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圆木</p><p class="ql-block"> 春节过后的寒暄中,总是会听到有关年味的话题,少了些年味也好,年味淡了也罢,那么年味究竟去哪儿呢?年味,亦可能是逝去亲人后“妈妈的味道”;也可能是你记忆中最美好的一件事。笔者觉得,年味是过大年的一种激情状态,更多是精神层面的切身感受。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的生活状态,不同的阶层处境,不同的品质追求,所说的年味是截然不同的,殊不知,送外卖手中充饥的泡面,与富豪家宴上海鲜,只可相提不可并论。因此所言的年味,是指节日里普遍意义上感受,是朴素的烟火人家,过大年的那一件件有兴致、有意义、有趣味、有记忆,有感觉、有氛围的热闹情景。</p><p class="ql-block"> 曾几何时,很多人都在说,严禁燃放烟花爆竹把年味禁没了,可今年有些城市定点、定时适度放开后,年味真的回来了吗?也不尽然。笔者认为所谓的年味,是一辈又一辈人,所处年代的不同,汇集了对过大年最深刻的印象,而产生的、美好记忆中的浓缩。解放初期,人们追求新生活的激情澎湃,五十年代,除夕夜里男孩的一双新布鞋、女孩的一个花发卡的满足;六十年代,正月初一粗粮细作,对白面馍馍的奢望;七十年代,积攒的粮票、肉票和布票变成年夜大餐和手缝的新衣;八十年代一场春晚的等待.......。很多年前过年的时候,几个灯泡涂上彩漆,有了五颜六色的灯窜,你会说很美;而今魔幻的LED织成灯带,无人机棑列的图形镶嵌在天空上,你可能不在惊艳;几个顽童拾几个死捻子的炮丈,放几个窜天猴,你会很满足,而烟花在夜空绽放成各色花卉,起火变成奥特曼、加特林,你却不觉得稀罕;物质上的丰富满足了生活的需求,精神上的追求也随时代的进步而改变,如今一年四季穿的上新衣、新鞋,吃的起鱼肉美食,平常人过日子的生活,却是若干年前过大年所不能及的。没有了饥寒交迫中的等待,视觉享受也飞跃地跨越,这就是现代化进程不断地创新的结果。年味会去哪儿呢?拿这种差异性去前后对比。他人所言的年味也就越比越淡,越比也就比没了。</p><p class="ql-block"> 为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各地政府挖掘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找回很多濒临失传的地方特色和风土民情,从而来公关和吸引旅游产业。年货集市有了,你却在拿快递;民俗风情有了,你却在看手机;那些曾经的热闹耍乐、戏曲表演和剪纸作品、花馍造型等等,你又觉得很土、不上档次;传媒把华夏南北的迎春画面,依托5G传输呈现在你眼前,你却说好没意思。所以,你说的那个年味就在不知不觉中自然消失了。</p><p class="ql-block">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更是团圆的幸福的时刻,在外打拼的人们往往趁着假日,回到故里、拜见父母,亲戚和朋友,一壶老酒敬天、敬地、敬长辈,心智和口体中的孝敬,在欢乐的节日中便显得弥足珍贵。传承假日文化遗产,家常话中很温馨,家常菜里有味道。家常礼数有善德,家常事里有仁和。我觉得这些都是永不消失的年味。</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作者:姓名,袁国庆,笔名,圆木,山西高平人,曾在解放军某部政治部从事宣传工作,现是晋城税务局退休干部。爱好文学创作,愿将自己生活的感悟、随笔写成一段受到喜欢的文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