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比干庙,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比干大道北端,占地约400余亩,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比干,是史上记载的第一位爱国谏臣,因直谏被剖心,武王为其封墓,公元494年,魏孝文帝因比干墓建庙,后经历代发展,为尊崇忠烈,经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孝宗皇帝扩建后,为现在的建筑布局奠定基础。比干墓是中国第一座坟丘式墓,而比干庙则是中国庙墓合一的经典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干庙牌坊</p> <p class="ql-block">发财树。林氏之根 , 财神之源, 意指天下林氏根系卫辉, 象征财富起源,文财神庙。</p> <p class="ql-block">比干雕像</p> <p class="ql-block">林氏宗史文物馆</p> <p class="ql-block">丹心牌坊。位于比干庙中轴线上,额坊刻有龙凤图案,正面匾额由国防部原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的“赤胆忠心”四字。</p> <p class="ql-block">比干神道。长220米,武士、石马、石人、石旬、石骆驼、四不像、麒麟、石羊、华表,左右成对。</p> <p class="ql-block">比干雕像。是用汉白玉雕塑而成,高4米。比干(公元前1092年﹣公元前1029年)殷商末年沫邑人,姓子名干,官居少师,是我国历史上因进谏而遭剖心的亘古忠臣。唐太宗爱赠太师,谥忠烈公。是历代为官者的楷模,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比干主张"以德治国",是中国德礼文化的先驱。周克殷武王感念比干忠烈,赐比干子坚公以林姓,是故比干为中华林姓之太始祖。民间尊称其为"文财神"。</p> <p class="ql-block">长福广场</p> <p class="ql-block">北干庙妈祖简介:妈祖,原名林默。福建莆田湄洲人, 系比干第87世孙女。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 (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卒于宋太 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九月初九,被尊为海神,是中国影响最大,信徒最多的女神。自宋至清对她数十次褒奖,尊号有 顺济、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后人称 "护海女神","中国和平女神"。凡有华人聚集的地方,均有奉祀妈祖的庙宇。</p> <p class="ql-block">林则徐简介: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 22日),唐朝萧田望族九牧林后裔、福建 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李元抚(少 穆、石味),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 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怪、 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 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列强的 侵略,有"民族英雄"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比干庙照壁。高3米,宽1.7米,绿色琉璃瓦顶, 镶嵌24块绿色琉璃砖,是弘治七年明孝宗所建,照壁图案中用24块琉璃砖拼制成落叶归根图,构思巧妙,寓意深刻。</p> <p class="ql-block">落叶归根图。即<span style="font-size:18px;">照壁中间的牡丹花卉图案,寓</span>意深刻,在民间流传着“卫辉比干庙,天下林氏根”的说法。为将比干文化传承发展下去,从1992年开始,每年农历的四月初四和十月廿五当地都要举办比干诞辰纪念活动,国内外林姓子女纷纷前来卫辉访古祭祖,比干庙已成为海内外比干后裔的谒祖圣地。</p> <p class="ql-block">比干庙山门。比干庙头门是木牌坊式建筑,灰瓦顶,次门有枋。</p> <p class="ql-block">无心菜。比干庙内生长着一丛丛三叶小草,人们叫它“无心菜”,而且是仅在庙内生长的植物。相传为比干七窍玲珑心所化而成。因为无心会办事公道,不会心存偏袒。因此,在民间,比干被尊为“文财神”。</p> <p class="ql-block">财神苑</p> <p class="ql-block">福泽苑</p> <p class="ql-block">古砖。明孝宗重修比干庙时铺设所用的砖。</p> <p class="ql-block">平安林</p> <p class="ql-block">比干通宝,德才福礼铜钱。比干是民俗中的文曲星、文财神、德礼文化的开源人,主宰禄马神运。民间流传投掷比干通宝铜钱声响吉祥,落地方位即求财祈福的方向,能实现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比干庙二门。枋上刻有“谏臣极则”4字,为晋阳崔承灏所题写。左右刻对联。</p> <p class="ql-block">木枋。位于二门内,二柱一楼,黄绿色琉璃瓦顶,檐下置七彩重昂翘斗拱,柱头铺作和铺间铺作皆两朵。两柱下面均有排列整齐的抱鼓石,上面刻有折枝花卉图案。木构件均为彩画,内容为二龙戏珠,花卉图案人物故事等,额坊上书“殷太师庙”四字。</p> <p class="ql-block">碑廊。现存的碑刻集合了历代名人的作品,涵盖了真草隶篆等各类字体。其中“殷比干墓”碑,是迄今发现孔子的唯一真迹。而比干墓前的太和碑则是魏孝文帝写下的《皇帝吊殷比干文》,清代乾隆亲笔的《过殷太师墓有感》,行书端正,被刻在御碑亭上,也是乾隆皇帝在世上唯一用正楷书写碑文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开心柏。这棵树从根部往上的树梢都是裂开的,且树半腰有一个像心脏形态的凹陷,传说比干死后,老树甘愿掏心送给老臣,继续弘扬忠义精神</p> <p class="ql-block">平冠柏。比干墓旁边的古柏郁郁葱葱,约有300余株,却无树尖,而且是一副弯腰低头的形态。相传比干被老天埋葬后,坟丘四周的柏树对比干的死感到惋惜,低头默哀,向比干表达敬重,长期以往就形成这种奇观。</p> <p class="ql-block">太和碑。是魏孝文帝写下的《皇帝吊殷比干文》</p> <p class="ql-block">比干庙正殿</p> <p class="ql-block">龙凤柏。龙柏和凤柏龙风祯,北魏建庙时所植,至今树龄已有1000多年历史。树型奇特,其中一棵枝了道劲似 腾跃故称龙柏,另一棵树轮呈鸟纹状故称凤 。历经沧桑,堪称世间一绝 实属罕见</p> <p class="ql-block">祁福墙</p> <p class="ql-block">钟亭。从明代留传下来的大铁钟,重达三千多斤。</p> <p class="ql-block">墓亭。亭内竖着一块墓碑,被誉为“天下第一碑”</p> <p class="ql-block">殷比干墓碑。孔子剑刻碑,春秋时期,孔子携弟子拜祭比干墓,亲用剑刻"殷比干莫"四字,“殷比干墓”碑,是迄今发现孔子的唯一真迹,清乾隆为之佐证。</p> <p class="ql-block">比干墓。比干墓位于大殿的后方,墓顶突起,呈圆形,高20米,直径20米,墓冢周围贴有青砖,柏树围绕在四周。相传比干死后,狂风大作,卷土成墓,又称天葬墓。它是第一座史有记载的坟丘式墓葬,同时,也被称为“天下第一墓”。墓前有一石牌坊,中间是心形石刻,两边则是石刻的日月。寓意代表着比干的忠心与日月同辉。</p> <p class="ql-block">板柏。其状如板而谓之板柏。墓之四周举目可见,犹以此林酷似而为贵。相传比干被纣王剖心感动上苍,特为比干降板材垫葬,也有象征着比干直言敢谏的极直性格之说,可谓:比干极直,柏似比干。 今天的我们,何不以此做人。</p> <p class="ql-block">比干之马</p> <p class="ql-block">牡丹苑</p> <p class="ql-block">银杏园</p> <p class="ql-block">井水兽</p> <p class="ql-block">鼓亭</p> <p class="ql-block">忠廉石塔</p> <p class="ql-block">清源桥</p> <p class="ql-block">清莲池</p> <p class="ql-block">比干庙文旅文创中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