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下水作文点评

战国美男

<p class="ql-block"> 大格局成就大事业</p><p class="ql-block"> ——我说管仲&nbsp;</p><p class="ql-block"> (点评版)</p><p class="ql-block"> 文 /&nbsp;曹&nbsp;&nbsp;峰 点评/美男</p><p class="ql-block">【点评人语】高考语文刚刚考完,曹老师这篇文章就在网上疯传了。曹老师是广东佛山顺德一中学教研员,毕业于东北师大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资料显示:“近两年,他开始对写作教学进行技术化探索,主张写作教学要教给学生‘可操作、可带走的技术’。他认为,任何理念都需要通过技术才能落地,基础教育阶段写作教学最大的问题是理念多,实操性的技术少。”这篇高考下水作文,我想,应该就是曹老师所谓“可操作、可带走的技术”的一次展示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文点评】</p><p class="ql-block">同学们:</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大格局成就大事业”。</p><p class="ql-block"> 桓公之器量、鲍叔之品德都值得我们学习,但三人之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管仲。我敬佩其超越自身和时代局限的那种大格局。</p><p class="ql-block"> 他超越了世俗的价值标准,舍虚名,就大义。“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这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价值观。《史记·刺客列传》记载的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无不持这种价值观。【这四刺客,恐怕不能与管仲相提并论吧?所谓刺客,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大多是一些讲江湖义气不怕死、有勇无谋的人;而管仲呢?他先是公子纠的助手(注意,他不是警卫),后来成了齐国的国相。】公子纠死,管仲没有像召忽一样,为主而死,而选择偷生,【这“偷生”是贬义还是褒义?如果是褒义,则应加引号。历史的事实是,管仲在桓公手下并不是偷生,而是大显身手,为齐国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时人看来就是“无勇”。【不应该叫“无勇”,而应该叫“不义”。因为“管仲没有像召忽一样为主而死”,不是因为他自己怕死。】主被杀,管仲没有为主报仇,却侍奉杀死主人的敌人,在时人看来就是“不忠”。不独当时的人不认同管仲,就连两百年后的文化精英也无法理解管仲,比如《论语》里记载,孔子的弟子子路和子贡都认为管仲不能为公子纠死以及相桓公是“非仁”。【两百年后的文化精英是否也包括孔子?不然,就与下一段相关内容自相矛盾了!】但在管仲看来,为一党一派之主而死是守小节;活下来,为国家谋大利是大义。【曹老师怎么知道管仲是这么想的?这里,有关背景或出处交代不清,结果让读者觉得曹老师是想当然,就像平时我们的个别学生写文章一样,喜欢虚构。】在春秋战国时代,管仲能够具备这种大格局,实在难能可贵。</p><p class="ql-block">【读完本段,感觉有点别扭。首句是中心句,对吧?可接下来呢?作者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下春秋战国时代的价值观,交代了一下管仲的选择,就大谈特谈所谓“时人”和两百年后的文化精英们对管仲的看法与评价去了,到段末也没能让读者感受到管仲“舍虚名,就大义”的品质。本段观点,理由不够充分。换句话说,分析论证没有紧扣本段中心。】</p><p class="ql-block"> 管仲不仅超越了世俗的价值标准,他甚至还突破了国的局限,具备了文化民族观念。【“文化民族观念”是怎样一种观念?概念有点费解。“他…突破…局限”应改为“他的思想…突破…局限”。】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但是管仲较早认识到,这只是民族内部的争斗,不同于民族之间的争斗。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引用孔子的这句话,是想要论证上一句表达的观点呢,还是想要论证下一句表达的观点呢?】齐桓公九合诸侯,主要不是通过战争,而是靠管仲的智谋实现的,减少了对百姓的伤害。【这一句的重点是想要表达管仲的思想“甚至突破了国的局限”的观点呢,还是要突出管仲的智谋——采取非“兵车”手段“减少了对百姓的伤害”呢?】然而,面对异族的入侵,管仲采用的却是不同的方式。《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管仲合诸侯兵逐山戎,救燕国;驱北狄,存卫国。【这里的分析和举例,主要体现的是管仲的智谋呀!怎么接下来却归结为是由于他的“大格局”了呢?】管仲的这种大格局,直到两百年后的孔子才真正理解他,对其做出公允的评价,【作者在前一段中不是说,“不独当时的人不认同管仲,就连两百年后的文化精英也无法理解管仲”么?】“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孔子认为,管仲相桓公,合天下,逐戎狄,百姓免于战乱,华夏得以保存,这是大仁。【孔子的评价,特别是最后一句,意在强调管仲辅佐桓公尊王攘夷、击退夷狄进攻的历史功绩,而并非赞其大仁。再说,大仁也不等于大格局呀!】</p><p class="ql-block">【本段内容上是上一段的递进。纵观本段,感觉曹老师思路有些紊乱——“技术”出了问题!】</p><p class="ql-block"> 管仲给我的启示就是,一个人要具备大格局,才能成就大事业。【这个观点,我个人认为,如果用到齐桓公身上,那就更贴切了,因为在当时的齐国,所谓大事业,就是成就了齐国“春秋五霸”之首的历史地位。这个“大事业”,是属于齐桓公的,正是因为齐桓公不计管仲“阻击”之前嫌,果断采纳鲍叔之建议重用管仲,才最终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如何才能具备大格局呢?我认为核心在于超越,即要超越小我,走向大我。【这方法,按曹老师的“技术”理论,还是不太好操作啊!建议曹老师把这里的“小我”“大我”分别是指什么样的“我”说得更具体明白点。】司马迁超越宫刑的羞辱,隐忍苟活,发愤著书,创作出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美誉的《史记》;杜甫超越个人的贫病交加、流浪漂泊,关注百姓疾苦和国家命运,成就其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地位。【根据这两个典型事例,我们对曹老师所谓“超越小我,走向大我”的观点,可不可以理解为:像司马迁那样,即使遭遇羞辱,也要“隐忍苟活”,然后成就一番事业;像杜甫那样,即使贫病交加、流浪漂泊,也要关注百姓疾苦和国家命运,以成就自己崇高的历史地位?那么我想请问曹老师:当年的管仲是不是也是为了个人的功业和历史地位,才选择去偷生,以竭尽己力辅佐齐桓公的?故事中另一个重要人物鲍叔是不是同样是为了成就自己慧眼识才和大胆荐才的名声才冒着生命危险向齐桓公力荐管仲的?据我所知,历史给予我们的答案与曹老师的观点有所不同。根据材料所叙故事显示,他们三人都是为了使齐国强盛起来这一终极目标,才不计个人荣辱得失和私利的呀!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里举的两个例子都与管仲的情况并非一回事。这算不算是一种高级的偏题呢?当然,我们完全无法否定的是,司马迁和杜甫都绝对是有大格局的人。只是感觉本文在运用这两个事例时,叙述的角度和重心有些偏移。比如杜甫,分明是因为他在贫病交加、流浪漂泊的背景下,仍然在用笔挥毫,时刻关注着百姓疾苦和国家命运,才成就了他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之名的,怎么就被说成了杜甫是为了成就个人名声和地位,才去关注百姓和国家命运的了呢?】反观我们现在很多人,汲汲于自身的小利,在人生道路上遇到一点挫折就无法自拔,甚至自杀,放弃生命。【这未免太夸张了吧?“现在”真的是有“很多人”这样的么?那依曹老师的观点,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一个自私自利的社会?而这个社会的人是不是大多非常脆弱、不堪一击?所幸现实恰恰相反!无需举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就写满了我们想要的答案!只是我觉得遗憾的是,曹老师也像我平时教的极少数学生一样,在文章中为了突出问题的严重性,最喜欢带着放大镜去看现实,然后用夸张手法去反映现实。】人生或许就是如此,只关注自己的得失,反而越发过不好自己这一辈子。</p><p class="ql-block">【这一段属于解决问题部分,在分析论证具备大格局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再联系实际论证具备大格局的必要性。但遗憾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操作性不强;所举事例与材料中的故事本身所包含的道理不完全一致;而分析现实问题时,由于用词不当而导致夸大了问题的严重性,显露出中学生一样的不成熟和分析表达观点的不严谨。】</p><p class="ql-block"> 因此,在座的各位同学,我们或许真该重拾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大格局,让其在新时代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中国本来并且一直就有许许多多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大格局的知识分子在,像当代的钟南山、李兰娟、陈薇等等,何言“我们或许真该重拾”呢!还有,本句的概念表达也有点混乱:“在座的各位同学”“我们”“中国知识分子”三个概念是怎样一种关系?“在座的各位同学”能算“中国的知识分子”了么?】</p><p class="ql-block"> 谢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点评与思考——兼谈曹老师的作文教学观】</p><p class="ql-block"> 读罢此文,联系曹老师的相关作文教学理论,不难看出,所谓“可操作、可带走的技术”,就目前来说,也无非就是一些常用的写作套路罢。比如如何开头(简明扼要点题目,开门见山提论点)、如何结尾(呼应开篇,重申观点,首尾圆合)、如何布局谋篇(层进式结构,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各层次之间不能在同一个平面),暂时看不到还有什么新奇之处。</p><p class="ql-block"> 在我看来,对于初学写作的人来说,给他讲点写作方面的常识,包括归纳些不同文体写作的模式,以供他们作文时参考,这无疑是非常必要的,具有引导和规范写作的意义。但是,如果我们把追求“可操作、可带走的技术”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写作教学的最终目标,那就比较可怕了。理由很简单,写文章如果像机械化生产(加工)一样,使用同一个的模子,运用同一种的技术,那写出来的千篇一律的文字还会有人想去看么?</p><p class="ql-block"> 古人云:“诗言志。”又说:“文无定法。”意思是诗歌(文章)是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传递信息的;它没有固定的写作方法。思想表达得越充分,感情交流得越融洽,信息传递得越准确,说明文章就写得越好。</p><p class="ql-block"> 那么,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来呢?我认为,也是老办法最可靠:多读多写,先读后写。读什么呢?当然一是读书,二是读生活,包括读人、读事、读大自然;让学生在阅读之中感受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培养热爱学习、生活和大自然的情感,激发起他们想说想写的强烈欲望。怎么读?当然是用心读,边读边思考,边感受,边领悟。那怎么写呢?写的重点在练好五种基本表达方式,即学会记叙,学会描写,学会议论,学会抒情,学会说明。如果以上这两项功夫练到了家,我们就再也不用担心学生不会写文章了。</p><p class="ql-block"> 而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强调写文章的“技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各种文章格式和写作套套,那恐怕学生只会越写越觉得枯燥,思维也只会越来越僵化,最后对写作完全失去兴趣了。</p><p class="ql-block"> 至于曹老师认为,“任何理念都需要通过技术才能落地,基础教育阶段写作教学最大的问题是理念多,实操性的技术少。”我的看法不同,理念不是要通过技术才能落地,而是要通过实践才能落实;基础教育阶段写作教学最大的问题也不是“理念多,实操性的技术少”,而是理念多,实操性的技术也多。各类文体,各种模式,比如结构模式、开头结尾模式、论证模式、写作方法使用模式等等,五花八门,简直弄得学生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在我看来,根源还是在应试教育思想作祟!</p><p class="ql-block"> 因此,如果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写作回归正轨,语文教师就必须坚决斩断根植于我们脑海之中的应试教育思想之根,让作文教学真正回到素质教育的正路上去,同时也告诉学生从思想上改变写作观念,让他们懂得,写好文章不只是进入好大学的敲门砖,更是为了自己将来能多掌握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峰】男,1983年12月出生,2005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语文一级教师,现担任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山中学教师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p><p class="ql-block"> 在专业领域,他长期专注于文本解读研究,对文本解读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阅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师生对文本解读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实现文本与生本相统一的关键因素。近两年,他开始对写作教学进行技术化探索,主张写作教学要教给学生“可操作、可带走的技术”。他认为,任何理念都需要通过技术才能落地,基础教育阶段写作教学最大的问题是理念多,实操性的技术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