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庙

苏意

<p class="ql-block">伏波庙,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州市云表镇六河村龙门塘屯西南的郁江北岸,是为纪念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今越南北部)、平乱安民、疏河通航、造福一方而建的一座祭祀性建筑,现存的伏波庙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是广西仅存的五座明代木构架建筑之一。整个建筑堪称岭南古建筑的典范。伏波庙是一组很有特色的建筑群体,它是由庙门、牌楼、前殿、大殿、侧殿、后殿、回廊、祭坛几个部分组成,他们以祭坛为中心,形成一个封闭的院落。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990平方米,是岭南建筑的典型代表。长联短额、名人题词琳琅满目,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2013年5月3日,伏波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相关视频</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汉章帝建初三年(78年),在乌蛮滩滩头的北岸修建伏波庙。东汉时修建的伏波庙,因早年的火灾焚毁,已无法知道面貌。据明朝《徐霞客游记》载,徐霞客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农历八月十四日,由贵县溯郁江而上。途经伏波庙时,他下船考察,在庙中发现宋碑一方,为宋庆历六年(1046年)知州任粹所撰,张居正书。据现存在庙内的碑文记载,以后分别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以及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道光元年(1821年)、道光三十年(1850年)、同治十二年(1873年)先后进行大规模修缮,但均遭火灾焚毁。现存的伏波庙是清嘉庆年间重建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伏波庙遭到破坏,庙中神像大部分被毁坏。但建筑物则未遭劫难。现伏波庙内的神像,是1990年民间集资塑造的。建筑特点</p><p class="ql-block">伏波庙,坐北朝南,为三进两院式布局,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有钟鼓楼、牌坊、前殿、回廊、祭坛亭、正殿、后殿等,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990平方米。其中,回廊与殿堂以小院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起到高低错落、虚实对比的艺术效果。全庙为抬梁兼穿斗砖木结构,歇山兼硬山顶,裹垄瓦屋面。前殿屋顶为硬山顶,两山山花为砖砌博古饰以彩绘,雕刻精致。正脊为石湾陶塑,塑刻民间故事图案,繁华富丽,具有古代两广屋面处理的特色;回廊屋檐的女儿墙上,塑有寓意吉祥的彩色浮雕;正殿面阔五间,由四榀抬梁式木构架组成。屋顶为歇山顶。正脊甚高,为石湾陶瓷。殿内四周绘有道光时期的壁画;后殿面阔三间,两侧设耳房,屋顶为硬山顶。整座庙宇气势雄伟,布局严谨,雕梁画栋,是岭南建筑的典型代表。长联短额、名人题词琳琅满目,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共7张</p><p class="ql-block">广西伏波庙主要建筑</p><p class="ql-block">主殿伏波庙的主殿为岭南汉式建筑风格。前殿以檐柱重棋承托檐檁,棋柱交接处有精致的雀替和石狮;前殿、回廊的墙壁上有许多描绘田园风光和神话故事的壁画浮雕,还有双龙戏珠、古人的瓷塑,均工艺精美、形象逼真;脊山饰以走兽角神,显得神秘。正殿屋面举折平缓,微微上翘;殿内有10根立柱(2根砖柱,8根木柱),柱础形式多样,有垂莲形、鼓形、塔形等,造型美观别致,雕刻工艺精巧。梁架选用硕大质优的硬木,底面有精细的雕刻;斗拱由柱头、转角等辅作组成,制作精巧。庙门檐廊下立有花岗岩石础4根,上刻“万里精忠悬二柱,千秋灵迹护长滩”之楹联。大殿宽敞,殿中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塑像。马援头戴将军盔,身着铠袍,双手按剑,置于膝上,圆睁怒目,作拔剑状,警觉地盯着外面的乌蛮滩。旁边两侧为士兵、小童侍立。士兵手中的红缨枪,红缨飞扬。大殿后墙左右各有一圆拱小门,通向后殿。正在修缮中的后殿,是伏波将军和夫人“葛氏娘娘”的寝宫。伏波将军夫人的塑像,也是凤冠霞披一身英气,左右各有两名侍女站立。钟鼓楼左侧钟楼之钟犹存,但右侧鼓楼之鼓已不见。钟鼓楼有两层,下层用青砖砌成,二层栏杆雕有花草,屋顶为青瓦飞檐,四角微翘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相关人物马援,汉代著名将领。东汉建武十六年(40年),交趾郡(今越南)女子征侧、征贰起兵反汉,攻占九真、合浦六十余城,并自立为王,东汉朝野为之震动。建武十七年(41年),光武帝封马援为伏波将军,令其统率十万大军,南征交趾。马援率领水陆两路大军南下,分别取道西江、郁江至龙州,钦江至钦州,南流江至合浦等向交趾、九真进发。凭其杰出的军事才能,马援平定了叛乱,并划定了东汉在南方的疆界。建武二十五年(49年),马援病故于战场,实践了他的誓言:男儿当死于沙场,马革裹尸以还。伏波庙会每年农历四月十四为伏波将军诞辰日,横州市及附近县市,乃至广东省数以万计的民众前往朝拜祭祀,并举办对山歌、师公戏、舞龙狮、土特产圩市等庙会活动,形成了规模较大、内容丰富、具有特色的庙会文化。2007年,横州市“伏波庙会”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目录</p><p class="ql-block">播报</p><p class="ql-block">2伏波庙,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州市云表镇六河村龙门塘屯西南的郁江北岸,是为纪念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今越南北部)、平乱安民、疏河通航、造福一方而建的一座祭祀性建筑,现存的伏波庙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是广西仅存的五座明代木构架建筑之一。整个建筑堪称岭南古建筑的典范。伏波庙是一组很有特色的建筑群体,它是由庙门、牌楼、前殿、大殿、侧殿、后殿、回廊、祭坛几个部分组成,他们以祭坛为中心,形成一个封闭的院落。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990平方米,是岭南建筑的典型代表。长联短额、名人题词琳琅满目,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2013年5月3日,伏波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相关视频</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汉章帝建初三年(78年),在乌蛮滩滩头的北岸修建伏波庙。东汉时修建的伏波庙,因早年的火灾焚毁,已无法知道面貌。据明朝《徐霞客游记》载,徐霞客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农历八月十四日,由贵县溯郁江而上。途经伏波庙时,他下船考察,在庙中发现宋碑一方,为宋庆历六年(1046年)知州任粹所撰,张居正书。据现存在庙内的碑文记载,以后分别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以及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道光元年(1821年)、道光三十年(1850年)、同治十二年(1873年)先后进行大规模修缮,但均遭火灾焚毁。现存的伏波庙是清嘉庆年间重建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伏波庙遭到破坏,庙中神像大部分被毁坏。但建筑物则未遭劫难。现伏波庙内的神像,是1990年民间集资塑造的。建筑特点</p><p class="ql-block">伏波庙,坐北朝南,为三进两院式布局,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有钟鼓楼、牌坊、前殿、回廊、祭坛亭、正殿、后殿等,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990平方米。其中,回廊与殿堂以小院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起到高低错落、虚实对比的艺术效果。全庙为抬梁兼穿斗砖木结构,歇山兼硬山顶,裹垄瓦屋面。前殿屋顶为硬山顶,两山山花为砖砌博古饰以彩绘,雕刻精致。正脊为石湾陶塑,塑刻民间故事图案,繁华富丽,具有古代两广屋面处理的特色;回廊屋檐的女儿墙上,塑有寓意吉祥的彩色浮雕;正殿面阔五间,由四榀抬梁式木构架组成。屋顶为歇山顶。正脊甚高,为石湾陶瓷。殿内四周绘有道光时期的壁画;后殿面阔三间,两侧设耳房,屋顶为硬山顶。整座庙宇气势雄伟,布局严谨,雕梁画栋,是岭南建筑的典型代表。长联短额、名人题词琳琅满目,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共7张</p><p class="ql-block">广西伏波庙主要建筑</p><p class="ql-block">主殿伏波庙的主殿为岭南汉式建筑风格。前殿以檐柱重棋承托檐檁,棋柱交接处有精致的雀替和石狮;前殿、回廊的墙壁上有许多描绘田园风光和神话故事的壁画浮雕,还有双龙戏珠、古人的瓷塑,均工艺精美、形象逼真;脊山饰以走兽角神,显得神秘。正殿屋面举折平缓,微微上翘;殿内有10根立柱(2根砖柱,8根木柱),柱础形式多样,有垂莲形、鼓形、塔形等,造型美观别致,雕刻工艺精巧。梁架选用硕大质优的硬木,底面有精细的雕刻;斗拱由柱头、转角等辅作组成,制作精巧。庙门檐廊下立有花岗岩石础4根,上刻“万里精忠悬二柱,千秋灵迹护长滩”之楹联。大殿宽敞,殿中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塑像。马援头戴将军盔,身着铠袍,双手按剑,置于膝上,圆睁怒目,作拔剑状,警觉地盯着外面的乌蛮滩。旁边两侧为士兵、小童侍立。士兵手中的红缨枪,红缨飞扬。大殿后墙左右各有一圆拱小门,通向后殿。正在修缮中的后殿,是伏波将军和夫人“葛氏娘娘”的寝宫。伏波将军夫人的塑像,也是凤冠霞披一身英气,左右各有两名侍女站立。钟鼓楼左侧钟楼之钟犹存,但右侧鼓楼之鼓已不见。钟鼓楼有两层,下层用青砖砌成,二层栏杆雕有花草,屋顶为青瓦飞檐,四角微翘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相关人物马援,汉代著名将领。东汉建武十六年(40年),交趾郡(今越南)女子征侧、征贰起兵反汉,攻占九真、合浦六十余城,并自立为王,东汉朝野为之震动。建武十七年(41年),光武帝封马援为伏波将军,令其统率十万大军,南征交趾。马援率领水陆两路大军南下,分别取道西江、郁江至龙州,钦江至钦州,南流江至合浦等向交趾、九真进发。凭其杰出的军事才能,马援平定了叛乱,并划定了东汉在南方的疆界。建武二十五年(49年),马援病故于战场,实践了他的誓言:男儿当死于沙场,马革裹尸以还。伏波庙会每年农历四月十四为伏波将军诞辰日,横州市及附近县市,乃至广东省数以万计的民众前往朝拜祭祀,并举办对山歌、师公戏、舞龙狮、土特产圩市等庙会活动,形成了规模较大、内容丰富、具有特色的庙会文化。2007年,横州市“伏波庙会”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伏波庙,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州市云表镇六河村龙门塘屯西南的郁江北岸,是为纪念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今越南北部)、平乱安民、疏河通航、造福一方而建的一座祭祀性建筑,现存的伏波庙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是广西仅存的五座明代木构架建筑之一。整个建筑堪称岭南古建筑的典范。伏波庙是一组很有特色的建筑群体,它是由庙门、牌楼、前殿、大殿、侧殿、后殿、回廊、祭坛几个部分组成,他们以祭坛为中心,形成一个封闭的院落。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990平方米,是岭南建筑的典型代表。长联短额、名人题词琳琅满目,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2013年5月3日,伏波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相关视频</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汉章帝建初三年(78年),在乌蛮滩滩头的北岸修建伏波庙。东汉时修建的伏波庙,因早年的火灾焚毁,已无法知道面貌。据明朝《徐霞客游记》载,徐霞客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农历八月十四日,由贵县溯郁江而上。途经伏波庙时,他下船考察,在庙中发现宋碑一方,为宋庆历六年(1046年)知州任粹所撰,张居正书。据现存在庙内的碑文记载,以后分别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以及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道光元年(1821年)、道光三十年(1850年)、同治十二年(1873年)先后进行大规模修缮,但均遭火灾焚毁。现存的伏波庙是清嘉庆年间重建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伏波庙遭到破坏,庙中神像大部分被毁坏。但建筑物则未遭劫难。现伏波庙内的神像,是1990年民间集资塑造的。建筑特点</p><p class="ql-block">伏波庙,坐北朝南,为三进两院式布局,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有钟鼓楼、牌坊、前殿、回廊、祭坛亭、正殿、后殿等,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990平方米。其中,回廊与殿堂以小院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起到高低错落、虚实对比的艺术效果。全庙为抬梁兼穿斗砖木结构,歇山兼硬山顶,裹垄瓦屋面。前殿屋顶为硬山顶,两山山花为砖砌博古饰以彩绘,雕刻精致。正脊为石湾陶塑,塑刻民间故事图案,繁华富丽,具有古代两广屋面处理的特色;回廊屋檐的女儿墙上,塑有寓意吉祥的彩色浮雕;正殿面阔五间,由四榀抬梁式木构架组成。屋顶为歇山顶。正脊甚高,为石湾陶瓷。殿内四周绘有道光时期的壁画;后殿面阔三间,两侧设耳房,屋顶为硬山顶。整座庙宇气势雄伟,布局严谨,雕梁画栋,是岭南建筑的典型代表。长联短额、名人题词琳琅满目,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共7张</p><p class="ql-block">广西伏波庙主要建筑</p><p class="ql-block">主殿伏波庙的主殿为岭南汉式建筑风格。前殿以檐柱重棋承托檐檁,棋柱交接处有精致的雀替和石狮;前殿、回廊的墙壁上有许多描绘田园风光和神话故事的壁画浮雕,还有双龙戏珠、古人的瓷塑,均工艺精美、形象逼真;脊山饰以走兽角神,显得神秘。正殿屋面举折平缓,微微上翘;殿内有10根立柱(2根砖柱,8根木柱),柱础形式多样,有垂莲形、鼓形、塔形等,造型美观别致,雕刻工艺精巧。梁架选用硕大质优的硬木,底面有精细的雕刻;斗拱由柱头、转角等辅作组成,制作精巧。庙门檐廊下立有花岗岩石础4根,上刻“万里精忠悬二柱,千秋灵迹护长滩”之楹联。大殿宽敞,殿中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塑像。马援头戴将军盔,身着铠袍,双手按剑,置于膝上,圆睁怒目,作拔剑状,警觉地盯着外面的乌蛮滩。旁边两侧为士兵、小童侍立。士兵手中的红缨枪,红缨飞扬。大殿后墙左右各有一圆拱小门,通向后殿。正在修缮中的后殿,是伏波将军和夫人“葛氏娘娘”的寝宫。伏波将军夫人的塑像,也是凤冠霞披一身英气,左右各有两名侍女站立。钟鼓楼左侧钟楼之钟犹存,但右侧鼓楼之鼓已不见。钟鼓楼有两层,下层用青砖砌成,二层栏杆雕有花草,屋顶为青瓦飞檐,四角微翘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相关人物马援,汉代著名将领。东汉建武十六年(40年),交趾郡(今越南)女子征侧、征贰起兵反汉,攻占九真、合浦六十余城,并自立为王,东汉朝野为之震动。建武十七年(41年),光武帝封马援为伏波将军,令其统率十万大军,南征交趾。马援率领水陆两路大军南下,分别取道西江、郁江至龙州,钦江至钦州,南流江至合浦等向交趾、九真进发。凭其杰出的军事才能,马援平定了叛乱,并划定了东汉在南方的疆界。建武二十五年(49年),马援病故于战场,实践了他的誓言:男儿当死于沙场,马革裹尸以还。伏波庙会每年农历四月十四为伏波将军诞辰日,横州市及附近县市,乃至广东省数以万计的民众前往朝拜祭祀,并举办对山歌、师公戏、舞龙狮、土特产圩市等庙会活动,形成了规模较大、内容丰富、具有特色的庙会文化。2007年,横州市“伏波庙会”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乌蛮滩伏波庙名将千载今犹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祠宇峨然镇水漪,勋名千载亦乘时。惊涛似抖苍龙剑,叠浪疑翻赤羽旗……”这是明朝刑部主事董传策诗作《伏波祠三首(其一)》中的名句。明朝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徐祯卿所作《安南歌四首送沈使君(其三)》曰:“乌蛮滩上烟水声,伏波庙前秋月明。夜半津人挽舟上,蛮歌偏动望乡情。”两首诗描述的是同一个江滩、同一处祠庙,却是两种景致、两种情境,完全不同的风情。这便是乌蛮滩伏波庙的神妙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乌蛮滩伏波庙位于横州市云表镇六河村龙门塘屯西南的郁江北岸,是为纪念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征伐交趾、平定叛乱,并指挥军队在乌蛮滩疏河通航等功绩而建的一座古代祭祀性建筑遗存。马援忠诚耿直、心怀天下、卫国安邦,在奉旨南征期间,靖边平叛、筑城治水、辟拓交通、修渠灌溉、推广农具、起用越人、保留越律,全力造福一方百姓,从而进一步稳定和发展了骆越地区的郡县制统治,极大促进了汉越民族文化融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