出版了大批书籍。</p><p class="ql-block">真砚斋的横匾是清朝时期浙江书法家何绍基题写的。书斋外檐廊用两根石柱支撑,每根石柱和木横梁之间都装饰有一幅以蝙蝠为题材的镂空木雕,因“蝠”与“福”谐音。书斋的内部绿梁白瓦,五根横梁层层相叠。</p><p class="ql-block">真砚斋的庭院浓荫蔽日,景点很多。院中有一六角水池突起于地面,池中建有假山,池水中金鱼成群。假山设有小泉眼,终日滴水。此外,院中还有许多石景小品,均用砖基围住。曲折的麻石小径铺设在众多古树、小品和金鱼池之间。</p> <p class="ql-block">船厅</p><p class="ql-block">船厅位于方形水池东北角,是旧园中部林园区的主体建筑,仿造珠江上的“紫洞艇”而建。它是中国园林里少见的两层梁架砖木结构旱地舫,高约8.8米,麻石基座。船厅底层朝方池和庭院的两面均为镂花透光落地屏门,二层外有开敞式回廊,围以木栏杆,回廊靠方池边格外开阔,是“船头”。另外,船厅上下两层都有通透的窗扇,并装饰有各种图案。其中二层室内花罩隔断是以岭南佳果为题,材木镂空雕刻而成。二层屋檐下有灰塑彩绘图画,门旁挂有广东现代书法家关晓峰所书对联:“楼台浸明月,灯火濯清晖。”</p><p class="ql-block">据传,当年清晖园的主人有一女,极为珍视,主人特意为她修建临水船厅作为闺房,故船厅又称“小姐楼”。龙家女眷们观景会客、赏月闻音、吟诗作对的场所也是船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丫环楼</span></p><p class="ql-block">在船厅的尾部,有一座体量较小的二层楼房,人称“丫环楼”。丫环楼和小姐楼之间保留了一定空间,通过一条走廊相接。走廊以水波形栏杆装饰,配合了主体建筑“船厅”的设计理念。丫环楼正对小姐楼的那一面,底层也是半截镂空窗格的落地屏门,楼上则是半截皆窗,风格与小姐楼保持一致。丫环楼的另外三面,窗子较小,大片是青砖墙身,下面有一狭窄的雕花小门,仅容一人进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六角亭</span></p><p class="ql-block">六角亭建于旧园水景区方形水池短边的中间。亭子三面设有“美人靠”,用作观赏荷池的座位。亭子入口处有一副木刻对联:“跨水架楹黄篱院落,拾香开镜燕子池塘。”亭内挂有书法家、篆刻家黄士陵所题的“绿杨春院”。亭子的两边栽有水松两株,对岸是假山、竹廊、花草,高低错落的亭台山石掩映在四周绿荫之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碧溪草堂</span></p><p class="ql-block">碧溪草堂位于清晖园旧园水景区的水池边。草堂建于清朝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是一座水磨青砖临水平房,为如今清晖园内最古老的建筑。草堂前面有两根方形石柱支撑起的宽大门廊,贴水边有固定长椅。长椅的椅背为流线型,方便赏湖之人曲身而坐,所以有“美人靠”之称。草堂门为月洞形,外方内圆,称“圆光罩”,且被镂空成一弯翠竹,寓意多子多孙、竹报平安。堂内黑梁白瓦,地铺深红阶砖,空间较小,这是因为在古代有一种说法,房子小藏风聚气,气越足越长寿。</p><p class="ql-block">草堂外墙腰上镶嵌了一幅有百年历史的“轻烟挹露”阴文砖雕画,画中绿竹摇曳。门扇下部分是“百寿图”,镌有96个不同字体的“寿”字。关于“百寿图”有一个小故事:在顺德有一巧匠被清晖园园主请来雕刻“百寿图”,巧匠一时疏忽大意,在设计的时候只在左右两面墙各镌刻了48个“寿”字。园主验收时发现只有96个“寿”,勃然大怒。巧匠于是解释道:“九就是久,六就是禄,福禄长久,大吉大利。还有四个‘寿’是藏起来了,藏寿是为了长寿。”令人惊奇的是,根据文献记载,顺德龙姓族人果真多长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澄漪亭</span></p><p class="ql-block">澄漪亭是旧园水景区的核心,临水而建。亭子两边的檐角比较开扬,似有展翅欲飞之态。此亭是观赏园林的好去处,正立面由八扇屏门组成,每一扇门都可以看到不同场景,但又相互交融,如同一幅四屏水墨画。门外有一道基台,与方形水池隔着三面疏透栏杆。栏杆为木制通花图案,黄白相间,色彩明快,线条简洁。亭身大部分重量靠水中的石墩支撑,凌水而立。亭子的窗户镶嵌有“明瓦”装饰,这是用贝壳磨薄制成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天然材料,可以透光。亭子南北两侧建有连廊,用木制通花装饰,临池开木雕漏窗。</p><p class="ql-block">清代书法家李文田在澄漪亭书有一副对联:临江缘山池沿钟天地之美,揽英接秀苑令有公卿之才。后来这副对联损毁,现在亭中挂的对联为广东书法家关晓峰所书。</p> <p class="ql-block">古旧门口</p> <p class="ql-block">一勺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笔生花馆</span></p><p class="ql-block">笔生花馆位于竹苑的后半部分,是唯一正对竹苑的房舍,馆名取自“梦笔生花”的典故。该馆为砖木结构的平房,内分一厅两房,厅房之间用镶嵌了印花玻璃的门扇隔断,房门设于前侧,门顶各有一幅梅花图。厅堂前边柱梁间用大型通花雕挂落作装饰。西窗上有彩绘灰塑《苏武牧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归寄庐</span></p><p class="ql-block">归寄庐位于竹苑右侧,居清晖园的正北方。“归寄”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一方面有“辞官归故里”之意,纪念当年龙延槐辞官返家,另一方面似有寄居田园之意。归寄庐的牌匾为顺德探花李文田所题,李文田是清晖园第五代园主龙渚惠的老丈人。</p><p class="ql-block">归寄庐的正门正对小蓬瀛,是一个单间厅堂。房子正面为半镂空、半封闭的落地屏门。门前短廊左边是竹苑的假石山,透过石山洞穴的缝隙可以窥见竹苑;短廊右边庭院开阔明朗,种植着桂花、鸡蛋花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小蓬瀛</span></p><p class="ql-block">小蓬瀛是与归寄庐相对的另一间厅堂,两者以六架卷棚顶廊连接,形制相似。因岭南地区炎热多雨,常有台风吹袭,因而多建造这种有短廊、走廊的开放性空间,从封闭的室内走向自然。这是岭南园林的特色。</p><p class="ql-block">小蓬瀛的牌匾为清朝乾隆年间诗人、书法家宋湘所书。“蓬”指蓬莱,“瀛”指瀛洲,两者都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仙山,传说有仙人居于其中。</p> <p class="ql-block">木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清晖园新园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清晖园的新园区是开发后扩建的,主要位于旧园区西北部,也有部分建筑东延至东北部或南延至西南部。由清晖园东北至西北再往西南,这一区域的主要景观依次有留芬阁、状元堂、沐英涧、八表来香亭、凤来峰、读云轩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状元堂</span></p><p class="ql-block">状元堂原名“红蕖书屋”,位于全园正北部,与北园门相近。因屋子通透光亮,适宜读书作画,所以称之为“书屋”。建筑的台基为“T”字形,屋子不用砖墙砌筑,十多根赭红石柱收敛于立面之中,四面都是彩色玻璃门窗,又称“玻璃屋”。</p><p class="ql-block">状元堂前有一池碧水,水畔用黄石和本地的龙江石堆砌出五百罗汉群石,各类植物栽种于其间。池边半墙亭上有一幅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故事的灰塑壁画“解语之花”。2005年,清晖园进行重新修缮,红渠书屋改名为“状元堂”。因顺德地区在科举时代曾取得斐然成就,产生过张镇孙、黄士俊、朱可贞、梁耀枢四位文武状元,改名有纪念之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沐英涧</span></p><p class="ql-block">沐英涧是红蕖书屋西边的一个景点,由游廊、小桥、花径、假山、荷塘和水榭等建筑组成。景点的入口处有门廊,一墩砖砌平台上置有石山和古树,石山偏右,古树向左。景区内池塘较大,池水环绕着主建筑玲珑榭。玲珑榭呈八角形,立面皆窗,窗玻璃无色透明。水榭周围有四座石山,分别以“春、夏、秋、冬”命名。池塘的东西两面是屋舍,称“临池别馆”,与玲珑榭之间以廊桥相连。</p><p class="ql-block">沐英涧入口处的上方有一套彩绘镂雕金片玻璃,共八块,描绘的是清朝乾隆年间的羊城八景“菠萝浴日”“珠江夜月”“景泰僧归”“大通烟雨”“金山古寺”“白云晚望”“蒲涧廉泉”和“石门返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八表来香亭</span></p><p class="ql-block">八表来香亭位于清晖园西北部。亭子以窗为墙,八面全是形制古雅、色彩斑斓的玻璃窗。如果这些窗户都敞开,就可以八面来风。窗户上还有八块红色玻璃,是清代遗留下来的。</p><p class="ql-block">八表来香亭周边有水道环绕,且有四座分别命名为“春”“夏”“秋”“冬”的石山,其间可以看到竹影摇曳、感受桂花飘香。这也是亭子取名为“八表来香亭”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春</p> <p class="ql-block">夏</p> <p class="ql-block">秋</p> <p class="ql-block">冬</p> <p class="ql-block">半月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凤来峰</span></p><p class="ql-block">凤来峰位于清晖园西部,是一座用两千多吨花岗石叠砌而成的巨型假石山,高达12.8米,不仅是清晖园的最高峰,还是广东省内最高的以花岗石建造的假石山。清晖园所处的大良镇有一山状如凤凰,故大良有别称“凤城”,而凤来峰便是借“凤城”取名。</p><p class="ql-block">凤来峰石山堆砌成了峭壁、悬崖、水谷、岩洞等,山间斜径盘绕,内部结构奇巧多变。峰顶处有一亭名为观瀑亭,在此可俯瞰全园景貌。亭内有两幅灰塑作品,一幅是按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意创作的《观瀑图》,另一幅是描写晋代诗人、“竹林七贤”的嵇康、刘伶洒脱生活的《奏乐进酒图》。另外在凤来峰还可以看到,一株古榕树穿山破石而出,人造瀑布凌空飞泻而下。石山脚下顺着水流延伸出一泓池沼,池沼内放置多块“汀步”踏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读云轩</span></p><p class="ql-block">读云轩位于清晖园西南部,是一个类似“四合院”的景点,由后室、亭榭、游廊、池塘组成。读云轩入口处有一门厅,门厅左右有一副对联“过桥分墅色,移石动云根”,横批“读云”。进入门厅,左边是廊庑,沿廊而行可见一湖,湖畔有一个个基座,上面都是奇石,来自全国各地,宛如大型盆景。门厅右边是房舍,房子内外装饰着金粉或暗红的木雕,门窗形式多样,屋内设有各式古玩、古家具、字画等。</p> <p class="ql-block">韫玉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清晖园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清晖园博物馆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清晖路23号,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晖园而建。2013年3月28日,经顺德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同意,佛山市顺德区清晖园管理处更名为佛山市顺德区清晖园博物馆。该馆目前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属于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清晖园博物馆的馆舍面积为5997平方米,展厅面积为853平方米,库房面积为112平方米,公共服务面积为4900平方米,教育空间面积为94平方米。馆内藏品总数为928件,暂无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留芬阁</p><p class="ql-block">留芬阁位于清晖园的东北角,是为纪念状元黄士俊而建。阁楼门前有门廊,门廊上挂有广东学者刘逸生所写的对联“玉树留芬春晖永驻,芳园涉趣清韵徐来”,横批“留芬”。建筑主体高四层,是整个清晖园中最高的建筑。据传园子当年的主人黄士俊历任明朝礼部、户部尚书。明朝覆灭后,黄士俊将奏章、著作等全部烧毁,蛰居楼上,不下地面,以示尽忠明室,不踏清朝土地。</p><p class="ql-block">留芬阁是用水磨青砖砌成的,内设木楼梯。建筑二、三层的窗户装有彩色玻璃,第四层立面除脚部以青绿色陶瓷浮雕密封外,大部分是图案华美的木格彩色玻璃窗户。阁内摆放了清代硬木家具、字画、古瓷器和民间剪纸工艺品。偏厅的窗棂上镶有六块清代的蓝色玻璃蚀刻画。</p><p class="ql-block">留芬阁旁有巨型石山“九狮山”、花园、虎溪等景观。西北边是一个池沼,池中湖石嶙峋。正南边有“兰台”,拾级而上可见大型叠石“绿云”。</p> <p class="ql-block">九狮山</p> <p class="ql-block">其他景观</p> <p class="ql-block">旅行时间:2023年12月08日</p><p class="ql-block">旅游地点:广东佛山</p><p class="ql-block">摄影摄像:杨大明</p><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杨大明</p><p class="ql-block">制作时间:2024年2月1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