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神秘 红色殿堂

景然

<p class="ql-block">  真有人没做过梦,不知道你做没做过梦。 梦是心灵深处的映照,是希望的种子,在宁静的怀抱中孕育出别样的奇葩。</p><p class="ql-block"> “耳闻不如眼见,口说不如身逢。”这话一点也不假。</p><p class="ql-block"> 1986年元旦的夜晚,天空飘舞着轻盈的雪花,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北国冰城哈尔滨,在白雪的映衬下美丽而生动,仿佛童话一般。尘埃消尽,洁白的道路伸展开去。在柔软的大街上逍遥漫步,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 走着走着,前方不远处,地面开始隆起,逐渐改变了颜色。一个红红的殿堂从地下缓缓升起,最初很小,慢慢放大,放大,再放大,一直放大到完整地矗立在地平线上。它闪着红光,向上普照,几乎半个天空都红透了,就像老电影中的天安门城楼一样壮丽辉煌。这里什么时候建造的殿堂,我怎么没有见过,再看,确实是座落在哈尔滨市经纬大街的延伸处霁虹桥边。</p><p class="ql-block"> 霁虹桥是哈尔滨的一座名桥,由前苏联建于1926年,是哈尔滨道里区通往南岗区,道外区的交通要道。我每天上班都从这座桥上经过,那里的建筑我十分熟悉,桥两边一面是火车站,一面是黑龙江日报社的办公楼和家属楼,都是灰色的水泥墙体,根本没有什么宏大的宫殿,更没有红色的殿堂。</p><p class="ql-block"> 然而事情发展下去,让我不得不相信那里确实有一座闪闪发光的红色殿堂。这殿堂不是梦,是现实在梦中的幻化,提前演示给我了。</p><p class="ql-block">故事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小日历牌引发的联想</span></p><p class="ql-block"> 80年代以前,中国家庭没有挂历,使用的都是日历牌。小小日历牌装订着欢乐的节日,装订着每一天的风景,也装订着每天里发生的奇妙而又真实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百行孝为先。”身在异乡为异客的人,思亲的感情是浓烈的。特别是每逢佳节这种感情就越发的浓烈。因此,每年春节无论多忙,我都要回家探望父母。</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的春节,我回家去看望父母。那个时候,最时兴挂历,家家户户都挂,我也给家里带了两本。</p><p class="ql-block"> 到家以后,我看见一个崭新的日历牌已经挂在了墙上,翻翻看,上面记录着一些窍门和一些生活的验方,即科学又实用,我十分地感兴趣。</p><p class="ql-block"> 当时父亲不在家,回来后我对他说:</p><p class="ql-block"> “你把这个日历牌给我吧,我用挂历跟你换。”</p><p class="ql-block"> “那你是啥样的挂历啊?”</p><p class="ql-block">父亲似乎很感兴趣。</p><p class="ql-block"> 我从兜子里拿出了两本带回家的挂历,说:</p><p class="ql-block"> “用两本换你一个小小日历牌还不行吗?”</p><p class="ql-block"> “我不愿意看挂历,我愿意看日历牌。日历牌农历节气都全。”</p><p class="ql-block"> 原来是这样。怎么办?我说:</p><p class="ql-block"> “那好,我到街里给你买个大点字的日历牌,你把这个日历牌给我。”</p><p class="ql-block"> “那行。”父亲同意了。</p><p class="ql-block"> 当天,我在家乡绥化市的街里转了好久也没买到日历牌,到处都是挂历,风光的、花鸟的、家具的、明星的、应有尽有,小小的日历牌成了紧俏货。可以理解卖挂历挣钱,卖日历牌不挣钱。</p><p class="ql-block"> 我为什么要换这个日历牌呢?当时我看到上面的知识十分地感兴趣,我想如果把这一类零散的知识搜集在一起,编辑成书,一定会受到人们的喜爱。如果买不到日历牌,我又不能把父亲的强行拿走,那么书就编不成。编书的意念驱动着我找下去。</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到底在一个偏僻的小店里买到了它。不过,我没有兑现诺言,买的是和家里的一模一样,也好,省事不用换了。</p><p class="ql-block"> “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春节很快在爆竹声中过去了,可我的想法依然存在。带着这样的想法和宝贝一样的日历牌,我急切地回到了我工作的城市哈尔滨。</p><p class="ql-block"> 人有了某种向往,就像汽车加了油,自然就增强了动力。</p><p class="ql-block"> 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有一个图书馆,已经办了几十年了,馆藏丰富,不仅存有大量的图书,还有最新的报刊杂志。图书馆里边还有一个库房,保存着多年的旧报纸,旧杂志。这里成了我开采的天然金矿。</p><p class="ql-block"> “举世不知何为怪,力行不顾是英豪。”每天工作之余,我就钻到库房里,从落满尘土的报纸杂志中寻找我所需要的资料。寻找资料就像在汪洋的大海寻找美丽的珍珠一样,虽然辛苦艰难,但是具有神秘色彩,乐在其中。开始是一种渴望,渴望找到奇特的珍珠,然后是仔细查询,小心行动,生怕漏掉了宝贝,一旦发现了目标,立刻兴奋起来,会忘掉所有的辛劳。为了寻宝,我经常弄得满身灰尘,两手黑黑,如同一个在恶劣的条件下的探秘者。</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在库房里寻找资料入了迷,忘记了下班时间,资料员也忽略了我这个痴迷者。当我捧着找好的资料从库房里出来时,发现外面的门已经锁上了。一时间我不知如何是好。</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手机还是奢侈品,如砖头般大小,别称“砖头子”、“大哥大”,没有普及。我无法和工作人员联系,大声敲门吧,又怕给资料员带来麻烦,不敲吧,只能在里边过一夜。</p><p class="ql-block"> 想来想去,还是不敲为好。反正是夏天又不冷,过一夜没关系,就当野营了,顺便还可以多找些资料。想开了,情绪也就安稳了。</p><p class="ql-block"> 然而,当我把资料放到桌子上时,看到了一幕生动的场景。我们广播电视大楼对面的哈尔滨文化宫是一座三层楼房,二楼是图书馆,三楼是舞厅。二者对比极其鲜明,是当时中国现状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我看见三楼彩灯闪烁,男男女女,成双成对,轻歌曼舞,共度良宵。而二楼灯光昏黄,男男女女,孤影相吊,静心苦读,独得其妙。两个场景差别之大,令人感慨。</p><p class="ql-block"> 80年代的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社会在急速的裂变。人们刚刚从文革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一部分人急于回补缺失的情感,一部分人渴望知识,拿个文凭。从这两个不同画面中我看到了人们不同的需求。它再一次激励我加快速度出版图书。知识潜藏着巨大的力量,给人知识就是给人以力量。</p><p class="ql-block"> 那一夜,像是一场竞赛,当对面的两层灯光完全熄灭以后,我的灯光迎接了旭日。</p><p class="ql-block"> 那一夜,我的收获是巨大的,无意中又发现了文化宫的图书馆。那里也成了我寻宝的地方。文化宫是对全体市民开放的场所,资料更新鲜,种类也比我们单位的多。此后,我在那里获得了数量可观的资料。</p><p class="ql-block"> “书生报国无长物,唯有手中笔似刀。”资料很快就搜集齐了。我不能在办公室里整理,只好全部搬回家。</p><p class="ql-block"> 收集到的资料,要分类、选择、提炼、加工。我先把需要的选出来,然后逐一分类。类别确定以后,再一项一项地选择,看看有没有重复的,知识是否新鲜,方法是否实用,有没有可操作性。</p><p class="ql-block"> 我把资料放在地板上,一个一个的分,一会跑到东,一会跑到西,跟做儿童游戏一样,很有乐趣。</p><p class="ql-block"> 定稿以后,再一篇一篇的改写加工。因为是实用知识,不是什么学术研究,不需要理论升华,重点是教给读者一些生活的实用方法。所以,稿子既不讲知识的原理,也不讲它的由来,更不说最后的效果。只讲具体的做法,突出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p><p class="ql-block">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凡事有了规矩,按规矩办就有章可循了。那时没有电脑,一切靠手写。那厚厚的书稿有两尺多高,胆小的能吓死。没关系,就当练字了,总有写完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我把桌子挪到窗台下面,要打持久战,保护好眼睛很重要,窗子跟前明亮,写累了也好深吸几口新鲜的空气。</p><p class="ql-block"> “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写书要静心,要专心,要耐得住寂寞,要经得住时间的检验、考验。当一个人把精力全部集中的时候,周围外部的变化他会忽略的。</p><p class="ql-block"> 记得开始写书的时候,到处都是积雪,天总是灰蒙蒙的。等我写完了才发现,大路两旁浓浓的绿叶已经挂满了枝头,婆娑的丁香花散发出淡淡的幽香,天空蓝蓝的,初夏的阳光温暖又明亮。</p><p class="ql-block"> “学贵有恒,勤能补拙。”三个多月的忙碌,我整理出了一本《生活小窍门500例》。如同过了一百多个劳动节,我在愉快的节日里,在书的花园中培育出了500枝生活之花。</p><p class="ql-block"> 捧着心血的结品,我忽略了青春的流逝,反而为流失的青春赞美。人的价值不正是在生命流逝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吗!正如流星在消失的过程中显现出了光辉。光阴在流逝,人们在创造,生活在丰富,世界在改变。我由衷地赞美生命,绝不叹息生命的流逝。要怪只怪人类自己,什么都该发现,就是不该发现时间,如果没有时间,那么一切不都成了永恒吗!其实,世界比时间更长久,更博大。它创造着一切,包容着一切,埋葬着一切,转化着一切。生死不过是两个不同的盛大节日,人应该在这两个盛大节日之间精心练习唱好生命之歌,谱写雄浑的命运交响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