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2月14日,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山西省委第一书记、原国家体改委顾问陶鲁笳同志诞辰107周年纪念日。为深切缅怀陶鲁笳同志的丰功伟绩,追思和学习他的坚定信念和崇高风范,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副馆长申利芳带领中层以上人员,代表纪念馆全体干部职工,向陶鲁笳同志表达最深切的敬意与怀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向陶鲁笳同志塑像献花、行鞠躬礼</span></p> 人物生平 <p class="ql-block"> 陶鲁笳,1917年2月14日出生于江苏溧阳。1936年夏在河北石家庄参加革命工作,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晋冀豫区委组织部干事、组织科科长;昔阳、平定、和顺三县平辽路东中心县委书记;太行第二地委组织部部长、地委副书记兼军分区副政委;太行第五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等职。他按照党的指示,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配合八路军一二九师参与创建根据地工作。</p><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区党委组织部部长、副书记;太行区党委书记兼太行军区政委等职。他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组织翻身农民参军,为解放战争的后勤支援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山西省委第一书记、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顾问等职。他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大力肃清残余反革命势力,取缔反动会道门“一贯道”,安定社会秩序,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政治条件。他撰述并出版了《一个省委书记回忆毛主席》《毛主席教我们当省委书记》等书籍,记述毛泽东同志的言传身教,生动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注重调查研究的科学作风;弘扬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2002年10月10日,陶鲁笳同志回访涉县。</span></p> <p class="ql-block"> 2011年5月21日,陶鲁笳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2014年9月22日,他的骨灰在子女护送下,安放于涉县将军岭上。</p><p class="ql-block"> 陶鲁笳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甘于奉献的一生。陶鲁笳同志永垂不朽!</p> 建立鱼水相依的党群关系 <p class="ql-block">这是陶鲁笳同志回忆抗战时期的一篇文章: </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尤其是在1940年至1941年,连续遭灾,人民群众和工作人员的生活十分艰苦,而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却非常亲密,真是鱼水相依,亲如一家。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和信念,就是一定要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p><p class="ql-block"> 当时党政军民同甘苦、共患难,共图抗日大计,咬紧牙关,苦度岁月。干部和群众滚在一起,钻山洞、吃野菜、啃树皮。工作人员每天最好的情况下也只能吃一点糠面窝头,小米焖饭。数九寒天没有烤火费不能生火取暖,大家自己上山打柴,烧火取暖。冬天每人发的布和棉絮不够用,夏天没有单衣,就把棉衣拆成夹的或单的穿。就这样,生活条件虽然极其艰苦,但没有人叫苦叫累,而是坚持和群众生活在一起,战斗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返回“无人区”重建家园时,县委和县政府及时派干部下去帮助群众整修房屋修补农具,调剂种子,组织游击小组和武工队,劳武结合,一面生产,一面战斗,积极恢复生产。</p><p class="ql-block"> 党的干部关心群众,群众热爱干部。群众视干部为自己的亲生儿女,不少干部到敌占区工作就是在群众的掩护和帮助下顺利完成任务的。</p><p class="ql-block"> 在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党和群众关系真可谓情同手足,生死相依。记得1963年我回过一次皋落镇,东沟、南庄等11个村的老支部书记得知后,都到皋落镇来看我,22年没见面了,当他们见到便先后伸出手和我紧紧握在一起,一个个都热泪盈眶,激动得欲言无语,表现出抗战烽火中的鱼水之情,使我深受感动!像这样的场面在我的一生中还是第一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