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序】在我眼里,先父的一生,也很有点传奇色彩。本想给他老人家写个传记什么的。奈何资料不全,有不少的空白。写,写不完整;不写,又总觉得心中不安。最后。只能写一些片段吧,我知道的那些事,一段一段的小故事。你看完这些小故事,也许就能对我父亲的为人有个大概的了解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先父余震,曾用名杨振权,字纪民。汉族,祖籍中国广东省梅州市。1912年6月13日出生于印度尼西亚廖内群岛丹戎摈榔市,1980年9月18日病逝于北京,享年68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是中国人,但却出生于国外,那必须得从爷爷出国讲起。</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祖父杨惠阶(连兴),家境贫寒,自幼没有念过书。十五岁时随梅县(今梅州)老乡结伴下南洋谋生。到达了印度尼西亚廖内群岛丹戎摈榔市。这里住有很多客家人,讨生活可能比梅县老家条件好一些,就定居在此了。白天在豆腐店里做学徒,晚上自学识字读书,深知有文化方能知天下。银钱与文化同步积累,多年后,竟也创下一份不大不小的产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10年,清朝末年,已经通过自学达到识文断字可以读书看报水平的爷爷,不甘让后辈们再当文盲,联合当地华侨陈镜秋、黄德成等人发起,一众华侨共同集资,创建了端本学堂,是一所华文小学,民国后改名端本学校。端本,即端本正源,出自《晋书 • 殷仲堪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启迪院,端本学校小学部。父亲的小学生活就在这里度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母子合作,团队翻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廖内群岛,马来人是第一大民族,因此马来语也基本通用。但马来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于是当时廖内群岛的殖民者(荷兰人)用拉丁字母建立了一套马来语的拼音文字,可以记录、读写马来语,便于与当地人沟通。端本学校是华文学校,虽然教学都用汉语,但这套荷兰人搞的马来语拼音也是必须要学的。一天,爷爷一高兴,买了几本这种拼音编写的儿童故事书给父亲。买回来一看,一大家子人,谁都看不懂!爷爷只认识汉字,但这种书只有拼音没有汉字,看不懂;奶奶是文盲,什么文字都不认识;父亲虽然能念出拼音,但拼出来的是马来语,父亲自己也搞不懂念的那些话到底是什么意思。父亲读了一段马来语拼音之后,索然无味,就准备放弃了。没想到奶奶全听明白了,就用汉语讲出了故事内容!因为奶奶虽然不认识文字,但语言没问题,马来语和汉语都能听会说。所以,语言跟文字是两码事。不懂语言的可以读文字(比如我父亲),不认文字的可以说语言(比如我奶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简直是天作之合!自从有了这种母子合作翻译的完美模式,这种马来语拼音儿童读物,爷爷是见一本买一本,父亲是拿一本读一本,奶奶是听一本讲一本,各尽所能,其乐融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小学念完了还得上中学,那还得到上海留学,因为当时廖内群岛还没有中学。端本学校的初中部和高中部,是后来陆续扩建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193X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秘密入团〗父亲留学上海是在暨南大学中学部,时间大约是1925年。上海当时是中国向世界打开的一扇窗口,租界林立,经济发达,思想活跃。父亲在疯狂学习现代文化的同时,也接受了进步思潮的影响,追求民主,追求革命,秘密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五个字的电报〗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逝,1927年发生了4.12事变,蒋介石追杀共产党人,上海局势非常紧张。印尼在上海留学的华侨学生纷纷逃离上海。爷爷从这些逃回印尼的学生口中,了解到上海的恐怖局势,和父亲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的情况,非常担心。但他又非常清楚父亲是个极有主见的人,不怕事的人,不会轻易接受家长的安排。左思右想,拍了一封电报,共五个字,“父病重速归”。父亲是个孝子,不疑有诈,被骗回了印尼。从此就被爷爷安排在他的公司里当出纳,当会计,成家立业了。再也不让出门了,学也不让上了。上班时间记账算账,下班之后划划舢板,打打羽毛球。这两项比赛拿的奖杯就装满了两只箱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爷爷不喜欢父亲热衷政治,有意培养他经营生意,接班从商。这样的日子过了十年。1937年,北平爆发了七七事变,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父亲的一腔热血再次沸腾,但此时不比十年前。一方面自己已经有家有业,另一方面这次不仅涉及政治倾向,还涉及到民族利益,国家兴亡,自己怎么能袖手旁观呢?父亲决心投身救国运动。考虑到十年前的历史经验,怕爷爷担心安全,怕老人家难以接受自己舍命救国的冒险举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抛家舍业 共赴国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思量再三,父亲决定先斩后奏。1938年,父亲暗地做好一切准备,悄然离家。给爷爷留下一封诀别长信,核心内容是,</span><b style="font-size: 22px;">国破家何在,忠孝难两全。</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193X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回国的路线,计划先乘船到达新加坡,然后经香港、西安,最终抵达延安。由于战火不断,一路上走走停停,在越南终于交通阻断。父亲找了一家咖啡馆,一边打工挣盘缠,一边等待交通恢复。这期间给我爷爷写了信报平安,不久收到了回信,主要内容归结为一句话,</span><b style="font-size: 22px;">卫国离家去,男儿有担当。</b><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赤裸裸的支持!响当当的赞赏!父亲都有些意外。父亲讲到这一段时,是在五七干校病倒住院期间,刚经历了一场生离死别。估计是想起了1927年4.12的事情,口中喃喃说到,“他至少是爱国的”,眼中闪烁着晶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香港八路军办事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大约1938年底或39年初,父亲到达香港,找到八路军办事处连贯同志。连是梅县老乡,在香港八办任秘书长,并负责华侨联络事务。父亲要求去延安,连贯推荐父亲去海南岛琼崖纵队。连贯的理由是客家话与海南话沟通比较容易。父亲的理由是崇拜毛泽东,想到毛身边学习。最后考虑到父亲腿脚不力,还是连贯让步了。连贯给父亲开了一张西北农学院录取通知书,说先到西安,再联系西安八办。从香港到西安,非常顺利。找到西安八办,按照连贯先生的指点,先假装路过,找路,确认没有“尾巴”之后,才进入八办联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旧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接待室,奔赴延安的各地热血青年,首先要在这里接受面试考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通过面试后,在这间小会议室换开去往延安的介绍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然后穿上八路军军装,扮成押车战士,乘坐八路军采购生活物资的卡车,一路向北,奔赴延安。自此,就算是从安康之家,投入了枪林弹雨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更名改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延安,父亲看到了一群来自全国以及全球的华人热血青年,为了保家卫国,抛家舍业,万众一心,汇聚一堂,融入一个革命大家庭,深感灵魂震撼。由此改名“余震”:我被震撼了!因为知道他们很多人参加革命后都更名改姓了,我为此曾问过父亲是否那时时兴这样?还是出身不好的表示与家庭割裂的决心?父亲说都不是,主要是为了避免连累家人。走上这条道路,随时都有可能掉脑袋的。命是自己的,为了信仰,可以舍去!但不能牵连他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陕北公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初到延安,先在陕北公学学习了几个月。陕北公学,建立于1937年。后来几经演变,就成了今天的中国人民大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陕甘宁财政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陕北公学毕业后,分配到陕甘宁边区财政厅工作,因为父亲有过多年财务工作的经历,算是有专业技能的人员。1940年2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延安侨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张闻天出席成立大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抗战开始后,蜂拥至延安的爱国华侨青年大约数百人。1940年9月5日,由南洋华侨驻延办事处发起,在杨家岭大礼堂召开全体留延华侨大会,到会华侨170余人,张闻天、吴玉章和中央统战部的领导出席了大会,张闻天在大会上讲话。大会决定成立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并通过简章。大会选举了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第一届执委会,父亲荣幸入选。李介夫、谢生、冯志坚、余震、杨诚五人为执委,李介夫为主任。这个侨联后来逐步发展,就形成了后来的全国侨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延安时期的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特别想看。可惜,没有了,真的没有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7年,胡宗南部进攻延安,陕甘宁边区政府东渡黄河,转移到晋西北地区。私人物品一律不许带,怕累赘,更怕暴露身份。找了一棵树,把照片等物品埋在树下。等回来后,别说照片了,连那棵树都没找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接管西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共产党已经掌控了全国城乡政权,边区政府的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了。于是陕甘宁边区政府就解散了。人员大部分分到了新成立的陕西省和西安市(直辖市)政府,父亲安排到了西安市。西安市人民政府组成,21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一份任命书,西安市人民政府委员,是毛主席签署的。原来陕甘宁财政厅那些职务,我都没见过有任命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6月,西安市政府成立暨就职典礼。出席19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西安市财政局局长任命书,周恩来签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1950年,西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善意的谎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在家里,我看到上面这张照片⬆️,觉得父亲挺帅的,但那件西服在家没见过。我很好奇,想看一眼那件西服。父亲说,没有,那是借来的。为什么呢?原来,1950年共产党刚接管了很多城市,物资供应问题很多,缺吃少穿。国外媒体报道又有渲染放大。爷爷从国外写信,表示非常担心。为了让爷爷放心,别再拍发那种五个字的电报,找人借了一件西服,拍了一张照片寄过去,说放心,我们很好。爷爷才稍微放心了一些。这次反过来了,父亲骗了爷爷一把,善意的谎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被部下抓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西安刚解放时,每天晚上都有宵禁,凭口令通行。一天晚上下班后,父亲在街上口令没答对,被联防队抓了。父亲问他们是哪家的联防队,说是税务局稽查队。父亲说我就是税务局局长,那时财政局长兼任税务局长很普遍。人家不信,说看你长得又黑又瘦,一看就像个抽大烟的。后来押送到税务局,值班副局长一看,说,把我们局长护送回来了。原来下班后接到电话,通知口令改了!那时父亲已经离开办公室了,所以没通知到。联防队员赶紧道歉,父亲当然还要表扬他们做得对,就应该这样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3年5月,中央部委缺人,奉调进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到京后第一站,父亲被派到文化部财务司工作。两年后又调到高教部、教育部,大多时间还是在财务司工作。这十多年日子还算安稳,直到1966年,十年动乱开始了。动乱当中,父亲也受到了冲击,但还不是最激烈的那种。在教育部工作,要牵扯到教育路线,那问题就大了。上边定性了,十七年修正主义路线!父亲好在这十来年工作范围限于财务、计划、基建、物资供应等司局,离教育路线比较远,不在阶级斗争主攻方向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又被部下抓了〗批斗父亲最凶的是部属教育生产供应直属单位。斗部长他们够不着,光批斗本单位厂长书记又不过瘾,能把父亲带走就算抓到中央的走资派了。于是,又被部下抓了。这回是真的,不是误会,也不会有人给你道歉。父亲当年做好了死在日军或国军手里的思想准备,万万没想到差点死在自己人的手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阶级异己分子〗我看大字报说父亲是阶级异己分子,也不懂,反正知道不是什么好分子。问父亲,他说我参加了共产党,按说是无产阶级先锋队了,但人家说其实不是,还是剥削阶级的人,所以叫“异己分子”,不是自己人的意思。为什么参加了共产党还是剥削阶级呢?说是因为到延安之前那十年在家,肯定是我爷爷供养的,那是剥削来的钱。我爷爷当年开有几个橡胶园,还有商店什么的,肯定是雇佣了工人的,所以剥削了。父亲解释说,从上海上学归来,并没有靠爷爷供养,而是在爷爷的公司打工当会计挣工资养活自己及家人。这一点人家勉强信了,在公司里干一份工作,挣一份薪水,也算正常。不信的是公司的利润,那是剩余价值,不让你花吗?我也不太相信,不让花,为什么?电影里不都是那么演的吗?富二代花钱如流水。父亲说,他(我爷爷)自己从背井离乡当学徒做起,日积月累挣了一份家业,知道有多不容易。不想自己的孩子,成为只会花钱不会挣钱的纨绔子弟,那样有多少钱也不够他花的!我第一次听到这种理论,觉得很有道理。心里暗叹了一声,原来资本家是这样教育子女的。不管别人信不信,我信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原清朝郑王府,后来孙中山把中国大学办到了这里。解放后教育部就设立其中,至今未变。我家到北京后,基本一直住在府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郑王府,银安殿(和乐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鬼门关上走一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大概是1971年吧,我还在山西插队,突然接到父亲来信。说是在五七干校病倒了,住进了蚌埠某部队医院。父亲所在的干校是教育部五七干校,在安徽省凤阳县,离蚌埠不远。我急忙乘火车赶到蚌埠。第二天,苏声大哥也到了。医院说,人已经抢救过来了,再观察两天就可以出院了。出院不是说病治好了,而是我们治不了了。入院时血压是120/220,现在用尽了办法,成功降到了100/180,再也降不下去了。我们是野战医院,外科是我们的强项……不管怎么说,这条命是人家救回来的,千恩万谢不为过!出了院,跟着干校的车,来到了位于凤阳县的教育部五七干校。校舍看起来很气派,四面围着高墙,四角都有炮楼。一个五七干校,太奢华了吧?第二天我才知道,这里原来是凤阳县第一监狱!这才感到一股阴森之气。学员宿舍,就是原来的牢房!五七干校原则上是体力劳动与理论学习各占一半时间。体力劳动按“连队”分散住宿,理论学习有时会集中上大课,上课和住宿都在校部。父亲发病那天,就在校部集中学习。晚饭后,只要不下雨,大家都会到周边村里走一走。父亲腿脚不太好,就说不出去了,就在宿舍歇一歇。两个多小时后,散步的人回来了,开灯一看,父亲一个人趴在地上,口吐白沫,昏迷不醒!干校只有两名校医,赶紧调车往医院送。凤阳县医院见病情严重,不敢收治,建议立即送蚌埠某部队医院。据说该部队医院当年是蚌埠最好的医院。父亲被送到医院已是晚上十点多钟了。医院没有急诊科,夜间会留一名值班医生。当天的值班医生是该院妇产科主任!没有时间了,干校的人也顾不上客气了,反正“请”值班医生打电话把内科主任和院长都给叫起来,紧急接到医院。折腾到后半夜,总算把父亲抢救过来了。谢天谢地!鬼门关上走了一遭,总算又绕回来了!什么病?医生告诉我,是脑血管痉挛。痉挛发作的时候,脑部出现供血不足……当天如果晚送来半个小时,华佗再世也没办法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回京治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出了院,苏声大哥就回去了。接父亲回京的任务就是我的了。在校医的指点下,我与校领导很严肃地谈了话,提出回京治病的申请。理由我觉得很充分。血压100/180,本地医生再也降不动了,脑血管痉挛随时可能再次发作,谁能保护他?校领导说要研究一下,我看出来了,他们很紧张。毕竟抢救过程的惊险他们比我更清楚!果然,第二天通知我,批准了!回到北京,在人民医院(合同医院)治了三个月,血压终于控制到了90/150以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摔暖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离开干校之前,我陪父亲返回常驻地,所谓“连队”驻地,收拾行李。我也了解到,虽然干校的领导看起来有些冷漠,但同学们对父亲还是很照顾的。父亲早就不下大田劳动了,因为父亲腿脚不好,下了大田(都是水田),有时自己上不来,有些危险。别的还能干点什么呢?给大家烧茶炉吧,只在连队驻地活动,安全一些。头一天没经验,父亲早早就把水烧开了。又怕大家收工回来水不热了,就先灌了暖瓶吧。灌完了暖瓶,还没收工,给他们送到宿舍门口吧。左手拎两瓶,右手拎两瓶,看他们别人经常都这样。那天虽然没下雨,可地上也难免有点水渍。不小心滑了一跤,四个暖瓶都飞了出去。爬起来一看,人倒没摔着,暖瓶也没全摔碎,居然还有一个没摔坏。好巧不巧,那一个居然就是自己的!每个暖瓶上都贴着名字呢。这时大家也都下工了,父亲还解释说不是故意的,不知怎么,就我那个没摔坏。有人就开玩笑说,你当时就应该把自己暖瓶的再摔一下,都碎了,现在就不用解释了。父亲说要赔他们钱,人家说那暖瓶不摔坏也要换了,早就不保温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标准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从干校回了北京,血压也基本控制了。借着过年,父亲理了个发,穿正装,到照相馆照了张标准像,洗印了一堆,给子女们每人发了一张。那年1972年,父亲整60岁。我们都明白什么意思,什么也没说,也不知该说什么,默默把照片收了起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冬天里的温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的血压基本稳定之后,政治上也逐渐“解放”了。教育部的各司局大多陆续恢复了建制。父亲本已到了退休年龄,又当了两年顾问,才彻底退了下来。其实从当顾问那两年起,父亲就难以坚持全日制工作了。特别是每到冬日,北京气候寒冷干燥。父亲去了五七干校之后,我们家住的宿舍楼都被拆掉了。从干校回来,被安排到“后三排”居住。两间平房,不挨着,隔着三十米远。住,在里面,做饭,也在里面。厕所是十几户共用。也没什么可抱怨的,我们那排平房里住着的,处长、司长、副部长,都有。父亲是南方人,年轻时得过胸膜炎,肺、气管都不好,一到冬天就喘。愁死人了!好在广东那边有人知道了,邀请父亲去广州过冬,住在从化温泉宾馆。一下子问题就全解决了!也不冷了,也不喘了,还有一群战友故交一起聊天。聊陈年往事,聊历史辉煌,聊近年遭遇,聊天南海北。而且,从此每年冬天都去。简直是冬天里的一股暖流!问题是,这些是谁安排的?我竟然不清楚。可能是侨联侨协的人?教育口的同事?落实政策的党政部门?都有可能,也可能每年都不一样?我也不猜了。总之,人的一生,酸甜苦辣,难以预测,刚遭遇了寒风刺骨,又体会了暖阳温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使命完成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一天终于到了,每个人都躲不开的一天,父亲与子女们离别的一天。1980年9月18日。父亲竟然选在这一天离开我们,与他终生使命悠然相关的一天,九月十八日!九一八!为什么?我想,父亲是在提示我们,我一生使命的主题,就在这里!我完成了,可以交卷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亲爱的父亲,您的一生,面对国旗,是否敢说是有所贡献,我不知道,起码能说得上是问心无愧了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余震年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时间 事件 地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12.6.13 出生 印度尼西亚廖内群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19~1925 读小学 印尼廖内端本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25~1927 读初中 上海暨南大学中学部1926 加入共青团 上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27~1938 经商 印尼廖岛丹戎摈榔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39.3 陕北公学学习 延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39.6 参加革命 陕甘宁边区财政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40.2 加入共产党 延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40.9.5 参加延安侨联 延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50 任西安市人民政府委员 西安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50 任西安市财政局局长 西安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53 任文化部财务司司长 北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55 任高教部财务司司长 北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56 任高教部财务基建司司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59 任教育部计划财务司副司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61 任教育部生产供应管理局局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63 任高教部生产供应管理局局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66~ 运动开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69~1971 五七干校劳动 安徽省凤阳县1972 干校毕业 任供应局顾问 北京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80.9.18 病逝 北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