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诗词研究会2024年诗词沙龙活动剪影(第二期)

陈松

<p class="ql-block">2024年元月27日星期六,又逢黔西南州诗词研究会沙龙活动时间。此次沙龙活动共同探讨的题目是“诗词意象”杂谈。首开活动者为研究会会长陈松。他称启题之举为定义定向,抛砖引玉。</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意象?意象者,意,指心意;象,指物象。所谓意象,就是在作者的主观意识中,被选择而有秩序地组织起来的客观现象。</p> <p class="ql-block">一提及意象,人们稍不经意就会与意境混同。其实,二者并不是一个概念。具体有如下区别。</p><p class="ql-block">一,内涵不同:</p><p class="ql-block">1、意象:</p><p class="ql-block">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我们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p><p class="ql-block">2、意境:</p><p class="ql-block">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而且我们说意境时只是针对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p><p class="ql-block">二、范围不同:</p><p class="ql-block">1、意象往往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p><p class="ql-block">如《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有着多种意象:山、林、江、舸、鹰、鱼,达6种之多。</p><p class="ql-block">2、意境则是一个整体观念。</p><p class="ql-block">如《沁园春·长沙》,作为意境,却只有一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p><p class="ql-block">三、获得不同:</p><p class="ql-block">1、意象是可以直接从作品中获得的,诗人写了几个物或者景,完全可以直接“数”出来。</p><p class="ql-block">2、意境则需要“悟”才能获得。因为“境生象外”,所以,“悟”的结果与读者个人的胸襟抱负、个性气质、知识修养、人生经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可能“悟出不同的意境來。</p> <p class="ql-block">内涵不同:</p><p class="ql-block">1、意象:</p><p class="ql-block">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我们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p><p class="ql-block">2、意境:</p><p class="ql-block">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而且我们说意境时只是针对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p><p class="ql-block">二、范围不同:</p><p class="ql-block">1、意象往往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p><p class="ql-block">如《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有着多种意象:山、林、江、舸、鹰、鱼,达6种之多。</p><p class="ql-block">2、意境则是一个整体观念。</p><p class="ql-block">如《沁园春·长沙》,作为意境,却只有一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p><p class="ql-block">三、获得不同:</p><p class="ql-block">1、意象是可以直接从作品中获得的,诗人写了几个物或者景,完全可以直接“数”出来。</p><p class="ql-block">2、意境则需要“悟”才能获得。因为“境生象外”,所以,“悟”的结果与读者个人的胸襟抱负、个性气质、知识修养、人生经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可能“悟</p> <p class="ql-block"> 他列举了魏文帝曹丕的汉乐府《燕歌行》作为范例。这首诗仿柏梁体,句句用韵,于平线的节奏中见摇曳之态。王夫之称此诗“倾情,倾度,倾声,古今无两”,虽是溢美之辞;但此诗实为叠韵歌行之祖,对后世七言歌行的创作具有很大影响;在意象方面也堪称经典。</p><p class="ql-block">他还列举了唐人金昌绪的《伊州歌》。此诗不仅一意圆净直下,且意象鲜明生动,情状呼之欲出;宋人梅尧臣评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作为千古名句,将旅行思乡写得淋漓尽致。不用闲字,将眼前景致串联,简单而饱满,真实而入骨。远胜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相比“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亦是略胜一筹。梅尧臣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将这两句与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列为典范,而更以温诗为尊,此颔联意境饱满,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已然达于化境。明李东阳更是以“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予以赞美。也许这就是温庭筠远行途中的随笔,却远胜于花间词中那些呕心沥血雕琢的句子,正是应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温庭筠在历史上并没有站在诗词的巅峰,主要是在于其身受晚唐诗文风气的影响,而这一句却足以展露温庭筠的功底,证明其确实有足以比肩杜甫和白居易的才华。因为,纵观诗坛,所谓旅途诗句之最,“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实至名归。</p> <p class="ql-block">研究会到会长罗开明也就“物境,情境,意境”概念进行了诠释与例举。范例是以元人马致远及白朴的“天净沙”词。</p> <p class="ql-block">研究会副会长即兴朗诵了自己创作的一首自寿七律诗,以此作为自己对意象的理解与应用的实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