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什么样的家庭是一个觉醒的家庭呢?就是当这个家庭里的所有人都知道孩子的到来是为了我们的成长,这才是一个觉醒的家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家知道为什么很多家里边大人和孩子矛盾多吗?因为大人是刚性的,他认为我都 30 了,我不应该再改变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们知道有一个发育叫做精神发育,我们光看到身体的发育,光看到财富的增长,我们忽略了精神的发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一个人到了 30 岁的时候,就决定说我 30 了,不会再改了,你们都要听我的。这个人的精神已经停止发育,所以当家长的精神停止了发育,他的价值观是固定的,他认为自己所做的指令都是对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孩子怎么办?孩子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成长,孩子所学到的东西很有可能超出了家长的认知。你不要小看五年级,五年级的孩子所学到的东西很有可能超过了家长的认知,但是家长不变,家长认为我不会动,这样的结果你会发现碰撞就产生,这就是痛苦的来源。所以我结合前面讲的多巴胺,什么肾上腺素这些知识,我在直播间里边每天苦口婆心地劝大家不要打孩子、不要鸡娃、不要吼他、不要唠叨。</p><p class="ql-block">有一天我收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回复,他说,好吧,那我们就接受孩子的平庸,我相信你们在座有人心里就是这样想的,对吗?然后我说你不要走,我隔着屏幕叫他,我说你不要走,他说我没走,哈哈。我说你为什么说这么傲慢的话?嘿,他说我没有傲慢,我都接受孩子的平庸了,我怎么会傲慢呢?我说你这句话很傲慢,你不知道吗?自傲慢。我说你怎么知道孩子听你的话就会不平庸呢?你哪来的自信?你把自己搞得不平庸了吗?然后你现在放弃了,你自己说我这辈子就这样了,我现在主要靠我的孩子,你怎么能够那么自信?觉得孩子一定要听话,一定要按你的指令来进行,他就能够如何如何。别逗了,他说那我应该怎么说?我说那我们就接受孩子带来的惊喜吧,对吧?你要允许孩子是一个生命。反过来讲,一个家里边父母如果不成长,其实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分配,把压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指望孩子将来长大了功宗耀足,你们俩才30,谁啃谁呢?你们对吧?所以你 30 岁也好, 40 岁也好,千万不要放弃自己的成长,你还可以继续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不同。</p><p class="ql-block">你的认知可以不断地迭代,你不光要学习怎么做一个好妈妈,你可以学习如何创业,你可以学习物理学,你可以学习经济学,可以学习心理学,可以读历史,可以读中国史,可以读西方史,这时候你发现你在不断地前进,孩子自然就跟上来了。为什么?因为孩子的教育是发生在 7* 24 小时之内,你的所作所为才是对孩子的教育,而不是你吼他的那句话是对他教育,你吼他他听不到,但你吼他的那个样子,他记住了,他学会了,出了问题吼人。所以我们在孩子面前的表现才是教育本身。但是很多妈妈不知道自己吼人有多么可怕。各位,一个人失控吼人的时候叫做短暂的发疯。你不信你问问你们家的孩子,那个状态是短暂的发疯,孩子非常的害怕,所以安全感就会缺失。因此这本书非常重要,它让我们知道我们应该把重心放在我们自己身上,自己的成长才重要,孩子自然会跟上来,孩子有生命力,他会跟上来。但反过来,如果你总是抢他的方向盘,他就不踩油门了。他的人生的车子的方向盘被你攥着,他干嘛踩油门?所以你发现很多孩子说家长来我这投诉,说我的孩子到了初二突然厌学。</p><p class="ql-block">啦,我的孩子到了高三啦,怎么突然厌学啦?我说拜托,他不是突然厌学,他是早就厌学了。给你面子,熬到今天而已,孩子们很不容易。事实上学习是人类的天性,学习能够获得足够的多巴胺分泌,学习能够获得足够的内啡肽分泌,前提条件是他自己学。著名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做过一个实验,他抱着一只鸡来到武汉大学的讲堂。武汉大学陶行之,他把那个鸡的脑袋摁着,地上有一把米摁着那个鸡的脑袋吃,那个鸡就抗争不吃,然后所有的人笑,觉得这个教授太奇怪了,然后陶青芝把手松开,站到一边,那个继续吃米了,就这么简单。</p><p class="ql-block">陶行之想要讲的道理就这么简单,孩子学习是天性,你摁着他,他就是不学。他在学习当中找不到多巴安,找不到内啡太,他只好在游戏里边找。所以你一定要学会松手,你放手了吗?</p>