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索三国行之一:阿塞拜疆

Lei

<h1>2023年10月11日到23日,我们跟随中青旅的一个旅游团游览了高加索三国: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这三个国家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成为苏联的一部分,然后又都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各自独立。它们都位于亚欧两大洲交界处,地理上是亚洲国家,但是政治上和心理上都认为自己是欧洲国家。</h1> <h1>阿塞拜疆(Azerbaijan)是我们三国行的第一国。</h1> <h1>我们从北京经停乌鲁木齐飞巴库(Baku)时,这个号称风城的阿塞拜疆首都还未谋面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h1> <h1>我们从乌鲁木齐出境,托运行李直挂巴库,在乌市就有3个多小时自由活动的时间。</h1> <h1>我们6位驴友从机场包了个车去市里,逛了大巴扎,吃了非常正宗的烤羊肉串,到一些网红景点打打卡,悠哉游哉地回到机场准备登机,却不料起飞时间一再推迟。后来才听说巴库当地有七级大风,飞机无法降落。</h1> <h1>一直等了3个多小时,我们才从乌鲁木齐起飞。经过5个多小时飞行,在北京时间12日凌晨两点多,当地时间11日23点多,降落巴库阿利耶夫国际机场(Heydar Aliyev International Airport)。飞机停稳,我们在机舱内仍然能感到风把机身吹得晃动。</h1> <h1>位于里海边的巴库低于海平面2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首都,也是低于海平面的最大城市。它也是里海地区以及高加索地区最大的城市。导游胡塞因曾经在北京外经贸大学留学,一口流利的中文,指点我们看夜色中的巴库新建筑。</h1> <h1>入住酒店,休息短短几个小时,就爬起来开始阿塞拜疆的游览。我们去的第一个景点是距巴库市区25公里的泥火山(Yanar Dag,也叫Fire Mountain)。</h1> <h1>阿塞拜疆一词在当地语中就是“圣火之国”的意思,盛产石油,19世纪下半叶就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开采石油,以世界最古老的石油盛产国著称。1901年的时候,巴库的产油量就占世界的50%了。如今这比例已没有那么高,但是侯赛因说,巴库仍然日产石油73万桶(一桶160升左右)。这泥火山就是他们丰富石油储量的一个体现。</h1> <h1>泥火山不是我们印象中的常规火山,而是一个个小土包,地下含有石油和甲烷的泥浆不停冒泡。泥浆含有矿物质,侯赛因说有医疗作用,也可美容。</h1> <h1>离泥火山不远,是我们要看的第二个景点,戈布斯坦岩石艺术文化景观(Gobustan Rock Art Cultural Landscape),这是阿塞拜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五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h1> <h1>戈布斯担当地语是“牛的地方”的意思。它就在里海边,一大片地方过去完全是海,沧海桑田的变迁之后,海成了陆地,海底的岩石裸露出来,体量巨大。</h1> <h1>如今这里荒如沙漠鲜有植被,但曾经却是森林茂密,后来有原始人类在这里居住。1940年前后,当地矿工在这里发现了这些史前岩画,总共有750个岩石上刻了3500多幅岩画,年代约在2.5万年到6000年前。后来前苏联在这里建了国家公园,阿塞拜疆1992年独立后,列入世遗。</h1> <h1>侯赛因指点我们看一幅反映一种叫雅乐(读音le)的原始舞蹈岩画,似乎是一种祭祀礼仪的舞蹈,他说这种舞现在还在跳。</h1> <h1>还有表现放牧、斗牛、以及骆驼商队的岩画。</h1> <h1>这原始人存贮雨水的水洞,是自然的。但洞口两侧的小沟是人凿的,便于雨水入洞。</h1> <h1>离开这个遗址之前,我们看了博物馆。馆外有这个地方原始部落的雕塑,复制的小棚子。</h1> <h1>馆内有复制的岩画。</h1> <h1>现在还在跳的岩画舞。</h1> <h1>沿着里海海滨大道返回市区。沿途看到一些磕头机,领略了这个城市石油资源的丰富。</h1> <h1>在位于一个小山坡顶上的餐馆用午餐,吃烤鱼,赏海景。</h1> <h1>午餐之后前往巴库火祠(Ateshgah或者说Fire Temple of Baku),也就是巴库拜火教的庙。阿塞拜疆既然号称“圣火之国”,加之3亿年前就有石油造成的长明火出视,他们和拜火教颇有渊源,公元前1000年拜火教就传到这里。</h1> <h1>很多信徒将这里的石油长明火视为“神迹”。后来阿拉伯人到来,基本灭了拜火教,但一些来往丝绸之路的客商特别是有很多拜火教徒的印度的客商仍喜欢在今天巴库火祠这个地方经常围着长明火聚会。</h1> <h1>1713年左右,信仰拜火教的印度客商出资建了永久性石质建筑保护长明火神迹,并在附近建了容纳自己与牲口房子,门楣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和来历。</h1> <h1>之后又有人在旁边建房,几十年间形成围绕火祠的城堡式建筑。这也是巴库火祠的独特之处:既是祭拜的场所,也是丝路上的一个驿站,相当于旅店。因为最早修这火祠的是印度商人,印度教锡克教的人也视这里为一处圣地。</h1> <h1>随着19世纪丝路贸易的衰落,1883年起无人再管理这个驿站。可是它毕竟在印度还是很有名的。将近百年之后,1970年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访苏时要来巴库公干,提出要顺便看看火祠,苏联政府立即派人清除了火祠拉圾。因石头建筑本身并无多大破坏,基本保持了原来风貌,据说英迪拉·甘地相当满意。</h1> <h1>这个景点不大,也不算古老,但是挺有故事,把宗教和商贸凝聚在一起,也体现了一种文化。</h1> <h1>接下来去看我们在巴库的第四个景点,巴库老城(Old City of Baku),这是2000年列为世遗的一个阿塞拜疆必游之地,主要包括希尔旺沙宫(Palace of the Shirvanshahs)和少女塔(Maiden Tower)。老城就在里海边,一道不算高的城墙将其与新城分开。内城墙据说还保留了不少12世纪的墙体。老城内的建筑也延续了拜火教、(波斯)萨珊王朝、阿拉伯、后来的波斯帝国、阿塞拜疆本土的希尔旺沙、奥斯曼土耳其以及俄罗斯时期的文化特点,只是我们都看不太出来。</h1> <h1>意大利驻阿塞拜疆大使馆,也跻身在老城内一些居民楼中间。</h1> <h1>老城全是石板路,游客游览主要靠步行。但是当地人的私家车开来开去,通行无阻。</h1> <h1>堪称老城“花妖”的花树。</h1> <h1>希尔旺沙宫是阿塞拜疆希尔旺沙王朝的一位君主将首都从舍马哈(Shemakha)迁到巴库后于15世纪修建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遗委员会称作阿塞拜疆建筑的璀璨明珠。阿塞拜疆历史与波斯帝国和阿拉伯帝国乃至后来的奥斯曼帝国和沙俄帝国交错,我们没有研究,也搞不清楚。希尔旺沙说是王朝,其实先后臣属于伊朗好几个帝国。</h1> <h1>与我们早些时候在伊朗看过的王宫、清真寺、神殿相比,希尔旺沙宫显得简朴很多。但是也还是有特色。它既是君主居住办公的地方,也有他们专门的王室清真寺。</h1> <h1>王宫的浴室很有规模,比我们在伊朗看到的大很多。</h1> <h1>特别是王家陵墓也在宫中,真有些匪夷所思。</h1> <h1>王宫的圆顶耸立在城市的山丘上,所有的建筑均用平整到会反光的石头筑成,经过打磨后呈奶白色,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获得金赭色的色调。当时的工匠非常用心、细致地对石头进行打磨,互相之间工艺精密,几乎看不到接缝。</h1> <h1>这是国王的宝座大厅。</h1> <h1>天花板原来的马赛克图案,19世纪沙俄吞并阿塞拜疆后破坏。</h1> <h1>宫中一间房屋海景窗外的风景。</h1> <h1>在国王用具的陈列中,这个物件我以前没见过。原来它是国王用来压胡子的罩。晚上戴着它睡觉,第二天早起胡子整整齐齐。</h1> <h1>当天在巴库看的第五个景点,就是大名鼎鼎的少女塔。</h1> <h1>这座28米高的塔楼,是12世纪的建筑,原址据说也是一个拜火教神庙。少女塔原本有两个作用:烽火台和航标塔。它原来是建在里海边的一块岩石上。一千多年来,海岸线逐步后退,少女塔距离海边也越来越远。</h1> <h1>关于少女塔一名的来历有种种富家女与穷小子的悲情故事,甚至还有这个题材的芭蕾舞剧,但是我更相信它是因为从末被外敌占领或破坏,有如末失贞的少女所以才得名。</h1> <h1>我们爬了8层楼上到塔顶,看巴库的景色。阿塞拜疆是高加索三国中唯一信伊斯兰教的国家,穆斯林占总人口的90%以上,但是从少女塔顶放眼望去,清真寺似乎不是那么多,比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显得少多了。</h1> <h1>那座石榴花形的建筑是一个超市,我们走到哪里都会看到它,它也成了巴库的一个地标式建筑。</h1> <h1>在巴库的第一顿晚餐安排在市中心一家风味餐厅。我们一边欣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阿塞拜疆木卡姆,一边品尝“国王手抓饭”。木卡姆演奏演唱感觉远不如我听过的新疆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那样欢快精彩,也不如我们在伊朗伊斯法罕餐厅欣赏过的乐队有感染力。</h1> <h1>手抓饭做成少女塔的样子,真是好看又好吃。</h1> <h1>餐厅老板有收集老式汽车的爱好,这是他的一辆座驾。</h1> <h1>餐后导游胡赛因带我们去看巴库夜景,包括行程上列着的只看外观的巴库火焰塔(Flame Towers)。首先来到名为“烈士长廊”(Alley of Martyrs)的一个纪念园。这里最早是俄国内战时期死难的穆斯林公墓,苏联时期把这里改为游乐园,后来又竖立了早期苏联领导人基洛夫(Sergei Kirov,1886-1934)纪念碑,命名为基洛夫公园。基洛夫曾任苏共阿塞拜疆中央委员会第一任书记。苏联解体后,基洛夫像被拆除,人们把1990年1月,苏联解体前,因纳卡归属发生的苏联军队强杀的313名阿塞拜疆平民安葬在这里。胡赛因说,1988年,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1931-2022)突然宣布将原本一直在阿塞拜疆的纳卡地区划归亚美尼亚,引起阿塞拜疆人普遍不满,酿成群体事件,遭到苏军镇压。阿国独立后政府建了这个纪念园,将前苏联时期受到清洗整肃的一些死难者、阿国与亚美尼亚争夺纳卡地区的两次战争中牺牲的士兵以及其他被认为捍卫了阿国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烈士也埋葬在这里,现总共安葬有1.5万人。</h1><h1>据胡塞因说,在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争夺纳卡地区的两次武装冲突中,第一次阿国夺回纳卡80%的土地,最近这次冲突又夺回15%,亚美尼亚目前控制的只有8个村。</h1> <h1>在烈士长廊的尽头,是长明火亭。</h1> <h1>从烈士长廊的长明火亭转过来,就走到高地公园(Highland Park),这也是苏联时期的基洛夫公园。这里是看巴库和巴库湾全景的最佳观景点。</h1> <h1>火焰塔就在高地公园附近,这是一组三座摩天塔楼,都是火焰状,象征阿塞拜疆是圣火之国。最高的一座塔楼182米高。据说火焰塔耗资3.5亿美元,2007年动工,2012年建成。只看其外观,夜晚确实比白天好看,因为有灯光造型变幻,时而把三座塔楼变成阿国国旗,时而又是巨人在楼面走动。</h1> <h1>这一天下来跑了六个景点外加两顿大餐,真是紧张的一塌糊涂。这就是团游的无奈。</h1> <h1>第二天继续在阿塞拜疆的游逛。我们首先直奔黑达尔·阿利耶夫文化中心(Heydar Aliyev Center)。这是现任阿塞拜疆总统伊利哈姆·盖达尔·奥格雷·阿利耶夫(Ilham Heydar oghlu Aliyev)为纪念他的父亲、阿塞拜疆1992年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统黑达尔·阿利耶夫(1923—2003)修建的。由已故的伊拉克裔建筑师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1950-2016)设计,在 57000 多平米的土地上塑造了一个流线型折叠连续的建筑。</h1> <h1>这个建筑非常有名。我远在美国的表侄子、表妹夫从朋友圈看到我晃到了巴库,都发来微信让我一定要进入这座建筑参观。可惜我们的行程规定只是外观。如果将来再有机会自己安排行程来巴库,一定要弥补这个遗憾。</h1> <h1>即使是外观,我们也不满足于只是拍照打卡,而是尽量从远到近多从不同角度看看那流线型折叠的不同面。</h1> <h1>中心旁边的黑色建筑是国会大厦。感觉巴库的新建筑很多,比我们后来在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所到城市的新建筑都多。</h1><h1>胡塞因告诉我们,阿国不仅总统子承父业,而且现任副总统就是现任总统的夫人!他说,这个国家就是一个大的私人公司,人们都是为一个家庭打工。</h1> <h1>阿利耶夫文化中心外观完毕,我们就离开了巴库,前往这一天要看的第二个景点迪里巴巴陵(Diri Baba Mausoleum)。这个陵墓在一个沙岩山上,山上有山洞,曾经是什叶派苏菲修行者苦修的地方。其中一位在自己的洞中坐化,但保持坐姿身体不腐。他被尊称迪里巴巴,意思是“活着的爷爷”。</h1> <h1>阿拉伯一位国王听说此事,前来拜见,在迪里巴巴修行的洞前建了清真寺。</h1> <h1>我们很费劲地从清真寺左手边的小门爬过很陡的石梯,进了那个洞。完全看不出什么名堂。</h1> <h1>清真寺的花窗挺漂亮。</h1> <h1>接下来去看沙马基(Shamakhi)的七穹顶陵(Yeddi Gumbaz Mausoleum),这是一个实在没有什么意思的景点。沙马基在8到15世纪是希尔旺沙的首都,曾是古丝绸之路的一个重镇。但是15世纪毁于大地震,希尔旺沙君主迁都到巴库。应该是古都吧,如今也就是一个大点乡镇的样子。除了这个陵墓,也没什么古迹了。</h1> <h1>希尔旺沙的穆斯塔法汗家族(Mustafakhan)有七个成员埋在这里,这些墓都是穹顶,号称七穹顶陵,也算王陵或汗陵吧。七个陵,如今还健在的只有三个,其余身子都没了,何况穹顶。周围也都是普通人的公墓,王汗的气势,是很沦落了。</h1> <h1>经过一个小镇的休息站,看到高加索的雪山。</h1> <h1>小镇的政府大楼颇有气势。</h1> <h1>我们这一天看的第三个景点,也是我们在阿塞拜疆看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遗景点是舍基可汗夏宫(Palace of Shaki Khans)。它在2019年列为世遗。</h1> <h1>舍基汗国先后臣属于伊朗赞德王朝和萨非王朝,建筑风格受他们影响很大。整个夏宫始建于1797年,建筑两年完成,室内装修花了8年,很是讲究。</h1> <h1>室内不许拍照,我只好买了一套明信片。夏宫每个房间的天花板和墙壁图案各不相同,天花板图案则与房间地毯图案一致。可惜19世纪沙俄吞并阿塞拜疆后,沙俄军队将地毯全部掠走。</h1> <h1>富丽堂皇的大厅。</h1> <h1>外面的雕花窗虽然美仑美换,但是完全看不出室内彩窗的各种精彩。这些玻璃全部来自意大利威尼斯。所有彩色玻璃隼卯镶嵌在木架内。</h1> <h1>这是300年前的一块花玻璃,在宫外的玻璃作坊内展示。</h1><h1>另外宫里还有专门的女人通道,通往可汗夫人的房间,不许男性走。这个景点还是很有意思的。</h1> <h1>这是19世纪末沙俄军队在宫内建的兵营。1992年阿塞拜疆独立后,政府出资重建,遵照现任总统阿利耶夫的指示,在此成立舍基瓷器应用艺术中心将舍基的陶瓷艺术发扬光大。</h1> <h1>中心的一间工作室。</h1> <h1>部分作品。</h1> <h1>舍基这个只有7万人口的小城曾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交汇点,商旅驿站很多。如今小城的建筑基本还是红砖房,外墙有精美砖雕,楼上有小小阳台。</h1> <h1>胡塞因带我们参观了一个当年的驿站,疏阔的圆顶门厅很有我们在伊朗加德温看的那个巴扎兼驿站的风格。</h1> <h1>里面如今二层还是旅馆,一层则保留着当年驿站的风格,有驮队卸货的地方,半地下的库房,收拾得也很整齐,赏心悦目。</h1> <h1>至此,我们在阿塞拜疆两天的游览全部结束。</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