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儿时过年时

太阳shen

<p class="ql-block">  正月初六回到株洲乡下老家,天气很冷弟弟在灶屋里烧了一大盆大火供大家烤,大家围着红红的火盆烤火的情景,思绪恍惚回到了自己孩童过年的时候。还在年前的农历十一月,父母就会准备好一些耐烧的树蔸之类干柴,三十的上午就在在堂屋里烧上一盆碳火,晚上全家人都围着火盆守岁,大人们喝茶聊天谈天说地,小孩子们打打闹闹吃平时难得有吃的土货食品,有油炸红薯片,炒花生,糖粒子,雪枣,麻圆陀,这时候任你吃多少都不会挨骂,刚吃了丰盛的年饭,看着好吃的东西吃也不了多少,只怪自己的肚子太小了。除夕守岁除了有好东西吃,最大的期待是等父亲发压岁钱,钱虽然不会很多,但都是崭新的票子,父亲不会过早的发,要我们守岁看谁守的久,还说什么天上会掉一个金鸭婆下来,谁守岁时间久就能捡到金鸭婆,直到我们眼皮打垛实在坚持不下时,才说发压岁钱,一听发压岁钱,我们几个姊妹一片欢呼,先前个别睡着了的也被大家的欢呼声惊醒,一下子来了精神。 每到零点新年到来之时, 我家和邻居家陆陆续续的放起了鞭炮,开财门迎接财神到来!记忆中那时的三十晚上天空是格外的黑暗,四周抹黑抹黑,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只有有人家开门出来放鞭炮时从门缝里露出一线微弱的煤油灯光和鞭炮爆炸时的火光,那时燃放的鞭炮都不长,一百响,二百响鞭炮的为多数,燃放五百响就相当奢华了。点燃的鞭炮火光在一片乌黑的夜色中闪烁,噼里啪啦几下几下炸响后,很快恢复了乡村寂静和黑暗,只有硝烟味道停留在鼻腔久久不愿散去。鞭炮放了,东西吃了,压岁钱也得了,眼睛也睁不开了,连忙去睡觉,明天早上还得起来捡鞭炮呢。</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赶快跑到昨晚放鞭炮的地方,发现没有爆炸的鞭炮马上捡起来塞入口袋里,多捡几家会有不少的收获,这时孩子们聚集在一起显示谁的鞭炮捡的多,捡得多的孩子一下傲得很呢,孩子们用这些没炸的鞭炮玩最简单的游戏,双方把自己的鞭炮折断,面对面整齐摆放,用火点燃看哪一方把对方的排列冲乱,名曰牛斗架,被冲乱冲散的一方为输。也可以玩得高级一点,是用板车的钢丝做成一把手枪式样,把火药装钢丝头的孔里,塞上一个红炮纸,麻绳做扳机带动钢丝扎进孔中的火药,橡皮筋箍紧增加拉力,打枪时食指一钩有模有样瞄准打枪,砰的一响枪烟一冒,那个神气别提多带劲多自豪!捡完鞭炮后孩子们组成一队到各家各户去拜年,主人家都会发给每人一粒糖果。此时怀揣一口袋的糖粒子心里别提多美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过年正月的活动很多,赞土地,竹马灯,龙灯,星子灯,皮影戏,花鼓戏,一个接一个的来来往往,你方唱罢我登场,各个大屋场好生热闹,这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跟着热闹走一路看不够,好吃又好玩。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细伢子望过年”的原因吧! </p><p class="ql-block"> 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耍狮子”,我们家乡的狮子是以广州地区为代表的其他南方狮子,主要是狮子表演功夫,重在舞狮子的两人表演,如狮子过独木桥,绕梅花桩,高空菜青等高难度动作。家乡的狮子不同之处是:狮尾后有一个戴孙猴子脸的跟班,狮头前有一个戴笑神脸领舞,一前一后配合狮子玩耍。笑神脸一手拿一绣球,一手拿一把破蒲扇,极尽所能的招式既招弄狮子也借机招弄看热闹的人们,一会以绣球戏弄狮子,一会用蒲扇招呼人们,看见人家漂亮媳妇更加卖劲玩耍。笑神的笑脸雕刻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加上装扮笑神的人是我们家族里最善于讲笑话的‘早溜子’,平时他的幽默丝毫不亚于现在的奇志,大兵,夸张动作不弱于李青德,杨志醇,带有浓郁的乡土幽默,人见人笑,怎么没笑意的人见了笑神不由得你不笑。所以狮子舞到哪里,一群人就跟到哪里,热闹和笑声就带到哪里。舞狮子的队伍每到一家,先在堂屋里就表演狮子滚绣球,然后另一些人表演拳脚,主家会发个红包给狮子,红包打得比较大的,就会停留在这家屋场再表演一些武术节目,红包打得特别大的就会在禾场里表演全套。全套表演包含这个狮子舞队所有能表演的绝活都得拿出来表演一番,器具有从周边人家搬来的高桌子(八仙桌),长板凳,也有自带的单刀,双刀,枪,棒,靶,鞭等,单个表演拳脚功夫,舞刀弄枪的各种器具表演,轮番上阵,此时锣鼓擂得震天响!唢呐吹的嗷嗷叫!四方八面的人都被吸引过来,一时间禾场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最为精彩的表演是在八仙桌上。有在一张桌子上,两张桌子上,三张桌上,四张桌子上表演项目;也有两桌并排,三桌并排,两桌叠加,四桌并排叠加表演;表演者从一人单独表演到多人同时表演。一张桌上可以四人同时在四个角上跨角转圈,单手或双手从桌子上跨马而过 ,惊险一点是过刀山,桌子下一人手举一把尖刀伸出桌面,表演者跑着从刀尖上跨过去,高手表演者会借桌子从刀尖上翻着筋斗过;接着是跨两张桌子,再难一些的是跨三张桌子,我看到能跨三桌子的人很少,整个队伍中就那么一两个人能跨过去,毕竟三张桌子并在一起有三米多宽呀。四张桌子上是高台表演,桌子两两间距约一点五米远对面叠加成两层高台,每边桌子先各上去两个人,人上时也有讲究,功夫好的人是蹲在第一张桌子下双手反扣桌边来一个鹞子翻身到桌面,各方再上去一个人,每边三人成品字站立,站在上层的人肩膀上用两个两根表演长棍与对面的人摆好一幅单杠架势,一个身材矮小功夫上乘的人再单杠上表演,或金鸡独立,或倒挂金钩立,或大力回环。一套动作下来惊险刺激,一下把表演带入高潮,阵阵喝彩声随之起。</p><p class="ql-block"> 这些耍狮子的民俗在文化革命中彻底终止了,龙灯的龙烧了,狮子也烧了,从此以后再也见不到了,我离开家乡后曾经问过笑神和孙猴子的脸谱还在不在,谁也不知去向。小时候的这些年俗活动随着时间已经远去,只存留在我们见过的这些人的记忆里了。</p><p class="ql-block"> 此文写于20170202今稍作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