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大雁塔随想 (1)

网居

<p class="ql-block">  人与景与物,跟人与人实际上是差不多的。世界是客观的存在,物件是客观的世界,历史是客观的往事,而人与物之间既是物也是景还是历史的现实和现实中的历史,关键是许多时候它们是可以相通的。大千世界,熙熙攘攘皆过客,留在脑海均记忆、缘分。佛法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人生几十年,此所言,恍然间觉得拉近了历史与现实、人与物的距离,仿佛之中还真觉得有了点道理。</p> <p class="ql-block">  如西安,本来就是一个地名,或者是一个客观的地理位置,但这里有人,人赋予这个地名、这个位置予诸多灵性、文化、历史之类,并保留下了许多记忆,诸如汉唐时期的古建筑之类,久而久之,这地方史脉传承、发展,便成为了一座闻名世界的古城,这就是硬生生的物;这座古城,阅尽了历史沧桑、风云际会,徒留下的许多建筑鉴证历史事件,事件中人与物由此依稀可见,这便是活络络的人,俱往矣,但是那个时候的人却不见了,真可谓是物是人非啊。</p> <p class="ql-block">  穿越往昔,历史伴随着时光与景物而行,让后人睹物思情,徒留下许多回念与伤感。只是我们这些后来人,不管你是荣华富贵还是贫困潦倒,其实都不重要,作为一过客,在历史空间与现实的交集中,清清爽爽或迷迷茫茫,来到这里,见啥都成为了一种缘分,一种仿佛,一种过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突然间见到她在灯火阑珊处,一转眼她却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仿如我多次来到古都西安,屡次参临大雁塔,许多感悟由此在猛然间产生,但又在猛然间中发生漂移,分分合合漂漂移移,穿越古今,浮想翩翩,慢思细品之间,思绪却仿佛真的与大雁塔有了点关联。</p> <p class="ql-block">  今年的中央电视台春晚节目,展示古都西安的宏伟画面,再次勾起了我的联想。过去只知西安名气大,对其中的内涵与渊源之类挖掘不深,其中的缘分也总是未解。多次来到这里,猛然间在西安这座古城中,在著名的大雁塔前,突然间有了许多的感悟,似乎是一下子觉悟了过来,难怪当年高考恢复之时,迷迷蒙蒙报考的第一批志愿中,就有西安交大这所大学,尽管当时并不知道西安交大是个怎么个状况,但似乎对西安这个地方心有所归。</p> <p class="ql-block">  寻来寻去,或雄或奇,或灵或秀,或峻或绝,……寻寻觅觅,历历在目,只是激发了浮想联翩,但找不到根本,只是站在大雁塔前那一刹那,想着昔日的唐僧,不远万里,西域取经,甚是为之感动,终于有了既来之则安之的感悟,终于是默默体察,细细琢磨了其中的内涵,很长一段后,似懂非懂的得出了一些十分粗浅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父辈都希望子女健康成长,对子女也最真心,从变成历史或者以往的经验中吸取激励成长的养分。高考后,父亲母亲说,“你可以到西安走走,对你今后的人生会有帮助”,于是,再到西安时,充分理解的父母亲的殷殷之心。高山、峻岭、曲径、高墙、庙宇、地宫、碑林,……稀稀疏疏,琳琅满目,形成的森森、肃肃、刚刚、阳阳的气场,再一次锁定了我的视野与思维,再是攫住我的心,让我一下子严肃、认真了起来,从心里再次去感受古都西安的精髓与内涵,理会这里的博大精深,力求读懂了禅理机趣,以及世物变幻的机理,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从深思筛滤中为己思考、供我享用,变成在这块文化积淀深厚的土地上继续点亮自己对众生的爱、智慧与志趣的基础。就这样一路走来走去,在游览、学习、了解、交谈中,启动思维,嫁接空间,锻造感受,于是对西安、对大雁塔的感受更加深刻。真有点看世界繁华,品人间百态,获万象归心之感。这几乎是我第二次来到西安市的收获。</p> <p class="ql-block">  西安是著名的胜地,这座城市在历史的熏陶中,修得了成熟而又内敛、睿智而不张扬的品格。西北的粗犷豪放与现代社会的开放包容,在这座城市里得以完美的交织,使这座历经千年的古都显得更加魅力四射。还是在小学念书的时候,父亲跟我说起了西安的许多故事,似乎有的远隔千年,有的近在眼前。不必说举世闻名的世界奇迹秦始皇兵马俑,古香古色、青砖碧瓦的西安古城墙,晨钟暮鼓的肃穆钟鼓楼,也不必说幽静美丽的兴庆宫,庄严肃穆的历史博物馆和烽火戏诸侯的立方烽火台及赫赫有名的西安事变的兵谏亭、碑林,单是西安的大雁塔就让我感慨万千。西安让我感触太深,因为我们的那个年代对《西游记》、对唐僧的感受、以及对他们一行不畏艰险的壮举的佩服,是由衷的,且还是深深埋在心底的那种悟觉。 (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 部份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p><p class="ql-block"> (谢谢您的阅读、关注、转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