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太原纯阳宫在五一广场的一侧。清晨的阳光将树影投射到红色的院墙上。大门的左侧立一块标牌,写着“山西建筑博物馆”,右侧也有一块标牌,写着“山西省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住在纯阳宫附近的宾馆,上午的航班取消了,改到下午,于是就有了半天时间可以参观。</p> <p class="ql-block">走进大门,就见前方有一块牌楼,牌楼上写着“吕祖先祠”。那就是供奉吕洞宾的道观,相传吕洞宾是山西芮城人,因此在山西有三大纯阳宫,“北宫”是大同纯阳宫,“南宫”是芮城永乐宫,“中宫”就是太原纯阳宫了。</p><p class="ql-block">我就是开门后第一个游客。在冬日的清晨,享受的包场的待遇。</p> <p class="ql-block">进了纯阳宫,大门的左侧就是碑廊,入口一幅对联写着“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p><p class="ql-block">这副对联,就好像拉开的故事序幕,那里的这些石碑,会一个接着一个地述说出他们背后的故事。而我,就是去阅读那些故事的人。</p> <p class="ql-block">早晨的阳光照射过来,照到了那些佛像,和造像碑,一时间,那些佛像,石碑,都穿上的金的衣裳。</p> <p class="ql-block">左边一尊是唐代的释迦立像,旁边的佛像向前掂出了肚子。一副安详的神态。</p> <p class="ql-block">这几个佛像好高,他们的头部都在房梁的上方了。我想,博物馆的室内安放这些佛像一定是比较困难了,所以就放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菩萨立像</p><p class="ql-block">北周 高450厘米</p><p class="ql-block">原在高平县</p><p class="ql-block">菩萨双目微闭、面露微笑,胸前挂着璎珞、珠玑,</p> <p class="ql-block">我要仰视才看到菩萨的头部,神态那么自然。好像他心中充满了智慧,会跟你一一道来。</p> <p class="ql-block">菩萨身着长裙,赤足并立。那长裙上面的璎珞雕刻得极美。</p> <p class="ql-block">从菩萨的身边经过,就看到这些造像碑了。</p> <p class="ql-block">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下,那些石碑雕刻得如此细腻。</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些文字碑也很著名,有北周天和五年(570年)曹恪碑。唐大历十一年(776年)妒神碑等。</p> <p class="ql-block">早晨的阳光像舞台前方灯,造像碑碑佛龛就像一个舞台,舞台上面挂着幕帷,佛带着弟子们在舞台的当中。</p> <p class="ql-block">看看帷幕上浅浮雕的人物,有飞天,也有一位迈开了优雅的舞步。</p> <p class="ql-block">这块碑称为智珉造像碑</p><p class="ql-block">唐垂拱二年(686年)</p><p class="ql-block">高207厘米,宽70厘米,厚22厘米。</p><p class="ql-block">上面第一个佛龛坐着未来佛弥勒。下面的大龛就是我们看到的舞台,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小佛,像是舞台下面的观众,在听舞台上的佛讲人生的哲学。</p> <p class="ql-block">这些造像碑都是四个面的,这块的侧面也有从上到下的一排一佛二弟子,背面侧是许多佛。</p> <p class="ql-block">这块碑非常高,要抬头仰望。碑上部也超过房梁了。这是纯阳宫碑廊最高的一块碑。昙响等七百人造像碑。高330厘米。北周保定三年(公元563年)</p><p class="ql-block">山西省万荣县东社村采集</p> <p class="ql-block">碑四面分龛造像,龛外浮雕供养人姓名及群像,正面龛下刻造像记。正、背面各造龛四层,正面下部碑文。背面下部是供养人姓氏。</p> <p class="ql-block">丘目陵猛略四面造像碑</p><p class="ql-block">北周,高158.5厘米、宽89.5厘米、厚38厘米,</p><p class="ql-block">原在芮城永济永乐镇石佛寺。</p><p class="ql-block">造像碑中部开火焰纹龛,龛楣浅浮雕有帷幔,龛内佛像雕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胁侍。下部开两佛龛,龛内分别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这块碑的特点是佛龛中部刻供养人姓名为丘目陵猛略,丘目陵为鲜卑族姓氏。</p> <p class="ql-block">道贤等四面造像碑</p><p class="ql-block">北朝 高214厘米宽80厘米厚34.5厘米</p><p class="ql-block">1957年山西省芮城县采集</p><p class="ql-block">正面上部造大龛三层,小龛十个,龛间刻造像人姓名。碑侧各造龛三,背面上部造大龛一个。</p><p class="ql-block">这块碑的右侧好像被破坏过,有残缺的轮廓。</p> <p class="ql-block">侧面看,这块碑也做得非常精致,侧面开的佛龛都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遗憾的是,这块碑碑佛像头部全损。在某一个年代,很多地方,很多佛像的头都遭到人为的损毁。这是一种怎样的愚昧,使得那些佛像都好像在流泪。</p> <p class="ql-block">廉德琮等造像碑</p><p class="ql-block">唐·久视元年(公元700年)</p><p class="ql-block">高155厘米宽65厘米厚15.5厘米</p><p class="ql-block">1957年山西省万荣县采集</p><p class="ql-block">四螭碑首,内雕一龛为弥勒佛像。碑身上半部雕佛龛,为释迦说法图。释迦结跏趺坐、左右二弟子及胁侍菩萨相侍。两边各雕一侧身而立的力士。龛上两隅雕飞天。</p> <p class="ql-block">把镜头拉近一点,中间的两侧两个身体弯曲的力士,正是典型的唐风啊。</p><p class="ql-block">龛下五个方块,雕有供养菩萨、狮子和力士托香炉。碑身下半部刻真书碑文,可惜已漫患不清,可辨出"唐久视元年敬造"。</p> <p class="ql-block">大象邑之碑</p><p class="ql-block">高190厘米,宽78厘米,厚21,厘米</p><p class="ql-block">山西省运城市安邑上段村收集</p><p class="ql-block">根据铭文立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十月上旬,碑首两侧共有六条赑屃盘龙,当中天宫内刻一佛二菩萨二天王,碑身上部雕刻了数十尊供养人像,下部是长篇的铭文,铭文前部分记述释迦摩尼生平,文中说佛祖受胎于周庄王十年(前687年)岁次甲午,这一说法比现在流行的释迦摩尼诞生时间早了数十年。</p> <p class="ql-block">四面造像碑</p><p class="ql-block">年代不详</p><p class="ql-block">高197.5厘米,宽64厘米,厚19厘米</p><p class="ql-block">河津东阳村</p><p class="ql-block">让我感到兴趣的是,碑上部那张神秘的面孔,两边似有飞天腾云而来。</p> <p class="ql-block">涅槃变相碑</p><p class="ql-block">纯阳宫最值得看的是造像碑之王的涅槃变相碑。此碑原为山西临猗县大云寺遗物,全碑高302厘米,宽87厘米,厚25厘米,于唐武周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所制,距今已有1300多年。</p> <p class="ql-block">唐载初元年689,薛怀义、法明为代表的僧侣集团为武则天登基制造舆论,编造了《大云经疏》这部伪经,借用了原经中“净光天女将君临天下”的佛祖预言,并与弥勒信仰结合为一体,为武周革命制造舆论,从最初的佛陀涅槃到最后的弥勒再生,暗示武则天是弥勒转世。于是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登基后,立即诏令全国各州郡修建大云寺,一时间全国各地纷纷建起了大云寺,广传《大云经》。临猗县大云寺及这通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造雕刻的。</p><p class="ql-block">碑的主要画面,涅槃的四格连环画面的故事,下面两幅大型场面,为释迦牟尼涅槃和弥勒佛的登台。</p> <p class="ql-block">佛陀涅槃</p><p class="ql-block">雕刻极为精美,形象生动,构图紧凑,技艺高超,颇具隋唐圆润华丽之风。</p> <p class="ql-block">佛脚部位,悲痛的人们,那个构图,和敦煌莫高窟的156窟的画面是如此相像。</p> <p class="ql-block">涅槃画面左上的飞天,款款彩衣随风飘起,似从云中飞来的仙女。</p> <p class="ql-block">弥勒降世</p><p class="ql-block">弥勒佛倚坐在中央莲枝上,两旁在重层莲座上的趺坐佛分别是弥陀和释迦,侍立的四位菩萨站在莲枝上,分散于三位佛之间。而这幅《弥勒降世》的隐喻似乎才是全碑的主旨——彼时一代女帝武则天就是弥勒佛降入世间,以求拯救众生。</p> <p class="ql-block">弥勒左右各有一位坐佛,旁边又有胁侍菩萨,那个坐姿,站姿,带着优美的曲线造型。</p> <p class="ql-block">然而女帝的美梦并没有长久延续。仅仅十五年后,神龙政变(公元705年)爆发,武则天退位,同年驾崩,年八十二,崇拜弥勒的风潮也戛然而止。此后的唐武宗灭佛运动,“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大量僧人勒令还俗,佛像全部熔铸,石刻尽数凿毁。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件涅槃变相碑却奇迹般地躲过厄运,历经千百年风雨,成为现存最早的经变文物。</p> <p class="ql-block">碑的中部释迦牟尼涅槃的故事被刻成四格连环画。四幅画顺时针方向为:摩耶哭棺、再生说法、绕城送葬、荼毗之火。</p> <p class="ql-block">看一下浮雕的细部,释迦牟尼涅槃后,因为摩耶夫人伤心痛哭,于是就从馆内再生,坐起,继续为摩耶夫人说了一段法,然后再回棺内。</p> <p class="ql-block">棺木四周燃起熊熊大火。这种火化当时梵语称“荼毗”。</p><p class="ql-block">佛陀从王舍城来到拘尸那迦城的两颗娑罗树下,那里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超脱生死的境界。双树涅槃也叫双林入灭,正是平遥双林寺得名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整个一块造像碑实际上是设计成了一个微缩的寺院,造像碑的侧面有力士。</p> <p class="ql-block">另一面的局部还有一只站起的狮子,下面还有一只小狮子。</p> <p class="ql-block">造像碑的背面,上面的中式的塔应该就是舍利塔。中间的图是佛陀的舍利子分给了天下各方。最下面仍然是弥勒降世,这个弥勒半蹲,随时准备站起的坐姿,在唐朝是最典型的弥勒坐姿,藏传佛教弥勒佛有无一例外是这个坐姿。</p> <p class="ql-block">我这一米八十几身高的人站在这块碑一侧,从比例可以看一下这块高大的造像碑。</p> <p class="ql-block">这来块是妒神碑</p><p class="ql-block">唐·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高165厘米宽69厘米厚20厘米</p><p class="ql-block">原在平定娘子关</p><p class="ql-block">碑阳镌刻《妒神颂》。行书24行,满行53字。记述春秋时期晋国贵族介子推之妹介山氏事,妒神即介山氏。此碑书法在行书中兼有楷书,气脉一贯始终,用笔有斩钉截铁之势,属唐代行书佳作,</p> <p class="ql-block">碑文讲了这样的故事,当年介子推功成归隐,始终不肯接受晋文公的爵禄。晋文公想逼他出来为国服务,于是就烧山,不料介子推被焚绵山。这让晋文公十分后悔,于是就下令全国上下,家家禁烟火,户户吃冷食,遂形成寒食习俗,冬至后一百零五日不举火。</p><p class="ql-block">晋地百姓因长时间不能生火,天天吃冷食,经常生病,苦不堪言。</p><p class="ql-block">介之推的妹妹介山氏见到因自家兄长的缘故,让老百姓天寒地冻时节,连一口热乎饭都吃不上,遂于冬至开始,每日砍柴,百日之间,聚柴成堆,在清明时节举火自焚。</p><p class="ql-block">正是由于她这一壮举,晋国便将寒食节改为3天,百姓生活得以恢复正常。</p><p class="ql-block">后人于娘子关悬泉旁为其修建“妒女祠”,唐时奉供为“妒神”。</p><p class="ql-block">元好问在《游承天悬泉》诗中说:“神祠水之浒,仪卫盛官府”。</p> <p class="ql-block">王庆碣</p><p class="ql-block">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p><p class="ql-block">高187厘米</p><p class="ql-block">山西省黎城县出土</p><p class="ql-block">碣为八面幢柱形,题为"唐故处士王君之碣"。碑文占七个正面,每面四行。第一面行二十二字,第二至第七面每行约三十字,全文计七百六十多字,书法渊茂古劲,波碟流利,书法是非常像曹全碑的字体,堪称唐碑珍品。</p><p class="ql-block">以前读过曹操的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个碣石我是第一次看到是这个模样。</p> <p class="ql-block">唐代·经幢</p><p class="ql-block">镌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这种将经刻在幢上的做法盛行于中唐、宋、辽,此后逐渐衰落。是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众生的利益供养。</p> <p class="ql-block">经幢的上部是浮雕,每一个面都雕着一佛二弟子。</p> <p class="ql-block">天泽润公碑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p><p class="ql-block">高165厘米宽69厘米厚20厘米1952年山西省太原市傅公祠征集</p><p class="ql-block">碑头线刻水波花叶纹,下镌刻草书碑文十二行,字径大者约六厘米多。碑文记述天泽和尚奉佛简历、修养,后段为五言偈,寓佛理于文辞。书风出于二王,苍劲浑厚,不失法度,为傅山晚年草书代表之作。镌刻人张敏。</p> <p class="ql-block">傅山,也叫傅青主,山西太原人,是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和医学家。在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里,他以武林高手的形象出现,是“七剑”的智囊,博学多才,医剑双绝。让我们看看他的草书,有多美?</p> <p class="ql-block">纯阳宫的精华都浓缩在这个碑廊,看完这个碑廊里了。看过了碑廊,才开始正式参观纯阳宫本身的建筑。这是纯阳宫的平面图。从图上看,共有五进院落。</p> <p class="ql-block">第一进院落面对这个敞开的过廊。正面有一尊本土世俗版的大肚弥勒。院内的古树格外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看这棵古树,多么粗大的树干,令人称奇的是,树干上还攀爬着一根苍劲的藤蔓。据说这是一根著名的紫藤,在这个白雪覆盖季节,花朵还默默地孕育着,是要等春风吹来时来绽放。</p> <p class="ql-block">这里两头瑞兽,这是普贤的坐骑吗?</p> <p class="ql-block">这好像是文殊的坐骑。我觉得纯阳宫这个道观,有很多菩萨到来了。</p> <p class="ql-block">三进院中央就是纯阳宫主殿——吕祖殿。单檐歇山顶,檐下无斗拱,造型庄重。殿前有两只石狮子。</p> <p class="ql-block">但飞檐如同飞鸟展翅,带来灵动之感。一只龙头冒了出来,在迎接即将到来的龙年。</p> <p class="ql-block">吕祖殿之后是一座造型别致的二层楼阁,砖石结构,两侧由碎石承托出门洞。二层房檐下悬挂一横匾,上书“瀛州妙境”,之下一行大字为“山西皈一道院”。这个门洞叫做虚无洞,里面就是“别有洞天”。</p> <p class="ql-block">穿洞而过就是第四进“九宫八卦院”,整个院落平面布局呈方形明代鎏金青铜桃花女立像抹角八面,按照道家的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的方位建造,再加上中间的回廊亭形成“九宫建制” 。院落底层八面均有砖券窑洞,俗称“九窑十八洞”,体现了道家对“洞天”、“福地”的追求。</p><p class="ql-block">这个院子具有鲜明的道教建筑特色,也是整个纯阳宫的精华所在,布局十分精妙。</p><p class="ql-block">从洞口就能看见一幅美丽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九宫八卦院的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这是中间的回廊庭。又称八角攒尖亭。回廊亭为二层建筑,一层是平面方形建筑,二层是平面扇形八角攒尖亭,名曰“方形三间两层亭”。</p> <p class="ql-block">九宫八卦院的院落的屋檐下还放着石像。这是明代的武士雕塑,铠甲刻画得逼真。</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具唐代的佛坐像。</p> <p class="ql-block">我穿过这第四进的院落,后一个洞称灵宝洞,洞内展出离石县杨家坪和马茂庄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简单的线条和色块,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形象,表现了农耕和战争等场景。如牛马图、出行图等,骏马奔腾,姿态万千。</p> <p class="ql-block">离石县马茂庄</p><p class="ql-block">汉画像石</p><p class="ql-block">马茂庄距离石县西约三里多地。一九一九年发现汉画像石多块,其中石柱两块刻有"和平元年西河中阳光里左元異造作万年庐舍"、"使者持节中郎将莫府奏曹史西河左表字元異之填"的题字。这些题字的石柱与较精致的画像石已被盗运出国,所剩下的十二块于抗日战争时期又遗失两块,解放后,运藏馆内的有横石九块、石柱一块。</p> <p class="ql-block">汉代的出马出行,四马大车多么威风啊,这幅的上部不正是“宝马奔驰”吗?</p><p class="ql-block">而下方的图,怎么解读呢?</p><p class="ql-block">汉代有升仙的思想,画像底部欢快的人和跳舞的大象。</p> <p class="ql-block">这幅是单马二轮那车,有点像古埃及的两轮马车。旁边还有两位骑手的护卫。</p> <p class="ql-block">汉代的生活场景。画像石刻有马,耕地的牛,站起的老虎像是在跳舞。</p> <p class="ql-block">这几块是离石县杨家坪汉画像石</p><p class="ql-block">杨家坪距离石县西七十里。一九三0年古墓被盗,出土画像石多块,被群众发觉后,把被盗卖剩下的残石保存在杨家坪学校。解放后运藏馆内的有横石六块,石柱一块。这批画像石和马茂庄的画像石题材,作风基本上一致,是同一时期的作品。这块画像石是骑兵战士。</p> <p class="ql-block">这幅像是两个骑兵围猎大象。历史上我国的中原大地有很多大象。</p> <p class="ql-block">这个飞翔的鸟,代表了汉代人的升天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从灵宝洞出来,我走上北楼的二楼, 从天桥走到回廊亭。二层的整个院落的楼亭之间以走廊互通,回廊四通八达。那不就明代的立交天桥嘛。你看,明代的那个设计多么具有超前意识。</p> <p class="ql-block">在二楼的天桥上走一圈,就见到了四角建九角攒尖亭。楼亭之间都以围廊相通,四楼四亭和院中心的回廊亭组成天上九星,与地下九宫相对应。</p> <p class="ql-block">楼下的九宫,每角、每面、八个方位都开辟砖券窑洞,长春洞、永沃洞、灵宝洞……洞内供奉不同神仙,故又被称为“九窑十八洞”。就这样,天上地下,就以这个立体的构造营造了道教的思想空间。</p> <p class="ql-block">屋顶上绿色的琉璃瓦在白雪的映称下,画出的美丽的弧线。行走于二楼的天桥步道,耳边始终有琵琶演奏的古曲,这个背景音乐十分应景,于是,我的这篇笔记,也选择了一段和纯阳宫背景音乐相似的琵琶演奏曲。</p> <p class="ql-block">回廊庭里面还存放着明代鎏金青铜桃花女立像。我们常看北魏到唐朝的雕像,明代雕像常常就不被看重,其实工艺还是很精湛的。</p> <p class="ql-block">还有明朝的菩萨雕塑,彩色的。放在玻璃柜里,可见那种材质和外表的油漆需要保护。但由于玻璃柜有反光,我只好找一个侧面拍摄一张。看到菩萨的神态。</p> <p class="ql-block">从回廊下来,到了第五进院子中央的“巍阁”,是宫内的最高建筑,洞、楼、阁一体。</p> <p class="ql-block">从门内进去,就见到的梁思成的照片。那里在展出山西古建筑的结构特征,测量方法,营造法式。</p> <p class="ql-block">精彩还没有结束。这个大堂里面还藏着一件国宝。</p><p class="ql-block">常阳天尊像雕造于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通高2.56米,像高2.2米,由石像、底座、基座三部分组成。石像原存于运城市盐湖区中陈村景云观内。石像以汉白玉雕造,底座和基座以青灰色石灰岩制成。天尊右手执扇和拂尘,左手凭几而放。身着宽大道袍,盘坐于长方形石座之上。</p> <p class="ql-block">常阳天尊就是《道德经》的作者老子的化身。头戴莲花形冠,面相丰颐,细目微眯,长髯垂胸,神态安详,具有典型的唐代造像风格。</p> <p class="ql-block">底座正面刻天尊像铭幷序计二十二行,两侧及背面线刻弟子道士像和供养人姓氏。四周线刻莲花、忍冬、仙鹤等。</p> <p class="ql-block">纯阳宫,本身就是精妙的建筑,加上了石雕艺术,建筑的艺术,构成了一个艺术和知识的宝库。让人沉浸到历史的风云之中,去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绚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