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译文与心得

张茂熙

<p class="ql-block">第四十一章</p><p class="ql-block">上士闻道,勤而行之;</p><p class="ql-block">中士闻道,若存若亡;</p><p class="ql-block">下士闻道,大笑之。</p><p class="ql-block">不笑不足以为道。</p><p class="ql-block">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p><p class="ql-block">进道若退;夷道若颣;</p><p class="ql-block">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p><p class="ql-block">建德若偷;质真若渝;</p><p class="ql-block">大白若辱;大方无隅;</p><p class="ql-block">大器晚成;大音希声;</p><p class="ql-block">大象无形;道隐无名。</p><p class="ql-block">夫唯道,善贷且成。</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道:方法,道德;笑:讥笑;若:处置、象;昧:昏暗;夷:平正;颣:缺点、毛病;偷:不履行;渝:违背;辱:污浊;无隅:无边;希:迎合;隐:穷困;善:修治;贷:借。这里指缺的部分,因为缺乏,所以要借;且:这。</p><p class="ql-block">【释义】</p><p class="ql-block">上等士听说修身的方法,勤快地行动;中等士听说修身的方法,或存养或忘记存养;下等士听说修身的方法,大笑而过。不讥笑不足认为是道德,所以有建言如下(运用阴阳运行规律,阐述修身的方法):明亮的方法是处置昏暗,消除造成昏暗的因素;前进的方法是处置后退,克服后退因素的干扰;平正的方法是处置缺点和毛病,改正缺点和毛病;大德像谷一样谦卑处下;广德是处置不足方面,抓住不足方面发展壮大;建立品德是处置不履行,修身贵在采取行动;内质纯真的办法是处置违背,时刻防范、克制私欲的干扰;清白的办法是处置污浊,不干有损名声的事情;大正直无边,像天地一样广大;大德需要长时间积累形成;大音乐迎合各种乐声形成;天道没有固定的形体;以上说的方法穷困了,天地的本源就没有了(天道是本体,阴阳是本体的表现形式,阴阳运行产生天下万物。本体没有了,万物也就不存在了;反之,万物不存在了,本体也就没有了)。因为品德,是修治缺少、不足的方面,这样才能形成。</p><p class="ql-block">【品一品】</p><p class="ql-block">本末一体,是宇宙的真实面目。本体的表达方式非常丰富,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阴阳运行是本体表达的方法,是修身治国的办法,本章把本末一体及知行合一原理讲得全面而详实,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进一步诠释。</p><p class="ql-block">【议一议】</p><p class="ql-block">理在心里,它具有多层含义。关于理在心里的观点,明代圣人王阳明有更加深刻的论述,他有三个很重要的观点,一是心即理,二是知行合一,三是致良知。王阳明先生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出自《传习录》。理在人们心中,致良知是事,是呈现自己的本心,任何事都从良知发出。良知与生俱来,人人都有,并且人人都一样,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出自《孟子》。真真切切地依循良知去做事,叫致良知,凡事在自己心上下功夫,不到心外去寻求。本心是认识客观世界的主体,它具有反映事物的功能,能够客观地反映事物。天道是运动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本心也是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是规律的,天道即是本心。本章重点阐阴阳运行变化的规律,并且要用心去领会。明白与愚昧、前进与后退、行动与空谈、谦卑与骄傲、广德与不足、纯真与背理、清白与污浊等,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换,如何转换?克制一方,必然走向事物的另一方,叫做“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它是修身治国的利器。</p><p class="ql-block">老子说:“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天道展示方法没有固定的形体,如果天道运行穷困了,是天地的本源没有了,天地的本源没有了,万物也就不存在了。可见,有本才有末,先有本后有末,没有本就没有末;反之,没有末也就无所谓本的存在,本末一体,不可分割。《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说的就是这个原理。正因为天道展示方法没有固定的形体,才有丰富多彩的宇宙,才有丰富多彩的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