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光明散文:莫道平溪浅

岳麓山下

<p class="ql-block">原载2024年2月14日湖南日报湘江周刊</p> <p class="ql-block">  平溪,是雪峰山的一条小河。河流谱系中,它辈分并不低,是长江的二级支流,汇入资江数百里波涛,淌过洞庭就下了长江。当地人叫它平溪江,是洞口县的母亲河,县名也因它而来。三百多年来流淌着一个历史文化故事。</p><p class="ql-block"> 平溪流过崇山峻岭,在雪峰山南麓山口临门一脚,冲破危崖绝壁的阻拦,决岩而出,形成了“双壁对峙”的奇景。明末清初大学者方以智避乱隐居洞口三载,曾到此游历,对其奇险峻幽大加赞叹,比之鹿门,誉为“桃源洞”。他吟诗作记:“天地一时小,惟馀洞口宽。名山藏日月,野老剩衣冠。石向何人语,春知此岁寒。几家烟火在,题作鹿门看。”又写《游洞口双壁岩》诗赞:“石壁未经人一语,名山留得月千年。夜窥翡翠屏前镜,诗写桃源洞里天。”自然风光加上名人佳句,“洞口”之名由此留传。</p><p class="ql-block"> 极目北望,茫茫天地间,雪峰山如绿色屏障横亘西东,山势巍巍,有轻烟淡雾飘逸,愈显百雄千秀之姿。入秋的雪峰山,虽少了浓绿的工笔,却多显浅蓝的写意,天地一痕,逶迤远去。回眸平溪,忽而觉得它勘破了山中岁月,漂着几许沧桑。</p><p class="ql-block"> 雪峰山孕育了平溪,平溪流淌着雪峰山的厚重与清澈,传承着雪峰山的狂野和隐忍。雪峰山把平溪养大了,知道它要奔赴大江大湖,奔向大海大洋,总有不舍,于是拈春雨秋风把“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撷春花秋叶叨絮“举头便见天边月,莫作千山万水看”,孤独时唤来鹧鸪相伴,日晒了扯一片树冠遮荫,险处山崖伸手牵着,累了深潭柔情护着,鼓励它冲过一道道湾,闯过一个个滩,强筋骨,练胆魄,辨方向,识正途,或快走或徐行,直到汇入资江。</p><p class="ql-block"> 平溪江畔的观音阁边,我寻见方以智读书岩遗迹。方以智是“明末四公子”之一,家学渊源,博采众长,一生著述400余万言,存世作品数十种,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其一生正当明清交替,时局动荡,政权更迭,个人际遇十分坎坷。他是1647年(清顺治四年,南明桂王永历元年)间来平溪的。他于明崇祯十三年进士,深得崇祯皇帝赏识。李自成破城,他誓死不降。后拥立永历政权抗清,却被太监王坤诬劾免职,遁迹于此,过着“曲肱茅屋鸡同宿,举火荒村鬼作邻”的生活,始终坚持读书研学、著书明志、教书育人,闭塞落后的山水间吹来缕缕崇学之风。观音阁香火袅绕,人声喧闹,读书岩清净如昔,我屏息静气,似闻书声。</p><p class="ql-block"> 与平溪有数面之缘。七七年高考后,从雪峰山深处的绥宁去宝庆古城求学,每年寒暑假总要路过洞口县。印象里是国道边的回龙洲,洲上的文昌塔,塔顶有绿树葱郁,绿意古韵沁人。据说回龙洲是省内仅次于长沙橘子洲的第二大城中岛,“鸟过清溪疑仙岛,人从何处问青天?”当年方以智触景生情,感时而叹。满腔的家国情怀,执着的士大夫精神时时涌上心头,他怀念屈原:“欲吊灵均齐洒酒,洞人知汝为悲秋?”(《值洞口中元竞渡》)问罢青天问洞人,几分激愤,几许悲凉,几多无奈。为古人,为苍生,也为自己,举尊进酒,“君不见,东溪两岸桃花红,今日飘摇风雨中。君不视,镜里青丝照明月,倏忽一年成白发。” “手一卷书一甑酒,每读一篇下三斗。古人白眼为青云,我歌一曲生杨柳。”(《将进酒》)方以智蛰居读书处在平溪江西岸,故称平溪为“东溪”。他生不逢时,以酒浇愁,以书自乐,给平溪留下氤氲不去的文韵雅气。</p><p class="ql-block"> 明清版的平溪,难免伤春和悲秋。今天的平溪,即使是秋风渐起秋雨将至的秋日,也跳动着春天的蓬勃,青春的旋律。著名作家谭谈的一堂励志课,成为我阅读今版平溪的开篇,别有一番感触。</p><p class="ql-block"> 雪峰博雅职业学校的足球场上,齐刷刷坐满了几千名师生,如天穹密布的秋云。学生们用一首歌暖场, “雪峰巍巍,平溪汤汤。·····今天学步,追梦路上,明天翱翔,展翼辉煌。”雪峰定音,平溪和声,歌声澎湃学子的梦想和憧憬,洋溢办学者的情怀和辛劳,荡漾词作者对学校的赞许和期待。未曾想,师生们演绎的歌曲竟在全省校歌竞赛获奖了。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头连着产业,一头连着就业。由于侧重职业技能,受传统教育和择业观念影响,长期不被学生和家长看好,只能在教育边缘艰难行走,处于职业教育低端的职业中专竞争尤为激烈。然而,雪峰博雅职业学校让我刮目相看。学生大多数来自雪峰山区贫困家庭,基础薄弱,经过三年学习, 96%的学生竟圆了大学梦。这是一所民办职校,董事长付爱华是个外表纤弱内心强大的女子,曾连任二届省人大代表,胸怀如雪峰山博大,爱心若平溪江绵长。十年前接手创办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延揽优良师资,硬是把一所濒临倒闭的学校办成了声名远播的现代化中等职业学校,并成为省级骨干民办职业技术学校。为帮助贫困学子圆梦,累计减免贫困学生学费数百万元。</p><p class="ql-block"> 为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成就打动,年近八旬的谭谈慨然来平溪,他要看看这所学校,看看这些学生,讲讲自己饥渴求知的故事。他出身湘中贫困农家,从矿山走出来,再到海防兵营,一步步成长为作品等身的著名作家。他人从军行,讲得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谭谈参军的最初动机却是为了能“吃饱饭”,军营中受高玉宝影响,苦觅书山捷径,练就一支大手笔。听他轻描淡写,不禁想起毛泽东书赠另一位文化名人的诗词:“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谭谈的故事如雪峰山一样传奇,如平溪一样生动。与师生面对面,就如同果实累累的秋天与生机蓬勃的春季对话,高高的云岭与清浅的小河聊天。听得入迷处,云空飘起稀疏小雨,讲台下人群中,时而溅起笑声的浪花,时而翻涌掌声的波涛。少年谭谈的经历与台下的学生何其相似,激发满场共鸣,荡起阵阵回音。一位学生写道:他有执着的追求,不因为生活的磨难而停止他追逐的文学梦。另一个学生说:他用他的经历激励我们要直面困难,去实现柳暗花明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教学楼前,抬头便看到正面悬挂的巨幅楹联,红艳醒目。楹联为我年前所撰,著名书法家鄢福初书写。上联开首便说“莫道平溪浅”,这是实写平溪,更是对学校的写照。是呀,谁能小瞧平溪呢?资江洞庭长江绽开它的浪花,双清三楚五岳蒸腾它的云气。它是流动的历史,是历史的刷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